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醫生告訴你:心臟病支架術後,哪些人要格外小心消化道出血?

冠心病支架術後,很多心臟病患者最擔心的莫過於長期吃保護支架的藥物而“傷胃”了。這些藥物裡,抗血小板藥影響最大,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等。

而所謂的“傷胃”不僅僅是反酸、燒心,更嚴重的是因為消化道損傷後出現消化道出血。

很多心臟病患者在向醫生諮詢如何避免消化道出血時,不少醫生往往只是說吃點抑酸藥保護一下就好了,或者少吃點刺激性食物。但是心臟病患者到底具有哪些因素後會明顯增加消化道出血風險,卻很少詳細解釋。在這裡結合國內外的醫學研究,跟大家說說,如果具備了下列哪些情形最應小心?

醫生告訴你:心臟病支架術後,哪些人要格外小心消化道出血?

這裡先要和大家解釋一下,心臟病支架術後,為什麼最要擔心消化道出血?

單純的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治療起來手段也很多,效果往往也不錯。但是如果冠心病合併消化道出血,麻煩就接踵而至了。因為這兩種疾病的治療原則完全相反,且都會給對方造成不好的後果。

冠心病支架術後,最重要的是保持支架通常,而關鍵就是終身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一旦服藥中斷就有可能短時間出現血栓導致支架內再狹窄,而這種再狹窄很有可能直接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者會有猝死的風險。而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原則就是止血,運用各種凝血藥或是止血器械。同時要立即停用各種抗血小板藥物。因為止血就是要靠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藥物的作用恰恰就是阻止血小板聚集。

醫生告訴你:心臟病支架術後,哪些人要格外小心消化道出血?

所以,就陷入了“死循環”。要止血,就要停抗血小板藥物,可停了藥心臟病支架就有很快堵塞的風險。而不停藥,就止不住血。往往這種情況醫生也很頭疼。

所以,與其出了問題再去治療,現在越來越多的醫生主動去發現哪些是高危出血的患者。

其中,高齡(年齡>70歲)、腎功能不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明顯增加消化道出血危險。

高齡(年齡>70歲)

年紀大了,身體的各種保護機能退化,胃腸道也是一樣。老年人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時出現消化道損傷甚至出血的概率明顯增高。我國民間有句俗語叫“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恰恰就體現了古人對高齡與健康之間的看法。而現代醫學證實,70歲以上會明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風險,與前者出奇的吻合。

醫生告訴你:心臟病支架術後,哪些人要格外小心消化道出血?

腎功能不全

正常情況下,藥物發揮作用後其代謝產物會通過腎臟代謝出體外(俗話就是尿出去),腎功能減退會降低人體對藥物清除的能力。腎功能不全的病人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這些藥物的代謝產物無法有效排出人體,會在體內過多蓄積,從而增強藥勁兒導致出血風險大增。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如果人體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等胃腸道疾病。如果服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不僅增加對腸胃的刺激,而且也會促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發生,因此加重腸胃的負擔,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增加。

醫生告訴你:心臟病支架術後,哪些人要格外小心消化道出血?

瞭解了以上這些危險因素後,我們就能提前判斷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了。

那麼,要做到哪些才能儘可能的減少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呢?

對於存在胃腸道高危風險的人群,短期內應用抑酸藥(質子泵抑制劑,比如雷貝拉唑)是常見的手段。同時,對於間斷出現胃腸道不適症狀並且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心臟病患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滅菌治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另外,服藥期間觀察大便顏色,定期監測便潛血十分重要。如果消化道出血,大便會呈現柏油樣(烏黑的顏色),且合併較重腥臭味。及時到醫院做一個便潛血檢查,確定有沒有出血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