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如何“複製”以色列?國際雙創經驗落地粵港澳大灣區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曾撰文指出,人口不到800萬的以色列,居然擁有3.8萬名科學家,科技對其GDP的貢獻率超過90%,更是貢獻了就業的10%和經濟總量的15%,初創企業、風險投資以及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數量,更是名列世界前茅。創新創業已經成了外界對以色列印象最深刻的“標籤”。

以色列的雙創經驗可以複製嗎?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建立完善的高校創新孵化體系?

針對於此,廣州大學城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於4月15-16日舉辦了一場“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科技創新體系合作交流會”。在交流會現場,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正式簽約,藉此引入世界先進的技術創新孵化體系和創新培育體系,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創業青年成長。

如何“复制”以色列?国际双创经验落地粤港澳大湾区

以色列的創新動能從何而來?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副總裁Maayan Lahav在交流會現場表示,除了歷史文化底蘊與國家安全發展需求,以色列的高等教育創新創業培養體系尤為重要。

他介紹,以色列高校和研究機構大都有著規則明確、系統完善的科技轉化流程。大學或研究所自主經營技術轉化公司,它們在商界十分活躍,將實驗室研發出的技術成果、知識專利出售,或進行商業化運作。

尤其是,以色列孵化器的市場結構更完備,國家和市場機構各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給創投基金,創新項目從設計到最後進入市場,流程完善,加速器促進了創新項目進入市場的速度和效率。政府還支持每個大學成立自己的孵化器並進行資金資助,提供項目評估等必要的支持。

除此之外,以色列“雙創”存在很高的週轉率。在硅溪(匯聚了大部分高科技公司的特拉維夫及其周邊衛星城市),有5000家左右新創公司,幾乎都在做新技術研發,每年週轉率有20%左右,即“消失”了20%左右,又新增了20%左右,這背後是寬容失敗的文化。

“高校也有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允許師生大膽嘗試。”Maayan Lahav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希伯來大學為例,希伯來大學通過導師與企業家等優秀人才,加速器與孵化器等最佳平臺,創新工作坊與研討會等特色項目的組合方式,打造了獨特的創新培育體系。”

如何“复制”以色列?国际双创经验落地粤港澳大湾区

“打包”引入以色列雙創體系

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發起單位、香港海富國際金融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健文在交流會現場表示,通過與希伯來大學合作,他希望能夠與其創新創業體系的全面對接,學習先進運營模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同時,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還希望做好促進粵港澳創新創業青年及企業與國際先進體系進行交流互動的連接點,積極促成國際科技創新人才與大灣區人才展開合作。

“深度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內眾多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的重要目標。”陳健文說。

越來越多的地區把以色列作為中國資本創投的新聖地,但在合作過程不免遇到水土不服、文化隔閡的情況,如何應對?

以往,最直接的方式是創業者通過考察以色列高新科技公司、參與以色列知名高校課堂學習等方式深度探索這個創新國度的創新基因和精髓所在。

此次,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正式簽約,直接將以色列的技術創新孵化體系和創新培育體系引入粵港澳大灣區。

陳健文認為,這區別於以往分散式引入項目的做法,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以“打包”的方式直接引入國外先進創新平臺,從整體層面進行孵化,以更好地助力青年創業的可持續發展。

廣州番禺區區長陳德俊也表示,廣州番禺相關部門將提供大力的政策支持,希望通過本次合作交流會,建立起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與廣州大學城12高校之間的人才培育與創新培訓體系的良好互動機制。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