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皇帝为什么建了一座清西陵?

叶子写实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杰出首领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十三副铠甲起兵,草创后金。

1636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1912年,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告退位,清亡。

从皇太极称帝到宣统皇帝退位、清亡,清朝一共历经二百七十余年。

在这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内,清王朝先后营造了多处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按区域划分为关外和关内。

关外(3处):

——清福陵,埋葬有后金创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昭陵,葬有清王朝的建立者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永陵,又称清祖陵,里面埋葬有努尔哈赤历代先祖。

关内(2处):

关内有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

——顺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丰皇帝的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清东陵各陵区分布)

清西陵:

——雍正皇帝的泰陵

——嘉庆皇帝的昌陵

——道光皇帝的慕陵

——光绪皇帝的崇陵

末代皇帝溥仪死后被葬入距离清西陵崇陵围墙外围不远处的私营商业墓地——华龙皇家陵园。

—————————————————

清朝入关后仿明朝帝王陵墓规制在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下为顺治、康熙皇帝建造了陵寝。

遵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规制,雍正皇帝死后也应葬在位于遵化市的清东陵,但这位皇帝却为自己令择吉地建陵。

关于其另选陵址建陵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主要有:

1、清东陵后选陵址“风水”及土壤不佳。

雍正的陵址原本选在清东陵所在的九凤朝阳山。但在其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便放弃了此想法。原因是他认为“此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意思是说这处陵址所在地虽然规模宏大,但大的格局尚未形成,因此“风水”只能说是一般,而非绝佳。

其次,此地的土壤中所含砂石较多,故不适宜修建地宫。因为砂石众多,必然会使已建成的地宫不稳,且容易渗水。

现在来看这点也确实被雍正提前言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宫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均出现渗水严重的情形,特别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宫。时至今日,康熙皇帝的尸体仍然被泡在冰冷的地宫渗水当中。

2、

清西陵新选陵址“风水”绝佳。

清西陵所在的易县永宁山下是一块难得的建陵“风水”宝地。

据史载雍正皇帝派出的选陵大臣回复:易县永宁山下“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处,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兼备。”

雍正皇帝听完此回报后龙颜大悦,随即就决定在此“万年吉地”,为自己营建身后的陵寝。

3、篡改继位诏书,害怕死后追责。

传说雍正之所以能够继承大统是因为篡改了其父康熙皇帝的继位遗诏。故害怕死后遭遇康熙皇帝追责,便避开清东陵另择地安葬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说法(雍正篡位)正史当中没有任何记载可以佐证,故此说法没有多大可信价值。

而第1、2种说法有凭有据,思路清晰,确实更值得参考。

事实上,清西陵所在地易县永宁山下确实是一块难得“风水”宝地。

清西陵北枕永宁山、南抵易水河、东有古燕都、西望紫荆关。

其距离北京城仅120余公里,山下是一大片丘陵地带,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树木丛茂、河道纵横、可谓是地臻天成,物华天宝。

泰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开始建造。清泰陵是清西陵所有帝陵中,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的一座帝陵。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皇帝为其举行了盛大隆重的葬礼,后将其葬于清西陵。

乾隆继位后原本也想追随自己的父亲,在永宁山下为自己寻找建陵的“风水”宝地。但又考虑到若自己葬于清西陵,其后世子孙必然也会效仿,死后也均在清西陵选择陵址。如此一来葬有自己祖辈顺治、康熙的清东陵势必会“香火败落,陵园荒废。”

为避免使自己的祖宗死后落于孤独与寂凉之中,乾隆遂立下一陵址选择规制,后世称这种规制为“兆葬之制”。

其实这种制度的最早来源为西周时期的“昭穆之制”。

(“昭穆之制”示意图)

说白了这种规制的主要内容就是父子死后不能葬在一处,而是祖孙葬在一处。即“父在东,子在西”的交替分葬制度。

自雍正皇帝开始,清王朝的陵寝便以京师为坐标,分葬于东西两大陵区。

但令乾隆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仅几十年,其孙子道光皇帝便违背自己定下的这一祖制。以东陵地宫容易侵水为由,将自己陵寝改建在清西陵。

除了道光违背祖制,同治皇帝去世后,也被其母慈禧太后乾坤独断葬于清东陵。

(今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也许是天意……

现在来看,雍正皇帝当初另改陵址的决断是正确的。因为清东陵除了顺治皇帝的孝陵地宫没被盗窃外,其余皇帝的陵寝地宫均遭破坏!不仅他们的陪葬品被盗,其本人尸首更是被随意丢弃在地宫内,甚至遭遇毁尸的惨剧。而清西陵除了光绪皇帝的崇陵地宫遭遇盗窃外,其余帝后陵寝皆算完整。


小司马说


有人说,雍正之所以单独建造清西陵,是因为他的皇位得来不正,不敢建在清东陵其父康熙的陵寝旁,怕其万年之后在地下与父皇相见被痛斥。然而,真的是这样嘛?

