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說,清朝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明知庫兵從銀庫裡偷銀子卻不抓,這是為什麼?

夏傑


清朝戶部的國庫有三大庫,這三大庫分別是銀庫、顏料庫、綢緞庫。

這三大庫房並不僅僅只有它們名字那麼簡單,除了白銀、顏料和綢緞之外,其他諸如黃金、銅、鐵、鋅各種金屬以及各種珍貴中藥材等物資,均可以存放進這些重要的庫房中。

我覺得不用介紹大家都可以知道哪個庫房存放的物資最為珍貴。

在這三個庫房中,擁有著重中之重地位的庫房就是銀庫,清朝的銀庫裡存放著堆積如山的白銀。


在我們這個年代,白銀的地位雖然已經沒有那麼高,但是在那個黃金極為稀缺的年代,白銀卻是百姓們能接觸得到最為珍貴的貨幣。

清朝戶部的銀庫與我們想象中的不同,清朝戶部的銀庫跟皇帝幾乎沒什麼關係,在名義以及法理上,戶部的銀庫不屬於皇帝,而是屬於整個朝廷、整個帝國。

因此,皇帝對戶部的銀庫基本上是很難插手的,他們想要用錢,只能從內務府拿錢。


成為銀庫庫丁的要求

戶部的銀庫中,除了一些專門管理銀庫的官員之外,銀庫一般會僱傭13名工作人員,這13名工作人員在當時被稱之為庫丁。

在清朝時期,戶部挑選庫丁一般會有一個最為基本的審核要求。

那就是要求競選庫丁工作的工作人員必須得能拿得起1000兩也就是現如今大概74斤左右的白銀行走十來步。

然後在走完十來步後,還得能在銀庫高高的門檻上跳上一步,只有能達到這些要求的人,才能初步的進入到銀庫中工作。

在當時,銀庫的庫丁們每個月只有九天的時間可以進入銀庫中搬運白銀。


而作為清朝少有油水豐厚的工作崗位,戶部的庫丁自然也不是什麼人都能擔任的。

如果他們想要爭取到這個工作崗位的話,他們就必須等花費大概6000兩左右的白銀打點戶部的官員,只有這樣,他們才有進入銀庫中工作的機會。

在成為庫丁之後,這13個工作人員並不是每天都有工作做的,戶部銀庫每個月只有九天的開放工作時間。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是每個人每個月都能有九天進入到銀庫中工作的,因為戶部的銀庫有一個輪流值班的習慣,所以每個庫丁在每個月只有大概4到5天能輪流進入到銀庫中工作。



銀庫庫丁如何在銀庫中偷運白銀

關於這些銀庫庫丁貪墨銀庫中的白銀、撈到油水的細節在歷史中是沒有記載的,不過雖然歷史並沒有記載,但是在民間傳說中對此卻有著一定的推測。

在民間傳說中,庫丁們貪墨銀庫中錢財的方法可能有兩種,第一種就是身體藏銀法。

在第一種說法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這種方法的,在當時人們為了能勝任這些工作,他們會如同現如今乞討集團訓練小乞丐一樣從小訓練出一些庫丁出來。

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會讓這些接受訓練的人把鵪鶉蛋塞入自己的五穀輪迴之地中。

在習慣了鵪鶉蛋之後,他們會讓這些人塞入雞蛋,塞完雞蛋之後就塞鵝蛋。

最終在習慣了鵝蛋之後,他們會讓這些人塞入十兩也就是現在300多克重的鐵丸。

在習慣一個鐵丸之後,他們會逐漸地讓這些人增加鐵丸的塞入數,一直到能塞入十個鐵丸才算達到基礎的標準。

而十個鐵丸就是100兩,按照清朝每兩現如今37.3克計算,他們每人得在自己的身體中塞入3730克,也就是現如今七斤多的鐵丸才能達到標準。

在這些人被訓練出來後,訓練他們的人就會花錢幫他們買通戶部的官員,把他們送去當銀庫的庫丁。

最終他們能從銀庫中拿多少錢就得看他們的能耐了,而因為他們是被別人花錢訓練出來並送入銀庫中工作的,所以這些錢自然是不能由他們自己獨享的,他們還得分出大頭部分給那些控制他們的人。

這就是民間關於庫丁在銀庫中撈油水的第一種獲取方法。

除此之外,傳說中還有第二種方法,在這第二種方法中庫丁們並不是用身體偷偷運出白銀的,而是用專門的麻袋偷出這些白銀的。

至於這個方法的細節因為我看了半天也實在搞不懂是怎麼操作的原因,在這裡我們就不細說了。

懲罰以及追查自有上頭頂住

而如果要說到為什麼清朝朝廷上面的人會任由這些庫丁在銀庫大撈油水,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第一層會管到他們的人就是被他們打點了幾千兩白銀放他們進入的人,這些人因為收了錢自然是不會搬起磚頭砸自己的腳,因此他們不會管這些庫丁。

至於朝廷派到銀庫中監管財務的查庫御史以及其他的大臣們,他們則會有其他的人應付。

在清朝的戶部中,除了最底層的庫丁會手腳不乾淨之外,那些重要的大臣很多也是不乾淨的。

他們不會像庫丁那樣一點點地偷運出白銀,他們會憑藉著自己的權勢大量大量地轉移出銀庫中的白銀,那些由皇帝派來監管銀庫的人就是交由這些大佬打點的。



每一個到來的查庫御史以及其他監管大臣在來到這裡之後,他們都會接受到來自於戶部官員的金錢轟炸以及生命威脅。

一般他們都會乖乖收下這些官員奉獻給他們的錢財,而如果不接受的話,他們也不會選擇把這些事情捅出去,因為這些戶部官員背後隱藏的勢力實在太過於恐怖了,他們還得為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

