10.21 從“一夜暴富”說起:區塊鏈行業不是隻有一個賽季

從“一夜暴富”說起:區塊鏈行業不是隻有一個賽季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投資區塊鏈,猛戳:

從“一夜暴富”說起:區塊鏈行業不是隻有一個賽季

對於區塊鏈行業的朋友們來說,“一夜暴富”實在是一個太熟悉不過的詞了。就好像那句“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所說的一樣,在瀰漫著焦慮氣氛的時代,只有這個目標才能平復很多人心中的狂躁,讓他們靜下心來朝著一個方向而努力。

事實上,很多從業者進入幣圈其實就是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而在之前做投資策略的線上分享時,為了吸引觀眾,筆者也曾經把這個詞加入到題目當中,事實證明,傳播效果奇佳無比。但問題在於,我們很可能都忽視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在“一夜暴富”之後,你將會以什麼樣的形式繼續賺錢呢?是持續如此大手筆的進出、還是迴歸細水長流、亦或是分文不進,坐吃山空?

一、單純炒幣可能並非一夜暴富的途徑

在正式開始論述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任何超出常理的能力,都是需要付出不同尋常的代價的,區塊鏈行業也不例外。雖然業內很多實現一夜暴富的“大佬”在提及他們的“致富經”時,很多人都會告訴你這些財富是來源於自己辛苦炒幣挖礦搬磚云云,然而結合現實的情況來看,此種方法所獲得的收益率其實時常低於預期,至少很難讓普通人達到財富自由的水平。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本金有限。對於大多數買個蘋果最新版手機都要咬牙切齒思前想後的普通人來說,讓他們猛然拿出一筆暫時用不到的現金作為投資數字貨幣的本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實上,那些此前能夠拿出幾萬十幾萬元錢扔到數字貨幣市場裡不管的人,人家本來就不怎麼缺錢,對其而言,炒幣挖礦暴富與其說是一場精心準備的蓄謀,實際上更像是無心插柳的神來之筆。拿筆者曾經遇到的一位礦圈老闆來說,他在給人們講自己挖礦創業的經歷時,提到自己在熊市期間,一度慘到個人的銀行卡里“只剩十幾萬元現金了”,說得在場的觀眾們面面相覷,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十幾萬元對於人家來說興許只是個看不上的零頭,但對於小老百姓、尤其是那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來說,這個錢真心已經不少了。就在筆者寫這篇文章之前,還在朋友圈看到了兩個水滴籌的眾籌項目,點進去一看,那些普通的家庭還在為了三五萬的醫療款四處求人,對於這樣的普通人來說,讓他們拿出一筆款子扔到幣市裡談何容易?

二是未能及時出貨。對於一個生活富足、無慾無求的有錢人來說,扔到數字貨幣市場的幾十萬元,隨便怎麼折騰都沒關係,然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幣市裡那點錢所牽扯到的問題可大了去了。收益率上幾倍的差距,往往就是生活質量的天差地別。舉個例子,你在2018年1月8日(加密貨幣市值最高巔峰)的時候,讓一個人把其在市場裡面的十幾萬元都取出來,他100%是不情願的,畢竟在人家看來,十幾萬元頂多能買個轎車,但如果再放大個十倍、變成一百十幾萬,那離自己夢寐以求的房子全款可能就只有一步之遙了,所以這個時候讓他們抽身撤退,對方是極度患得患失的。更何況,正如筆者在《想要創造歷史,就別總拿過去的經驗預測區塊鏈》一文中第3部分所提出的:由於94事件的存在,當時行業的很多聲音認為,加密貨幣市場三四個月就能走一輪牛熊週期,如果拿住一年不放,翻他個十倍百倍不還是手到擒來的事?所以,雖然2017年幣圈牛市的走勢十分駭人,但很多參與者其實並沒有吃盡這一波行情的紅利,一度的“百倍千倍”也在隨後的熊市中變成了“幾倍十倍”,可以說實際收益率並不太高,至於所謂的“身家”和“市值”,亦只不過是某一個瞬間的理論收益而已。

