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很多高知家庭花大价钱和长时间让其子女去学习学术含量很低的艺术门类,你怎么看?

野淳


正如题主所说,本来就富裕的家庭,让孩子学点艺术,这是很多孩子的向往啊。



就那我自己来说,小时候特别喜欢音乐,可是家里没条件,只能学文化课。等到了大学才知道,同龄人都噶有才艺,这是很让人羡慕的啊。

这是第一点,一般家庭条件不润许学艺术。还有就是现在教育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只有富裕的家庭的孩子才真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因为他们以后不愁工作,不愁赚钱。

但是普通家庭就不行了。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不是让你玩的,而是让你以后有个自己能吃上饭的家伙。所以,只能拼命的学习文化课。

所以我并不认可,题主所说的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低技术含量的艺术的这种说法。就像刚刚新闻上说的,中科院真博士毕不了业,跳河自杀了,北大贾博士随便就毕业了。

目前的应试教育压力本就很大,如果不去走那根独木桥而是有条件学点艺术多好啊!多让人羡慕啊!


博弈高三


我不是高知家庭,但我还是真的花钱花力气,让我的孩子去学学习含量很低的艺术门类。

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家庭从小让他学了很多这类没啥技术含量的艺术门类,我家娃到了高中,就成了他们学校艺术舞台的风云人物。高一高二,只要学校有文艺活动,就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就能拿到奖。当然现在高三,全力准备高考,文艺活动就不玩了。

我怎么看?

我觉得一个男生,多才多艺是优点。一个多才多艺的男孩子,是很受欢迎的。

开家长会,有熟悉的家长问我,是不是让我儿子去考艺术特长生。我也问他,有没这打算。他说,我还是靠文化课吧,才艺这些,只能算业余爱好,以此为业就不好玩了。

不靠这些个吃饭,只是当成业余爱好,我觉得挺好的。怎么说艺术素养,也算素质的一种吧。

一个人一辈子,如果除了读书就是读书,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得多无趣啊。


春暖花开003


提出这个问题特别有意义,但对艺术的理解有些片面。我生长于六十年代末,没有学习艺术的经历,女儿出生于九十年代,幼儿和小学期间误打误撞进入专业艺术团队学习艺术,每年仅有二次的观摩孩子业务汇报机会,现场近距离聆听艺术感受艺术是我们最幸福最美妙的时刻。整个小学期间专业学习占据了一半的时间,仅仅小部分时间学习基础文化,孩子没有时间学奥数,没有演出任务的周末几乎都是在大自然中度过。小学毕业后孩子选择不进专业艺术院校而进入省重点中学学习,我惊讶发现学习不仅跟得上而且成绩非常好,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荣誉感特别强,能吃苦,细想一下,学艺术的经历虽然辛苦,对孩子的身心以及日后成长都有积极的作用。现在孩子已经从帝国理工硕士毕业并且顺利就业了。她的艺术能力除了是繁重学业工作压力下的放松剂,也为她提供了很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艺术是知识,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家庭是否高知,花费多少钱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看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孩子的兴趣以及学艺术的目的!培养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就是对孩子对社会最好的交代。


人文旅行者


我在中学当老师,只能算一般家庭,让孩子学艺术只是孩子3岁半上幼儿园时开始学,学琴是孩子一下课就站到钢琴旁,有个叫陈博帆的小朋友,偷偷打开琴弹,孩子很羡慕,而我们邻居家的小孩跟孩子在一个班,人家家有,我家小孩去人家家就站的看,幼儿园的老师说,孩子想了,你们就给孩子闹一个吧!我们刚买了房,借了债,就没买,等了3年才买了电子琴,报班学,画画是孩子喜欢,在幼儿园,下午放学了,孩子们都早早的穿戴好等家长,而女儿无动于衷,一直画,等画好了才走,连老师都说没见过这么认真的娃娃,小学是画画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同学们都订她的画,初中以后去的培训班负责人是我的朋友,就没有掏学费,至少省了2万多,后来高考上的艺术类,去了个211,从现在看,主要是孩子喜欢!上培训班孩子愿意去才行!要是孩子不愿意,就不要瞎花钱了!


编元宝贝


我父母是80年代的大学生,按比例也算是高知家庭吧。87年买了台卡西欧电子琴请大学生做家教,虽然没弹出来只是成了半吊子,但也非一无所获。最大的受益可能是在学琴的经历中我潜移默化意识到好的艺术也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打磨与练习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娱乐圈的各种八卦,追星那种行为我是本能地嗤之以鼻。

所以我觉得从小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目的不在于要培养成多大成就,而在于给孩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当你尝过,闻过,见过,听过好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自然也就会知道什么东西是low的,什么电影是垃圾,什么歌曲是灌水,什么演员是花瓶。

当然,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天赋,我也反对把太多精力放在艺术上。艺术修养就像维生素,必须有但没几个用它当饭吃。能当饭吃且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的,往往还是数理科的修养,毕竟科学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参照系。相比于理工科,艺术的含金量确实较低,如果你的孩子足够聪明强烈建议加强理工科培养,至于艺术培养,能理解数理之美的脑袋,是足够今后慢慢学习的。


