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消失的川味醃滷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利賓筵

舊時的成都餐飲界,根據業務類型分為燕蒸幫

飯食幫麵食幫醃滷幫等不同的行幫,燕蒸幫包括包席館和南堂,經營大菜承辦筵席,主攻高端市場。飯食幫數量眾多,涵蓋各類炒菜館、便飯館和豆花館,是大眾消費的主戰場。麵食幫彙集了各種麵條抄手、粑粑餅餅的業者。醃滷幫則是香香嘴的福音,專營醃製品、滷製品和熏製品

各幫之間井水不犯河水,燕蒸幫不開小炒,飯食幫不掛蒸籠,遵規守矩,共謀發展。

消失的川味醃滷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利賓筵

成都醃滷幫派頭雖小,但也是攏聚了五六十號會員和一幫醃滷好手,利賓筵就是該幫的王牌之一。創於1933年的利賓筵,位於上南大街60號,在今天成都紅照壁長富花園東側,由劉達川、徐諒聞、劉志康師兄弟三人以300銀元合夥開辦。

在說利賓筵之前,必須先介紹兩個人,一位是成都專業醃滷店的鼻祖漆星甫,另一位則是成都醃滷幫首任幫董(相當於現在的飲食行業協會醃滷分會會長),也是利賓筵三位老闆共同的師父廖澤霖

民國以前,成都只有一些燒臘攤子賣點簡單的醃滷製品,少數冷酒館也有售,卻無專門店鋪。市場份額雖不大,但漆星甫早已看穿成都人愛吃香東西的秉性,適逢當時廣式醃臘名聲在外,他就乾脆掛起“廣東食品”的牌子,於1917年在棉花街開了一家專營廣式醃臘的店鋪,取名暢和軒,成都史上第一家專業醃臘店就這樣誕生了,漆星甫成了第一個吃醃螃蟹的人。

消失的川味醃滷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利賓筵

暢和軒只賣醃臘,不賣滷貨,只有冬季才是營業季。每年秋收後,漆星甫就僱人醃製豬肉、豬頭和香腸,入冬開售,正月一過基本上一年的生意也就做完了,由於是全市獨家壟斷經營,生意自然很好,每年還有一個超長假期,日子過得是相當舒坦,這樣安安逸逸過了五年。

1922年,有人對既有錢又有閒的漆星甫實在看不下去了,在城東北的凍青樹街開了一家叫德厚祥的醃滷店,準備開始搶生意,此人正是廖澤霖(是個好人,“忍”了五年才“下手”)。廖澤霖原本隨父經營春德厚幹雜店,見醃滷生意好,才改店名轉行。與暢和軒一樣,德厚祥的醃貨也是用“廣東食品”的牌子,但卻增加了滷製品,並打出“蔥燒食品”的招牌,冬季賣醃貨,夏天賣滷貨,兩頭不耽誤。

廖澤霖雖不是科班出身,卻對醃滷極有天賦,加上長期經營幹雜,對各種香料的脾氣了如指掌,竟然改進創新了許多獨門醃滷技術:

第一項技術改造是用 “蔥燒法”烹製滷貨。

當時傳統的滷水是用鹽、醬油、八角、山奈、茴香、花椒等料配製,廖澤霖嫌香料太多,氣息刺鼻,味道鹹辛而燥,食後有苦澀餘味,就決定改良。他認為蔥有通氣之效,烹調食物加蔥一束,不僅更能入味,還倍感清香,於是就用大蔥加白糖、紹酒、香糟、香菌代替了山奈、茴香,使滷物性溫而不燥,味醇馥而甘美,食後回甜,增人食慾,故名之“蔥燒”。同時在色澤上下功夫,使滷水汁濃色不濃,保證出品層層有味,顏色光鮮。

消失的川味醃滷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利賓筵

其次是糅合廣味和川味,改進醃貨製法。

廖澤霖認為廣味偏甜,而原有的川味偏鹹,就用白糖、胡椒、紹酒、香糟、香油、板桂、薑汁等調料來中和兩種味道,取長補短,根據氣候條件決定下料分量,把天、人、物三位合一的川味精髓徹徹底底地貫徹到醃製品當中。

最後是打造精品和新品

廖澤霖率先把燻貨推向櫃檯,形成了醃、滷、燻三大系列,這也成為醃滷行業一直沿用的產品結構。燻貨是醃滷業的精品,成本高,操作複雜,從選料到出品都要求精益求精,既要燻酥燻透,又不能燻焦燻糊。同時他還開發出冬腿、金銀肫肝、毛鳳雞等高檔產品,很受顧客歡迎。

東西好,生意自不必說,1924年廖澤霖分別又在總府街和錢紙巷開了兩家分號,成了擁有三家鋪子的醃滷連鎖。天賦加上勤奮,再有對“味”的獨到理解,無師自通的廖澤霖自成一系,還帶出了一大批本事過硬的徒弟。牟茂林、劉達川、徐諒聞、劉志康

這些後來成都醃滷界的翹楚,都是廖門高徒。在他的影響下,成都醃滷業從無到有,短時間內打出許多新牌號,1925年左右,廖澤霖牽頭的醃滷幫正式成立,他被推選為首屆幫董。

