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有人说高尔基的作品,无论在高度、广度、深度上都不够大师级别呢?你怎么看?

李军


高尔基够不够大师级别,给你看他的一句话,你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尔基说:“在敌对双方的阵营里,都有英雄和无赖。”

这句话可以看作一种文学主张的宣言和指南,会让一些作家幡然醒悟,也会让一些作家目瞪口呆,还会让一些作家咬牙切齿。

这句话会夺去一些将人群简单划分并分别给予歌颂和揭露批判的“作家”的饭碗。

多少年来,许多作家正是通过划分阵营进行简单写作,包括我国一些所谓杰出的伟大的作家。

高尔基作为一个童工出身的作家,其目光之深邃,超越很多大作家。

高尔基对于庸俗小市民的批判入木三分。

他对于“无赖”的憎恨来自他底层生存的深刻体认,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鼻祖,他本可以养尊处优,但他不愿和人类的罪恶把酒言欢。

是的,败坏这个世界的,不是某一个阵营的英雄们,是打着各种旗号的无赖和市侩,他们是人类中最凶恶最自私最残忍最无耻最下流的人。他们以冠冕堂皇的旗号作为护身符和免死牌,却干着罪大恶极的勾当,他们不惜毁灭人类根本的利益,谋取他们的蝇头小利。他们愚昧,他们没有人性。

我赞成高尔基对唯利是图的庸俗小市民的憎恨!



大悔忆智冰


自普希金以降到苏联时代的文学发展史,不过百五十年,但可谓是群星闪耀。普希金被视为俄罗斯文学的太阳,其在俄罗斯文学史的地位是动摇不了的。在这颗文学太阳的普照之下,俄罗斯文学爆发出强大且持久的能量和热量,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辰星。经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持续闪耀,重量级世界级的作家比比皆是。如果要把作家比喻成星光以星光的亮度和耀眼来分级的话,本人觉得能排在最耀眼一列的有: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也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阿赫玛托娃、索尔仁尼琴;排在之后的: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罗夫、勃洛克、普宁、高尔基、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其他的作家相对,星光会稍微有点暗淡。因此,本人认为高尔基的地位应该是这个位置。高尔基是一个斑驳复杂的作家,在新旧交替之时,注定会是一个难以确信的毁誉参半的人物。从沙俄到苏联,又从苏联到俄罗斯,高尔基的地位随社会政治的变化而上升下降,起起伏伏。捧到圣人地位不正确,而否定他,批判他,甚至是彻底的虚无主义看待他,都是不客观,不正确的。


曹风菏韵


参与回答,谈点看法。这是个阶级立场问题。自从抹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欢欣鼓舞!他们认为他们胜利了!因为可以不战而胜(尼克松语)。其实,不要说志士仁人,即便是傻瓜都能看岀这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的作品怎么可能让资产阶级喝彩呢!人类的最高理想,无非是追求个天下平等,《国际歌理想》早把这一理想说透。那些所谓的大师们他们的是什么?在高尔基面前,他们又算什么

?!


用户13688672191


看站在什么角度上看,若站在革命者的角度上看,是一种精神力量,海燕精神,在现实中仍有意义,它能激起爱国热情,维护社会公德。


惠舒旅社老板


一亇作家沦落为政治站台,其悲剧式人生势将必然。


用户1204003691672



俄国文学从成型,即可以成为“俄国文学”,到因为历史政治的原因被认为割裂或曰腰斩自然发展进程的历史事件,大约是一百年,大约的说,是从普希金这轮“俄罗斯文学的太阳”升起并照耀后来者,到白银一代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大约出产了六代作家:第一代的莱蒙托夫、果戈里和普希金为代表;

第二代以屠格涅夫、赫尔岑和别林斯基这一代人为代表;

第三代以托翁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

第四代以高尔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

第五代,茨维塔耶娃,阿赫马托娃,马雅可夫斯基,曼德尔施塔姆,布尔加科夫等人,也就是白银一代,加上那个特别的普宁,以及年少成名到老才拿出不朽杰作的帕斯捷尔纳克;

第六代,以出生并受教育在沙俄但主要文学活动在红色苏联的一批作家,最杰出着肖洛霍夫,他们比白银一代年轻少许,但精神气质已经完全不同,只是在文学精神内核依然传承者俄罗斯文学伟大传统。

