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堂號”在古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與姓氏有關

古代的名門望族多有自己的堂號,布衣百姓在稱呼這一家族時,也常用“某某堂”來代替。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堂號有凝聚家族力量、訓誡子弟不忘家族之志的作用。

現在,堂號已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屬,許多人家在營造新居時,也喜歡立一個匾額,上書自家的堂號。

例如:四知堂,內行人一看便知,這是一戶姓楊的人家。

為了避免“沒文化”的嫌疑,知曉一些有名的堂號是十分必要的。

“堂號”在古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與姓氏有關

  • 那麼,堂號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古人又是如何取堂號的呢?


四知堂的故事廣為流傳。

歷史記載:東漢名士楊震在東萊任太史時,有一回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曾受楊震舉薦,便深夜拜訪他,帶上金十斤,準備“意思意思”,報答楊震的舉薦之恩。楊震見狀,當即拒絕了王密的賄賂,王密不死心,還說:“幕夜無知者。”夜深了有誰會知道呢?楊震當即正色道:“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做人要對得起天地良心,怎麼能說無人知曉呢?“四知”的美談因此千古流傳,楊氏後人也引為堂號,意在勸解後人:以誠立身、不愧天地。

最早的堂號誕生於晉朝,名為“玉樹堂”。

源自東晉時期大名鼎鼎的謝氏家族。《世說新語》有言: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東晉謝家的子弟,幾乎個個都是魏晉風骨的代言人王謝風流,當時人人景仰,玉樹堂這一堂號,也跟隨了謝氏家族千年之久,廣為流傳。

“堂號”在古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與姓氏有關

當我們看到天水堂的匾額時,可並不一定是這戶人家來自甘肅天水的意思。

“天水”是趙氏的堂號。而以趙氏為皇族的宋朝,也常被稱為天水一朝。如陳寅恪先生在《贈蔣炳南序》中說:“尚氣節而羞勢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永遠之瑰寶。”宋朝的恥辱——靖康之難時,金人不僅擄走了徽欽二帝,還給了他們侮辱性的封號:“天水郡王”與“天水郡公”。金人之所以給予二帝這樣的封號,也正是因為趙氏發源於天水郡,是天水郡的望族。

“堂號”在古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與姓氏有關

在《史記·項羽本紀傳》中,項羽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衣錦夜行,常與明珠暗投等成語同用,意在說明人生失意,不得時勢。清代詩人吳偉業曾有一首《項王廟》詩:“淒涼思晝錦,遺恨在彭城 。”與錦衣夜行相反,晝錦則是在白日時衣錦歸鄉,享受無上榮光的意思。

奇怪的是,北宋重臣韓琦致仕歸家後所立的堂號就是晝錦堂。古人重內斂,修身自持,怎會用一個如此之張揚的堂號?原來,韓琦衣錦歸鄉,故意以“晝錦”為堂號,並作詩言志,意在勸諫後人,不為富貴名利所困。取一個如此之高調的堂號,卻是要教後人日日反省自身,不以誇耀自身富貴為榮。北宋文壇巨擘歐陽修曾作一篇千古奇文《相州晝錦堂記》來頌揚韓琦的高風亮節,規勸權貴們不要“誇一時而榮一鄉”。

“堂號”在古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與姓氏有關

還有許多堂號,我們一眼就能夠猜出主人的姓氏。如三遷堂,就是孟氏的堂號;愛蓮堂,出自名篇《愛蓮說》,作者周敦頤,愛蓮堂自然就是周氏的堂號。

那你可能要問了,我比較倒黴,同姓的先祖沒什麼名人,什麼有名的典故也沒留下,我們家族就不配擁有堂號嗎?

  • 取堂號,一般都遵循這兩個準則。


1、以祖上名人賢士的光榮事蹟為堂號。

除了上文裡提到的“四知堂”、“三遷堂”等,還不得不提一個有趣的堂號。那便是崔氏的堂號——“噤李堂”。

大家也許會顧名思義,以為李家和崔家有什麼仇怨,於是崔家人要讓李家人在自己的地盤噤聲。要解釋“噤李堂”的來由,還要說到那首名震天下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據說李白登樓之時,亦詩興大發準備題詩,讀過了崔顥的大作之後,竟然一句詩也寫不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能使詩仙折腰歎服,這是多麼大的才氣?崔氏族人也引以為傲,將這一次“高光時刻”當做自己家族的堂號,讓後世族人都與有榮焉。

“堂號”在古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與姓氏有關

2、以本姓氏的郡望、祖籍為堂號。

但這樣取堂號亦有“撞名”的尷尬。就像上文所說的天水堂,同時也是梁氏、紀氏、嚴氏等等的堂號。沒辦法,誰讓天水郡是個寶地,許多家族都在這裡定居。更何況華夏地大物博,古時候一個城市動輒百萬人口,大城市裡有成百上千種姓氏都是常事,郡中的豪門望族也不勝枚舉,所以出現撞堂號的情況也並不新鮮了。

“堂號”在古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與姓氏有關

堂號發展到今天,已有與個人齋號融合的趨勢。

風雅之士都喜歡為自己的書齋取一個雅號,來表明志趣。著名的古文學家唐蘭先生曾言“甲骨四堂”,其中就有王國維先生的觀堂與郭沫若先生的鼎堂。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張大千先生的大風堂,亦被世人所熟知。取一個風雅的堂號,也能表現出房主人的意趣。

參考文獻: 《世說新語•言語》、陳寅恪《贈蔣炳南序》、《史記•項羽本紀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