同年,徒弟牟茂林率先出師,與楊漢江及悅來茶園園主冷遠峰,在華興街悅來茶園對面開創了盤飧市。當時的悅來茶園好戲連臺,華興街遊人眾多,熱鬧非凡,牟茂林是廖澤霖最早的嫡傳之一,盤飧市得德厚祥真經,股東冷遠峰又在悅來茶園內廣而告之,因此生意出奇的好,大有青出於藍勝於藍之勢。

後來,城守東大街的香風味、順城街的雙合隆、鼓樓街的煅炙軒、陝西街的美而廉、東城根街的金盤市、北打金街的為人庖、祠堂街的利和森、下東大街的今盛源

等等醃滷名店陸續開業,繁榮一時,其中盤飧市、雙合隆、為人庖、利和森皆出自廖派,系一脈相承,當然還有上南大街的利賓筵

消失的川味醃滷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利賓筵

1928年廖澤霖過世,其時廖子繼先年幼,師父彌留之際囑託劉達川照看德厚祥,劉達川盡了五年的周公之職,1933年待廖繼先成年才離開德厚祥,與徐諒聞、劉志康合夥創業,請來著名書法家、前清舉人

張夔階名命親題“利賓筵”,招牌黑匾金字,蔚為壯觀。張夔階老先生正是今天人民公園“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的四位書寫人之一。

由於上南大街並不十分熱鬧,利賓筵開業後生意僅能勉強維持,三人商議在總府街夜市擺攤子,增加營業收入,由徐諒聞、劉志康兩人照管,貨品由利賓筵店內供應,經營才逐漸好轉。兩年後(1935年),三人又在總府街新集場口弄了間店面,把攤子換成鋪子。因當時的總府街是哥老幫會協進社舵把子劉嘉興的勢力範圍,徐諒聞正好是協進社的袍哥,自去負責打理該店。

利賓筵先後招收了陳家賢、肖必明、蔣德光、黎昌全、黃長祥等學徒,充實人才隊伍,這些人有的後來也成了行業中的名角。1936年,又在後子門增設一店,由劉志康兼管。三店齊發,利賓筵的牌子在成都算是喊醒豁了。

然時有不測,1937年抗戰爆發,三位老闆決定散夥,各奔前程,徐諒聞分得總府街店並冠名諒記利賓筵,劉達川分得上南大街店並冠名達記利賓筵以示區分,劉志康分得折算現金後改營他業,後子門店關張。

消失的川味醃滷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利賓筵

同盤飧市一樣,利賓筵也是廖傳嫡系,不僅醃滷技術嚴守師道,出品精良,在經營管理上也是頗有心得。

先說檯面,利賓筵的櫃檯上設置若干高低不等的寶籠盒,四面玻璃,光亮透明,高盒擺蒸籠格子陳列大件熟食,低盒擺若干大磁盤陳列小件熟食,另備長竹筷供客人選貨使用。櫃檯側面安一個高大墩子,專供切肉,所有設備清潔整齊,不見油汙,讓人一看就覺得衛生。

這切肉的墩子比檯面高出八寸,由店內關火之人於高處掌刀,既能以熟練刀法從容應客,又可四方打望。望啥子?望的是買主是何等人物,一方面要根據情況及時推薦相應的肥瘦軟硬、大小鹹甜,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觀察來者是否不善,以便巧妙應對之。

再說出品,利賓筵的醃滷製品有大小件之分,大件為滷豬肉、醃豬肉、香腸和豬頭、豬蹄、豬尾、豬耳及內臟醃滷品,小件則以雞鴨鵝的頭、腳、翅、舌、腸、肝以及豬天堂、豬腦花等滷製品為主,另外輔以燻魚、燻牛肉、燻豬肉、燙油脆皮鴨、纏絲兔、金銀肫肝、冬腿、毛鳳雞、鴨餅、元寶雞等精緻好貨,數十品種,隨季變換,保證每天二三十種供應。醃滷貨的原料處理尤為重要,像雞頭、豬蹄這些不易去毛的品種往往要通過三次去毛,才能確保出品的精良。

在調味方面,利賓筵的滷貨均採用滷水拌制,一鍋滷水滷畢後,只留下兩成作為老滷水下次起兌再用,其餘的八成全部用於調味。當時利賓筵受香風味的啟發,將飯鋪與醃滷結合,也設了幾桌堂食,數量雖少,但顯得熱鬧,客人現買現吃,吃點新鮮醃滷,喝兩杯跟斗兒酒,其樂融融。利賓筵的規矩是凡滷貨切好,務要加滷水攪拌後才能給客人送上桌,出堂的則須用幹荷葉包好,避免滷汁滲漏。此外,利賓筵還推出了有償的精緻包裝,對高檔產品採用印有店號的玻璃紙盒盛裝,算是走在了行業前頭。

消失的川味醃滷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利賓筵

歷經多年恪守,利賓筵的香糟脆皮鴨、金銀肫肝、燻魚、燻牛肉、纏絲兔、冬腿、毛鳳雞、鴨餅等均成為醃滷名品,滷豬蹄、燈影牛肉、雞翅膀、鴨腳板、兔腦殼等早已是老百姓的口中常客,長期排在醃滷行前列,與盤飱市、香風味、為人庖一起支撐著成都人的五香嘴巴和挑剔味蕾。

上世紀50年代中期,諒記利賓筵因各種原因歇業,達記延續。1995年,利賓筵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後來不知何故,達記利賓筵也隨之消失了。

夢中一抹嘴上的滷油,只期能有重逢之時。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