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

Royal_往事随风


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早年张与张佩纶、李鸿藻等人还是京师有名的清流领袖人物。中年后张之洞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要职,人称张香帅、张相国。

张之洞与儿子合影

张之洞儿子不少,出于不同妻妾。题目中说他的两个儿子当了汉奸,指的就是张之洞第十一子张燕卿和第十三子张仁蠡。

张燕卿生于1898年,父亲死时他才11岁。后来张燕卿留学日本,回国后到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做事,九一八事变后投靠日本人,做过伪满洲国“实业大臣”和“外交大臣”,抗战胜利后被捕,后来逃脱惩罚,去了日本,直到1971年去世。

张燕卿

张仁蠡比张燕卿小两岁,生于1900年,张之洞去世时他才9岁。后来张仁蠡考上了北京大学,后来到河北一带担任县长。1930年代中期,汉奸殷汝耕在通州成立冀东自治政府,张仁蠡担任而来“民政厅长”,正式落水当了汉奸。抗战后,张仁蠡先后担任伪武汉市长、天津市长等伪职,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逮捕,1951年被新政权处决。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文人和大臣,也是一个著名爱国者和洋务运动的实践者,他的这两个儿子为什么却当了汉奸呢?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此两人都是张之洞晚年所生,父亲去世是年龄很小,成长阶段无人管理。

二、张燕卿曾留学日本,接受过日本教育,对日本比较有感情,这是他日后落水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仁蠡落水则是受其兄张燕卿影响。


民国年间那些事


张之洞有13个儿子,题目中所说的两个汉奸儿子,是说老十一和十三子,这俩人都是他老迈之际得的儿子。人老之时有了小儿子,那当然是非常宝贝的,但是张之洞在七旬之际,依然是朝廷重臣,哪里有什么功夫去管两个小子。于是从小这两个儿子就疏于管教,缺乏正确的人生导向。当然,这些只是他们日后做了汉奸的一个原因。


张之洞是在1905年去世的,老十一当时只有12岁,而老十三更小。父亲死后,作为长兄的张仁权就成了家里的主事之人,他看老十一正是上学的年龄,于是就花了巨资,将他送到日本,去那里学习先进的东西。老十一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此时是缺乏善恶观念的,而当时日本人又对这方面的宣传很积极。于是过了几年以后,老十一就喜欢上了日本,觉得这个国家很强,对他很友好,双方的关系很好。于是几年的日本留洋生活,居然让他有了做汉奸的潜质。

回国后,正好溥仪也在日本人那里,打算恢复满洲国,他效力两年后,觉得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就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凭借着和日本人的关系,做了满洲国的官员,主管内政和外交,倒是发挥了自己的一些才能。不过几年的汉奸生活,也让国内的官民记住了他,所以在抗战结束后,他就被很多人盯上了,差点被处死。

而他的弟弟,那个老十三,虽然没投靠日本人,但是也做了汪精卫的手下,做过厅长、市长等职位。那为什么他会得到整个职位呢?其实汪精卫就死由日本人在背后支持的,当时按照日本人的意思,是由老十一来做武汉市长的位子,结果他却回绝了。不过虽然自己不错,他却推荐了自己的弟弟来干这个工作。所以老十三入坑日本人,完全是受到了十一哥的害,如果没有他的推荐,自己怎么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后来日本人战败退兵,这哥俩就被抓了去,因为他们是有名的汉奸,所以必须要枪毙。但是老十一却很有门路,他娶的一个老婆很有点关系,居然和章士钊能搭上关系,于是借着这层关系,被章士钊保了命。出狱后,他很快就找机会逃到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来,再也没有回到中国,但是他的兄弟却被他丢下。老十三被抓后,先被关押起来,在我国建国后,1951年对其执行了枪决。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老十三是个汉奸,还一度是个喜欢吸食大烟的烟鬼,但是他的孩子却都很有出息,其中儿子长期居住美国,是那里的工程师,而女儿是我国心理学的权威,北大的博导,是个很厉害的女子。


