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鄆始春秋,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鄆城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鄆始春秋,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鄆城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鄆城:

鄆,春秋時魯國城邑名,最早見於《春秋》。春秋時的魯國有二鄆:一東鄆,在今莒縣東北東莞集;一西鄆,在今鄆城縣正東十六里張營附近。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

鄆城歷史悠久,據鄆城縣李集鄉大楊集肖堌堆古文化遺址測定,縣境內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群居住。

夏,鄆地為徐州之城。

商王祖乙曾遷都於此,史稱庇(在今鄆城縣城以北),這是商朝第五次遷都。

春秋戰國時(前770年—前221年),西鄆屬魯國西境,時境內有廩丘、陽晉等邑,齊滅魯後,屬齊地。

春秋時期,魯成公四年冬,魯國為加強防禦,築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據《春秋左傳》載:“成公四年冬城鄆。”《鄆城縣誌》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冬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於此,以防侵軼。”又云:“鄆始於春秋。”《說文解字》述:“鄆,從邑,軍聲,魯有鄆地。”

西鄆最早築於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目的是防備晉國。據《春秋》成公四年載:夏……公如晉。秋,公至自晉。冬,城鄆。”《左傳》詳細解釋了原因:公元前587年夏天,魯成公出使晉國,但晉國國君對它很不尊敬。秋天,魯成公從晉國回來,希望與楚國聯合、背叛晉國,由於大臣季文子的勸說,才放棄了背叛晉國。但當年冬天,仍然築鄆邑,駐軍防衛,以防備晉國。

公元前575年秋天,魯成公曾經駐紮在西鄆。據《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九月,晉人執季文子於苕丘。公還待於鄆,使子叔聲伯請季孫於晉。”據《春秋》和《公羊傳》可知,事情大體是這樣的:公元前575年秋天,齊、魯、晉、衛、宋、邾六國在沙隨開會,研究討伐鄭國的問題。但是,由於在此之前,魯國曾經拒絕過晉國的乞師,所以在會上,晉國國君不接見魯成公,並且想拘押魯成公,魯國大臣季文子說:這是我的罪過,於是晉國拘押了季文子。然後,魯成公返回到西鄆,並且派大臣子叔聲伯到晉國,請求放回季文子。

歷史沿革:

秦(前221年—前207年),實行郡縣制,此境屬於東郡。

西漢(前206年—前8年),屬兗州東郡。境內自商朝時就有黎縣(今陳坡鄉一帶)、自春秋時有廩丘邑(今陳坡、水堡鄉一帶)。

東漢(25年—220年),屬兗州濟陰郡。廢黎縣併入廩丘縣,治所在黎縣故城,黎縣從商朝至東漢約存在近2000年。廩丘縣有運城,即鄆城(在今鄆城正東)。

三國(220年—265年),屬魏兗州東郡。廩丘為兗州治所。

西晉(265年—317年),屬兗州濮陽國。有鄆城(在今鄆城正東張營附近),西晉杜預《春秋左傳注》中提到:“鄆,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東有鄆城。”

北魏(386年—534年),濟州壽張縣有云城,雲城即鄆城。

北周(557年—580年),析廩丘置清澤縣,屬濟州東平郡,縣治(即西鄆故城,今張營附近)亦為東平郡治。

隋朝(581年—618年),開皇四年(584年),改清澤縣為萬安縣,十年(590年)於萬安置鄆州,十八年(598年),改萬安縣為鄆城縣,屬鄆州。這是鄆城第一次以縣級身份出現在歷史上。大業二年(606年),改鄆州為東平郡,治鄆城。鄆城隸屬於東平郡,是郡治駐所,此時的鄆城已是比縣城高一級的城市。廩丘縣併入鄆城縣,廩丘自春秋至隋,約存在1300年左右。

唐朝(618年—907年),武德四年(621年),廢東平郡設鄆州,治鄆城。次年,置鄆州總管府,轄鄆、濮、兗、戴、曹5州32縣。貞觀八年(634年),因鄆地卑溼,州治遷須昌(今東平東北)。自此鄆城又降為河南道鄆州管轄下的一個縣。天佑二年(905年),鄆城縣複名萬安縣,隸鄆州。

五代(907年—960年),屬後梁,隸鄆州。梁滅,屬後唐,隸鄆州。萬安縣複名鄆城縣,鄆城縣城內唐塔建於此時。後周廣順二年(952年),鄆城縣自鄆州劃歸濟州。

北宋(960年—1127年),鄆城隸屬於京東西路濟州,仍是一個縣。

金朝(1115年—1234年),鄆城屬山東西路濟州。金大定六年(1166年),黃河決口於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南徙奪淮入海,鄆城東部被淹沒,縣治(今張營附近)沒於水中,縣城遂西遷至盤溝村,即今縣城所在地。

元朝(1271年—1368年),鄆城隸屬於中書省濟寧路。

明朝(1368年—1644年),鄆城初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濟寧府為濟寧州,鄆城屬之。萬曆十年時(1582年),鄆城隸屬於山東兗州府。

清朝(1644年—191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曹州府,鄆城隸屬於山東曹州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寧道。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曹濮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於省。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建立鄆城抗日縣政府。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鄆南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建立鄆北試驗區(縣級),上述三縣區屬魯西二專署(後改晉魯豫邊區十七專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鄆北試驗區和鄆南縣(其地入鄆鄄巨菏辦事處,後改臨澤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析鄆城、鉅野、菏澤三縣各一部置鄆巨縣,隸屬同鄆城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鄆城縣改鄆北縣,析原鄆城、鄆巨、南旺三縣各一部另置鄆城縣,隸屬不變。

1949年鄆北縣併入鄆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

1952年撤平原省,隨菏澤專區歸山東省。

1958年撤銷菏澤專區,改屬濟寧專區。

1959年復置菏澤專區,鄆城又還屬。1967年屬菏澤地區。

2000年,屬菏澤市管轄至今。

鄆城特產:

刁東古箏:刁東古箏據《山東風物大全》載,“古箏”始於秦代,淵源於瑟。山東省主要分佈在菏澤鄆城一帶。唐箏多為12弦,元、明、清時期為14、15弦,幾經改革研製,現刁莊古箏品種已發展到16、18、21、23、26弦。

鄆半夏:鄆半夏,又名麻疙瘩、老鸛眼、芋頭、天落星、無心菜,為天南星科植物的乾燥塊莖。半夏入藥始於《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鄆城產半夏名聞全國,號稱“鄆半夏”。

鄆始春秋,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鄆城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鄆半夏

鄆城腸衣:鄆城腸衣是把羊、豬、牛等動物的小腸,經過人工清刮、鹽製作香腸、火腿的外包皮,也可做醫學上外科手術的縫合線,並能做樂器的弦。

鄆始春秋,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鄆城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鄆城腸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