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如何打破職業死循環:永遠在思考“下家”在哪裡……

昨天做了一場1980的職業諮詢。

一位非常優秀的互聯網運營人員想轉型。

她看著自己的分析報告,對我說:你說我是轉型社群運營還是產品經理,還是產品運營呢?

在我們深入的分析之後,發現她現階段的情況不適合完全轉型做技術層面的產品,而是應該深耕內容產品運營這個方向。社群運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可是她的顧慮卻很多,比如她覺得知識付費沒有發展,很擔心從現在的K12教育去了之後會進入夕陽產業,比如她覺得社群運營就是陪用戶聊天沒有任何技術含量,覺得未來這個崗位發展不會很好。

她對我說的一句話,非常深刻:我很害怕選擇這個崗位之後過幾年這個崗位就沒落了,這個崗位一旦沒落了,我要去做什麼?我的下家是什麼?


如何打破職業死循環:永遠在思考“下家”在哪裡……


言語之中,她是個效率很高,很樂於思考的人。可她的邏輯本身確實錯的,按照這套邏輯思考下去,很容易在職場之中失去自我。

一、職場中失去自我的浮躁表現

1.對比別人的工資,發展。覺得自己不如對方,就覺得自己該換工作了,自己不比別人差也可以得到同樣的工資。

在北京,有很多會員和諮詢者,在向我講述他們的問題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比拼的心態。什麼時候換工作?就是聽到別人比自己過得好的時候。

可是這樣下去,工作是無窮的。就像是畢淑敏的書裡寫:山是無窮的,峰頂也是無窮的。這山望著那山高,會讓自己無心在事業上做出成績,而是執迷於橫向的選擇,試圖通過跳槽這種簡單的形式獲取到更多的收益。這樣下去,整個人處理事情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應對問題的能力都會變弱,因為換工作的成本太低了。

2.永遠思考下一家公司在哪裡

在職業崗位這個問題上,很多崗位都是會過時,很多行業會低迷。

過去我在企業打工的時候經常要對市場的崗位保持敏感度,總是會思考下一家公司在哪裡。而當我進入行業最頂尖的公司之後,我突然就恐慌了。下一家公司在哪裡?難道還要無休止地去換工作嗎?

這件事情讓我發現,如果你在職業技能和深度鑽研層面沒有任何積累,你會永遠陷入到這種不安之中。


如何打破職業死循環:永遠在思考“下家”在哪裡……


二、如何能夠打破職業安全感的死循環?

1. 用發展的眼光看自己:每個人十年之後都不會做眼下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十年之後都不會做眼下的事情,可我卻經常聽到有讀者和諮詢者問我,他們很害怕自己十年後和現在是一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在職業身份和職業技能以及物質條件上變成另一個自己了,只是我們的心態還沒有,心理還會經常停留在自己什麼都沒有的時候。

治療對於未來恐慌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放鬆。

聚焦在自己當下在做的事情上,放鬆。用發展的眼光看自己,放鬆就是最好的辦法。就像游泳的時候只有全身心放鬆才能浮起來的道理是一樣的。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是這個道理。不從未來去判斷眼下的事情是否有意義,不去過分執著於自己的規則和總結的規律。就是把眼下一點一滴的事情做好,擴大學習。一點一滴,我們會無形中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新的人。

2.事情是人做出來的,一定要深入到做和做出結果的層面

事情是人做出來的,不是選擇出來的。

這點我做公司就非常清楚了,我之前一直在對比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思維模式。後來我終於懂了, 大公司的思維模式是局部模式,大家只負責一小塊,對於結果沒有太大壓力。小公司必須對於創造有要求,對於結果有明確的要求。因為這關係到存活與否。

事情是人做出來的,只有關注到這個事情怎麼做,這件事怎麼做的層面,才有可能真正意義上的放鬆,創造價值。

3.過程比結果重要,過程創造價值

這幾天讀畢淑敏的書,有一句話我很喜歡:生命注重改變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有的時候我們總是追求一個事業的結果,總監,副總,總裁,CEO。為了沒有達成目的感到非常痛苦,可是我們忽略了在成為總監的路上,我們的技能更加精進了,我們的思維想法更加成熟了,我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4. 面對真實的自己,遇到短板要補上,而不要選擇掩飾

人在職業裡的大部分問題都因為你不承認自己的問題,或者即便承認也發現現階段解決不了就逃避了。

面對真實的自己,遇到短板要補上,要努力學習,不要貶低別人,就是當韭菜,只要能夠學到東西,鏈接到合適的人脈也是應該去的。不要選擇掩飾自己的問題。

想要不掩飾自己的問題,必須要把自己的問題開誠佈公的說出來。那些不說出來的人以為營造了完美的形象,但其實,那只是完美的假象,讓自己更加不敢接近真相而已。

期待我們能夠跳出死循環,成為更好的自己。

歡迎大家關注七芊微信公眾號:七芊職場物語(qiqianZCWY)

七芊,職場作家,選擇力CEO,前愛奇藝公關經理,著有職場暢銷書《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