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仅仅74秒,咏春拳师丁浩就被自由搏击选手阿虎KO掉,由此产生了新一轮对于传统武术(传武)的质疑和口诛笔伐。其实稍一深究,就能发现如今公众对于传统武术的印象和认知,不过来自以下几方面:

1 现场直播的运动会武术比赛,体操一样的套路表演;广场上慢条斯理的太极练习者。

2 百年来流行的武侠小说,尤以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

3 以功夫片为代表的影视,从《霍元甲》、《少林寺》再到如今马云的《功守道》。

4 以雷雷和丁浩为代表的,在自由搏击面前节节败退的所谓传武选手;以闫芳为代表的,看似神乎其技就是不下场实战的旁观大师。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所以公众脑海中的传武概念,大部分都是近三四十年形成的:一提门派,就想起岳不群的华山派;一提经典,就想起少林寺的易筋经;一提咏春八卦,就想起《一代宗师》里打得眉来眼去的梁朝伟和章子怡;一提双节棍,就想起周杰伦……

而小说也好影视也罢,甚至包括武术比赛在内,其终极目的都是要美观好看——不然如何吸引读者和观众?传武的目的却不在于好看,而在于击败对方——跟搏击一致。观众习惯了美轮美奂的拳脚之后,突然发现这些银幕上无坚不摧的武术在现实中却不堪一击,当然会有上当的感觉。

观众不明白的是,他们所认为的传武,几乎都只是传武的皮,就像穿着乔丹球衣的蔡徐坤:看上去像模像样,却并不能代表篮球。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究竟什么是传武?简单而言,就是华夏文明在技击一途上的成就。据典籍所述,传武的开端不是拳脚,而是剑——古人很早就明白能动家伙就不空手的道理。

在几乎人人都学过的中学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里,唐雎拿来威胁秦王的几个例子“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统统都是用剑——包括短剑匕首;在《吴越春秋》里,高手训练勾践军队所用的是剑;刺秦的荆轲自己用匕首,而秦王杀荆轲用的是剑;在《庄子·说剑》里,更是早就点明了剑术的要领“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对剑的喜好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西汉时的司马相如学剑,“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八百年后的李白也学剑,自述“十五好剑术”;李白之后四百年的辛弃疾仍然学剑,“醉里挑灯看剑”。但其实随着唐末士族门阀崩盘,剑的影响也逐渐式微,宋元取而代之的是枪棒。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虽然著有一部《剑经》,里面讲的却完全是棍术。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而拳脚搏击技的出现,已经是迟至明清才有的事。以元人所著的《水浒传》为例,里面除了拳打镇关西、燕青打擂这样的遭遇战和擂台战之外,凡是正经动手,一定是直接上兵器的,比如林冲在柴进庄上跟洪教头切磋就直接用棍棒。而一开篇九纹龙史进向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学艺,王进也直接教枪棒,没有从太祖长拳开始。虽然书中已经提到武松的绝招“玉环步,鸳鸯脚”,但拳脚显然并非梁山好汉的主要技能包。

明代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及当时的拳术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等;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最早提出了“以静制动”内家拳的概念;而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这些如今人所尽知的拳术,统统都是清朝甚至晚清才兴起的。

当时的武术水准究竟如何?俞大猷在给上司的自荐信里说,“让三十个操家伙的跟我一个人打,我要是打不过,自请死刑处置。(试选三十好汉各提枪棍,以猷一人独挡,不令其披靡辟易,请就斧钺。)” 军中无戏言,俞大猷有这样的底气,水准不问可知。

明亡清兴之际,明人陈元赟随明臣朱舜水东渡日本,求援于德川幕府以复兴明朝但未果。陈元赟遂居于江户国昌寺内,以技击术击败前来挑衅的浪人,因此受到福也正胜、三浦义辰和矶贝次郎的崇敬。陈元赟说,“大明有捕人之术,我虽不甚精,但略知其法。”于是传艺于三人。

这三人,即是日本中古柔术之祖。福也正胜的弟子寺田平创立的“起倒流”柔术,成为日后柔道和合气道的鼻祖。明朝虽亡,大明的拳术却在日本节外生枝开出了花来。而空手道本名“唐手”,同样源自中国武术。除此之外,从朝鲜的跆拳道、菲律宾的刀棍术到暹罗的泰拳,无一不见中国武术的痕迹。

