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夏朝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文字?

易经与道德经关系解读


从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朝代是商朝,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一些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一直将商朝晚期发现的甲骨文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按照这种观点,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就只有3300多年。可是我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来证实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呢?

很显然,即使商朝是考古发现最早文字的朝代,商朝的文字肯定不是一蹴而就,也需要演进和变化而来,而变化必须有前身。商朝文字的前身是什么?当然就是夏朝文字。何以见得夏朝就有文字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者夏朝人,由黄帝命之造字。仓颉造字虽为传说,《史记》、《淮南子》等史书中对仓颉造字说均有记载或引用。

文字学者马贺山先生对被称为当代三大天书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三篇文字,在古人释义的基础上进行破译和解读。马贺山先生认为以上三篇文字就是夏朝文字。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夏朝文字是官方文字,官方文字的特点是夏篆;而黄帝文字也是官方文字,是大篆,是仓颉大篆。也就是说,黄帝命仓颉造字并非空穴来风。夏朝的夏篆是商代甲骨文的前身,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若愚趣谈


谢谢你的提问。夏朝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夏朝没有文字。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根据考古发现,我们也没有见到商朝初期的文字记载啊,那么夏朝没有文字呢?还是商朝初年没有实用文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呢,涉及文字使用的开端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历史上会不会有一个仓颉造字的真实历史?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文字不是你造了就会使用,使用了就会流传。

而是需要一个连续使用的过程,才能把文字传下去,也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以文字记录历史的历史。

我们今天大体上只能推测,夏朝应该有文字。

这个理由是,中国使用文字的历史,并不是从商朝开始的,而是在商朝以前2000年前,就有了使用文字的事实。

目前我们看到的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符,贾湖陶器上的刻符,半坡陶器刻符,这些刻刻画画的符号,都是使用文字的事实。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些陶器上的刻刻画画,学者专家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例如,郭沫若、于省吾认为是文字。

而李学勤、裘锡圭先生不认为是文字。

但是,他们拿出来的理论,还不完全能够令人信服。


不论你认为刻刻画画是文字或者不认为是文字,以理服人,这是需要很强的理论的。

比如郭沫若、于省吾认为是文字,但是,又把那些刻刻画画非要与甲骨文比较,这就有些偶然性。缺乏科学的文字发展观。

比如,裘锡圭、李学勤认为,文字是有系统的,没有系统的符号,怎么是文字?任何符号都看作是文字,这是很危险的。


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文字的系统性是一个过程,不会是一下子就“系统”了。例如,既然甲骨文是系统文字,为什么甲骨文没有记录文字作品,也没有医学著作?而且,甲骨文中还有一部分“文字”,仍然保留着“符号-图画”的特点,而这些系统里的文字,我们至今都无法认识,这又怎么解释?这是系统文字吗?


因此,对文字的起源我们还是看得远一点。刻刻画画虽然还不是“文字”,但是,文字的萌芽已经产生了。



既然,我们认为中国使用文字的历史事实很早,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夏朝的文字?甚至商朝早期的文字?

这就是一个理论问题了。因为,我们既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文献,也没有发现商朝初的文字文献。

但是,大量的商朝以前的符号还是发现了。例如,距今大约6000年的湖北夷陵杨家岭陶器上的刻符,就明显是文字了。

湖北宜昌夷陵杨家湾出土的距今6000年的陶器刻画


而且,文字的特点多多少少与甲骨文是有一定的文化圈联系的。

着一切事实说明,夏朝是有文字的,但是,夏朝使用文字的人太少,也没有发展成非常重视的地位,所以,我们真的很难肯定夏朝的文字。

假如可以看到夏朝的文字,应该与甲骨文起码有一半是一样的,同时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符号,这些符号我们非常难以破解,就像甲骨文中的一些符号那样。


千千千里马


我们一直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引以为豪。但是在国际上并不承认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他们认为中国只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公元前1600多年的殷商时期开始的,而夏朝乃至更久之前的炎黄时期,那是属于传说,做不得数的。甚至于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外国人也不承认商朝的文明。

甲骨文在商朝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很成熟的在使用了,而文字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慢慢的发展演变的。此外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也有夏朝的记载,这位历史的集大成者,不可能会是杜撰的吧,他对历史的考证还是比较严谨的,所以夏朝的存在是肯定的,至于为什么还没有文物和文字遗迹出现,只能说还待考古发掘了。

上古传说仓颉造字,现在的学者看来是仓颉把原来的文字整理筛选了一遍。而根据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记事,是从壁画,结绳记事到根据鸟兽足迹逐渐创出了早期象形文字,然后才是甲骨文,,金文,篆字,隶书,楷书等等。

而仓颉造字说的应该就是早期的象形文字,周朝时期,孔子听说在仓颉墓中出土了28字,无人能识,孔子去看了也认不出来,但是后来就传出了《仓颉鸟迹书》,据说是仓颉造字时的28个原始字。