從“一夜暴富”說起:區塊鏈行業不是隻有一個賽季

有限的本金和觸頂反彈的收益率,使得相當一部分人在數字貨幣市場裡的收益率雖然比較豐厚,但其實還遠談不上瞬間財富自由的地步,與其說是“一夜暴富”,不如說是(窮人)“一夜小富”、或者(富人)“一夜更富”。那麼問題來了:那些真正實現資產指數級暴增、也就是“一夜暴富”的部分大佬,他們的錢都是從哪兒來的?事實上,除了炒幣之外,還有一條非常重要、但卻鮮為人知的途徑,那就是參與與ICO相關的利益鏈條。

二、大佬們的財富機密:難以啟齒的ICO往事

眾所周知,在過去十幾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房地產開發堪稱斂財最猛的生意之一,通過營造所謂的“剛需”、主力開發商們拿走了各個家庭前幾十年的所有積蓄和後幾十年的潛在收入。在某種程度上,ICO的搜刮力度跟房地產就有異曲同工之效,通過抓住人類的貪慾,它掠取了普通人能夠調動得動的幾乎所有現金。當投資者們傾其所有地將自己的財產爭先恐後地扔到項目方的資金池裡時,你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很多區塊鏈的項目會有這麼多錢。所以,對於區塊鏈行業的很多大佬來說,ICO其實才是他們真正發家的原因,因為與需要不菲投入的數字貨幣投資相比,這才是真正以近乎為零的財務成本來獲得大量財富的方式。

需要指出,參與ICO的產業鏈,並不僅僅指的是親身上陣來發起融資,總體來看,“ICO=一夜暴富”的情形,主要是出現在其於2016和2017年剛剛拋頭露面、整個過程存在非常多灰色操作空間的時候;而自2017年下半年起、隨著ICO的事前操作流程與事後監管制度開始逐漸成熟,發起者所獲得的資產已經不能再隨意的裝到自己兜裡,ICO就此從當初的快速致富手段、變成了一個比較普通的創業融資工具,跟“一夜暴富”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這個時候想要通過ICO來實現財務自由,就不能在一個項目上吊死了,而要採取“多元化”的策略,也就是在每個項目上都撈一點,而“撈”的方式,則主要是通過收取集資總額的百分之幾、來進行各種形式的信用站臺(包括代投、喊單、當顧問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行業大佬即便是在熊市期間,依然表現得非常有錢,而這些資金除了自己在高點退出的一部分數字貨幣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通過站臺ICO項目方來獲得收益。

但是問題在於,正如筆者經常會反覆嘮叨的一句話所言:這世界上就沒有讓你兩頭能佔便宜的好事。對於通過參與某些ICO利益鏈條一夜暴富的那些人來說尤為如此——在他們看來,只要把自己的個人信息使用權交給項目方、或是為相關的項目美言幾句,輕輕鬆鬆就會有成百上千萬元到賬,世界上還有比這樣的生意更為零成本的嗎?殊不知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給ICO做信用背書的成本其實是真切存在的,而且價值不菲,只不過它在千幣齊發的狂歡時刻始終處於隱形狀態、不為外界所知,直到市場崩盤之後,才從陰影中顯現出來,一把壓在了當事人的身上,成為了他們的沉重負擔,這就是區塊鏈世界裡最容易被人忽視、但卻最重要的財富——聲譽與信任。

三、過把癮就死?區塊鏈的賽場不是隻打一個賽季

相信很多區塊鏈行業的觀察者與投資者們最近半年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2018年初活躍在行業裡的、那些“一夜暴富”的紅人們,似乎一夜之間都在輿論場上銷聲匿跡了,從指點江山銳氣畢露的激揚KOL,轉瞬之間就成了絕口不提當年勇的佛系掃地僧,原先朋友圈一天發八條,現在八天發一條(還是三天可見)。整個過程毫不拖泥帶水,頗符合區塊鏈行業乾淨利落的氣質。用一句話形容就是——

從“一夜暴富”說起:區塊鏈行業不是隻有一個賽季

嚴格來說,很多人其實本不想這樣,畢竟在泛娛樂圈化的區塊鏈領域,讓出曝光率和行業話語權,很多時候就意味著潛在收益的下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非常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因為之前站臺的ICO項目波及,導致自己的信用破產了。