很难想象,作为晚清名臣的张之洞,他的儿子竟然连续两个做了汉奸。这俩人不但害了自己,更坏了他们父亲的名声。但是老十三的几个孩子却神奇地有了出息,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小镇月明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他的一生盖棺定论,可以说是完美无暇。但是,仅仅只过去几十年,张之洞便开始受到批判,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两个最疼爱的儿子,竟然先后都做了日本的狗汉奸。

据史书上记载,张之洞先后有三任妻子和两个小妾。他的妻妾先后为张之洞生育了13个儿子。但是,张之洞的儿子资料记载却很少。目前能够查到的只有六个,分别是:长子张权、次子张仁颋、四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第十三子张仁蠡。

其中,十一子张仁乐和第十三子张仁蠡是张之洞晚年所生的儿子,尤其是十三子张仁蠡,是在1900年张之洞64岁时所生,堪称是老来得子。所以张之洞对他非常宠溺,以至于他从小就骄奢淫逸、无法无天。

后来,在张之洞病逝时,张仁乐才11岁,张仁蠡才9岁,两人都还是个三观没有塑造完成的熊孩子。本来,如果接下来两人有人正确指引,还是能够改过来,毕竟张之洞的家风也是非常严格的。只可惜的,受张之洞遗命,张仁乐很快被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这种背景下,张仁乐相当于在日本长大,他的三观也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后来他学成归来后,先谋得奉天复县知事的职务,不久后他便结交了奉军将领李景林,还成为李景林手下“四大金刚”之一。

不过,后来郭松龄反奉时,冯玉祥趁郭松龄与张作霖打得最激烈时,率领军队夺了李景林的地盘。

随着李景林的失势,张仁乐在天津自然也呆不下去。无奈之下,他又回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念他是张之洞的公子,于是给了他一个警察局局长的职务。不过,对于张仁乐来说,区区警察局长这个小职位,他根本就瞧不上,所以他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和日本人眉来眼去。

等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仁乐立马选择主动投敌,出任伪吉林省实业厅厅长一职,后来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伪满洲国登基称帝,张仁乐被封为伪满洲国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后改任伪外交部大臣。



等到张仁乐混得风生水起后,他便想到弟弟张仁蠡。因为两人年龄差不多,所以自小关系比较好,此时张仁蠡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在一所私立大学任教。对于张仁蠡来说,因为祖上的辉煌成就,他并不甘心教书育人,所以等到哥哥张仁乐找到他后,他立马决定跟着哥哥混。

于是在1935年11月,日军攻占武汉后,汉口日军特务森冈曾派浅见赴北平迎张仁乐南下任刚建立的伪武汉特别市政府的市长,不过此时张仁乐正在北平和土肥原贤二怂恿吴佩孚出任为总统,因而不愿来汉,于是他便推荐弟弟张仁蠡代替自己出任伪武汉市市长。自此,张仁蠡也开始了他的汉奸生涯。

后来,张仁蠡又加入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伪天津市市长兼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平津时,张仁蠡被以汉奸罪被逮捕判处无期徒刑,在北平监狱服刑,其在北平房产均被没收,至于他的哥哥张仁乐,也被一并关到北平监狱里。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张仁乐的妻子找到曾有世交之谊的章士钊帮助救援张仁乐,于是在章士钊的帮助下,张仁乐被无罪释放,随后他东渡日本,并从此定居日本,直到去世。至于张仁蠡,则一直被关在监狱,后来在1951年时,被纠出来批斗,随后枪决。


我是赵帅锅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的最大功绩就是帮清帝国挽救了他们的江山崩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不世功臣。

左宗棠最大的历史功绩则是从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鸿章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慈禧巩固住了清帝国的江山、使清帝国不至于在混乱之中崩塌,然后在列强们的群雄环伺中,长袖善舞地帮助慈禧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张之洞最大的功绩则是在洋务运动中着力兴办教育、实业,为清末时期展开的洋务运动增添了许多助力。