道光年間的駱秉章就是這些人中不貪墨但是又不敢說出來,最終因為清廉被道光皇帝提拔的。

於是在上頭有人頂著的時候,這些庫丁們自然就不會遭受到阻礙以及懲罰了。

銀庫中七成白銀的丟失

在嘉慶年間以及道光年間的時候,這些現象是最為普遍的,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在道光二十三年的時候,事情終究還是暴露了。

在道光二十三年,銀庫的庫丁們因為分配不均捅出了一個大婁子,最終導致這些一直被他們極力掩蓋著的黑暗真相暴露了出來,鬧到了道光皇帝那裡。

道光皇帝在得知出了這麼一檔子事情後,他就派出了刑部尚書去查這件事情。

在刑部尚書細細查處之後,被發現的就不止庫丁們大撈油水的真相了,接下來刑部尚書向道光皇帝呈上了一份使道光皇帝暴跳如雷的結果。


在戶部銀庫的賬本中,銀庫中原本是該存放12182116兩白銀的。

但是在刑部尚書查過之後,銀庫中卻只剩下了2929354兩白銀。

要知道,這丟失的900多萬兩白銀可是整個銀庫庫存的70%份額,面對這份令人震駭的調查結果,道光皇帝怎麼可能不震怒?

雷霆之後烏雲再度籠罩

於是接下來道光皇帝就派出了以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工部尚書以及宗室大佬等人為首的調查組對此事開始進行了調查。

經過層層的調查之後,不僅是銀庫的庫丁,戶部的大量官員以及曾經在嘉慶年間到道光年間被派到銀庫監管的官員都被揪了出來。

他們很多人都遭受到了來自於道光皇帝的嚴厲懲罰,而他們中如果有人在被查出來時已經去世的話,那他們中飽私囊的錢財將由他們的後代擔當償還。

原本道光皇帝是想把其他介入進來的、但介入不深的官員也處置一番的。

但這其中涉及到的官員實在太多太多,他們在朝廷中的勢力也實在太過於根深蒂固的原因,所以道光皇帝為了防止把他們全部剷除會動盪到朝廷局勢,就只處置了一些深涉其中的人物。


其他關係不大的人,最後則被道光皇帝放過了。

這件事情對道光皇帝的影響很大,從此之後,他開始在朝廷各個部門推廣起了自己節儉的理念。

不過在他到處節儉的時候,他卻忘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他並沒有從根源上去改變這件事情。

在銀庫看管並沒有進行太多改變的情況下,銀庫的傳統又繼續延續了下去,一直重複如此,歷史總是那麼的相似。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銀庫庫丁之所以沒接受到懲罰的原因,在那層層盤繞的利益包庇中,只要上頭的大臣不出事,那他們就沒有什麼事,我覺得那些庫丁在這些事情中只扮演了一個很小的角色,他們只涉及到了下層最細微的一點白銀流失,其他更多的白銀流失,不可能是由這些小庫丁們完成的,而是由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們通過各種手段給撈掉的。


孤客生


庫兵偷銀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進出銀庫都是要脫光的,而且嘴都要張開,發出哦哦哦的聲音,以表示嘴裡沒有含著銀錠。

那麼這種局面下,庫丁怎麼偷出銀子呢?你可能已經想到了,用肛門夾帶。據說偷銀子的庫丁都是從小訓練,最早在肛門裡塞塗了油的鵪鶉蛋,然後換雞蛋,從一個到幾個,據說練的最厲害的可以塞進去七八個,這樣的庫丁到了庫房裡,一趟偷個幾十兩官銀一點問題都沒有。

實際上,這種手法雖然看似隱蔽,但卻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庫房官員看守庫房幾十年,銀子多少自己心裡沒有點B數?那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庫丁的作案都是團伙性質的,其中的大頭都是孝敬給了管理庫房的官員,甚至很多庫丁本身就是這些官員培養的。

你想想,能夠系統性的給這些庫丁從小進行訓練,那肯定不會是一般的小勢力,而是成組織成規模的集團。這些集團的頭頭要麼跟庫房管理官員有關係,要麼乾脆就是監守自盜,至於整個過程中最辛苦的庫丁,他們拿到的都是小頭。

偷盜官銀是誅九族的罪名,所以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有些官員就是發現了他們的勾當,攝於其淫威,也不敢直說。畢竟,誰會招惹亡命徒呢。


扣毛


在道光23年(1843年),清廷發生一件大案“追繳戶部銀庫虧空案”:戶部銀庫竟然虧空925萬兩!

