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分享|小年,小團圓

分享|小年,小團圓

小年至

小年至,

該回鄉同家人團聚了。

遠在異鄉的你,

行囊是否已經整理妥當?

此刻應該急切盼望著歸家了吧。

身在家鄉的你,

對遠遊在外的親人,

是否早早地翹首以盼了?

那顆歸家的心,

無論山高水遠都無法阻隔。

長路漫漫,奔波疲憊,

朝向家的腳步,不會停歇。

分享|小年,小团圆

“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

——《帝京歲時紀勝》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即為“小年”,民間傳統的“祭灶日”。

古時,是不遜於中秋的重要節日。

無論是在外為官或是經商,都會趕在祭灶日前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

同時進行祭灶儀式,以求灶神保佑來年全家幸福、平安。

分享|小年,小团圆

傳統小年的日期為臘月二十四。

因清朝在臘月二十三祭天誦祖,則將日期更改。

而距離京都較近的北方,則都更改延承了這一日期。

南方一些地區,仍然保留臘月二十四這天過小年。

古代,階級觀念濃厚,

於是過小年便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

根據階級定下過小年的日期:

官家是臘月二十三,平民家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是臘月二十五。

-

分享|小年,小团圆

小年習俗

祭灶官

灶官,是夏朝便備受尊崇的神。

其身份眾說紛紜:

有炎帝,有祝融,有老嫗,有老夫婦。

先秦時期,灶神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分別為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

晉代以後,灶神成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

民間則有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

在娶妻之後花天酒地,敗光家業,淪為乞丐。

後上街乞討,竟到了前妻家。

悔恨不已,羞愧難當,便鑽入灶臺裡燒死了。

玉帝得知後,認為張生並非罪不可赦,

便封其為灶王爺。

每年小年之時,灶王爺便會上天向玉帝稟報這家的善惡,

以便玉帝進行賞懲。

於是民間便有了小年送灶王爺、祭灶之舉。

分享|小年,小团圆

《論語》中就曾記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是伴隨灶神像左右的專屬對聯。

同灶神一起食盡了一年的煙火氣,

也承載著人們的期盼。

祭灶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

而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

因此祭祀儀式,只能有男子參與。

分享|小年,小团圆

祭祀時,在供案上,或在灶臺上,

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除了上香送酒外,還需用融化的糖抹在灶王爺嘴上

望其在玉帝面前盡講甜言蜜語。

清水、料豆、秣草三樣,是灶王爺坐騎之食料,

祭祀完成後需要將食料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方便灶王爺昇天。

儀式後,將在灶臺上張貼了一年的灶神像小心翼翼地取下燒掉,

除夕當天再貼上新神像。

-

分享|小年,小团圆

吃灶糖

灶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

是一種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麥芽糖。

其粘性大,拉成絲條狀的稱為“關東糖”,製成扁圓狀的稱為“糖瓜”。

灶糖,因拉制過程中,會形成很多蜂窩狀氣泡。

吃起來酥脆香甜。

分享|小年,小团圆

原本是供奉灶神,用以抹在灶王爺嘴上的吃食。

祭祀完,灶糖便成了孩子們的零食。

也逐漸演變成小年吃灶糖的習俗。

-

分享|小年,小团圆

掃房子

“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祝新歲之安。”

——宋·吳自牧《夢梁錄》

小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會早起,打掃房間院落、清洗衣物。

北方謂之“掃年”、“掃房”,南方謂之“撣塵”。

“塵”諧音“陳”,不僅清掃陳餘,

更將一年的煩惱不順心清掃乾淨。

家中窗明几淨,心中乾淨清爽,來迎接新年,

更是祈願來年的新氣象。

-

分享|小年,小团圆

剪窗花

妯娌圍坐,談笑風生間,手中一刻不停地揮動著剪刀。

精緻地窗花是手眼的高度配合。

是對吉祥福氣的期盼。

窗花代替了稀缺鮮花裝點房屋,

一雙平日勞作的雙手,即使生滿老繭,握上剪刀,便生春風。

大紅的窗紙,在剪刀裡飛速變化,再一伸展,便是一幅幅美麗吉祥的圖樣。

各色各樣的動植物更是栩栩如生——

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

三羊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

五蝠捧壽,犀牛望月,蓮年有魚,鴛鴦戲水,

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

-

分享|小年,小团圆

小年,小團圓

“年”,是團聚,是期盼,亦是家族血脈傳承外化的儀式感。

小年,是迎接新年的第一幕序曲。

一年的辛勞與風雨,都將在此刻畫上休止符。

通往新春的道路,一同期盼來年的美好。

小年,願你我都能小團圓。

-

分享|小年,小团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