而在这四大名臣中,除了张之洞之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都是在清剿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的豪雄人物,凭借着清剿太平天国的战功,他们三人后来都踏入了清帝国的权力中心、搅动起了清末时期的风云变化。

张之洞和他们不一样,张之洞由于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虽然他很年轻时就考取了举人功名,但他是一直到了1864年、也就是太平天国刚刚平定那一年,才进京考取了进士功名、初步踏入官场中的。



正因此,铸就了他与另外三大名臣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

而当在谈到张之洞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张之洞的两个儿子竟然曾经当过汉奸。

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

张之洞的汉奸五儿子

张之洞的一生总共生下了十三个儿子,他后来当汉奸的两个儿子分别就是他的十一儿子张仁乐和十三儿子张仁蠡。

其中最早做汉奸的人是张之洞的十一儿子张仁乐,张仁乐在长大之后,他被家人送往了日本留学。

张仁乐在日本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熏陶,正是由于这段经历的影响,为他后来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张仁乐也名张燕卿)

张仁乐回国后曾经在北洋军阀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只不过此前的地位不是特别高。

一直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本人的招揽下,他的人生才进入了一个小巅峰。

接下来,他接受日本人的邀请前往了东北,在东北的伪满洲国先后担任的实业部长和外交部长等职位。

从张仁乐一生的经历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他父亲张之洞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他的心目中,他的父亲一直以来都是要超越的目标,他的大半生里也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只不过由于水平有限以及机遇的不足,他终生都没能超越自己的父亲。

而在抗战结束后,张仁乐的末日来临了,在国民党军队的追捕下,张仁乐被以汉奸罪名抓到了监狱里。

要不是后来章士钊动用人情救了他一命,可能他最后的结局就是死在监狱里面。

从监狱里出来后,张仁乐也不敢再继续待在国内了,或许是为了保命,也或许是他太过于热爱日本了,所以他就带着家人移民到了日本,在日本一直生活当老死。

张之洞的汉奸小儿子

至于张之洞最小的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主要跟受到他哥哥的影响有关。

张之洞最小的儿子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正是由于受到他哥哥的影响,他在1935年殷汝耕建立了汉奸政权之后,就加入了汉奸政权之中,为日本人修起了力来。

在最初的汉奸政权里,张仁蠡长期担任着民政厅厅长的职务。

一直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他哥哥的运作下,他才当上了伪武汉市市长,并在后来,转任了汪伪天津市市长的职务。



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的原因

从以上的介绍,大家想必已经知道了这兄弟二人为什么会成为汉奸的原因。

首先,张之洞的五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主要跟他在日本受过的教育有关,在日本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对日本人产生了天然的亲善感,这才会导致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汉奸,然后在他的影响下,他最小的弟弟在随之成为了一名汉奸。


当然,他们之所以会成为汉奸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张之洞对他们的教育不够。

事实上,张之洞对自己孩子们的教育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只不过那两个成为汉奸的儿子不同,这两人都是张之洞在60多岁年龄的时候生下来的儿子,他们在被生下来后没过多少年,张之洞就拖着一身老朽的年龄离开了人世。

就算张之洞想教育他们,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种教育松懈的情况下,兄弟二人最终成为汉奸其实并不能怪张之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张之洞是清朝的大臣,而日本在侵略东北的时候,他们是扶持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傀儡政权的,正是由于溥仪这个幌子,他们才会那么心安理得、没有丝毫心理压力地成为了汉奸。

所以说这就是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之所以会当汉奸的原因,他们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实在有辱乃父的声名。


孤客生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治二年,慈禧太后刚刚通过“辛酉政变”夺取了权力,张之洞就于同年参加科考,探花及第。