要知道,和珅被抄家時,抄出的現銀只有白銀300餘萬兩,黃金3萬多兩。大約只是道光23年戶部虧空案涉案金額的三分之一。


這件虧空大案是被一件小案子牽扯出來的。

戶部銀庫庫丁張誠保有一位兄長,叫張亨智。張亨智師萬泰銀號老闆,他想為二兒子捐一個監生。於是,在道光22年(1842年),張亨智讓姐夫週二帶著11474兩白銀(分11個口袋裝著)到戶部報捐。因為當時捐監生的人多,直到傍晚,才輪到週二交庫。週二指揮幫手張五將銀袋搬進銀庫門內,庫門內每稱量一袋,張五即再搬一袋進庫。

倉促之際(也有可能是存心的),庫丁張誠保將第2袋誤報為第3袋。而此時,查庫御史與庫官均沒有聽出(揭露)其中的錯誤。於是,張誠保便更大膽地在報第7袋時捏報為第10袋。就這樣,張誠保幫著兄長共偷漏出4袋白銀,共計4100多兩。

之後,張誠保暗示張五將偷漏的銀兩趁亂攜出庫外,然後和週二一起運走。當時,在場的庫丁很多,都看見了張誠保漏報銀子的事。於是,這些人就攔住週二,搶拿一些銀兩。最後,有3700兩被運回由張亨智的萬泰銀號內。

此時,萬泰銀號的幾位管事人知道此事後,也來索要好處。張亨智不僅沒給,還將他們一頓臭罵。這些人氣不過,就把這件事捅到南城衙門。衙門覺得此事太大,就諮送刑部審訊。

第二年(道光二十三年)3月18日,道光看見刑部送來的長篇奏報,才知道此事嚴重性。道光說:“此等積慣舞弊之人,恐盜用已不止此一次”!於是,道光派出欽差大臣徹查此案。這一查不要緊,戶部庫銀的驚天虧空案被揭露出來。

3月26日,刑部尚書惟勤等奏報“戶部庫銀虧空”實際情況:實應存銀約1218.2萬兩,而統計存貯各項實存銀兩約292.9萬兩,實際虧銀約925.3萬兩。

道光帝憤恨交加,每年都有親王大臣清點庫銀,竟然沒有人報出此事!真是一幫喪盡天良,欺上瞞下的竊國大盜!

道光:“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偝國盜賊”

此時,清廷剛經過鴉片戰爭,正是缺錢的時候。

道光很生氣,但是,先追回來錢才是最重要的。於是,道光下旨,懲辦歷任銀庫司員、查庫御史、管庫王大臣、查庫王大臣等321位官員,按照任期賠錢!具體方法是:

嘉慶五年(1800)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間歷任庫官、查庫御史,根據在任時長,按每月1200兩白銀罰賠;歷任管庫之王大臣每月罰賠銀500兩;查庫王大臣按照出任次數,一次罰賠銀6000兩;已經去世的,減半。(收銀150.5萬兩)

同時,道光還下旨追繳庫丁、書吏所侵蝕的庫銀,減平發放各項開支銀兩,沒收各省關“庫吏規費”等陋規收入彌補庫虧,增加徵收入庫歲銀的附加費。(收銀213.5萬兩)

最終,清廷共收銀約363.8萬兩,遠少於“虧空”。

對於那些經手出入及驗看銀兩之庫丁銀匠全部“處斬”,妻妾子孫均發新疆給官兵為奴。庫外當差的庫丁及該庫皂隸“判處絞刑”,其妻妾子孫均流二千里安置。

迴歸正題。

戶部虧空為什麼歷經四十多年沒人揭露?眾多親王大臣為何查庫時不揭露?庫外當值的庫兵為何不管?

這件案子,不是簡單的庫丁偷銀子。庫兵自己才能拿多少?按照清朝規定,戶部銀庫只有13名庫丁,每個月只有9天可以入庫。而且,在開庫的時候,庫丁也是輪值的,平均每人也就四五天能入庫。

按照庫丁“肛門藏銀子”的偷銀方法,(因為庫丁入庫要脫光了換衣服,只能藏在肛門)一次最多藏100兩白銀,累死這些庫丁也偷不了多少錢。真正的大老鼠,是那些高官。這些人相互串通,一起做假賬。入庫十萬兩,敢寫成50萬兩。同時,還讓下面的庫丁、差役全部參與分紅。

上面來人盤庫,就想法收買查庫的人。收買不了,就臨時找“銀號”借錢補上。或者,在銀庫中弄夾層,製造庫滿假象。甚至,造假銀子,以假亂真。

既然上面高官主導的,下面人也有豐厚分成,誰還管偷銀子的事?這也就是監守自盜吧。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1843年(道光23年),隨著一支由幾個軍機大臣,大學士,以及刑部尚書等組成的監察隊伍入駐戶部,大清朝國庫的腐敗大案緩緩浮出水面。

調查結果顯示,戶部銀庫賬面金額1218萬兩,實際金額約293萬兩,925萬兩白銀不翼而飛。要知道大清朝一年國庫的收入才不過4000多萬兩。近一千萬兩白銀不知所蹤,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幾十年的時間,在戒備森嚴的銀庫拿走近一千萬兩銀子,若無外賊,必有內鬼!而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這一切還得從清朝銀庫的看門者——庫兵(或庫丁)說起。

一、庫兵——6000兩白銀是入場券。

在大清銀庫中,除了一些中高層的管理人員,離白銀最近的人就是庫兵了。庫兵是大清朝銀庫的基層管理人員,一般會招募13名庫兵,這些庫兵大都是身強力壯的漢子。但是並不是說你有一身肌肉就可以進銀庫的大門。

一般來說,要想成為庫兵,必須用至少6000兩白銀去打點關係,從銀庫的基層長官,中層長官,甚至一直到戶部尚書,你都得打點。雖然付出很多,但在銀庫裡工作,獲利自然是相當豐厚的,至於獲利的方法下面會講到。這些庫兵每個月有九天的時間在庫房裡搬運銀兩,因此只要將這9天好好利用起來,大把的銀錢自然是不用愁嘍!