位于河北易县西的清西陵和位于河北唐山马兰峪的清东陵笔者都实地探访过,从二者地形风水上看,确实雍正后建的清西陵更胜一筹,这也符合雍正一贯的完美主义,下面咱就从历史记载中探寻一下雍正胤禛的小心思。

最开始雍正在继位后,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有另辟新陵址的想法和念头,反而据史载,他继位后就命人在清东陵找寻万年吉地,准备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寝,最后终于寻到一处吉地九凤朝阳山,在开挖金井的时候,突然发现这里的地质含水量很大,用史书中的话讲,是“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于是,又命人在清东陵接着寻找,但几乎都和此处一样,不完美有地宫渗水的可能性。

然后,追求完美的雍正便开始动了在别处找寻万年吉地的心思,他的最爱的老弟允祥也撺掇他,说要亲自给他找一处完美之所,雍正默认了,于是,允祥还真的在河北易县泰宁山下寻到了风水绝佳,各个因素都完美的好地儿,在奏折上允祥说这里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为上吉之壤”,于是乎,雍正为了自己死后能有个消停的空间,也为了让大清基业永固,下旨开辟清西陵。于是,在易县西,气势恢宏的大清第二处陵寝(入关后)被营建起来了。

题外话:幸好雍正“一意孤行”在清西陵开辟新陵区,从而躲过了清东陵陵寝大都被盗的噩运,现在的雍正泰陵依旧全新未开封,这位雍正皇帝依旧安睡在自己的地宫中。


老猪的碎碎念


众所周知,清代有三大皇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陵;关外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他们的祖先;而清东、西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以来的清朝皇帝,当然啦,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总共是九位。

清朝入关后,最先建的是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顺治皇帝最先入住的,而其后到了康熙时,他严格遵循儒家的“昭穆之制”,“子随父葬”,将自己的景陵以爸爸的孝陵为中心建在了其左边。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已经看到了上面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词汇“昭穆之制”,这东西是啥呢?

“昭穆之制,是啥意思呢?”

实际上是古人创造出的一种礼仪,据古代最重要的一本礼仪大全《周礼》里记载,所谓“昭穆之制”,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具体来说,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再说的通俗点就是根据立庙的数量来区分等级!

而这种“昭穆之制”也延伸到了人死后的丧葬顺序和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之中,以此来区分家族中的“等级”,即谁是祖宗,谁是孙子;

比如在《周礼·春官· 小余伯》里就记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

简单来说,就是你家族里最早那个老祖宗死后,他的神主牌是要放在正中的,墓地也是要在家族墓地中居正中的,而他以后子孙们的神主牌和墓地必须以他的为中心分别排列在其左右两列, 左为昭,右为穆,比如老祖宗的儿子(第二代)为昭,老祖宗的孙子(第三代)则为穆,以此类推。

(“昭穆之制”图解:神主牌和埋葬顺序)

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同时也讲求“等级”,而“昭穆之制”刚好就体现了这两东西,一来子孙们围绕着自己的祖宗,叫“子随父葬”,一家人其乐融融,团结友爱,生前在一起,死了也在一起。二来以老祖宗为中心,说明其是“大”,而他左右两边的昭和穆也能让人一眼看清楚谁是子,谁是孙。(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雍正违反昭穆之制,为什么不住清东陵,而要搞一个清西陵?”

上面说到康熙死后按照“昭穆之制”葬在了自己父亲的左边,而到了雍正时,他也应该按这制度葬在顺治孝陵的右边,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重新选择了一个陵址,葬在了如今的清西陵

完全大逆不道啊!!!难道他是害怕什么吗?