作为慈禧的“门生”,他一生受到了慈禧的信赖与重用。历任过山西巡抚、湖广总督,作为封疆大吏,他极力倡导洋务运动,可以说,在晚清浑浊的政局中,他是一股别样的清流。

树人无数难育子

与其他三位名臣不同的是,张之洞不但兴建了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等工业实业,而且他还是清末的“教育大师”。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的时候就看出来,仅仅通过模仿西方发展工业,那无异于邯郸学步,形成不了自身的特点,无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因此,张之洞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兴学重教上面。从1893年开始,张之洞就不断上书慈禧要求朝廷拨付资金兴办新式学堂,然而此项议程却被慈禧搁置,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驳。

而奏折石沉大海之后,张之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1898年,他亲自撰写《劝学篇》,陈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的发展在于工业,工业的繁荣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建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

在筹备了四年之后,1902年,张之洞在湖北创立了湖北师范学堂,成为了近代师范院校的开端,学制三年,培养了一大批教员分赴各地继续传播新式思想。而同年,与挚友刘坤一共同筹办三江师范学院,该学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南京大学的前身。

可以说,张之洞是近代师范类院校的开山鼻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他创办的院校而走出来的人不可胜数,这些人有的继承校训,继续发展教育,有的进入府院,成为政治标杆。

然而,如此重视教育的张之洞,却“培养”出了两个汉奸儿子,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宠溺背后多败儿

张之洞一生共有三位夫人,两位小妾,并且张之洞的生育功能也很强大,光儿子就生了13个,可谓是子孙满堂。

不过,这些儿子之间年龄相差巨大,长子张权比幼子张仁蠡整整大了38岁,要知道在结婚比较早的古代,这个年龄差完全可以隔出来2辈人了。生小儿子张仁蠡的时候,这一年,张之洞已经63岁,离去世也就剩下了9年。

老年得子的张之洞对这个小儿子异常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此时张之洞身居要位,公务自然繁忙,根本就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待到想抽出时间教育儿子的时候,却已是天不假年,张之洞一病不起,再也看不到小儿子长大成人的那一刻。

而另一子张仁乐,比张仁蠡仅仅大两岁,与弟弟一样,从小失去父亲,人格的塑造严重缺失,虽然后来被大哥抚养,把他送到日本留学,但大哥毕竟不能像父亲那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致使他一步步堕落。

张仁乐到了日本之后,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彻底迷失了自我。大哥给他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被他不到一年败坏干净,在整个日本留学期间,张仁乐没有学到任何强国安民的政策理论,只是学会了声色犬马,阿谀奉承。

汉奸到头终有报

先说张仁乐吧,张仁乐从日本回国后,张家已经今非昔比,他只是在自己仅存的印象中,能搜寻到父亲当年的荣耀。然而他在日本的几年,已经彻底被日本洗脑,他是一个狂热的亲日分子,加上一直想恢复当年张家的荣光,在九一八事变后,他扛着“张文襄”后人的大旗投奔了“伪满洲国”,担任伪满洲国伪外交部长一职,负责亲日宣传。

张仁乐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超过老爹”的美梦,直到日本投降,他的这个“梦”都没有醒,后来他以汉奸的罪名被国军抓获,本来要以死罪论处,无奈国共爆发了内战,枪毙的事情就暂且搁置了下来。

可张仁乐娶了一个好老婆,他老婆龚氏一门与章士钊是故交,通过章的说情,张仁乐被保释出狱,后来移居到日本,再也没有脸面重回祖国大地。

而张仁蠡,他虽与哥哥张仁乐不在同一部门任职,但他们俩都是日本人的走狗,这点毋庸置疑。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1935年开始就跟着殷汝耕走上了汉奸的道路。

他在殷汝耕成立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中担任民政厅厅长之职,后来汪伪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他又跑到南京担任伪国民政府中央委员,伪天津市市长。

而张仁蠡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烟鬼,据说当年日本战败,抓捕他的时候,他还正在抽着大烟。