但是,在每次庫兵進入工作場所之前,都要脫光衣服在大堂裡走兩步,下班時也是如此,他們的隨身物品也都要經過檢查,以保證倉庫銀錢的安全。那麼如此嚴密的檢查,銀兩到底是怎麼運送出去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庫兵有絕活,腸道當錢包 。

根據民間的傳說,第一種方法就是腸道當錢包的絕活。既然你要脫光了檢查,不能將銀子藏在身上,那就藏在身體裡啊。這些庫兵會將銀錠塞進自己的肛門裡(畫面太美,不敢直視),一般來說,這些庫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一個人的腸道大約可以放進上百兩銀子。

只要在脫光檢查時確保銀子不掉出來,就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一出戶部倉庫直奔廁所,自然就可以將銀子拿出來分贓了。

由於銀錠都是橢圓形的,只要庫兵在進入銀庫之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做到。有些庫兵是直接聽命於上級某位大臣的,也就是專門為某些大臣偷銀子的職業庫兵,他們往往從小就開始訓練這項絕活,先從鵪鶉蛋開始,再到雞蛋,鵝蛋,經過這樣一套訓練,在腸道里裝下一百兩銀子自然是不成問題。

但是長期幹這個活,很容易感染,導致發炎甚至腐爛,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晚清,這些庫兵的結局往往是悲慘的,他們只是貪官汙吏牟取暴利的工具。

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冬天的時候將銀子凍在隨身攜帶的茶壺裡,由於銀子被凍在了鐵壺裡,再加之有茶葉的掩蓋,往往能夠得手。

三、沆瀣一氣,監察禁區。

有人說,這樣的活動持續了幾十年,為什麼沒有敗露呢?這當然是得益於晚清處處腐敗的官僚集團啊!庫兵在大清國庫中偷運銀子長達幾十年之久,其上級官吏不可能不知道,戶部的上下官員也不可能不知道,真正不知道的恐怕只有皇帝一人而已。上下一氣,官官相護,都想從銀庫中分一杯羹,自然構成了一張利益與腐敗相交織的大網,將所有的威脅都擋在外面,庫兵肆無忌憚地搬運銀兩,上級官員坐享其成。

我們都知道,明清都是有監察制度的,對於國庫這樣重地的監察,自然更加嚴厲。只要監察得徹底,再多的腐敗都不用怕。然而,悲劇的是,負責日常監察的官吏也淪陷在了這攤利益的泥沼裡。監察御史一來,三千兩雪花白銀送到你臉上,就連御史的隨從也能混到五六百兩銀子。這樣的利益誘惑,相信任何人都難以倖免。

倒是有一個不收賄賂的駱秉章,但是這些貪官汙吏為了讓這位瘟神遠離他們的利益之網。於是奏請皇帝將他的官位拔高,以脫離駱秉章的直接管轄。於是駱秉章的官位竟然奇蹟般的晉升了!恐怕連他自己也很難想清楚吧!

一群貪官汙吏,訓練幾個身懷絕技的庫兵,再賄賂幾個監察御史,就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從國庫裡拿走近一千萬兩白銀,真是觸目驚心!在道光皇帝的檢察隊伍查清情況之後,大批官員落馬,幾乎所有的有關人員都受到了嚴懲,追回了近900萬兩銀子。儘管銀子虧空基本被彌補,但是清朝腐敗的根源仍然存在,這也是導致清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無筆


1843年初,大清戶部的庫兵張誠寶的侄兒想捐個官乾乾,於是張家人帶了1萬多兩銀子到戶部,但在過秤的時候,張誠寶故意作弊,只過秤,不收錢,只開了收據,錢原路返還。

但這事兒由於牽扯到戶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利益分配,有人威脅要舉報,有人索取封口費,但遭到了張誠寶的拒絕,於是這事兒很快就被捅了出去,由於事關重大,甚至被爭到了朝堂上,最後越描越黑,紙再也包不住火,戶部多年的黑幕被揭開,道光皇帝大怒,下令徹查。

道光皇帝此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幾年前的鴉片戰爭讓他耗費了幾千萬兩銀子的軍費和賠款,黃河的連年水患也耗費了2300萬兩銀子,而大清年收入才4千萬兩白銀,這錢實在不夠花,道光皇帝望著列祖列宗,心裡真是憂傷的很。

此時作為國本之一的府庫竟然出了大問題,皇帝自然明白戶部的積弊已經不是幾年的問題了,決心徹查到底,他派出由幾個大學士、刑部尚書、軍機大臣等核心重臣掛帥的調查組進駐戶部,

開始了徹查。

在皇帝的高壓之下,調查的效率非常高,很快就查明瞭,戶部賬面上的銀子是1218萬兩,但實際庫存不足293萬兩,缺口高達925萬兩。

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道光皇帝幾乎崩潰了,本想著還有1000多萬的家底,如今只剩200多萬,這日子可怎麼過?

對於這些流失掉的銀子,幾乎沒有追回的可能性,過去的幾十年裡,戶部和府庫官員先後有幾百人,負責銀兩進出搬運的庫兵更是數不勝數,大多數早已不知所蹤,這些錢怎麼被盜的,怎麼流失的,去向如何,幾乎就是一筆爛賬。

即使皇帝再大發雷霆,這些銀子還是追不回來,在那個落後的靠騎馬傳遞信息的時代,上哪兒追去?

