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国足队员很少使用“踩单车”“马赛回旋”等技巧?

笑压群芳


当然,中国男足面对伊朗这样的对手,“少输当赢”必然是球迷心中的底线。不过,球迷看不到最好的结果,也渴望看到精彩的足球。



也就是说,这种忘却输赢的比赛还要踢得漂亮,球迷都会给予认同。球迷观看足球比赛,除了比分,进球和逆转之外还会关注球员的个人技术的表现,比如传球精准度,还有过人炫技。众所周知,过人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踩单车”、“马赛回旋”和“牛尾巴”等都是经常可以在英超看到的球星炫技。

其中,“踩单车”和“马赛回旋”是最为常见的过人高级动作。而国足的郜林多次出现“踩单车”,而冯潇霆曾经在联赛表演过“马赛回旋”。也就是说,中国球员有足够的实力做出这样的动作,但是在大赛中往往因为紧张而极为罕见做出这样的行为。
您的“加个关注”是我的动力,请大家“关注”本人的头条号,也可以看我其他题目的回答,医学与体育相结合是特色!一起聊球,一起支持中国足球!


启航帅


我亲身经历说一下,小时候8岁进的区体校足球队。打训练比赛的时候做几个花哨的动作,教练上来对着你屁股就是狠狠一脚。然后中场往前传几个直塞球,一旦某次没传到位,教练又上来飞起一脚,告诉你左右都有人接应为啥往前传。从小开始,长此以往,你们说球员还有没有想象力?还敢不敢做动作?再者,选材,都喜欢挑高高壮壮的,每次来个又高又壮的小球员,教练就笑眯眯地说这是个好苗子。再后来几年,那个踢球兢兢业业从不做花哨动作,拿了球只传卫生球安全球的我被选进了市体校,教练对我的评价是,这孩子很稳!



JX9653


前面有很多大神回答的都不错,这里我再补充几点吧;

以前接触过几位专业队下来的球员(不是很熟),也和他们踢过比赛,如无例外的,我们被他们几位虐的很惨,不仅是身体对比上,还是脚下技术,力量和速度(主要还是体能上),都不如接受过专业训练过的球员,这说明了一点,业余球员和专业球员,差距是相当大的,别看电视上中超球员一个个踢的不咋样,还牛X哄哄的,但到了野球场上,他们仍然还是要比业余的强出一大截,依然还是牛X哄哄的,当然,他们也不是不会玩这些花活,只是做出来没老外好看。

关于题目的问题,我问过一个专业队下来的哥们,他是这么说的,以前在队里,教练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抓他们的身高,因为上面有要求,到了一定年龄段身高不达标的就淘汰,其次才是足球训练;

训练的内容对于一些足球的花活、过人技巧其实并不看重,像什么“马赛回旋”、“踩单车”、“牛尾巴过人”、“钟摆过人”等等的花活,这些在教练眼里都是不务正业,谁在比赛上玩花活,谁就得挨骂,久而久之,球员们也都不敢了,只能规规矩矩的踢球。

国内的青训情况大致就如上面所说,选材一方面是有限制的,这就把一些技术细腻的矮个子球员刷走了,后面的训练也比较死板,加上教练本身的水平和思维也都还是停留在旧时代的足球世界里,加上还有一部分是关系户球员,无论踢得好还是差,都能混上一队,这就很难保证中国能出好苗子了,说实话,武磊能踢出来,确实太不容易了,他的技术不细腻我们应该要理解,毕竟他是那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球员(感谢徐根宝,为国足续了10年命)。

不过话说回来,像题目所说的“踩单车”“马赛回旋”等技巧,欧洲的球员们大多也不经常用(比如英格兰),一是本身这些动作是非必须的;二是职业足球首要还是讲究团队配合,讲究实际效率,这些花活多是南美球员在玩,这其实也跟足球地域和人种有关。