虽然张仁乐的老婆能搭上章士钊这条线,但也是冒着天大的风险,只能救出张仁乐一人,而张仁蠡只能在监狱中继续他的无期徒刑。1951年的时候,为了惩治汉奸,以儆效尤,张仁蠡从无期徒刑直接改成了死刑,被拉到郊外一枪解决了性命,兄弟俩可谓是同根不同命。

张之洞一生重视教育,注重家风的传承,然而自己的儿子当中却出了两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确实是莫大的讽刺,虽说与张之洞生他们较晚没来得及教育有关,但不可否认,这无疑给张之洞“名臣”的头衔打了一个不小的折扣。


小小嬴政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但到了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他们家,这句话可就不适用了。

老张一生兢兢业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这么一个为国家操碎了心的中兴老臣,却有两个做了可耻汉奸的儿子。

第一个是张之洞的五儿子,叫张燕卿,对洋务运动非常执着的张之洞认为,科举制度已经不适用当今的世界,要想让中国振兴,需要向西方学习,于是他安排张燕卿去日本留学。

心是好的,但架不住这个张燕卿没有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他在日本留学,没从日本那里学了先进技术,却对日本人忠心耿耿。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张燕卿立即投靠了日本人,仗着父亲的名气,他得到日本人的重要,被委任为伪满洲国实业部总长,还做了外交大臣。

1938年,日本人占领了武汉,又想让张燕卿去当武汉市的伪市长。

但是张燕卿不想离开伪满洲这个权力中枢,就让自己的小弟弟张仁蠡去做这个市长。

张仁蠡,张之洞的小儿子,老张60岁的时候才有的这个儿子,七十多岁就去世了,所以基本上在没人管的状态长大的,早年还在北京大学上过学,但是却是个坏家伙,这人抽大烟,贪财好色,哥哥张燕卿当了伪满洲国高官,他立马过来投奔。

张仁蠡当了武汉市市长以后,装模作样的搞着禁止鸦片,然后开始抽取民脂民膏,自己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把贪污来的前到处买房子,成了房哥,不过还没等到住个遍,日本人就完蛋了。

结果张氏兄弟都以汉奸罪被抓了,但是这个张燕卿很不够意思,靠着关系托人把自己解救出来了,但是自己的弟弟作恶多端,很难被解救出来,1951年,张仁蠡被枪毙,张燕卿则跑到了日本逍遥法外去了。

万幸是张之洞在儿子们当汉奸之前就去世了,否则还能让他们气死。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张之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育有13个儿子,家大业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为了让儿子能够成才,苦口婆心的写下了《诫子家书》,文中内容写得语重心长,对子孙们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下面截取其中一部分:

张仁乐。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而可借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服官一品,名满天下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张仁蠡。

可百年以后的张之洞哪知道,儿子里的11子张仁乐和13子张仁蠡为了荣华富贵,相继当了汉奸,真是情何以堪。张仁乐和张仁蠡生的晚,出生时张之洞都60多岁了,去世时俩人才10岁左右,张仁乐长大后,顺着留学潮,去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先是在直隶督办李景林手下当差,李景林兵败后,跑到奉天找出路,918以后就投靠了日本人,在伪满洲任实业大臣、外交大臣,想拉着吴佩孚在北京“组阁”被拒绝。

右一为张仁蠡,右二为张仁乐。

在这期间,张仁乐还弟弟张仁蠡拉入伙,俩人同时为日本人卖命,张仁蠡出任当时伪冀东自治政府的民政厅长,又改任伪武汉市长,后来投靠汪某人,当上了伪天津市长,抗战胜利后,张仁乐与张仁蠡均入狱,张仁乐由章士钊出手救出,潜往日本,1971年客死日本,张仁蠡就被那么好命了,一直被关到解放后,1951年被判处死刑。