反观中国武术,最大的问题却正是传承问题。戚继光在列举完一堆拳术名称后,最后一句结论是“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自古以来,有大胸怀大志气者,一般都不会去习武。像项羽这种天生的名将,一见秦始皇车驾就敢说“彼可取而代之”的猛人,对武术的态度是“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而在唐末士族彻底崩盘之后,好剑崇武的社会上流阶层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挖空心思钻科举的下层文人。日本的柔术能传承为柔道,尚武的武士阶层起了重要作用;直到现在,欧洲如英国的王室贵族依然有从军的习俗。反观中国,唐朝时络绎不绝的边塞诗、从军行,到了宋朝几乎就只剩一个辛弃疾了。

所以凡是有可能学文应试的,都不会去选择学武。道理明摆着:两条路的成本和收益差,实在太明显。在官本位的社会里,科举是下层最容易做官的捷径之一,也是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方式。写好八股文,比练好流星锤的好处多了去了。

而习武呢?职业选择大多就是侍卫捕快、看家护院、卖艺走镖、开馆授徒,更差的只能作奸犯科了:偷盗采花、抢劫绑票。所以历来第一流的聪明头脑,只要有可能读书识字,就基本不会去选择舞刀弄棍。于是武术往往只能由次一等的头脑去传承。没有社会上层的带动,武术就只能在不上台面的三教九流中延续。

而且自古以来都是“文以载道”,相如有赋李白有诗所以能传之后世,令后人膜拜的同时文脉传承不绝;反观习武者,就算练就一身惊天地骇鬼神的绝技,又有多少人知道?百年后黄土坟茔杂草丛生,又有谁听得见曾经的沧海一声笑?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字上的争斗,不过是意气之争;武技上的争斗,却随时都有从鼻青脸肿到死于非命的可能。所以不付诸文字,功夫难传承;一代一代留一手,功夫难传承;名气太大挑战者越多,功夫难传承……双拳难敌四手、好汉不敌人多,都不是说着玩的。八极拳的一代高手李书文,一生动手有胜无败,最终还是单身一人时被仇家设计堵住给结果了性命。

而功夫最难传承之处,在于必须有师父来亲身授业。学文章,聪明的人看古今典籍就能无师自通;学功夫,就算再聪明,没有明师指点也难入门。再高端的武技典籍,没有把身体练到一定境界之前,都基本等于废纸。从古至今,几乎从不存在光看书、自己练就能成为功夫高手的实例。像黄裳那样看一遍《道藏》就能写一部九阴真经的,只能是小说。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虽然传承艰难,但明清以降,拳技还是在慢慢发展的——著名的三大内家拳都在清代才形成,也都能跟最精深的文化挂钩:太极拳理源于阴阳两仪的动静变化、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依次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匹配、八卦掌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步法,就都是华夏文明在武技上的呈现。

跟西方的搏击不同,传武有自己的习练方式。以最简单的站桩为例,最终目的并不是通常想象的扎紧下盘,而是通过最简单的站立姿势,将身体协调到一个最平衡、最适合发力的状态。练枪时必练的端杆子,是把一根三米左右的白蜡杆拿住末端举起端平,要能坚持半小时以上。这练的是杆子与手臂乃至全身肌肉的协调统一,也就是人枪合一境界的最初级开端。

这样的训练方式不要说如今根本没法让普通人接受,就算是在几百年前,能踏实下功夫的人也不会多。有真本事的师父往往是全面撒网——多收徒保证养家,同时重点捕捞—— 只有少数徒弟能学到真功夫。那些没法学真功夫的徒弟教他们什么?花架子。

无论太极形意,都有练法、战法和演法的区别。练法是练习时的拳法,重在踏实;战法是应敌时的拳法,重在能胜;演法是表演时的拳法,重在让人鼓掌说“好看”。从实效上而言,练法和打法重要;从赢得认同而言,却是演法重要。

例如一开始的太极拳,根本不是如今闲庭信步般的缓慢招式,而是有跳跃、有发力、有迅疾如电的一刻。清末从河南陈家沟学到太极拳的杨露禅,在京城扬名立万,靠的是一拳一脚打出来的真功夫。

但出名之后找杨露禅的王公贵族多了,要练太极的人也多了,但怎么可能让贾宝玉去练自己的功夫呢?于是杨露禅去掉了太极拳中跳跃、刚劲和高难的战法,把演法教给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拳脚无眼,又要好看又要安全,只有演法了。这样的太极拳经过一代又一代改造,就成了今天喜闻乐见的慢条斯理操、而早已不是克敌制胜拳。