按理來說,大佬給區塊鏈新項目站臺,並不一定就應該是被千夫所指的原罪,誰看到幾個自己比較欣賞的團隊,還不能精神上支持一下了?但很多人的問題在於:他們把站臺這種事情當做了一種赤裸裸的交易來做,也就是項目好不好我不是太管,只要不是看上去太不像樣,給個幾百上千萬我都能替你宣傳一下,這一下就把投資者們引到生死未卜的陰溝裡去了。最終在一地雞毛之餘,也讓外界對自己的信任土崩瓦解。需要指出,這種失信不是源自於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機構,而是整個行業戰線上的全線崩潰——沒有C端的個人再願意投資與你相關的產品、也沒有B端的機構再敢跟你進行合作,換句話講,你從區塊鏈行業獲取收益的所有可能,幾乎都已經被截斷了。如此來看,不是這些人不想刷存在感,實在是各種主動或被動因素使然:臉皮薄的乾脆不敢露面,至於臉皮厚的也沒有人願意待見他們。說的不好聽點,他們已經被幣圈和鏈圈在潛意識裡“開除圈籍”了,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而這,就是很多一夜暴富者此前所未能預料到的成本所在——他們以自己的信用為成本,雖然在短期內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但與之如影隨形的代價,就是他們可能會損失掉自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從區塊鏈行業獲取收入的可能性。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透支自己信任所換來的“一夜暴富”,真的是一種合適的賺錢策略嗎?或者直白的說,以這種方式來一次性獲得很多ICO資金、與通過出售自己的時間精力來穩妥地獲得應得的勞動收入相比,哪種方式所獲得的利潤更高?

對於這個問題,在成本方面大家應該沒有爭議——前者所面臨的成本必然要比後者更高(因為信用破產的代價實在是太慘重了)。值得研討的實際上是在收益方面。其實這種事情我們捫心自問一下就知道,如果現在突然讓你拿出一筆大額現金出來參加ICO,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你能調動多少資金呢?在不把自己原有固定資產變現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其實可能根本沒多少,反倒是細水長流的持續輸出總量會更多,就好像在買房買車的時候,人們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掏不出與之等量的現鈔來付款的,只有通過“先貸款後還款”的模式,不斷在未來出售自己的時間,才能積累起足額的資金。換句話說,“一夜暴富+未來顆粒無收”的組合,它在收益上很可能也是比不過“細水長流悶聲發財”的模式的,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在某一個時間點所能拿出的錢,是比不上未來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所持續輸出的資金的。

如此一來,我們便得出了這樣一個頗具顛覆性的結論;那就是以自身信用為成本來“一夜暴富”的行為,不僅會承擔很高的名譽風險成本,而且在總的經濟收入上,可能也並不合算。在區塊鏈行業這樣一個震盪螺旋向上的領域尤為如此。其實關於這一點不用說的這麼複雜,筆者只要舉出一個例子來,大家就都能明白:今天很多人都會嘲笑那些在2014和15年捲款跑路的幣圈人,因為他們雖然爽了一時,卻錯過了本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而獲得的更大機遇。但回過頭來一想,三五年之後的人們如果回頭看今天的這些鬧劇,何嘗又不是如此?

表:兩種收益模式的對比

從“一夜暴富”說起:區塊鏈行業不是隻有一個賽季

在文章的最後,筆者用一個類比來結束今天的這篇論述。經常看NBA的朋友應該會知道,在各種各樣的比賽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瞬間爆發”的情況,比如說單場得到六七十分、或是單個賽季連勝二三十場等等,老實說,如果NBA只是打這一場或是一個賽季的比賽,那這些人鐵定就封神了,但問題是——競技體育比賽是會持續貫穿一名運動員生涯整個時期的。所以,對於球員們來說,他們很多時候會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通過透支掉自己未來的力量和健康、來換取瞬間爆發的表現;要麼通過穩定的狀態和輸出,來使得自己的競技狀態儘可能長時間的持續下去。區塊鏈領域也是如此,在這個行業中,你可以選擇犧牲掉自己未來一段時間的收入,在短時間內聚攏大量的財富,進而成為曇花一現的行業明星,也可以選擇珍惜自己的羽毛,保持自己的聲望和別人的信任,讓自己的收入緩慢穩定的上升,進而成為行業的壽星,而這個選擇的關鍵,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你在區塊鏈這個賽場中的規劃,究竟是一場比賽、一個賽季,抑或是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

聲明:本文為入駐“火星號”作者作品,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未經許可擅自轉載本站文章,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侵權必究。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