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玩着玩着EVE,突然理解了“流浪地球”

玩着玩着EVE,突然理解了“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里,地球联合政府在预测太阳即将爆炸后制定了两个计划:公开于世的流浪地球计划和秘密进行的火种计划。负责执行火种计划的宇航员刘培强在获知火种计划的详情后,毅然选择去支持成功希望渺茫的流浪地球计划,而放弃(更准确的说是摧毁)了火种计划。刘培强认为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而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电影里这样形容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中离开了母亲。

有不少观众不是很认同刘培强的观点。因为就两个计划的难易程度来讲,火种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流浪地球计划。终究带着DNA去找适合生存的行星要比拖着一个地球在宇宙中“流浪”要简单现实的多。失去了地球,人类就不再是人类吗?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让笔者感到困扰?答案没有从哲学思辨中寻获,却在一个游戏中得到了启示。这个游戏便是EVE、

玩着玩着EVE,突然理解了“流浪地球”

EVE


电影观众未必了解这个游戏,但在游戏圈里,EVE是鼎鼎大名的。EVE讲的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在未来获得了大幅提升,能够将发现的宇宙虫洞稳定住(宇宙中存在的虫洞,但十分不稳定)。人类发现了一个天然虫洞,并将其命名为“EVE”。

玩着玩着EVE,突然理解了“流浪地球”

虫洞


首批探险者穿越了“EVE”并成功返回,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穿过“EVE”去探索新的世界。虫洞那边的新世界被命名为“新伊甸”,人类在“新伊甸”建造了很多殖民地。人们不停穿梭令这个天然的虫洞越来越不稳定,终于有一天,EVE虫洞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关闭了。从此新伊甸与地球失去了联系。新伊甸的殖民者成为了没有母亲的孤儿。数千年过去了,这些遍布在宇宙四处的人类彼此隔离,艰难求生。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同的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给他们的外表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渐渐地,他们彼此疏远……

玩着玩着EVE,突然理解了“流浪地球”

“新伊甸”历经沧桑巨变,人类的后裔建立起了艾玛、盖伦特、加达里、米玛塔尔及朱庇特五个帝国,五个帝国相互杀戮、相互奴役,战火不断。忘记了他们曾经都是人类。

看到了EVE里新伊甸移民的结局,让笔者重新感悟了“流浪地球”背后的哲理。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人类被地球这个母体链接在一起。虽然这种链接摸不到、看不到,但是这种链接是真实存在的。也许是磁场、或是能量场、或是空气。人类如果脱离了地球这个母体,便失去了彼此间的链接,人类便将不再拥有共同的名字“人类”,而成为了各自独立的新物种。所以,为了将来彼此仍旧在一起,就一定要拉着地球去流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