子hong


学艺术,不管有钱没钱,富裕还是贫穷。关键是自己喜好。提高自己的品行和素养。我自幼家境优渥,所以父母从小让我学习钢琴。考入了艺术学院。方知凭声乐进来的同学连钢琴初级都不是。不过经过四年的洗礼,有的学长居然还考上了钢琴研究生。都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性格开朗又知性。世间有多少学术大师对音乐绘画也是造诣极高的。对待艺术的态度要端正,如果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浮夸风,那真就失了艺术的天性。无论有钱砸,还是无辜玩煽情。都很无味。心里有艺术的。都一定具有艺术范。。。



流星双子雨


我也是尽我所能供孩子学习艺术类的兴趣班,艺术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养孩子不能太功利只瞄准考试。地基要打稳,我觉得艺术类也属于地基类的。我自己是工科生,我们小时候文体累基本不上,出来工作后就发现自己其实是个非常匮乏的人,音乐不会品,文章不会写,画简单的图案也不会,跟人聊天没话题,所以在孩子身上只要她愿意我都提供条件让她去学。


闲看花落286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关于孩子学艺术这个话题,跟很多妈妈交流过,大概有几种类型:

1、非常典型的随大流型:机构太多了, 宣传太多了,身边孩子学的太多了,咱也学吧,孩子也不反对,技不压身。也不指望以后当成谋生手段 ,怎么的也算有个特长。这种一般会走入功利或者完全无所谓。

2、考虑以后好娶好嫁型:这个不典型,但有一部分。尤其女孩家长,学学艺术,气质好呀,女孩子就是要气质好才吸引人。这种一般会比较久的坚持。

3、孩子有喜好倾向或者有天份型:一般这个型的开始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即使不能成名成家,也会走上专业路线,即使长大了做机构老师也算是凭艺术之长谋生了。

4、希望孩子有一个喜好或者特长型:这个应该是最可取的,没有功利目的,学到哪里都好,一直保有喜爱的热情。使技艺变成漫漫人生的陪伴,可以表达喜怒哀乐,可以抒发感慨情操。

学艺术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关,与父母期待有关,与孩子喜好也有关。不同层次或者不同认知的家长,行为可能有相似,结果可能有相同,但初衷或目标各个不同,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以及体验更不相同。



花小鱼L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过一个说法:一代制造、二代金融、三代艺术。说得就是第一代经济条件较差投身实业,第二代有了一定的积累不再做实业转投金融,第三代经济基础好了,不用那么辛苦了,就投身艺术。

像题主所说的高知家庭,这样的家庭一般经济条件很好,这首先就有了让孩子学习艺术的经济基础。老李所说的经济基础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学习艺术是很花钱的。无论是购买学习用品还是艺术课的学费,都要比学习文化课贵很多,普通工薪家庭很难承受。另一方面,普通家庭很难承担孩子学习失败的后果,况且艺术这条路成才率还那么低。而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也许压根儿就没打算让孩子走艺术这条路。他们让孩子学艺术只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陶冶孩子情操。所以说,首先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了让孩子学艺术的不是普通家庭。

第二点我跟题主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老李是个理科生,但是老李依然觉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艺术的地位一点也不比科学低。我国古代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都伴随各种文艺的兴起,欧洲也正是凭借文艺复兴才再次发展繁荣的。科学和艺术始终是带领人类社会前行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另外,艺术对于个人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生活贫困时,可能真的只是疲于奔命。当我们有一定经济基础时,我们的生活就会有了艺术,从最直观的电影、音乐再到绘画、舞台剧等等。高知人群,他们本身对艺术感兴趣,也有对艺术的追求,这部分人让孩子学艺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总之,有经济基础,有情感需求,为什么不学?学不好,大不了回来继承家业!


物理老师老李


“告诉高更,我在精疲力竭地画了30年以后,才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多少有了些成就。然而,至今却囊空如洗,一直在拮据窘迫的生活中挣扎。但愿年轻人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艺术之路不是荣华富贵的道路,人要靠命运,而不是才气。”(孔凡平 孙丽荣译著《高更的艺术》)

卡米耶·毕沙罗在得知保罗·高更决定弃商从艺后如是说。事实证明毕沙罗所说没错。高更在没有从事绘画艺术之前,在证券交易所上班,每年最多可赚4000金法郎。生活安定,衣食无忧,居所豪华,婚姻幸福。可是自从全身心投入绘画艺术之后,高更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贫穷这个恶魔就缠着他,直到55岁客死他乡,一直过着食不裹腹,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生活。其间受尽家人的唾弃和世人的冷眼。

艺术是高尚的。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追求艺术是艰难的,需要勇气和献身精神。尤其是绘画艺术,即使耗尽生命,也未必有所作为。或许身后会让你流芳百世,但在生前很难给你带来富足的生活。

生命诚可贵。让一个人成材的路径有许多。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艺术而追求艺术,我们是否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