晚出的苏联时代作家,不得不说的是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这两个诺奖得主。他们在苏俄时代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也各有师承。布罗茨基甚至可以说就是阿赫玛托娃的学生。他们不再这个代际划分范围之内,作为时代影响而言,也只是满天晦暗的星点里面别样的风景,不想他们的历史前辈那样,俨然是灿烂星河中夺目的恒星。

说俄罗斯的作家,无非是想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所谓文学名著扎根的土壤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俄罗斯文化是一个杂交的文化,东正教的弥撒亚救世主义发展而来的人道主义,草原游牧文明发展而来的扩张主义和粗粝的生命活力,以及学习法国宫廷生活而带来的现代西方文明。在启蒙主义、现代化和农奴体制为根本的沙皇专制的社会体制之间的紧张矛盾中,在东正教和天主教同源异质的价值分裂所造成的矛盾中,在俄罗斯的人道主义、贵族风范和极端专制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中,整个的社会处在急速的变革和矛盾冲突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俄罗斯知识分子(这个词即来自俄语)面对社会的,人生的各种价值冲突与精神皈依,做出了艰苦的探索,起成果几乎被文学一网打尽。(我们在俄罗斯的历史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值得言说的哲学家。但以赛亚伯林却把托尔斯泰归类在伟大的哲学家名录之下。此可作为我的论据之一。)也就是说,俄罗斯作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几乎涵盖了所有处于时代和历史的大变革中,人,所面对的社会的人生的各种问题,所有问题。普希金和被流放的革命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屠格涅夫和生来彷徨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命运紧密相连,托尔斯泰的爱的哲学和宗教情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人性的阴暗的探索,高尔基之于革命这个命题,布尔加科夫关于人性的扭曲,帕斯捷尔纳克关于命运的,肖洛霍夫关于民族性格笼罩下的个人命运的,以及普宁,纳博科夫这些流亡者关于伟大的俄罗斯母亲的。一部文学名著的诞生,在于一个悲惨而伟大的时代,一个悲苦而伟大的头脑,以及一个悲壮而伟大的文化传统。这是我对于作者所提问题的第一层思考。

再说俄国文学作品是否是真的名著、是否被高估的问题。我以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是走了种瓜得豆的里程。在中苏关系亲密的那段时期,大量的苏俄文学被译介到国内,占据了国内文学世界的半壁江山。

但很遗憾,真正优秀的那些东西,收到的关注和尊重远未达到他们应该收到的那种程度。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等,首先我们得承认,它们也是优秀的著作,但远未达到能代表俄罗斯文学最高水平的程度。那个时候能够在国内获得较好传播的,可能是《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和中国作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与1953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提名并获得第一名,丁玲的作品是第三名,也就相当于现在评奖里的优秀奖那个级别。拉出这个作品来说事儿,不仅仅是因为它并未因政治原因(或正因为)得到较好的译介,而是它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恐怕不仅仅是诺奖所获得的肯定所能涵盖。就我个人有限的知识来看,这个作品的宏大叙事较之雨果的《九三年》稍过之,人道关怀较之狄更斯的《双城记》更悲壮,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叙事技巧集成了俄罗斯文学细腻舒缓而风雨如磐的个性,具备史诗的壮美;同时其细节刻画如人物刻画,心灵探索,风景刻画在宏达的叙事背景下不经血肉丰满而且绚丽多姿。这样的艺术品质,我们只可能在其前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找到前例。也就是说,它是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所不同者,时代不同了,战争也不是那个战争,所以这个作品里面,主人公格里高利的血色的天空,是二十世纪的人生境遇,是托翁所无法想象的世界。当然,我并不是说,在文学世界,《静静的顿河》就是足以和《战争与和平》等量齐观的不朽杰作。《战争与和平》永远是最不朽的那一个,没有能够让其成为之一的其他作品。就好比迈克尔乔丹至于篮球界,是众神之上最伟大的神。把《静静的顿河》放在俄国文学名著中,也仅仅是最好的几部作品之一,但放在世界文学范围内考察,也足够被称为名著,就其艺术成就而言(抛开政治历史和其他一些比如传播啊题材的之类的因素就更为明显),甚或是不得不被提及的几部名著之一。托尔斯泰所达到的高度就不必再说了,而且以为有限的知识,也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个高度究竟有多高。我