眼看著這個調查組也追不回銀子了,道光一怒之下,下了一道殘酷的命令:過去幾十年,至少在他當皇帝的這20幾年裡,凡是經手庫銀的庫兵、查驗銀兩的銀匠能找到的全部抓起來,並按比例處斬,他們的家屬妻妾子孫全部發配到新疆給兵丁為奴。

為了挽回損失,道光下令:從嘉慶5年到道光23年,這幾十年裡,凡是擔任過庫官、查庫御史的官員,按照其在任時間計算,每月罰1200兩銀子,如果已經死了的,家屬減半繳付,戶部官員也按比例罰繳,而主管庫銀的大臣也予以罰款,最多的一個大臣被罰了十幾萬兩。

最終,道光帝好歹拿回了幾百萬兩銀子,殺了許多庫兵,雖然沒補全,但也算出了口惡氣。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戶部就這麼悄悄地流失了幾百萬兩白銀,顯然這裡大多數是被人給偷的,通過螞蟻搬家,積少成多,一步一步造成了巨大的虧空,而能偷的,也就那些負責搬運的庫兵了,他們怎麼做到的?上頭為什麼沒有懲罰?

按照戶部的規定,不管是酷暑嚴寒,庫兵在進入庫房前,必須脫光自己的衣服,然後依次進入庫房,再穿上統一的工作服,工作結束後,在監督官員的注視下,再脫光衣服走出庫房,在庫房前的大堂上,他們還要接受官員的檢查,比如把自己的雙手展開,兩腿微微蹲下,或者跳躍幾下,把嘴巴張開等等,防止他們把銀子夾帶出去。

最後檢查完了,他們才能穿上自己的衣服離開。

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庫兵們為了盜銀子,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把銀子塗上豬油塞入肛門,直接塞入腸道內,一次最多可塞入80兩銀子,不過這很考驗人的忍受能力,搞不好沒幾年屁股就殘廢了,很多庫兵是孩子接老子的班,為了將來偷銀子,從小就要刻苦練習……

而到了冬天,他們也有辦法,以喝水的理由帶上茶壺,到時候,把銀子放入茶壺內,北京城那麼冷的冬天,水很快就凍住了,順便把銀子也凍在了水裡,出門檢查的時候把茶壺往下倒也出不來,就這麼矇混過關了。

對於庫兵們的盜竊,官員們就沒有發現嗎?

其實每年負責庫銀的官員都會進行查庫,但往往就是一種形式主義,官員們來了,往往就是查查賬本,檢查一下檔案,看一下庫房現場,幾千幾百萬兩的銀子也未必正兒八經去點檢、抽檢,最後就提出一些工作要求,然後接過庫兵們笑納的紅包,就一走了之。

在嘉慶道光年間,每次遇上上頭派來的御史來檢查,府庫官員都會獻上3000兩銀子,而御史的隨從都會收到300兩銀子,在這麼豐厚的紅包之下,檢查就流於形式。

而整個庫房,從庫兵到官員,就成了一個賊窩。


雲中史記


清朝的貪汙腐化情況大家也都瞭解,而銀庫是國家之命脈,難道真的有偷銀子卻不抓的事情嗎?其實這種事也是看人的。

首先庫銀的看管人員可不是隨機分配的,要想做這個職務,你不但要上下打點,還要提前磨鍊好偷銀子的本事。因為當時對管理庫銀的人要求極為嚴格。首先進門前先把自己衣服脫光了,然後還要穿著無處存銀子的工作服,而且出來的時候一樣,先脫光檢查一遍再穿自己衣服離開。


而對於一些有後臺的人自然有自己的本事,有的可能會從後面塞進自己的身體裡,等回家再翻出來,不過這種方法極危險,因為銀子是有楞的,放進身體裡的時候在人走動的情況下極易產生磨損,所以如果不是先天鍛鍊,很難利用這種方法偷銀子,並且極易出現大出血的情況,所以偷銀子也有很大的危險性。即使自己不被抓,也要注意自己身體,所以很多人在這一行做的不會太久,太傷身體,因此有些人也就放任不管,只要數目不大就不會抓捕。

而對於不抓他們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依靠各種方法保存起來後,在出門的時候沒人發現也就沒有證據,再加上這些人前期打點官員的錢也不是白花的,所以上面的人自然看在錢的份上保他們一命,可以讓自己日後有更多的收入。

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管是查驗的方法多麼嚴格,都會有人想出應對的手段,所以如果吏治不嚴格,那毀壞的就是大量的制度,在天子眼皮底下偷銀子。


曉峰來介紹


曾國藩的老鄉郭嵩燾說:“元與奸臣番僧共天下,明與宰相太監共天下,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歷來就有監守自盜這一說,管理戶部銀庫的人員為郎中,郎中手下有庫丁。題主所說的庫兵實際就是福垊文中所說的庫丁。其實說庫丁明目張膽偷銀子也不對,只不過戶部的庫丁、郎中、侍郎、尚書他們都一套對外不知的潛規則!有人問為什麼福垊知道這個潛規則?還不是他們因為分贓不均,相互告發驚動了歷史上最吝嗇而又最奢侈的皇帝——道光帝!

銀庫庫銀竟然丟失70%,這得是多少碗打滷麵啊!