由此猜测,夏朝之时使用的文字很可能也是甲骨文,不过是早期的甲骨文,因为在商朝已经可能成熟的使用了,其中间肯定有一段的发展历史的。这一段可能就是鸟迹书向甲骨文演变的过程,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就是以甲骨文为主要形式存在的。


悠然布衣


很称道作者的探索精神。文字的形成,必然经过创造、推广、普及、使用过程。

最先创造的文字首先是名词,人类彼此的称谓,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的称谓。日月风云雨晴,这些约成定熟的称谓首先是语音,为便于交流和记录,有人尝试用符号图案表示,这应该是文字的起源。

其次是数字。打了多少猎物,收了多少谷粟,家族多少人氏,通过在石上划印,备忘记载。于是同期产生了数字和量词。

为了记录重大事情,动词产生了。开始为单音。如走、奔、哭、笑、说、吃、打、骑、收等。后来为了更准确表达,有了复字动词。如打开,杀害,抽出,击打,射出等。

有人说文字的产生有漫长的过程,未必。或许文字的萌发经历较长的历史阶段,文字创造,肯定参考辖下部落的符号图腾形状。但创造文字,则是20年内完成的事情。它一定来自某个统治者的授意,并在其任内完成创造,使用,推广,普及。否则文字很容易被废弃忘却。

综上所述,文字的产生一定要有强大的政权。这个政权,需要文字,这个政权,创造文字,这个政权,推广文字,这个政权,普及文字。这个政权,使用文字。唯有这样,文字方能顺利产生,迅速推广,进入社会,步入生活,不会断代,不被遗忘。这个政权是谁?这位皇者是谁?大家见智见仁。但肯定不是部落。


风帆与浪


甲骨文3600年!不是殷商,是早商!郑州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五个夏代的城,五个商代的城,其中有两个是商都,小双桥商城叫傲(耳朵旁)都,二里岗商城叫汤亳(商汤都城),年代最早的甲骨文都在我们郑州二里岗商城和洛阳偃师商城(西亳,早期为未胜夏时候的都城)出土!郑州二里岗商城还出土年代最早的金文,也有朱书陶文,郑州二里岗商城比殷墟(安阳殷墟才叫殷商,安阳又新发现了一个北洹商城叫相)早几百年!

陶寺(尧的都城)的朱书陶文不是最早的,6000年时代就已经有了陶文,有些是朱书的!

中国境内更早的还有8000年以上的文字,例如贾湖文字,6000年的文字有的是!山东、河北挺多的其实!

只是都达不到甲骨文那种数量,不能破译罢了,

二里头夏城也是有文字出土的!只是数量少,又不能解读,所以不能叫做成熟的文字!

图一是3800年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艺

图二是8-9000年贾湖遗址出土文艺

图三是4000年前陶寺遗址出土的文艺





eagles华夏


你咋知道夏朝没有文字?

《山海经.五藏山经》就是大禹受帝尧之命考察天下,记录在册的,当时用的是夏文,就是森林文字,这种文字近几年被发现,我还有幸在前几年去东北大庆,在一家饭店的墙壁上看见过这种文字。另外这种文字还被书写在三峡两岸的悬棺旁边,那些人是追随大禹治水,牺牲了被装棺材搁在岸边,并在棺材旁用朱砂写着死者的名字,用的字就是夏文,以便运回去,后来随着水位下降成了悬棺,于是就搁置在哪里。

在东北吉林集安禹山上有一座3319号墓,在墓旁立着一块石头就是禹母石,上面刻有“九阳之母”的象形文字。

在集安大禹山周边,分布着夏商周三代的墓葬,可惜这些墓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称为高句丽文化遗迹。

夏朝不仅存在,而且历史文化很厚实。



娲皇遗石


夏朝不是没有文字,而是夏朝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我们找不到他们留存下来的遗物。

文字的诞生,在比夏朝更早以前的黄帝时期就产生了。在没有文字以前怎么办?结绳。


人类进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围捕猎物,大家共享,有的猴子发现自己在捕猎活动中出的力比其他的多,而得到的食物并不比其他猴子多。便产生了争斗。争斗的结果,导致了权力的诞生。首领拥有食物的优先权。当自己的群体兔子过剩,而苹果不足,而相邻的另一群体正好相反,怎么办?双方的头领便进行商量,双方进行货物交换。于是产生了价值。价值的产生,促发了私有制的产生。当人们认识到,要得到一只兔子付出的精力要比得到一个苹果大很多的时候,用一个苹果换一只兔子明显是不对称的。双方便商量用二十个苹果换一只兔子。


当有兔子的头领想吃苹果,而有苹果的头领苹果数量又不足,怎么办?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用绳子打上结来代表苹果。一个结代表一个苹果。这样苹果加上绳结,交易就得以完成。有没有欠下苹果而赖帐不还的人?你想多了。那时的人类没有你这么多的花花肠子。对他们而言,能分你我,就已经是十分过份的事了,哪里还能够有赖帐的事?