最后祭出中国球员李毅大帝的蚌埠回旋,大家共勉吧。


后仰大风车


还记得06年的“土伦杯”吗,那个被评为“银球奖”的陈涛,当时被很多媒体评价可以比肩梅西的中国队球员。我们不说后来的成绩,单从那届比赛上来看,陈涛的灵气绝对是中国近20年排名前几名的中场球员了。“踩单车”“马赛回旋”这种动作经常性被他使用。天赋,灵活性,以及在球场上即兴发挥的特质可能影响球员在场上的技术动作。我们都知道小罗作为球场上的精灵,经常性的表演出花哨的技术动作,这和小罗从小的风格以及性格都有关系。国家队层面,印象里很少有像陈涛这样敢于做动作的球员,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和从小的训练,球员的表演欲,以及心理素质,比赛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何临风


看了评论,大部分人习惯性的找到原因——国足是笨猪,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理性分析下。

首先,踩单车、马赛回旋这些动作我都会,而且还很熟练,而且当年跟我一起踢球的小伙伴也都夸我这些动作做得很潇洒飘逸,但是有个事实一直让我很尴尬——我颠球从没有超过20个。

这是结论,踩单车、马赛回旋这些很炫的动作与球感和技术没关系,与身体协调性有一定关系,这些动作在突破或者控球时候起到的作用是持球人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为前提的。

有个现象,这些动作在以前的足球比赛中很常见,而且多是南美球员和黑人球员(尤其踩单车),比较有名的比如大罗、小罗、罗比尼奥、德尼尔森,白人球员我能想到的只有C罗。近些年欧洲赛场上好像很少看到这种动作了,大家想下突破能力比较强的球员,梅西、罗本、阿扎尔、伊涅斯塔包括内马尔,很少会使用这些动作,聪明的你一定猜到我要说什么了,没错,华而不实。

擅长过人的球员基本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一,速度型,代表球员贝尔、欧文、沃尔科特等,没什么好说的,完全靠身体天赋生吃对手,最不讲理也最让对手无奈的方式,但缺点是巅峰期短,一旦受过几次伤速度下来了就泯人众人;

第二种,频率和节奏型,代表球员梅西、伊涅斯塔以及罗本,这种球员绝对速度并不突出(罗本好像有些突出,但他突破真不是靠速度),主要依靠触球频率和节奏变化在狭小空间里闪转腾挪,经常上演连续突破数人的好戏,球员往往身材不高重心低;

还有一种,花哨型(在这里绝不是贬义词),代表球员大小罗、内马尔以及曼联时期的C罗,擅长各种花哨动作,观赏性高,是年轻人和业余球员争相模仿的对象。

比较以上几种突破方式,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依靠的身体和天赋——速度、柔韧性和节奏感,应了那句话,体育运动比拼到最后还是比较身体条件。踩单车、牛尾巴还有什么彩虹过人都属于第三种,依靠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利用各种假动作晃掉防守队员的重心,在边路突破时非常有用,与第二种节奏型相比,有个明显的劣势,效率不高,在边路时过一个可能没有问题,但很难形成连续突破,并不能像梅西伊涅斯塔们一样能够连续过掉对方3名以上的球员,而且一场比赛多次上演,并且整个职业生涯中多个赛季都有这种突破能力。大道至简,这是最简单最高效也是最无解的突破方式。

前面提到,拉丁系和黑人球员突破时喜欢做假动作,依赖于自身超强的爆发力、协调性和与生俱来的律动感,做起动作来潇洒飘逸,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爆发力、协调性会逐步下降,这时候突破效率急剧下降。C罗就是个例子,在曼联的时候灵性十足,边路突破无往不利,可是后来随着对力量的过度追求,身体协调性下降,往往一双腿在球上转半天也突破不了一个防守球员。即使突破也是靠一脚趟出去依靠速度碾压的方式,如果遇到不吃假动作或者身体反应速度同样出色的防守球员,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了。