道光皇帝的皇后好不容易過個生日,吃碗打滷麵就心疼的再也不給皇后過生日了。然而為什麼又說他最奢侈呢?他建設陵墓捨得花錢,國防卻不捨得花錢,結果鴉片戰爭失敗,賠了大量賠款。這不1843年初,又爆出了戶部庫銀失竊大案。

因為庫丁、郎中、守衛分贓不均,相互告發,驚動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派曾國藩、駱秉章前去銀庫盤點庫銀。曾國藩、駱秉章等寬衣解帶一一清點,賬目上是1218萬兩白銀,經過幾日細緻盤點,僅僅只有293萬兩白銀,竟然丟失了75.94%的銀兩。道光帝勃然大怒,這些個監守自盜、中飽私囊的腐敗窩案被連根拔起。

那他們是如何中飽私囊的呢?前面福垊說了,他們有潛規則。潛規則就是庫丁向郎中送錢,郎中向侍郎、尚書送錢,而庫丁則是直接通過絕招利用上班的便利挪運庫銀,而後來直接往兜裡裝了。在說絕招前,我們先看看如何成為庫丁?

如何成為庫丁?

成為庫丁,要求非常嚴格,必須滿足下面幾個條件。

第一、必須是扛(入)旗的滿人,因為滿人也有個別人沒有旗籍。滿人清廷信任滿人。

第二、必須是壯丁,需要經過搬運一百斤左右的貨物,並能輕鬆跨越高門檻的考試。

第三、要私下給戶部官吏庫銀的官員送6000千兩左右的銀子。第三條非常重要,沒錢想當庫丁,那是做夢。

這還不完,三年全部換人,平時工作也實行,輪班制。一般都是一月工作20天。

庫丁如何工作?

庫丁進去銀庫前,先脫掉所有的衣服,然後換上工裝(號衣)。工作結束後,在庫銀出口處,接受銀庫管理員郎中的檢驗。具體如下,赤身蹦跳式地行走,並且檢查口中、出翔口,看有私藏夾帶。然後,才能更換自己的便裝。

庫丁如何盜銀?

如果嚴格執行,上的規則,誰也帶不走一丁點碎銀子。但非常意外的是,他們竟然盜出了75%的銀兩。他們是這麼做到的呢?他們盜銀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通過將銀兩含在口中。第二種,將銀塊藏入出翔處。一般報名庫丁的人,都會提前甚至專業練就出翔處藏銀子的訣竅的。為了幸福生活,他們的訓練也滿拼的。先從小鐵球,一步步的聯練習。一個,兩個,三個,直到五六個。最後,用銀子練習,等完全適應後,他們就會採用這種方法,每次盜出不少銀兩。至於赤身檢查這一步,因為郎中們是收了錢,所以也就是形式主義了。但公然向衣兜裡裝銀兩,他們期初是不敢的。而到了後來,就更惡劣了,他們不再換工裝了,而是穿著有大衣兜的便裝大量裝銀子。然後經過郎中那裡留一下一部分,經過守衛處,再留下一部分。

這就導致了大量庫銀丟失,後來因為庫丁、守衛、郎中他們內部分贓不均,加上潛規則都變成了明規則了,以至於相互告發,最終他們一起完蛋。

那麼一開始他們偷銀子為什麼不抓呢?

這個答案和很簡單,因為一開始他們都嚴格遵守潛規則,而且根本沒那麼大膽,保密工作自然做的很好了。到後來膽子太大了,完全公然偷盜,加上分贓不均,就是不相互告發也會被發現的。而告發者試圖想將功折罪,最終仍然沒逃出懲治的下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道光帝最後打死了老虎,拍死的蒼蠅。


福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銀吃銀,這在清朝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奇怪的是,上級明知這種現象卻放任不管,這究竟有什麼奧秘?

清朝一共有兩大銀庫,這兩個銀庫截然不同。

一個是國庫,由戶部執掌,國庫的庫銀屬國家所有,必須經過嚴格審批手續才能開支,任何人不得隨意從中支取銀兩,皇帝也不例外;

另一個是內庫,由內務府掌管,內庫中的庫銀歸皇帝所有,皇帝可以自由支配。

相比皇帝自己的內庫,國庫的守備十分森嚴。

如今各級國庫都由武警守衛,而清朝的國庫是由專門的庫兵守衛。出於對漢人的不信任,這些庫兵只用滿人,不用漢人,而且世代沿襲,祖祖輩輩只幹守國庫這一件事。

守國庫是件很枯燥單調的事情,而且風險比很大,萬一出了安全問題,可是掉腦袋的事情,但滿人對這個職位仍是趨之若鶩,想方設法謀取這個職位,甚至要花很多銀兩去賄賂管事的官員,希望能得到庫兵這個職位。

滿人之所以如此執迷當庫兵,是因為這個職位油水很大。

戶部為了保證國庫安全,要求進出國庫的人必須脫掉衣服,一絲不掛,防止有人夾帶銀兩出庫,這就像如今一些金銀首飾加工廠,對工人的人身檢查也十分嚴格。

可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庫兵還是有辦法偷銀子,他們經過長期訓練,把肛門擴張,讓直腸適應藏匿硬物,然後把銀子塞進肛門和直腸裡,偷偷夾帶出去,雖然這種“肛門納銀”每次能偷的數量有限,但這可是無本的買賣,而且日積月累,是一筆十分驚人的額度。

宋人筆記小說《鶴林玉露》曾記載一個“水滴石穿”的故事。

話說名臣張乖崖曾為崇陽縣令,有一天,他偶然發現麾下一個管錢庫的小吏頭巾下有一枚錢,張乖崖質問這個小吏,小吏不以為然地說,這是從庫房中拿的。

張乖崖十分生氣,下令打小吏的板子,沒想到小吏理直氣壯,反而質問說:“一枚錢算什麼!你就要打我?我看你敢不敢殺我!”