此外套路更是由来已久。无论是江湖卖艺还是戏台表演,关键都不是有真材实料而是要美观好看——这跟当今的功夫片是完全一致的。早在明末,戚继光就痛斥这种“花拳”对于实战有害无益,禁止兵士习练。而许多只是小孩子初学时活动身体的粗浅套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结合西方传入的体操评分标准,就成了如今武术比赛的不二规则。

徐晓东曾经在受访时说过,“我认为很多练传统武术的人被催眠了,他们的师父、师爷就没有打过实战,一代代传下来,以为自己练的东西真的有技击性,其实没有。”

他说的不错。传武的实战技能,如今只有部分可能还留在军警格斗中,其余的早就不见于世了。银幕舞台上打得再引人入胜,咏春再跟拳击打得难分难解,也仍然是好看而虚假。

可惜的是,传武实战技能的消失,远早于影像记录时代之前。如今对于传武实战的记述,只能是文字。而文字的可信性,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如今的现场KO画面。在实战技能消失之后,传武只剩了一张皮,在现代搏击不断羞辱之下承受着不断泼来的脏水。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传武实战技能的消失,其实是注定的命运。大而言之,是两千年来中国人尚武精神的一衰再衰;小而言之,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传武技能。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禁”,韩非的告诫在历代君王耳边响了两千多年。汉唐尚能令人心胸一阔的尚武精神,到宋朝时已经趋向式微。 宋朝先败于契丹、后抑于西夏、继丧于女真、终亡于蒙古。锦绣河山,沦于异族。

自宋以来,抑制武人的理念从未变过。明亡之际,心怀故国的武林人士多隐于江湖会道门之中,借着白莲教天地会这样的秘密团体图谋起事。雍正四年,清廷下禁武令:禁止民间人士佩戴刀剑行走,禁止百姓拳斗,禁止民间擂台较技,违者依律重处,擂台死伤按杀人论罪——不准佩戴刀剑,所以太极形意八卦才陆续而生。

即便公元702年武则天首开武举,也无法抑制崇武精神的江河日下。《古今图书集成·刺客部》记载,从先秦到五代共列入二十一人,唐代十一人中女子竟占五人之多。而唐之后的五代宋朝,理学家们用名节和裹脚布把女性重重禁锢,千年来女子求正常行走尚不可得,何谈习武?

到了近代,随着冷兵器被热兵器取代,越来越多的武术名家死于枪口之下。八卦掌高手程廷华,死于八国联军的排枪齐射;形意拳大家薛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死在枪下。人体终是血肉之躯,金钟罩铁布衫没法挡住子弹。而每一个传武高手一死,几乎都意味着一项技能的中断。太极拳被简化为轻柔绵软二十四式之后,也再没有一个高手能用这二十四式来真刀真枪地实战。

这也是传武实战技能日益失传的重要原因。传武的终极目的是以武见道,如同庖丁解牛里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由技而道几乎是华夏一切技能殊途同归的目的;传武的实际目的是令对方丧失具备威胁的抵抗能力,而时下击倒对手的最好方法就是手枪。手枪把传武落幕变成了迟早的事。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传武曾经的辉煌,如今还可以在徐浩峰《逝去的武林》这样最后一代拳人的口述史中得见。从老辈武人的谈吐,自可发现传武一度发展到如何的境界——只是这境界一去就难再来。以形意的崩拳为例,以前一个姿势练两三年是常有的事,如今谁有时间、有耐性、有信心、有兴趣、有必要再这样做?

传武的精髓,不在于好看。从追求取悦于人求媚于众的那天开始,传武便走上了难以避免的衰败之路。如今一无薪尽火传的传承、二无应有的鼓励和提倡、三无实战的空间和社会基础,仅仅凭类似搏击的商业利益驱动,根本不可能让传武的实战技能死灰复燃。徐浩峰说得明白:“传统一断便没法复原,没了,也比走样好。我们真的没法给后人留下古典,任其灭绝干净,就功德无量。”——至少断了骗子们的念想。

如今是不需要武者的时代,所以传武就像一只猫,亲昵动人而无杀伤力。大众在感叹猫不堪一击之时,早就忘了擅长在弹丸之地一击致命的狮、虎、豹。只是如今豢养猫科宠物容易,要亲见深山老林草莽江湖曾经的暴烈洪荒、狮吼虎啸、却终于是可遇而不可求。

主要参考:

[日]松田隆盛《中国武术史略》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

徐浩峰《逝去的武林》

如果传统武术曾经是豹,那现在它只是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