图文绘历史


张之洞是个神童,从小就天赋异禀,才思敏捷,再加上受名师指点,因此他在年少时便能诗会赋,学问极好。后来,又凭着兴趣研习了兵法。入仕为官后,张之洞为救民族,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创办军备工厂。还倡导“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仅创办书院学堂,清廷还在他的提议下,首开公费派遣优秀的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风气。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不光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张之洞)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后来却做了卖国求荣的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之洞一生育有13子。但除了夭折和过继的,到最后他还剩下长子张仁权、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张之洞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丝毫不松懈。因此长子张仁权高中进士,先后担任过驻美公使唤参赞、礼部侍郎和侯补四品京堂等官职。

九子张仁侃出生的时候,虽然张之洞已经48岁了。但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张仁侃也颇有出息。不仅担任过刑部、邮传部员外郎,在民国时期他还一直担任地方官员。

张仁乐出生于1898年,张仁蠡生于1900年,此时张之洞已过花甲之年,老来得子,让他万分高兴,因此对这两个儿子也要宠爱一些。

张仁乐从小就非常顽皮,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张之洞看到这种情况后,认为应该因材施教。不过张之洞虽然想法不错,但他却来不及教育张仁乐和张仁蠡,便病逝了。

张之洞病逝时,张仁乐才11岁,而张仁蠡才9岁,根本还是年幼无知的孩子。

受张之洞遗命,张仁乐在青岛特别高等学校毕业后,就被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张之洞之所以会这样安排,那是因为他早在张仁乐年幼时,便发现张仁乐顽皮好动,不是块读书的料子。所以他便根据张仁乐的性格特点,让他留学日本学习军事。

张仁乐学成归来后,先谋得奉天复县知事的职务,不久后他便结交了奉军将领李景林。

(张仁乐旧照)

1925年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提拔李景林为直隶督军。

张仁乐由于喝过洋墨水,得到李景林的器重,被委以天津县知事一职。

张仁乐到任后,便怂恿李景林以“清理官产”为由,在所辖省内大肆搜刮民财。张仁乐由于办事得力,还成为李景林手下“四大金刚”之一。

不过,张仁乐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

在郭松龄和冯玉祥的怂恿下,李景林和他们结为盟友,倒戈张作霖。

然而,冯玉祥却趁郭松龄反奉战争打得最激烈时,率领军队夺了李景林的地盘。

李景林失势之后,张仁乐在天津就呆不下去了。无奈之下,他又回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念他是张之洞的公子,于是给了他一个警察局局长的职务。

但是,张仁乐哪里看得上局长的职务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入侵东三省,张仁乐主动投敌,出任伪吉林省实业厅厅长一职,并积极参与筹备伪满洲国的先期工作。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伪满洲国登基称帝。

张仁乐由于亲日,又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再加上他在拼凑伪满洲国时,很是卖力,所以他被封为伪满洲国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

不久后,张仁乐又被提拔为外交部大臣。

不过,随着外交部的取消,张仁乐便辞去了在伪满洲国的事务,到北京新民会担任副会长。

当时的会长是王克敏。由于日本想要控制新民会,所以在特务喜多部长的指示下,张仁乐承办了新民会的会务。

张仁乐混得有些头脸后,便想到了弟弟张仁蠡。

(张仁蠡旧照)

张仁蠡和张仁乐年纪相差不多,感情也较其他兄弟要亲密些。

当时张仁蠡才从北京大学毕业不久,在一所私立大学任教。

但张仁蠡并不甘心教书育人,所以通过张仁乐的关系,先后在大城、武清等县还做了10年县长。

1935年11月,一心想分裂中国的日本人,指使汉奸殷汝耕将冀东22个县割据起来,做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由于张仁蠡是张之洞的公子,为了制造影响力,他被殷汝耕请来做了民政厅长。自此,张仁蠡开始了他的汉奸生涯。

