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四川省仪陇丁氏庄园

丁氏庄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这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4兄弟修建的豪华庄园,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集居住与防卫于一体,号称“川北第一庄”。

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四川省仪陇丁氏庄园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左右,丁氏祖先从广东韶州府(韶关)乳源县移居重庆府合川县二甲康沟。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初,移居仪陇县南阳轿顶山下居住。经过150多年的经营,至光绪年间,丁氏家庭通过雇工、出租土地、放高利贷等手段,使家产逐日丰盈,田地竟达2500多亩,山林7000多亩,常年佃户500多家,年雇长、短工40多人,丫环、保姆、佣人齐全,年平均收租谷1300多担,收佃钱1000多吊。家中还开办煮酒、制糖作坊和织布庄,并在马鞍场设钱庄,成了川北民间巨富之一。

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四川省仪陇丁氏庄园

清代末年,丁氏兄弟为了家族安全,策划将先祖代代遗传下来的巨额家资,用于筹筑一座客家风格的豪华、坚固、气派、宏大的庄园。全族上下动手,精心选址,积极备料,又从仪陇县马鞍、龙凤场和蓬州(今蓬安县),专门雇请技术高超的建筑大师领班负责施工。工程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破土动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庄园主体工程初步告竣,接着又用了三年时间作细致装修,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全部落成,前后经历两个朝代(清朝光绪和民国)、历时十八个春秋。

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四川省仪陇丁氏庄园

庄园为土木混合承重层楼式群体建筑,坐北向南,一楼一底,由一大二小三个天井呈“一”字排列的3个院落和东面三层楼的碉楼组成。

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四川省仪陇丁氏庄园

从庄园的东侧小门顺着台阶进入院内,眼前豁然开朗,近1000平方米的院坝四周,用石条砌成半圆形垣墙,垣墙外是宽5米、长40多米的护宅河。院坝正中是大院大门,与整座大院恢弘的建筑风格相比,这道大门略显小气,但印证了客家民居集居住与防护于一体的谨慎建筑风格。

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四川省仪陇丁氏庄园

防卫设计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丁氏庄园将此做到了极致。庄园背后靠山,前面用条石筑有一道一丈多高的堡坎,坎下是一个类似护城河的“月”字形水塘,长60多米、宽10多米、深3米。整座庄园仅左边有门进出,院子北面建有3层高碉楼,碉楼四面均设有枪眼,院子的其他几面则是高大的院墙阻挡。

旅游看点;整个大院有门120道,据说这庄园的门柱石雕,是两个石匠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庄园还有半月形石拱门12道,门额枋全都雕有花鸟图案,菊花牡丹、瑞云翩翩,或"喜鹊闹梅"、或"牡丹富贵"、或"鸳鸯藕荷"、或"百鸟朝凤",充分显示了丁家的宝贵喜庆,蕴藏着吉祥之意。

丁氏庄园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建筑中的额、枋、柱、廊部分,既是造型装饰的重点,也是仪陇客家人审美的物化。

庄园的挑肩梁头及坐斗,均镂刻有瑞云、荷花、牡丹、仙兽、花瓶等,造型如凤凰展翅,一飞冲天。木柱两边的雀替,除装饰之外,还是分担负荷的构件,古色古香。

丁氏庄园大小窗户共计70多眼,圆形的、长方形的、六角形的,简繁有序,稳重古扑,姿态纷呈,各具特色。

不但木雕精雕细刻,石刻也是精工细磨,如玻似镜;楼、阁、走廊雕栏玉砌,浓妆淡抹;形式自由多样,构思奇特。

这些石木雕刻和对联的内容,体现了主人追求家族融和、耕读传家、诗礼育人、祈求福寿等文化气息。应该说,丁家的发家史既是客家人迁徙、生存、繁衍及客家文化、民俗风情的最好见证,又是客家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院有专门的戏院,戏院里有戏台,台下有能容纳上百观众的厅堂,还有专门唱皮影的地方。据说,少年时顽皮的朱德常常到这里看戏玩耍,因此也常被丁家少爷欺负。戏院每天向游客表演三场。

客家民俗文化展览;庄园内还有关于客家人迁四川的历史和仪陇客家人的情况介绍。客家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客家人是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有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据说,"客家"一词在客家及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有"客户"之意。

客家人世代迁徙。明末清初数十年间,由于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造成四川人口锐减,耕地荒废。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在清政府"招收流民,奖励耕织、永不加赋"的移民优惠政策的鼓励下,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入川。康熙皇帝还赐给迁徙男子纹银8两,妇女、儿童纹银4两,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但成都平原的良田沃土已被先期到达的湖广人所占,客家人几经辗转只得落户于山地丘陵地带。虽然如此,饱受岭南山地贫瘠之苦的客家人仍然如获至宝,踊跃内迁仪陇。仪陇县是四川的客家人聚居大县,目前有18种姓氏的客家人共计22万,占仪陇全县总人口的20%强。据调查,仪陇客家人均来自广东韶州乳源县、翁源县一带,且相互之间均为亲戚。朱德就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

据《仪陇县志》记载,客家人入川以后,聚族而居,极少与四邻族人通婚,加之又居住在较闭塞的山区,而且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因而使得历经沧桑的客家话、婚丧嫁娶、崇文重学等礼仪风俗至今在仪陇山旮旯里流传不衰。右图是庄园戏院的演员与游客一道表演的节目--客家女人抛绣球招女婿。

客家人阅尽历史沧桑,踏平世间坎坷,在漫长的迁徙经历中成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大英百科全书》在说到客家人时这样评价:"客家男人是勇敢的冒险家,客家妇女是强健的劳动者。"英国学者爱德尔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等书中也指出:"客家人刚柔相济,有一种不侮弱小、不畏强暴的特性。"

2002年12月,丁氏庄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有关部门还对庄园房屋进行了全面维修,还原了豪华旧貌,打造了周边园林和人行步道,恢复了院坝花木和护城河道,重新修筑了荷花塘,办起了川东北第一家客家民俗文化展览,有"客家民俗博物馆"之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