关于雍正为什么这么做,民间有很多说法,传的最多的就是说他因为毒死了自己的父亲,篡改了遗诏而不敢和自己的父亲祖父葬在一起,怕到了阴间被骂。当然啦,这种说法子虚乌有,只能当做茶余饭后。

那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史料记载,雍正一开始确实是在清东陵里找墓地,可找来找去都没有啥好的,当时帝王们最迷信风水,尤其是自己死后居所的风水,因为这关系到江山社稷和子孙福祉。

咋办呢?没啥办法,只能继续找。

其实据档案记载,雍正一开始在清东陵里曾经找到过一处吉壤,名“九凤朝阳山”,可后来一风水先生告诉他:“这里虽好,但规模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所以雍正把这地儿给废了。

那最后找到了吗?

当然,在经过千辛万苦之后,雍正的铁杆粉丝兼十三弟的允祥为其在今河北易县的泰宁山下找到了“万年吉壤”,即如今的清西陵境内;这之后,雍正经过重重检验,最终决定在此修建泰陵,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皇陵有了东、西之分。

关于雍正要建清西陵这事,史料上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因为新建西陵是打破了康熙以来“子随父葬”的传统,这算“违规”,所以雍正为了防止后世人骂自己不孝,授意大臣们联名上书,为他易地建陵找些依据。大臣们一看皇帝有这意思,也不反对,反正也和自个儿没啥关系,所以大家纷纷迎合皇帝,比如有的大臣竟然找了大禹的例子,说夏禹在浙江建陵,后代却在山西建陵。

而雍正一开始推辞,后来又假装着被逼迫,很无奈才同意建的西陵。反正这出“君臣戏”就两个字形容—“虚伪”“做作”!

1735年10月8日,雍正帝终于安安心心的躺在了自己操持起来的清西陵中,可留给乾隆的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爹呀!你修了个清西陵,现在咱皇陵有两个,以后该咋葬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乾隆大大集众人之智慧创造了一个新的“昭穆之制”,具体做法如下:

以北京为中(zu)心(zong),从他以后的皇帝按照左“昭”右“穆”的规制下葬,即他葬清东陵,他的儿子葬清西陵,他的孙子再葬清东陵,孙子的儿子再葬清西陵。。。。

这样,两个陵都不至于冷清,而且也符合周礼,又能体现孝道和等级。

聪明的乾隆以为自己解决了一个千古难题,同时他为了防止儿子不听话,乱建陵寝,还特地在生前就将嘉庆的陵定在了清西陵。

可是,令乾隆想不到的是,他创立的这种制度,仅仅“管”住了儿子嘉庆,而他的孙子和后面好几位皇帝都没有按照他的设想来建陵。比如道光皇帝,他一开始按照乾隆定的规矩将陵寝建在了清东陵,可建好后他自己不喜欢,再加上地宫走水,无奈,又将陵改建在了清西陵;再如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也没按乾隆的规定在清西陵建陵,而是选在了清东陵。


宫殿君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即为雍正八年。一般情况下皇帝继位开始就要还是建陵墓,更何况雍正45岁才继位,皇陵之事当然更不能拖了。那为什么一直到了雍正八年才开始修建清西陵呢?

其实清西陵并不是雍正的首选陵址了。上位之初便开始在清东陵寻找万年吉地,可是找来找去总是没有满意的地方。

雍正皇帝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要找到绝佳风水之所。

(清东陵全景图)

可是东陵没有理想的地方了,那就在在附近找吧。终于,在九凤朝阳山找到了吉地。于是各种砂石料运去了不少开始建设了。


后来雍正皇帝又以"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而废掉。

“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他,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愿相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士再另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清实录》

所以,九凤朝阳山就这样废掉了。

其实更多废掉的原因还是风水原因,皇家自然要寻找至高无上的风水了。而雍正认为清东陵风水不佳。急于寻找一个好的风水来改掉祖辈放下的错误。

更有风水术士认为清东陵白虎过堂,势必女强男弱,事实也证明了这点。而东陵的靠山下葬点有人指出“一山还有一山低,无能后人更无能。”而整个东陵的朝山,并不是金星山,而是贪狼星,也许东陵就是一场风水骗局,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清东陵金星山

或许雍正皇帝正式了解东陵并不是一个拥有完美格局的陵址,才命人另寻陵址的。想要从而改变大清国的国运。

当风水先生找到易县太平峪泰宁山下的时候,已经被这里的完美风水所吸引。上奏皇帝此处乃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于是,清西陵正式开建了。直到光绪皇帝葬入,共计4位皇帝,三座皇后陵,其他阿哥妃子共计14座陵墓,八十余人。

(清西陵全景)