张仁蠡通过张仁乐,结交上了新民会会长王克敏。

原来,张仁蠡一心想垄断冀22县的盐业。

只是,王克敏其实并无实权,张仁蠡最终没能拿下冀22县的食盐经销权。

1938年,日本夺取了武汉,随后有消息称在日军的扶持下,吴佩孚将被拥立为总统,

但事实上,吴佩孚并没有答应为日本人做事。

日本人于是派张仁乐前往劝说,并承诺只要能让吴佩孚出来做总统,就让张仁乐做国家总理。

正在此时,在武汉的特务森岗皋为了找个有影响力的人担任市长一职,便想到了张仁乐。他既是张之洞的后人,再加上早年和他交清匪浅,于是邀请他出任伪武汉市长。

张仁乐此时正做着国家总理的美梦,哪里看得上这种职位。所以,他推荐张仁蠡前去就职。

森岗皋当然没有意见,毕竟他只想要“张之洞之子”的影响力。

(汪精卫旧照)

1940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南京政府。

一心想独揽大权的汪精卫,在重要的岗位上安插亲信。

这样一来,张仁蠡很受排挤。关键是,日本人对此睁一眼闭一眼,根本不予以纠正。

无奈之下,张仁蠡只得献媚汪精卫。在一番投其所好后,汪精卫渐渐转变了对他的态度。不仅吸纳他为伪国民党中央委员,还任命他为天津特别市长等重要职务。

随着日本战败后,张仁乐和张仁蠡都被定为汉奸,关押在北京的监狱中。

张仁乐的妻子为了营救张仁乐,找到曾有世交之谊的章士钊求情。

在章士钊的帮助下,张仁乐被无罪释放。随后他便东渡日本,并定居在那里。

至于张仁蠡,则在监狱中度过了几载春秋。在1951年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中,他被纠出来批斗,随后判处死刑,就地枪决。

其实,张仁乐、张仁蠡之所以都沦为汉奸,还是因为在年少时,没能得到父亲的指引和正确树立人生观。所以两人在日本人入侵后,不仅没有国仇家恨的复仇之心,反而为了荣华富贵,甘愿供日本人驱使。

不知道,张之洞地下有知,会不会气得跳起来打这两个不孝子。

(参考史料:《张之洞》《张之洞之子成汉奸》)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张之洞是晚清的一代重臣,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并列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对于近代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一直算得上是一个开明之人,从一开始重力发展洋务,试图以洋务强国,后来发现了嚷嚷着要改良变法的康有为,又生出了赏识之心。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的时候,张之洞可没少掏钱支持他,只可惜当时的康有为太狂妄,竟然没将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放在眼里,他后来之所以失败,恐怕也和他对待张、李这样的重臣的态度脱不了关系。

不过不论如何,张之洞主政湖广十几载,在湖广重力发展实业,着实为近代中国实业的觉醒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汉阳铁厂在近代史上的地位便不可忽视。

张之洞一生不亏于名节,只可惜他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是,他的十三个儿子当中竟然出了两个汉奸——一个是第十一子张仁乐,另一个则是第十三子张仁蠡。

张之洞死于1909年,倘若他撒手人寰之后,清朝能够继续延续个几十年,他的儿子倒也能够继续享受他留下来的“父荫”,只可惜时代终究要变。

溥仪用皇位也只换来了每年500万银元,又如何顾得上这满朝诸公?所以清朝一倒,那些指望着清朝发薪水的遗老遗少们如果不能顺应并且融入时代的洪流的话,便只能躺在家中坐吃山空了。

张之洞死了,清朝又倒了,他这么多儿子怎么办?无非是要么坐吃山空和混吃等死,要么便是去找自己的出路。

他们如果能够自己去找出路当然是好事,可最怕的便是他们找着找着却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歪路。

显然,张仁乐和张仁蠡便是如此,他们为了自己的出路却走上了不归路。

张仁乐后来之所以会成为汉奸,一来离不开他的自私自利,二来可能也离不开他曾经受到过的教育。

他曾经去日本留学,或许会有人问了,张仁乐生于1898年,他11岁的时候张之洞便已经死了,他哪还有钱去留学?

