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常州|祖父赵仁林的善行


常州|祖父赵仁林的善行


我家一直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由于年代久远,照片已经有些发黄,边角也都有磨损,但照片上的人物和背景仍十分清晰。抬头文字为“武进东郊市民小学校大礼堂落成之喜暨本校校董公寿荣庆摄影留念”,旁边还有拍摄时间“三七”字样即公元1948年。

民国时期,常州一度通称武进,这张照片也可作为见证。学校在解放后改名为常州市东郊小学,位于常州市儿童医院东首,我们家兄弟四个都在此完成小学学业。照片背景中的大礼堂后来一直在使用,直到上世纪末延陵东路整体改造小学校拆迁。大礼堂位于学校的中心,我上六年级时教室的北面,因此印象很深。四面墙体均用清一色的青砖砌成,石灰沟缝,大尺寸的木制玻璃窗,上面是方木人字梁,屋面盖平瓦。大礼堂有五间,东面三间是会场,可容纳一百多人。最东一间做成舞台,有一米多高,铺设木地板,可以上台表演。西边两间是教师办公室,有十多张办公桌,上面总是放满了学生的作业本。

我初次见到照片,上面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但根据服装大概可以看出后面一排是学校的教师,前面两排就是“校董”了。后来家人告诉我,第二排右起第三人是我祖父赵仁林,当时他在水门桥东首有店铺,是“有钱人”并且为学校出过钱,也是小学的校董。祖父于解放那年去世,那时我还没出生,故而生疏。其他校董中,有一位是我二哥同学的祖父,住原东关河弄,他家开的是土烟店。

相当长一个阶段,我对“校董”二字很陌生,后来才知道,校董就是肯出资助学的民间人士。过去学校的办学经费很大一部分要依靠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提供支持,才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而社会上乐意资助学校的也是很多的,我们从这张照片上也能看到这一点。


常州|祖父赵仁林的善行


祖父赵仁林原籍在常州大南门茶山赵家村,祖上是普通农民,家中仅有几亩薄田,勉强温饱生活。但他不甘现状,决心创业求富,受同村族人的指点启发,走上坯布加工经营之路,就是收购当地的白坯布,加以染色再整理后作为花(色)布出售,赚取差价。为避开和族人的竞争,他只身来到东门,在水门桥堍开设“恒裕布庄”,时间大约为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开始时小本经营,以纱易布,用棉纱发给有织机的农户代织加工,然后再拿到大南门丫叉铺(浦前镇)的绿坊加工成色布,再销往苏北、安徽一带。由于诚信经营,口碑甚佳,市场越做越大,利润日见丰厚,遂成为一方富商。但他经营发迹后,并没有像一些人花天酒地,大肆挥霍,而是钟情公益,热心慈善,扶贫济困,除了上述助学捐款,担任校董外,还在当地做过好几件乐于助人、惠及众邻的大事好事。

第一件是参与赈灾,接济灾民。民国庚申年(1920),长江爆发特大洪灾,沙洲(今张家港)一带,圩破房淹,不少灾民逃难到我市,东门即聚有数百人。名仕大儒钱振煌出面领衔,发动赈灾,设粥局,免饥饿,安人心,赵仁林积极响应,出钱出力。这次赈灾时间长,费用多,最后由当地六位热心人士共同分摊。事后,赵仁林心情很不平静,认为天下百姓是一家,解人之难本应该,不值得声张,同时还对自己的实力不强感到遗憾,感叹此次(赈灾)“愧不能独承,区区之助聊表寸衷耳”,其高尚情操可见一斑。


常州|祖父赵仁林的善行


第二件是修石路,利乡民。赵仁林虽在东门有店铺,但在茶山赵家村也有家业,需经常两地往返,深受交通条件不利之苦。特别到雨天,土路泥泞,寸步难行,乡民若要上城真是苦不堪言。为此他下决心,请民工,买条石,在土路中间铺设宽约二三十公分厚约十多公分的石条。石条一般为花岗岩或者青石,这样雨天穿鞋就不沾泥了,独轮车也可推行。石路从东仓桥下塘往南,经仓前村、陈家坝到赵家村,全长数公里,耗资自然不菲,受惠乡民都称他做了一件“大好事”,社会反响很大。后来,铁路北边的章家村(今属红梅街道东风村委)乡民也效仿修石路,苦于资金不足,赵仁林又给予资助,事后该村还专门送来匾额深表感谢。

此外,每年夏秋之交,赵仁林还在水门桥旁设义诊,请来水门诊所的医生为百姓免费看病,一般为十天一次,对一些赤贫人员还免费出药,对医生则提供免费用餐。在老家,他还牵头在沙河浜(龙游河西段)建造电力排灌站并任站长,解决周边大量农田的用水灌溉。

祖父赵仁林出身贫寒,深知底层疾苦,后来经商致富,常念是祖上恩泽和众人相助的结果,因此回馈社会,惠及他人也是应当。时时处处,身体力行,懿德佳行,好事不断,在当时东门水门桥一带是无人不知的。

作者为常州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