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面向二本招生的医学类院校

一、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是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组建而成。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院校实力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3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

学校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共建生物医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特聘教授岗位学科1个、省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个。

师资力量上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000余人,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70余人次。

强势专业

药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理学、预防医学、药学、麻醉学等

二、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原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50多年的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四川省属重点高等学校

院校实力

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1997年)。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

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 300 余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7 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8人,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4人,第二届四川省名中医6人,四川省名中医66人.

强势专业

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药学、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

三、成都医学院


成都医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47年于炮火硝烟中创建的豫皖苏军区卫生学校,解放大西南时跟随刘邓大军入川进藏;1974年定址成都市天回镇,命名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1993年升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由成都军区转隶总后勤部,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开始承担本科教育。2004年8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学校整体移交四川省并定名为成都医学院。学校于2006年获学士学位授权,201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学校“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四川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

院校实力

现有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0个;有校内实训场所1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9个。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2012年承担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516名,其中高级职称203名,占39.3%;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65.7%,具有博士学位者114名,占22.1%。有四川省教学名师4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名、后备人选2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2名教师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0名

强势专业

临床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治疗学等

四、西安医学院


西安医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为陕西省卫生学校、陕西卫生干部学院。1994年更名为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医学本科院校。

院校实力

学校积极与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协作。先后与美国韦伯州立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意大利CBM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学校现有教职工1836名,其中专任教师1005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1%;有研究生学历的36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5%。有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

强势专业

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药学、医学影像学等

五、广东医科大学(原广东医学院)


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院校实力

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点24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

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1个。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生物学等5个一级学科具有副教授自主评审权。

学校现有教职工1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96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489人,双聘院士2名。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高校优秀辅导员等10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扬帆计划”20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56人,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

强势专业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等

六、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1995年5月由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其中原河北医学院建校最早,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原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强强结合后院校实力更是得到了质的提升。

河北医科大学现已成为集西医、中医、药学等学科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

院校实力: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含独立学院),19个本、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招收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建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64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0322名,研究生3000余名,另外还招收韩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

师资上校部现有专任教师870人,其中教授200人,副教授249人,574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在这支队伍中有一批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两院院士后备人选2名,燕赵学者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7名,省管优秀专家20名,有突出贡献的国家和省级中青年专家81名,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24名,有20余人担任国家级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

强势专业:

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外科学、肿瘤学、中医学等

七、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8年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由位于渝中区的袁家岗校区和位于重庆大学城的缙云校区组成

院校实力:

重庆医科大学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76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排名全国前列。现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机构17个,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1个。另设有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校开设27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0余个专业为国家级、市级特色专业。

师资上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并设立研究生院和生命科学研究院。有“973”首席科学家2人、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长江学者”3人,专任教师222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82人、博士生导师218人,以及 “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

强势专业:

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儿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生物医学工程等

八、昆明医科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是云南省最大的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高等医学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33年的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1956年独立建院。82年来,培养的8万名高级医学人才扎根边疆,服务基层,为云南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院校实力:

学校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院校,1996年获准具有开展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资格,1998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和2003年分别成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试点单位,2006年批准为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获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医学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和留学生招生权。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4年获准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师资上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582人,其中,专任教师10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82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7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25人,其中正高153人。

强势专业:

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外科学、法医学等

九、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创建于1919年。1932年1月,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3月,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55年山西、江苏、山东、浙江四所医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建了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六所高等医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学校是以医学为主,医、 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优势。

院校实力:

学校现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专业七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五个。

师资上截止2012年,学校校本部教职工1516人,其中,专任教师842人(其中教授180人,副教授244人)。有研究生导师105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7人;校本部导师590人,校外兼职导师462人。

截止2012年,学校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7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7名,省级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教师1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5名,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8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38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重点培育对象1个,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工程学术团队2个;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5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47名。一批教师荣获全国或全省的模范教师、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一批教师在全国和全省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及各类科技奖励中获奖。

强势专业:

生理学、法医学、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

十、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坐落在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建于1958年,迄今已有50余年办学历程,目前,已发展成为苏北地区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是该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江苏省仅存独立建制设置的两所医学类院校之一。

院校实力:

学校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3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起,分别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单位联合培养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麻醉学学科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我院率先创建麻醉学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努力,“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麻醉学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医学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总医院、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医学院建立了经常的双向互访协作关系。在国际教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强势专业:

麻醉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临床医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