虽然说人走茶凉,可是张之洞毕竟总督湖广十几载,又一生致力于兴办实业,肯定为张家积攒了不少家财,即便他的儿子们在他死后保不住他生前所创办的实业,也能依靠他留下的遗产过上不错的生活了。

所以张仁乐想去日本留学并不算太难的事,再说他如果打着“我是张之洞的儿子”这个旗号去留学,日本还求之不得呢!

也正是因为在日留学经历,让他在思想上更“亲近”日本。

不过,让张仁乐甘愿背负汉奸骂名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利益”二字,近代去日本留学的人不知凡几,为何只有那么少数几个人选择了和张仁乐一样的路?因为张仁乐心中所崇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

或许对他来说,只要能够获利,那便没什么是不能做的。

张仁乐从日本留学回国之后,投靠的是奉系,从一个小小的县知事一路往上爬,到了1931年时已经坐上了吉林实业厅厅长的位置,可是没过多久便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他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面临着一个选择,到底是选择气节,还是选择利益呢?

气节不能当饭吃,但是利益可以让他活得更好。

所以,他选择了利益,投靠了日本人,因为他是张之洞儿子的原因,很快便受到了日本人的重用,毕竟日本和溥仪筹划建立伪满洲国的事用的更多的还是像张仁乐这样的清朝遗老遗少。

投靠了日本人之后,张仁乐爬得更快了,仅仅两年的时间便坐上了伪实业部大臣的位置,1935年又调任伪外交部大臣。

后来武汉沦陷,日本人原打算调张仁乐南下武汉任伪市长,但张仁乐却在北平和土肥原商量着怂恿吴佩孚出任伪总统的事,当时土肥原允诺他的是一个伪总理的位置,所以他自然便不愿意南下了。

只可惜,吴玉帅可没他那么没骨气,吴玉帅连租界都不肯进,又怎会低头屈膝事敌?所以张仁乐的如意算盘也就落空了。

张仁乐这厮也够狡猾,日本投降之后竟让他疏通关系逃去了日本。

张仁蠡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人人唾弃的汉奸,原因和张仁乐也差不了多少,也不外乎是为了一己私利。

他可是一个高材生,可是呢,偏偏却“壮志难酬”,在小小的县里当一个县长,还一当就是十年,他虽然对外自称“十年县长”,嘴上说做官得做县官,才能接近百姓,可比当什么省长、部长好多了,可他心里能不憋屈?

想想张之洞是个怎样的人物?他不觉得屈才才怪,只是拉不下脸承认而已。

张仁乐不愿意南下武汉,所以推荐了张仁蠡,张仁蠡还不是高兴得屁颠屁颠地去上任了!后来就这样死心塌地地当了汉奸。

不仅如此,此人出任伪职期间可没少敛财,这也正是他之所以投靠日本人的原因,为了利益。

张仁蠡可就没他哥哥张仁乐那么幸运了,他在1945年之后被捕入狱,后于1951年被执行枪决。


宁糊涂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他与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这一生对于大清也算是尽忠职守。他共生育有十三个儿子,两个当汉奸的儿子便是十一子张仁乐与十三子张仁蠡。



张仁乐毕业于青岛特别高等学校,后又留学于日本,直到1920年才回国,可能正是留日这段经历,使得他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导致他产生了亲日的思想。


张仁蠡比张仁乐小两岁,在张仁乐的引导下,张仁蠡当了汉奸。他在汪伪政府任职,先后担任天津伪市长,伪国民党中央委员,以及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等,因为张仁乐与张仁蠡父亲是张之洞的缘故,所以日本人对他们十分重视,日本人看中的不过是他们是张之洞儿子的身份。

张之洞其实对于子女教育还是特别重视,他曾写《诫子书》,目的是劝诫子孙后代能够走上正道,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可是他的十一子张仁乐与十三子偏偏当了可耻的汉奸。

或许是张之洞去世太早的缘故,他去世于1909年,这一年他的十一子张仁乐只有十一岁,十三子张仁蠡仅仅只有九岁,使得他们也没有多少时间能够听从张之洞的教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