只说一件小事:第一次读《战争与和平》,我对里面夹杂的议论颇为不爽,甚至痛恨之,觉得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这部作品的可读性必然会上升若干档次。然后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不爽让我总是在某个时刻翻阅一下某个部分,逐渐的觉得那些议论性的文字简直妙不可言,是这个著作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不能缺少的部分。再后来跟朋友谈论文学,自然说道这部伟大著作,我对朋友的理解颇为惊诧,回头再阅读,发现那些曾经以为多余的文字简直就是这部作品的精髓,是这部作品之所以不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它也就是个二流的作品,有了这些罗里吧嗦的东西,它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这就是伟大和普通之间哪一点细微却好比天堑的差距。我不敢说我读通读懂了这部著作,因为真做到了,我就可能已经是的研究俄国文学的专家了。在我皮毛般粗浅的认知里,我以为,这样的杰作不会再有了,而且相比触碰了文学的天机的托翁,其他的作家都是凡人,这个作品提供了最为明确的信号。在一次和一个刑法学的朋友聊起犯罪的问题,犯罪现场,犯罪心理,我的朋友说,你应该是知道很多东西,因为你跟我说过,你读过《罪与罚》。不错,我确实读过,还比较认真。这个作品对我的心灵的冲击是强烈而深远的。我想,一个犯罪学专家也未必能够达到老妥一般的水准,因为我确实在某本书上看到说,某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对这个作品近乎五服投地的钦佩——它对人的阴暗心理的探索所达到的深度已经远远的超出了犯罪学本身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人性的高度,让人不寒而栗。——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常常会谈到普希金。没错,文学史上有两个人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本人既是一种语言的文学的实际探索者,也是立法者,也即他们在开山的时候就达到了最让后人望而生畏的高度,一个市普希金,另一个是中国的鲁迅。如果我们还阅读政治抒情诗,就必须读普希金,这是没错的。但如果仅仅如此,那是对普希金的忽略。他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一出手就是精品,让人敬佩。我还想特别提起的一个作家是普宁,1933年诺奖得主。那个年代优秀作家多于过江之鲫,但普宁的折桂是没有争议的。然而,普宁本人却是一个连其祖国也没多大知名度的作家,直到斯大林公开的说,如果他愿意回来我们表示欢迎,才为国内所知晓。作为一个流亡作家,其命运的凄苦和悲惨自不待言。他代表着一类作家的境遇,在他之前有屠格涅夫、赫尔岑,在他之后有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以及流亡德英美却坚持用俄语创作的纳博科夫。他的俄罗斯母亲是如此之美,让人心碎,这正好和叶赛宁形成对比。这个不谈政治的作家,在他的笔下你看不到那个时代奔涌的洪流,只有美好的记忆和让人心碎却又无比神往的想念。这或可以代表着作家的另外一面。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如果简单的回答,我们只需要列举那些几乎没有争议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即可证明俄罗斯文学“名著”不是认为拔高的结果,而是被国内文学认识低估或抗拒的一种成就即可。但我实在无心做列举的工作,因为如果我们有心去小小的探究的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前诺奖时代的文学著作,有多少是一个学文学的人所不能略过甚至是忽视的作品,是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诺奖得主中,有多少是俄罗斯作家,或秉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作家,他们有没有任何的争议,他们的作品放在世界文学范围内是否因为其他作品更优秀而失色;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名族这个国家的文学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让它名家辈出名作迭出?回答了这样的三个简单的问题,其实一切都很明白。记得大学在某次课堂上,我的那个比较著名的大学的某位比较著名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你如果不知道法国文学所达到的成就,你就不知道文学的世界究竟有多么宽广,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文学几乎都可以说是法国文学的学生;你如果不知道俄国文学所达到的成就,你就不知道文学世界所能达到的探索人类精神世界所达到的深度,因为俄国文学所达到的高度足以让世界其他文学再仰望两百年。这个说法可能稍显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在我们这个时代和世界,说道文学名著,首先是法国和俄国的,然后才是其他的,这是一个事实!


会飞的糖豆豆


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时代,提出什么疑问都不稀奇,人人心中都有杆秤。


不想移山的愚公zxcv


以前读高尔基的诗《海燕》,很感慨,为升么中国的诗人,作家们写不出这样优美而气势磅礴的诗。


大林129114064


变成狗以后,呵呵,那已经不是文学了


猩猩渎神


我只知道只有大师才可以写出《海燕》那样的诗,我从来不相信头条里的“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