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英国和阿根廷为什么会爆发马岛战争?

哨兵小虎


英国与阿根廷爆发的马岛战争是在上个世纪的1982年,从时间上来看已经是37年之前。应该说这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完全不应该发生的战争。然而历史就是这样莫名其妙,英国和阿根廷爆发了令世人无法理解的马岛战争。阿根廷对于马岛的全称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而在英国则是称之为福克兰群岛,以下均以马岛来称呼。所谓马岛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尼哥亚大陆架上的群岛,总面积12173平方公里,人口是3398人。



马岛距离英国一万三千多公里,距离阿根廷五百公里。说起马岛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航海掠夺史和殖民史。在哥伦布所谓发现新大陆之前,无论是南美还是北美还都是后来被欧洲人称之为印第安人的土著居民,没有欧洲人也没有亚洲人。当然对于印第安人的黄种人长相,都认为是来自于亚洲,还有学者富于想象称印第安人来自于殷人东渡。


不过对于马岛的归属来说,一般都以英国人和西班牙人的发现早晚为声索依据,根据有关记载马岛被发现于16世纪,1520年麦哲伦探险队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发现了马岛(这些葡萄牙人执行的西班牙国王的航海任务)。而英国方面则认为是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于1592年发现的,时间上来说晚了9年。在这之后,相继有法国人和荷兰人也声称自己发现了马岛。

不过这些都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谁首先发现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因为这些仅仅是有过记载而已。一个孤悬在南大西洋的群岛,是谁路过谁发现并不奇怪,郑和下西洋也发现了一些岛屿也有记载。但是这些后来的列强就不同了是以掠夺为主,为了争夺领土利益经常大打出手,互相发生战争争夺海外领土,马岛经过战争数次易手。直到1765年英国人占岛居住,但5年后被西班牙人逐出,全部占领马岛将该岛作为西班牙领土。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马岛就一直属于西班牙,但是1810年之后,英国卷土归来,1833年英国人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回全部马岛。而在1816年7月9日阿根廷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1820年阿根廷根据马岛原来属于西班牙阿根廷殖民地,宣称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主权。阿根廷一贯反对英国占领马岛,英阿双方 为了马岛的主权也一直在进行接触谈判,而且英国从立场上也已经有松动。


1979年,英国外交国务大臣尼古拉·李德雷通过撒切尔夫人同意提出解决方案,就是先把马岛主权移交给阿根廷,然后采取向阿根廷租借马岛的方式保留行政权,使马岛人逐步习惯阿根廷的主权,同时逐步将行政权力移交给阿根廷。并且英阿两国都接受了这个方案,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接下去就是需要说服马岛上的英国居民。我觉得英国人这个套路与我们谈判香港回归差不多,英国人搞出一个主权与治权的分离,不过被我们严词拒绝了。

但是 当时阿根廷的军人政府是加尔铁里总统,因为遭到了“中等收入陷阱”式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6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达11.4%,整个国内经济停滞不前,还有军人政府统治饱受指责的人权危机,阿根廷民众对于加尔铁里非常不满。但是加尔铁里仗着亲美反共是里根总统的好朋友,为了把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错误估计形势发动了马岛战争。

加尔铁里在主权问题不能再拖延下去了的口号下,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向英国控制的马岛发动军事进攻。阿根廷军队于4月2日登陆马岛,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小型驻军进行了抵抗,但是4月4日阿根廷人占领了群岛的主要港口斯坦利海港,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岛。加尔铁里发动战争是为了转移视线,没有想到撒切尔夫人在国内的日子也是内外交困,英国实行高福利政策患上“英国病”经济增长乏力,撒切尔想推行全面私有化改革阻力重重。



撒切尔已经是束手无策,加尔铁里的战争挑衅,及时为撒切尔送来了同样是转移民众视线的需要。撒切尔夫人正好利用马岛悲情唤醒了英国民众,英国称在对阿根廷的外交努力无效之后,撒切尔夫人下令组建海军和两栖特遣混合舰队,要重新夺回这些岛屿。4月3日英国议会迅速批准了撒切尔的军事行动,特混舰队由海军上将菲尔德豪斯指挥的海军和两栖特遣队组成,有2艘航空母舰的舰队。