随着一方的捕猎效益良好,头领的腰上挂满的打着结的绳子。这些绳子比现在街头挂着比大姆指还粗的金项链土鳖价值一点不差。那可是财富的象征。但绳索太多终究不是一个事。于是,有一个叫轩辕的大部落头领,让他群里一个叫仓颉的人,创造一种能够取代绳子的方法。不然大热天的挂着一大圈的绳索实在难受。


仓颉接到这个任务,苦思冥想,不得其法。正在他一愁莫展的时候,天上飞过的一只凤凰,嘴里掉下来一个兽蹄,落到了仓颉面前。他捡起来看了看,却不知为何物。这时,来了一个猎人,仓颉便问猎人这个兽蹄是什么动物的。猎人说,这是一只貔貅的脚蹄。仓颉听他说完,高声大喊一声:“我知道”!猎人被他突如其来的大叫吓了一跳,“你叫什么?知道什么了?“仓颉兴奋的说:“万物都有它独有的标志。若以此来标记日月山川,花木草树,鱼虫鸟兽,便能替代笨重烦硕的绳索了。于是便诞生了文字。

黄帝至夏朝,具体时间已经无法说得清楚。有可能一二百年,也有说四五百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从文字产生以后,人类的文明便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由原始社会上万年的缓慢发展,变成了千年、百年、十年、直到如今的日新月异。


最近老有人担心安卓,微软,高通,三星等公司一齐不向我们提供产品,我们的手机制造是不是就会瘫痪了?真是杞人忧天!手机很快就要步入和传呼机一样淘汰的命运了,却还担心手机制造的前景,这点见识,还不如腰系长绳的原始人。他们舍得丢弃腰上的绳索而使用文字,反倒是现代人却担心手机的未来。

说跑歪题了。夏朝有文字,而且不是甲骨文 在泰山紫霄宫,有大禹治水时的停留于此的系舟亭。大禹在崖壁上凿刻留下了夏朝文字。他记录了什么?那是考古工作者干的事。夏朝使用的是什么文字?华夏文字。


子衿书法


这么和你说吧,文字这玩意是用来传递信息并储存信息的。所以只要有信息的储存和传递需要,就需要文字。近代某些黑人兄弟部落不需要文字是因为非洲资源优渥,没有生存压力。最早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通过声音(语气),动作(比手画脚),模仿(场景重现)来实现的,你可以想象两个外国人之间的第一次接触,语言不通,你要水,会比一个喝水的动作。之后,因为交流的需要或者说传递信息丰度增加,频率加快。就需要更简洁(迅速),包含含义更多的方法。这时候,全世界的早期文字开始萌芽,且基本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将物体画出来,壁画从某种程度上是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壁画是用来传递生存技巧的。再之后,依旧不够简洁,就产生了象形文字,和毕加索的画一样,大家把图画简化,突出物体的特征,并将不必要的部分进行删减,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再之后的发展,就有了岔路,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两面一体的,有了文字的本身物象,还需要一种特殊的读音来标记他,在交流中约定俗成的,用一个或多个音节来替代书面上的字符。这时候,如果保存文字本身,用读音来适应图像,就是讲文字的图像属性一路传递下去,类似中国字,中国字很大一部分保留的象形的属性,像 山,水。等等。如果用注音的方式来保存音节的部分,用图像来适应读音,就是讲文字的音节属性传递下去,类似拉丁字母。

中国如果在夏朝之前的文字,应该是类似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的图画类,应该往陶器的彩绘上去看一看,或者壁画之类的。不会在骨甲上,因为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会比甲骨文更繁琐,在甲骨上绘制太过繁杂了。


鸠摩罗什刹海


一万五千年前的王钺上的文字。你说夏怎么会没有文字呢!



用户3087016395026691


只能呵呵一笑,奈何明月照沟渠了。

请问一下:这个人存在世上不会写字,那么他会不会说话呢?

只要搞明白这点小事情,反过来才能回答:夏朝的文字是什么样子的。

或者会有意想不到和不可思议的真实性存在吧?

原始社会时代的真实性思维意识,一定需要文字体系存在才有『朝政』的存在?

这是谁规定的道理?难道不可以先有言而后世『定型』文字的可能?

换句话说,难道早期的『电子管』电视机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迈入了现今社会时代的『液晶』电视概念?

电子管相当于『初级言之』,而液晶才是真的成型的『文字符号』,这样有何不可能发生在人类社会里面呢?

文字符号也是非常难以一步到位的吧?那么夏朝有无文字符号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已有『言』的初级阶段了,即使文字符号不在世间,一样可以通过说话方式来表达『字音意』的真实写照吧?

总之,文字符号不能一下子『定型』的,而字义使用语音说出来,不一定需要符号跟着身边去说话,故夏朝没有什么文字符号也就不奇怪了。

即使有些少文字符号,也是不全面涵盖当时的所有『言』,乃有巢氏族的白纹言字音意,早已风行天下而周语刚刚起步与之抗衡,言对语pk的格局不一定要带有符合文字实体的,字义无形制和无符文却会说话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