此外,现代足球越来越追求整体,防守时讲究联防,边路球员做了半天动作好不容易晃开一名防守球员,一脚带到底线准备扫到门前或者倒三角回传,结果发现补位过来防守队员已经把所有传球线路都堵死了。而且,现代足球节奏越来越快,机会稍纵即逝,因此突破动作越来越追求简洁高效。

以上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归结起来就两点,第一,突破最终还是依赖的球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花哨动作只是辅助;第二,突破时使用踩单车等大幅度假动作是以牺牲效率为前提的,很容易贻误战机。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国足队员很少使用踩单车这些动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首先,在身体素质没有明显超出防守队员的条件下,这类假动作实用性不大,起码我是没有发现国内哪个球员有很全面均衡的身体条件的;其次,文化因素,国人大多内向含蓄型人格,社会环境不鼓励个性发展,再加上实用性不强和可能导致的贻误战机,因此这些动作早就在教练的骂声里绝迹了。


风染红尘


用足球踩单车看起来简单,要头脑、体能、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应该是教练的必修课,许多教练自己不会也不教,会踩单车足球的可以直升国家队,希望小朋友主要是练习带球和控球的本领,不能定位传球,因为人全是运动的,我看国内传球都是低水品,比赛时见一眼就感觉会失败,找到原因拼的是技术,消费他人的体能,自己才会强大。


雪上飞马一罗孟强


踩单车,马赛回旋,牛尾巴,彩虹过人,钟摆这些都是足球场上高级技能,只有大师级球员才能运用自如,如果一般球员要使用,运用得当,自然是满堂喝彩,用得不当,一方面会受到嘲笑不自量力,一方面延误战机,甚至弄伤自己,得不偿失。



对于职业球员来说,平时训练也可能做得这样的动作出来,毕竟心态放松,防守放松。难就难在在比赛场上做出来,比赛场上瞬息万变,面对凶狠防守,选择传球?过人?过人要怎过?如果理不清思路,该传还是过人都犹豫不决,还谈用什么踩单车之类技能,运用这些技能需要十分娴熟的技术和适当的机会,清醒的头脑。



国足球员本身技术基础低下, 控球能力差,自信心也不够强,如果在场上运用这些技术,过不过人不好说,分分钟丢球,自己耍倒自己,延误时机,必然千夫所指,权衡利弊,球员自然很少有人在赛场上运用。


足球我最醒


如果让“踩单车”、“马赛回旋”脱离“炫技”范畴,回归到“足球运动的技术动作”这个基本意义上,那么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用4A广告公司的常规营销思路来回答:

首先,一般甲方向4A广告公司提出营销需求,普遍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快速地让人们认识他;另一个是快速地人们记住他,而不是他的竞品。前者在行业里被称作“提高品牌辨识度”,后者被称作“形成竞品差异化”。

当然无论是前后哪种需求,广告公司在形成方案之前的第一步,就是对广告主的产品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大家用胳膊肘都能想到的:这款产品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行业的整体状况是怎样的,不足在哪里;饱和在哪里;对手们都是谁、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等等……

(图)当然具体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这是我们为某客户做的事件营销框架:一个简单的APP活生生地被我们拆成了若干小项。

这时和球员愿意“踩单车”、“马赛回旋”一样,如果我们发现某款产品正身处一个相对空白的行业,或者他的技术基础领先同行太多,我们会选择将营销策略的重点押注在“产品功能”本身,俗称“技术碾压”,也叫“产品即运营”。

所以以此类推,我们什么时候会选择放弃“技术碾压”这种硬核、最没黑点的营销策略呢?那就是竞品间水平相近、缺乏取得市场关注的决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这点你套用在一名球员是否选择“踩单车”、“马赛回旋”的原因上同样适用:

1、在高水平的对抗当中,踩单车、马赛回旋这种高难度足球技巧,在防守球员面前制造的“能力差”并没有业余、低水平足球赛场上那么巨大,成功率也会几何倍地下降;