在海军少将伍德沃德的带领下,这支舰队装备了垂直起落战斗机,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英国4月中旬,英国大规模特遣舰队开始向南移动,自北到南8000多英里历时半个月。英国舰队到达马岛之后很快投入战争并且占据了上风,在付出258人死亡,777人受伤,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和2艘辅助舰艇被击沉或击伤的代价之后。英军直打得阿根廷军队不敢还手,只要岛上炮兵一发炮英军的炸弹就会随即跟着过来。

马岛战争到6月14日结束,阿根廷守岛万名守军升起白旗投降,英国完胜阿根廷惨败。对阿根廷来说,马岛战争造成649人损失,1068人受伤,11313人被俘。此外,阿根廷海军还失去了一艘潜艇、一艘轻型巡洋舰和75架固定翼飞机。现在回看,当时的阿根廷虽然也是一个经济中等发达国家,但是在军事上还远不是英国的对手,英阿双方进行战争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阿根廷尽管这次战争遭到失败,军事撤出了马岛,但是并没有割地赔款,仍然坚持认为马岛是阿根廷的领土,英国也不敢移师阿根廷本土再战。需要随便说明一下的是,当时虽然阿根廷认为美国是好朋友。但是在马岛战争中,美国从情报和油料供应等多方面支持英国,对于阿根廷是落井下石的态度。还有法国也是,在战争中将阿根廷购买的飞鱼式导弹参数全部通报给英国。

1982年11月4日,联大以90比12的投票结果,支持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敦促英阿双方恢复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马岛主权问题。现在回看,当时的阿根廷虽然也是一个中等经济发达国家。但是在军事上还远不是英国的对手,战争的结果阿根廷失败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因为军事实力还不够强大,绝对不能轻启战端。 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仍然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英国二战结束之后最大也是最后的远征。


亦新湖


要让英国和阿根廷开战,统共分几步?答:三步!第一步,英国人来了,不走了;第二步,阿根廷人来了,不走了;第三步,他们打起来了。这是极简的过程,但是事情的经过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了,在这其中只需要一些其他的理由就足够了。


英国航海家在1590年发现了马岛,但是此前西班牙航海家也声称自己发现了马岛,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阿根廷这个国家,整个美洲大陆都是欧洲人的后花园,美洲存在的领土争端问题,也只是英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大国在其他殖民地上的争夺。这个时候阿根廷人作为西班牙人的后代,只是努力的支持西班牙。也许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后来,南美洲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民族独立运动,阿根廷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开始逐渐具备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根廷人忽然提出一个要求:马岛是我们的!于是他们和马岛的所有国英国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久拖不决,因为英国国力实在是强大,阿根廷一时也没有办法收回。


二战之后,英国陷入了衰退,印度等国独立让英国国力沦为二流,航母都养不起几个了,英国工党把皇家海军的航母都退役,然后加强民生福利,以保持自己的政权稳固,就是这个时候,阿根廷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英国最弱的时候,在马岛开战前,只有2艘航母可用,而阿根廷则也有1艘航母。


籍此考虑,阿根廷认为收回马岛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忽然派兵夺占了马岛,引发了英国的强烈反应,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马岛战争就这样爆发了。就是这样。


海事先锋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法国、英国前后在马岛设立定居点。西班牙人在1770年将英国定居者逐出,并于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

1771年,英国以战争为威胁恢复了马岛的前哨基地,又于1774年撤出,但未放弃对马岛主权要求。

1816年,阿根廷脱离西班牙独立,并于1820年宣布对马岛主权。

1833年,英国未开一枪把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开始殖民马岛。1892年,英国正式殖民马岛。

二战后,联合国对马岛主权问题进行了调解。英国、阿根廷都以各种原因宣称对马岛有主权。1965年,联合国邀请英阿举行关于马岛主权的会谈。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于1981年破裂。

1982年阿根廷出兵夺取马岛控制权,随后以英国的胜利而结束战争。

这场战争告诉我们拳头很重要。


吃瓜乐哈哈


本回答将紧扣题目所问,即“为什么”会爆发英阿马岛战争。

从英国方面分析:

一、主权的原因。该群岛曾经属于法国和西班牙,但从1833年开始,就完全处于英国控制之下,到战争爆发前已经将近一个半世纪。从技术及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谁是群岛的真正合法主人是有法律争议的。战前,在联合国的安排之下,英阿两国就该岛主权持续了数十年的谈判,讨论过分享主权、英阿共管、99年租借和其他多种方案。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阿方贸然发动军事行动,以非和平的方式占领该岛。英国人当然认为这是对英国主权的侵犯。

二、原则或尊严的原因。爱尔兰阿尔斯特统一党议员和渊博的托利党政治哲学家伊诺克·鲍威尔认为,英国“天经地义”地有权保护生活在福克兰群岛的女王臣民的权利。如果不保护,英国没有办法向国民交待,英国也将失去在国际上的信誉,而变成另外一个国家。

三、联合国的原因。1982年4月3日,在英国下议院的紧急辩论期间,反对党(工党)领袖迈克尔·富特强调指出,联合国是英国开战的主要合法性来源。“我们应当借助联合国的权威来行动,实际上我们也只能凭借它的权威来行动。并且在当时英国外交部一些卓越的专业人士的努力之下,联合国通过了502号决议,要求阿根廷“立刻无条件撤军。按照二战后的国际法,由联合国作出决议,当事国在最后期限未履行,而另一方对其采取可能的行动,被认为是合法的。

四、国际形势方面的原因。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属于亲英派,尽管美国政府认为阿根廷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盟友,因为它是反共的,但美国防部对英是支持的;也正因为它是反共的,所以阿根廷的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遭到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的反对;阿根廷的邻国智利也是支持英国的。所以从整个国际大环境来看,对英国是有利的。

五、军事联盟方面的原因。英国最铁杆的哥们美国是支持英国出兵的。除了美国总统支持以外,时任美国国防部长,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硬的国防部长——卡斯帕·魏因贝格尔私下里说,他“认为,如果英国人要发动反击并尝试收复群岛,我们毫无疑问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于是我给国防部下了指示,英国业已提出的对军事装备的需求,我们应当立即满足;如果英国人要求提供其他装备或其他形式的帮助,除了我们自己不参加军事行动之外,我们都应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立即满足。我知道,对他们即将执行的特别困难的行动来说,时间至关重要”。有了美国人的承诺,这也给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底气。

六、时任英国首相铁娘子的原因。一战之后,大英帝国开始衰败;二战之后,英国已沦落为一个二流的国家,更是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英国蒙受巨大耻辱。所以从1956年到开战之时的1982年,在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整个英国迷漫着丧失帝国霸业之后的颓废气息。可以说英国“丢失了自己的帝国,却找不到一个新位置”。另外,就是在整个60、70年代,由于国内各种势力的斗争,使英国经济变得乌烟瘴气。首相铁娘子想一扫这些晦气,认为福克兰群岛危机给了英国重振国威的意志力,所以决定不惜一战。

从阿根廷方面分析

一、对形势误判的原因。阿根廷独裁者加尔铁里将军一方面是对英国政府的误判,因为战前有几十年和英国人在谈判,英国人对该岛好像有些漫不经心;另一方面是他严重低估了撒切尔夫人以及她在整个危机期间都表现出了突出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领导力。所以由于加尔铁里将军的匹夫之勇,结果引火上身。

二、转移国内矛盾的原因。专制政权在急于转移人们对其国内所遇挫折时,比如经济萧条的注意力,常常会选择战争。阿根廷独裁者加尔铁里将军上台之后,经济发展无方,国民怨声载道,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把贸然发动军事行动作为策略,结果事与愿违。

以上即为英阿马岛战争发生的原因。


止戈军是我


马岛战争爆发时,英国当政的首相,是历史上有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作者以为她力主对阿开战,争夺马岛有杀鸡儆猴之意。马岛虽远,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依旧来去自由,千里奔袭亦不在话下,昭告全球英国有能力保护自己在海外的领土。马岛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与阿根廷隔海相望。19世纪,英国占领马岛,驱逐岛上的阿根廷官员,宣布其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阿根廷则认为马岛是自己的固有领土。英阿两国因马岛主权归属问题争论多年。