雍正皇帝的泰陵所在地,此处有五条河,旁边的村子就叫五道河村。此地九座山五条河,寓意九五之尊。

而东华盖、西华盖、九龙山、九凤山、卧龙山等等。

名字寓意都非常的好,让人一听觉得吉祥。所以泰陵定在了这里。


泰陵的风水确实也是独一无二的,孕育了乾隆大帝、乾隆盛世。

只可惜,乾隆没有明白他父亲的良苦用心,又在东陵选了陵址。并定下了昭穆之制,导致清朝风水忽好忽坏,时局也不稳定。

所以说,雍正不仅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更是一个有远见的皇帝。


观复一鉴


清朝皇帝陵寝分为三处:

一、关外三陵。

1.清永陵。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

2.清福陵。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皇后叶赫那拉氏。

3.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二、清东陵。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

共建有皇帝陵五座:1.顺治帝的孝陵2.康熙帝的景陵3.乾隆帝的裕陵4.咸丰帝的定陵5.同治帝的惠陵。

三、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共建有黄帝陵四座:1.雍正帝的泰陵2.嘉庆帝的昌陵3.道光帝的慕陵4.光绪帝的崇陵。

雍正皇帝选择建设清西陵的原因。

一、首先明确一点,清东陵和清西陵这样的称呼,是根据地理位置而定的。而真正左右皇帝陵寝的是清王朝的“昭穆制度”

。看一下周朝的昭穆制度如下图:

始祖居中,1、3、5世居于左方,2.4.6世居于右方。清朝也是沿袭这种昭穆制度而安葬皇帝的。只有一位违反了清朝的“昭穆制度”,就是道光皇帝不该埋在那个位置。

二、清东陵选址不佳。本来雍正皇帝也选择了清东陵所在区域的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意思就是选择的这个墓葬的风水不是太好,墓穴中有砂石的话,这就意味着陵墓会漏水。康熙皇帝的陵寝,就存在这种现象,雍正皇帝是知道的。事实证明,以后乾隆皇帝的陵寝建设在清东陵,孙殿英盗掘时,发现乾隆帝和皇后的棺椁都因为漏水漂移了原来的位置。


三、再选陵寝风水上好。参与选陵址的官员,在“昭穆制度”规定下选择吉地。后选择河北易县永宁山附近,称该地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估计当时雍正亲自或者派遣官员和堪舆风水著名者,看了该地的风水。随即选择该地为陵寝所在地,并进行建设。

四、后人传说,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不和,改诏书而即位,到阴间没有脸面去见康熙帝。这纯粹是以讹传讹。

根据雍正朝记载,康熙帝的墓葬在建设中严重漏水,这个雍正帝是清楚的。他选择九凤朝阳山在开掘初期就发现砂石,他就明白在这里建设,陵寝肯定被水浸泡,从而选择了新的陵寝地。孙殿英盗掘乾隆的陵寝时也证明了乾隆的陵寝漏水很严重。道光皇帝在东陵的陵寝还没有建成就已经水患成灾,从而移葬清西陵。试想一下,谁愿意自己死后被泡在水里面。

雍正建设清西陵,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得而知了。不过此后乾隆皇帝规定:自己的后世继承人全部实行“父葬东陵,则子西陵,父若葬西陵,则子必东”的昭穆葬制。

也就是不违背“昭穆制度”的情况下,清朝皇帝多了一个选择。


穿越再现彼岸


雍正在选自己的百岁后的吉地时,原本是要在老爸康熙的东陵找个穴位的。后来专家们认为地质不宜砂岩渗水会走元气,就只好放弃去侍侯先皇的打算。让专家们另觅地方。专家们找来找去,就发现风水宝地西陵峪了,便在地下桩掘穴。这就是清西陵。

如此以来,清三皇(顺治另外算)中,就一处一陵,后世几帝交替起陵于东陵和西陵,相互兼顾,共享后代祭祀,不偏不傥,祭祀浩荡。可见这事死如事生的慎密心思,非礼仪渊博者莫能为之。

雍正是封建社会里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特别的经历,也许让他"特自起陵"也未可知。也许就是生前独特,死后也该独特才符合他的一贯行为。








劉一千五


雍正执政十三年,整顿吏治,是历史上少有的勤奋皇帝,民间和野史关于他的继位和死亡更有着诸多版本的朴树迷离的故事。

那么一生勤勉的雍正为什么不和康熙葬在一起,非要别出心裁的另墓地的呢,这个可能谁也说不清,也只能猜测。

皇帝的墓葬在刚继位时就要开始修建了,雍正也不例外。雍正让十三王爷允祥率领术士们,顺治与康熙两位皇帝陵寝附近选择吉地,风水都不是很好。后来选中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不远,风水甚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但后来精通堪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雍正又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最后经过多处勘察,至易州境内的太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并回宫竭力向雍正荐引。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蒙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朝阳会和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览奏之后,也认为此处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命人修建陵寝,就是清东陵。