張乖崖更加氣憤,揮筆寫下判詞說:“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寫完之後,張乖崖親自揮劍,把這個小吏當場斬首!

張乖崖能發現小吏“監守自盜”,難道清朝戶部會不知道嗎?

當然不是,他們不但知道,還一清二楚,但他們不管。

為什麼呢?因為庫兵只是小蛀蟲,他們才是大碩鼠。

康熙晚年時為政十分鬆弛,導致官場貪汙成風,吏治腐敗,各級國庫是貪汙的重災區,無論戶部國庫還是地方各級國庫,在一個個大碩鼠、小蛀蟲的鯨吞蠶食下,虧空極其嚴重。

庫兵從國庫中偷銀子,好歹是小偷小摸,但戶部各級官員、朝廷高官和滿清貴族,對國庫可是明目張膽地拿,就連很多皇子阿哥們都和戶部官員勾結起來,大發“國庫財”。

反正是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傻子才不拿,膽小鬼才不敢拿。

當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都從國庫發財時,所有人的利益都綁在了一起,成了一根繩上的螞蚱,大家彼此心知肚明,誰也不說破,一起悶聲發大財。

可以說,凡是知道國庫秘密的人,都是從中受益的人,絕不會站出來舉報,若誰壞了規矩,那可是一牽連一大批,拔出蘿蔔帶出泥,所以沒人會去追究小小的庫兵。

在這種官官相護、塌方式的腐敗下,國庫虧空十分可怕,雍正未繼位時就對這些現象十分清楚且深惡痛絕,當他下定決心整治時,經過盤點發現:

戶部的國庫虧空竟然達到250萬兩,山東一省的國庫虧空也有50萬兩之巨!

雍正反腐的決心前所未有,對涉事的達官顯貴、王公貴族一概不放過,主管戶部的歷任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各級官吏,被責令均攤賠償150萬兩,歷史上聞所未聞。

雍正的十二弟允裪曾主管內務府,被責令對內庫虧空負責,被迫將家中貴重財產當街變賣,彌補內庫虧空;雍正的十弟允䄉因此事賠償白銀數萬兩,因為湊不夠數,被雍正抄家。

在雍正雷厲風行的整治腐敗下,吏治為之一新,各級國庫重新變得充實。

但好景不長,雍正死後,乾隆繼位,這個敗家子很不贊同雍正的嚴苛,反而仰慕康熙的寬仁,不但自己享樂奢靡,還放鬆對官員的監督約束,清朝國庫很快為之一空。

所以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中,雍正才是對清朝國力強盛最最重要的貢獻者,可惜後世只講“康乾盛世”,完全忽視了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有書君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銀鼠》,講的就是清朝時期,庫兵在戒備森嚴的國庫裡明目張膽地偷銀子,這幾乎是他們這一行公開的秘密。

按理說國庫是一國之所藏,所有的財富都盡在其中,是封建王朝的命脈啊。

這在以往的朝代中那可是砍頭的重罪,那為何清朝這些庫兵偷銀子卻成為了一種常態,有些官員明知此事,卻並不強制性制止,任由這種現象延續多年?大家一定覺得奇怪吧?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庫兵與大小官員結成了一張利益網,他們沆瀣一氣,牽一髮而動全身。

偷盜庫銀的背後,牽涉到了整個官場的腐敗問題。

大大小小的官員上下一氣,都想從國庫中分一杯羹。所有人的利益都綁在了一起,成為了一跟繩上的螞蚱。

構成了一張利益相交織的大網,將所有的威脅都擋在了外面。庫兵肆無忌憚地搬運銀子,上面官員坐享其成為其袒護。

有的官員會培養專門的人才,利用職務便利把他們安插進銀庫做庫兵,庫兵偷出銀子給官員們分紅。

這些庫兵的背後牽涉的人極多,更有根深蒂固的權臣操縱。真的認真追究起來,國家會因此而動盪不安,反而得不償失。

比如道光時期,賬面上記載的庫銀存量是一千兩百一十八萬兩,但真實的存量只有兩百九十二萬兩。足足相差了九百二十六萬兩。

道光皇帝知道後很生氣準備徹查一番。結果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牽涉其中,總不能一鍋端吧。於是嚴懲了府庫的各級管理者,對於其他涉事不多的官員也只能作罷。

二,庫兵偷的方式隱蔽,不容易直接取證。

朝廷想盡辦法嚴防死守,根本防不住。因為根本不可能跑人肚子裡去搜銀子。這也是庫兵偷銀子的一個辦法。將肛門擴張之後,利用直腸來藏銀。

所以庫兵大多數是世襲的,從小就要練習藏銀的方法,讓直腸可以承受硬物而不至於被劃破,這樣就算朝廷用盡辦法,也沒有辦法拿到這些庫兵偷銀的證據。

再一個是利用北京冬天的冷天氣,他們以喝水的理由帶上茶壺,把銀子放入茶壺內,水很快凍住了,順便把銀子也凍在了水底。出門檢查的時候把茶壺往下倒也出不來,就這麼矇混過關了。

通過這些方式夾帶的銀元寶數量十分的有限,並不可能大規模的攜帶。

對於動輒幾千萬兩的銀庫來說實在是九牛一毛,那些官員也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懶得去計較。

