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他是中山大学的创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长

他是中山大学的创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长

中山大学创始人邹鲁

近代人物邹鲁,原名澄生,字海滨,号澄庐主人。 1885 年 2 月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02 年冬起,先后就读潮州韩山书院,广东法政学堂。清末,邹鲁在广州加入同盟会。1908 年与朱执信等人密谋在广州起义。由于事泄,起义失败。

武昌起义成功后,邹鲁即以国民党党员身份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后来参加讨袁、护法之役。1922 年夏,陈炯明叛乱,邹鲁奉孙中山之命,主持讨伐陈炯明,一举光复广州。次年,孙中山任邹鲁为广东省财政厅长,并受命筹建广东大学(后来改称中山大学)并任校长。“七 ·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他支持中山大学师生举行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多次进行抗日演说。他任中大校长十多年来,培养毕业生四千八百多人。 邹鲁 1950 年赴台湾, 1954 年 2 月 13 日病逝,终年 70 岁。

其主要著作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等。 1976 年《邹鲁文集》问世。

后人一般把“邹鲁”解释为邹海滨自认“愚鲁”而自号。其实不然,“邹鲁”一词是以文教兴盛之意。鲁国是大国,且有大哉孔子,邹城是小国邾国,孟子虽然伟大,名气不比孔子,按照古代惯例,应该先把大的说前边,为什么“邹鲁”却不是“鲁邹”,呢?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古人之所以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从来没有说“鲁邹”的,其原因就是:邾当初确比鲁先进。

他是中山大学的创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长

邹鲁手迹

邹鲁一生以教育家自命,他在担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有两大突出成绩。一是修建了中山大学石牌校区。邹鲁对石牌校区的定位是“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8年共3期的修建工作,耗资数百万,绝大部分靠募捐而来。筹钱的困难,邹鲁曾概括为:“为了筹款,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已做到。”邹鲁的另一大成绩,是延揽了大量人才。他一担任广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就组织了由胡适、李大钊、胡汉民等知名学者组成的35人筹备委员会,其中相当一部分筹备委员被他留在广东大学任教。他1932年重返中山大学担任校长,是因为当时的代理校长许崇清被免职,大批教授离校不返,留在学校的教授也有不少在打跳槽的主意。他一到任,第一件事就是挽留教授,成功地把沈刚伯、周谷城、朱显桢等教授留在学校。他在任上善于调拨各种资源吸引知名学者,也为中山大学确立了竭力聘请名师的风格。鲁迅、陈寅恪、赵元任、顾颉刚、王力、郭沫若、郁达夫、姜立夫等近代历史上著名学者都曾先后在中山大学任教。后来学者把邹鲁的教育思想总结为: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等等。

他是中山大学的创始人,本人名字也意味深长

位于广东大浦的邹鲁故居现在是保护文物

邹鲁晚年辞去中大校长后,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自称:“毕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既有功劳,又有过失,最终发现:最成功的事业居然是执掌中山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