雍正修建清西陵的原因,真的是因为风水不好或涂里含沙石太多吗?这两点原因显然是禁不起推敲的。说清东陵的风水不好,后来的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和统治皇帝不也都葬在这里吗?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他们选择陵寝位置的时候,风水就会变好吗?仅因为是土质的原因,可以再在周围寻找。不一定非得去几百里之外的易县呀。


雍正皇帝的继位是清前期三大疑案之一,到现在的史学家们仍然分两个派别,而雍正另选自己的陵墓也成为了“雍正篡位”派的证据之一。他们认为雍正皇帝之所以另择陵墓,是因为畏惧自己的父亲康熙才躲的远远的。至于他怎么想的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过雍正的这一做法让乾隆皇帝为难了。乾隆皇帝一生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的爷爷康熙,他死后是葬在父亲的西陵还是爷爷的东陵呢?经过深思熟虑,乾隆巧妙的沿用了老祖宗“ 昭穆相建”的制度,只不过这次东陵为昭,西陵为穆。他规定,如果父陵在昭,子陵则在穆,以此类推,孙子陪着爷爷,总是没错的,也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尽管后来有几个皇帝没有遵循这个制度,那就是后话了。


事实终究过去,只留下历史让人们评说遐想。

更多间接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在河北易县永宁山,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清朝皇家陵寝——清西陵。这里安葬着半部清朝史,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宣统都葬在此处。既然有清西陵,那便有清东陵。清东陵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选择的墓址,此后康熙遵循“子随父葬”的昭穆之制,也葬在清东陵。这一传统直到雍正开始改变,为什么雍正要另建帝陵呢?

历来对雍正的这一做法说法不一,主要两个说法最为流行。一是猜测雍正是通过篡位而得以称帝的,因此死后不敢靠近康熙的陵寝。二是说雍正自视甚高,觉得顺治帝的陵寝已经占据了清东陵的最显赫位置了,所以决定另选宝地。

问题是乾隆又认为清东陵风水更好,决定将自己葬在东陵,而到了嘉庆时期又奉行父子两代皇帝不能葬在同一陵区,因此嘉庆则葬在西陵。这就形成了“父子分葬”制度。

由此可大略推想,或许是清朝初期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帝王安葬制度,雍正帝不过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一处他认为风水更好地地方作为自己的陵寝,并无其他深意。


与书居


雍正为什么没有葬在清东陵,非要另起炉灶,建了个清西陵。

有人说他是无言面见地下的康熙。因为他篡改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仅仅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横,便轻松夺得大位。登基后,完全不顾手足之情,对那些昔日与他竞争皇位的兄弟们,不是充军,就是圈禁,更有甚者,直接逼迫而死。用心不可谓不毒,手段不可谓不狠,康熙若是地下有知,岂能饶过雍正!这就是他不敢葬在康熙旁边的主要原因。

其实,以上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道听途说。雍正继位后,初选墓地是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后来经过勘察,雍正认为:清东陵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最终经过风水师一番寻找,选中了易县的永宁山下,因为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其实,雍正之所以不葬在清东陵,风水是其中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雍正自感他治理下的大清,繁盛程度比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才独树一帜,另立陵寝,以彰显自己治国的雄才大略。


洛水清风


雍正帝其实也想葬在清东陵,他一上台就令允祥为自己在东陵建陵寝的,到开建时,由于土质不什么好,允祥建议雍正帝放弃在东陵建陵寝。后来的事大家想必也知道了,就是乾隆帝在东陵的陵寝土质太差没能保存他的遗体。允祥最后也得到了雍正帝的褒奖。我们从一个方面去了解雍正帝为何不在东陵建陵寝,是怕在九泉之下见康熙吗?不能这么说,如果真怕在九泉之下见康熙的话那就一开始就另选一地来建陵寝了,还费那么多人力去东陵找自己的陵寝墓穴呢?后来的皇帝也有的在清西陵建陵。现在的清西陵保存着比较好,倒是东陵的乾隆帝陵(人为)毁坏的严重,土质也不什么好!相比清西陵的六位皇帝陵保存的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