庫兵們一個個像銀鼠一樣蠶食著國庫,國庫中的上下官員偷銀盜銀蔚然成風,長此以往積少成多虧空極其嚴重。

雖然後來道光皇帝有過一次大徹查,並在朝廷上下推廣節儉的理念,但並沒有從根源上杜絕這件事情,銀庫的傳統就這樣延續了下去,也間接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人不得不感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或許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清朝庫兵從銀庫裡偷銀子而不被抓是一種奇怪現象,但在當時而言,偷銀子被抓才是奇怪現象。而他們不被抓的原因就是當時清政府制度僵化,體制內的官員已經腐敗到了極致。




一件小事引發的庫丁偷銀案

時間來到1842年底,京城萬泰銀號的幾個夥計到衙門報案,聲稱東家張亨智夥同一名叫做張誠保的庫丁盜竊銀庫藏銀。很快案件轉到了刑部,沒想到的是,這件普通的事情竟然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了鴉片戰爭之後全國矚目的焦點。

經過刑部的簡單審理,理清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原來在十一月初二這一天,銀庫庫丁張誠保的哥哥張亨智準備為自己的兒子捐一個知州[從五品]的官職。當時張家人帶了11袋銀子,共計一萬一千多兩,由於當天捐官的人員比較多,張家人從早上等到傍晚,成為了最後一個。

等到張家人將銀子入庫的時候,庫丁張誠保故意謊報數目,入賬的人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終張誠保從捐銀之中偷漏出了4袋銀子,共計4100多兩。




張家人拿著4袋銀子走出銀庫後,銀庫的同夥迅速走了過來,並且分走了自己應得的那一部分,同時一些不相干的庫丁也乘機勒索了一筆。

分贓的事情處理完之後,張家人抬著銀子存到了張亨智開辦的萬泰銀號,當然他也會給張亨智一定好處。當時張亨智和庫丁張誠保的談話被萬泰銀號的幾個夥計聽的清清楚楚,所以幾個夥計要挾東家張亨智分給自己一定好處,否則就報官。最終夥計和張亨智沒有談攏,才出現了開頭夥計狀告東傢伙同庫丁偷銀的事情。

此事在第二年三月上報給了道光,道光不關心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他最關心的是區區一個庫丁家庭竟然能夠隨隨便便拿出一萬多兩銀子捐五品官員,國庫銀子的虧空到底有多少。於是道光派遣了刑部人員徹查銀庫虧空,不查不知道,等到刑部查清上報之時,差點沒把道光嚇死。



刑部尚書惟勤核實情況後上報,戶部銀庫應有存銀1218.2萬兩,但實際存銀僅為292.9萬兩。這也就是說戶部的存銀被盜取了925.3萬兩,虧空竟然達到了76%。

看了奏摺後,道光帝憤恨交加。當時的大清剛剛經歷了鴉片戰爭,而且河南黃河決口,百姓民不聊生,可以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於是道光立刻下令,必須嚴查庫銀被盜一事。



庫丁偷銀的經過

事情很快查清,從乾隆晚年開始,清朝銀庫早已經形成了偷銀子的風氣,整個體制內,上至官員,下至庫丁,沒有任何人的手是乾淨的。

在偷銀子的過程中,底層的庫丁方法最為奇特。

當時銀庫管理的規定為,進出之時必須裸體進入,然後換上指定的工作服,工作結束後脫下工作裸體而出。出來之後還會接受檢查,張開雙臂和嘴,防止夾帶。

看似嚴格,實際上卻沒有防止庫丁的獨門絕技。當時的庫丁都是滿人,據《見聞瑣錄》中記載;這些庫丁世代相傳,子而孫,孫而子,有的家庭從乾隆年間到道光時期已經從事庫丁的工作60多年。




這些滿族的庫丁在世代傳承的時候,學會了一項絕技——肛門藏銀。他們在很小的時候開始練習在肛門內夾帶東西,最開始夾帶雞蛋,之後換成鴨蛋、鵝蛋。等到最後能夠夾帶5~10個如銀子一般大的鐵球就算成功了。之後他們會掏6000兩銀子向庫吏購買一個庫丁的職位。

當然成為庫丁之後,他們也不是每天都可以盜竊銀子。一般情況下,每個月只有4~5天可以進去銀庫工作,每次他們會盜竊出5~10錠10兩的銀子,也就是說每個月能夠盜竊50~100兩銀子。三年的下來最少也能夠盜竊1萬兩左右。



除了肛門藏銀之外,庫丁由於在銀庫中從事體力勞動,所以必須攜帶水壺進入。冬天的時候,他們會將銀子藏入水壺,然後等水壺的水結冰,等出庫檢查水壺時,銀子就無法倒出來,因此也可以多盜取一定的銀錠。

庫丁通過技能盜竊畢竟有限,一些庫吏通過職權之便盜竊才是大頭,他們每次動手都是成千上萬,甚至十幾萬。

有人說他們盜竊難道皇帝就不查嗎?實際上從和珅掌權之後,乾隆根本沒有對銀庫進行的有效的核查。到了嘉慶時期甚至形成了規定,每當官員例行檢查的時候,庫吏都會給予大量的好處費,核查人員收了賄賂,自然和庫吏沆瀣一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根本就沒有任何人去核查了。




最後說一下,道光這一次對銀庫的徹底核查之後,有321名官員涉及此案,庫丁更是多如牛毛。另外道光雖然下令追繳虧空的白銀,但也僅僅追繳回363萬兩,與925萬兩的虧空相差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