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别看怒族的名字里有个“怒”字,实际上怒族是一个特别热情好客的民族。在怒族人家做客,是一种幸福,你会遇到一生中都不曾见到的真诚和友善!在火塘旁与怒族主人家聊天,接过一杯水酒,不必担心是不是转头就要被收一百八一杯。新鲜绿色无污染的食材,即使是用最朴实的手法烹煮,也美味的让人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最早记载怒族的古籍,首推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地方志《蛮书》。该书在《南诏界内途程》中写道:“高黎贡山在主悄昌西,下临怒江。”书中记载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是西汉时开辟,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的官道和商道,经过怒江大峡谷之南的怒江古渡。因古道经怒江,此江的地理位置自然也非常重要,江名的来历和含义引起古今文人的关注。根据元代地理志书记载:“蛮名怒江”,“潞江俗称怒江,出潞蛮。”“蛮”,即古人对西南民族的统称。“蛮名”,也就是说,怒江的“怒”是少数民族语。“潞”和“怒”云南古今同音,“潞蛮”和“怒蛮”指同一个民族。这个少数民族是谁,根据元代及以后的古籍和各民族民间传说,都说是怒族。古今文人和民间说法一致,说明所谓“蛮名”的“怒”字是怒族语的自称,江名是因怒族而得。按古人的地理观念,江流从怒族地方而来,冠之以族称,也顺乎常理。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怒族总人口为37523人,他们在澜沧江及怒江两岸生活的年代已很久远。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原碧江县普乐乡的怒族老人能够背诵出61代家谱,并且自称他们是在20代先人时,从兰坪县的弥洛衣地方迁居到怒江的,进人怒江地区有41代的历史。原碧江县第9行政村的怒族老人能背诵自家41代的家谱。根据怒族人自己的叙述,如果每代人以25年计算,61代人共经历了1525年,41代人共经历了1025年。这仅就怒族人记忆所及的家谱来看,实际他们的历史绝不止此。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自称“怒苏”(泸水)、“阿怒”(福贡)、“阿龙”(贡山)和“若柔”(兰坪)。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县(原碧江县)一带怒族自称“怒苏”,与今日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音义均相同,元代文献把他们和今西昌、昭通一带的彝族就统称为“庐鹿蛮”,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则可能来自怒江北部贡山一带自称为“阿龙”或“龙”的古老居民。这部分怒族和独龙族在古代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至今贡山怒语和独龙语还可以对话。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们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江两岸的风景很美,可是从人类居住环境的角度看,这里却并不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因为怒江两岸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山势险峻,土地贫瘠,交通又十分闭塞,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所以怒族人直到解放之前都还过着结绳记事、镰耕火种的生活。可以说,怒族人几乎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到了现代社会。自古以来,整个怒江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两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设施。溜索的制作方法,最初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人们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即可。溜板是长七、八寸、宽约四寸的槽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使用时将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板,即可以顺势滑下。溜索有平溜和陡溜两种。平溜只有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没有斜度,来往都可以溜。但这种方法比较吃力。由于溜索中段会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后,还要借助四肢的力量,半攀半爬地向对岸滑行。陡溜需要一来一往两根溜索,它一头高,一头低,有一定的倾斜度。这种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伤,需格外小心。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人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在路上无论遇到熟人或生人,都会主动让路并致问候。有客人来访,全家起立鞠躬相迎,临别时还要再三挽留后送到寨边的大路上。怒族村寨里一家需要盖房子,或者碰到困难,全村寨的人都会来帮忙。如果到怒族人的家里去做客,主人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还会端出自酿的烧酒款待客人,以示敬重。如果遇到怒族人请你喝“同心酒”,那代表怒族人向你致以信任的最高礼节,是作为客人的一种荣幸。喝了同心酒,就成了真正的好朋友。按照怒族的礼节,怒族老人的东西不得随意乱动,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不直呼老人的名字。在老人面前讲话声音要柔和,不跷二郎腿,不开粗俗的玩笑。怒族崇高男女平等,不歧视妇女,提倡男嫁女方,不受家族和女方歧视。家庭与邻里和睦相处,遇事一般请本村有威望的长老明断是非,不提倡打架斗殴。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如今,怒族同胞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勤劳和智慧,把昔日封闭落后的蛮荒之地,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新边疆。一座座城镇鳞次栉比,一条条公路盘山环水,一层层梯田稻香麦黄,一个个厂矿拔地而起,一坡坡村寨欢歌悠扬,一张张欢快的笑脸,映衬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发自怒族心底深处的民谣,诉说和见证了怒族今昔变化的现实和幸福:“我们站在高山顶上/对着自己的家乡瞭望/过去阿爸刀耕火种的地方/如今鲜花满山开放/过去阿妈纺麻织布的地方/如今果实满山飘香/过去阿爸卖工度日的小道上/如今道路多宽广/过去阿妹找野菜的崖子旁/如今金桥跨怒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怒”族不怒:中国56民族之怒族的前世与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