2、在高水平的对抗当中,踩单车、马赛回旋作为个人层面上的高难度足球技巧,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误几率,而毋庸置疑的是:水平越高的比赛容错率越低;

3、踩单车、马赛回旋等技巧在诉求中是为了摆脱防守球员、为下一个球场行为争取更大的空间——这显然不是参与决定比赛胜负手的主要因素,这也侧面决定了传球、射门、带球突破会成为球场上最高频的行为。

以上。


蒲凡


也有吧,不过国足或者说国内球员多采用的是,马赛回旋的进化版——蚌埠回旋。

郜林亨利式护球+蚌埠回旋 摆脱日本夹击

韦世豪在申花球员的围抢中上演了蚌埠回旋进化版


文森特_瓦伦丁


都会,上周恒大打贵州的时候,郜飞机还用花式脚法传球给平头哥,助攻了一个球。

现在中超最当红的年轻球员黄紫昌小单车也是踩得有模有样的,过人、盘带都很潇洒。

当然,如果其他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即不看中超,也不看国足,还把所有中国踢球男性先预设为一帮猪的话,那么也没什么好说的,你们开心就好。

实际上,在头条上黑男足是件“政治正确”的事情,拿几年积累下来的停球失误、空门不进视频久不久剪辑放一下就能引来一帮人围观骂街,点击率刷刷的。。。如果有这样一个预设立场,基本上在属于拿啤酒肚和屌去思考足球了。

首先,假如爱看球的话,五大联赛看的吧?欧冠看的吧?

论花式踢法,我想常年看五大联赛的人也会发现一年下来,真马赛回旋过人的也就那么几个场景,踩单车到是多些,但是也只是顶尖球队里那些速度与盘带擅长的球员才会去做。

博阿滕、坎特、拉莫斯、暴力鸟这些防守球员会踩单车、马赛回旋、彩虹过人吗?说句不好听的,连诺伊尔都会。

那为什么不做呢?

因为风险大,收益小。

没有内马尔踩单车的速度和频率,好死不死防守你的又是坎特,那还踩个毛单车啊,有身位空档直接变向过他,没空档就传出去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足球比赛少见花式踢法的原因,全世界都少。。不是中国少。。。别看些剪辑就真以为马赛回旋统治世界里,连齐达内顶峰时期,一场球下来也没几个花式动作,小罗一个赛季也就那么几次牛尾巴花式过人。。。。

回到国足和中超,中超还好,每个队都有死忠球迷,心理不会那么难受,踢比赛不会那么紧张,所以中超赛场上还是有各种花式踢法的,前提是强弱分明、比分领先,要是生死大战,比分落后或者焦灼,你玩这一手,成了也就是过了个人,传脚好球或者多个射门机会,玩砸了,可能是预备队大牢坐穿的结果。

如果是国足,国足没有死忠球迷,有的只有恰巧有国家队比赛的爱国球迷和绝对多数的黑粉,心理压力完全不同,做动作自然就没那么洒脱了。

在x乎上,有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就是职业运动员有多恐怖,里面有人分享过看王大雷踢业余玩耍比赛上场扮演梅西的经历,对,当时给在场的人感觉这守门员为什么踢球像梅西。

如果大家有心关心足球的青少年发展,得空去看看自己本地少年儿童足球校队训练,尤其是传统强队训练,你会发现,我抄!这小孩不错啊,带球像梅西,那小孩大局观可以啊,传跑像莫德里奇。。。。

然后感叹,中国足球就是黑,那么好的苗子没踢出来,肯定因为没给教练钱。。。

先别急,等你追着这帮人看正式比赛,你会发现梅西、伊涅斯塔、莫德里奇全都威风不在了,训练里各种花式全都变成糙哥,停球5米远也比比皆是。。。。

真相就是那么简单,竞技体育就是那么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