1981年,阿根廷的独裁者加尔铁里登上总统宝座,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982年,他派兵武力占领马岛。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阿军仅用数小时便占领了马岛。马岛失守的消息传回国内,英国朝野震动,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早已没落,但英国绝不容忍被如此欺凌。最终在撒切尔夫人的坚持下,议会一致通过武力夺回马岛。阿根廷人做梦也没想到英国人会穿越大西洋来自家门口拼命。同年六月,英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阿根廷,迫使驻岛阿军司令梅南德兹少将向英军投降,马岛战争就此结束,英国顺利夺回马岛。


1982年,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访问中国,中国和英国启动香港问题谈判,携马岛胜利余威而来的撒切尔夫人对于会谈信心满满。9月24日上午9点,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

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会谈中,撒切尔夫人态度强硬,恐吓邓小平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理它。”


撒切尔不知邓小平不吃这一套,断然回答:“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中国政府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的这段话所蕴含的意味,撒切尔夫人当然听得懂。她也考虑过拒绝把香港交还中国的可能做法。据说她曾问过相关阁员,英国军队能不能守住九龙和香港,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

中英双方经过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五经博士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英国历史谈起,二战之前,英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素有“日不落

帝国”的称号。也就是英国在世界各地都有海外领土或者殖民地,这些海外领土看上去很不合理,但也是历史造成。如英国的直布罗陀,就在西班牙领土上,原离英国,但就是英国海外领土,这造成英国与西班牙多年争执。除了直布罗陀,还有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个离开英国数千海里的群岛地理位置很重要,离开阿根廷却只有数十海里。因为英国探险家首先发现,并且登上这个群岛,再加上英国的实力,所以这里成为英国海外领土。阿根廷也是认为这个在自己家门口外的岛屿是阿根廷的领土,这个群岛成为阿根廷最重要外交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实力迅速下降,国家地位也在逐步下降。而阿根廷一直是军人政府,军人的独裁引发了阿根廷民众的不满。很多民众要求军人独裁下台,为了转移民众的视线,阿根廷军人政府决定利用英国国内私有化带来的混乱,趁机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同时,当时美国里根政府的态度暧昧,也给了阿根廷方面的误判。


在军事上的准备都不充分情况下,阿根廷阿尔铁里将军决定出其不意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个举动当然受到阿根廷国内民众的支持,军人政府的支持率达到历史高点。这时军政府还认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离开英国数千公里,英国不会派兵,却没有想到,这次的英国领导人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她也因为国内私有化上焦头烂额,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也为她解围,英国不战也要战,所以英军立刻派出航母编队前往马尔维纳斯群岛,一场战争就此爆发。


桥本看日本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英国和阿根廷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研究历史不难发现其根源。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增长却只有19.2%;国内百姓生活艰难,越来越多民众决定罢工,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加尔铁里在面对严重的国内的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上,不是努力的去解决其矛盾,改善民生。而是自认为发动一场干净利落的马岛战役,转移国内公众的焦点,缓解国内危机。于是阿根廷执政当局积极备战,并在国际上暗示即将发动战争,以胜利之姿态告慰国内民众,安抚民众情绪!不过,英国以超级大国的心态,丝毫不理会阿根廷,包括外交声明都不曾提及。阿根廷错误的认为,发动战争的条件基本具备!

于是,马岛战争爆发。不过,最终以阿惨败而结局!






寒冰2011


1.阿根廷根本没有想打一场硬仗,只是想转移国内矛盾。战争可以转移国内经济政治等矛盾,和英国发生战争后,阿根廷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家矛盾,国内舆论不会关注阿根廷国内各种经济和人权问题,把焦点放在与英国的领土争端,这也是法西斯国家因为经济危机而发动战争的原因。

2.阿军战略部署失败,完全没有想到英国会如此重视,毕竟英国也处于经济危机中。没有想到美国会帮助英国,他们想当然认为美国会保持中立。也没有想到法国也会支持英国不提供武器。阿根廷认为马岛英军根本不是阿根廷的对手。原因是英驻马军仅有一万人,阿军有几十万军队,英国又离马岛万里

3.没打过仗的阿军在战争准备和阿军素质都远远落后于英国。


用户3504861725333486


马岛战争就好比失主与小偷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