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去李连杰化的壹基金

去李连杰化的壹基金

壹基金十年争议,坎坷前行。(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去李连杰化的壹基金 十年坎坷,有创新,也有争议》)

2007-2017——壹基金的十年,摊开来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公益慈善的编年史:有创新,又伴随争议;有成绩,也有不足及值得反思的地方。

经过十年探索和思考,以平台方式推动行业发展的战略,建立兼具现代性、公共性和专业性的长期可信赖的现代公益组织是壹基金未来的发展目标。

2017年4月19日,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在深圳庆贺壹基金十岁生日。他说,这十年,他最想说的是“感恩”。

十年间,壹基金获得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的善款和物资超过14亿元、捐赠人超过11亿人次,联合超过13,165家次社会组织合作伙伴、帮助受益人984万人次、项目覆盖全国32个省份。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壹基金十年的坚守。

作为圈内人,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说,壹基金十年给行业带来很多新的思维、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方法,对行业的变化、推动、变革的价值难以用资金衡量。

起于汶川地震,历经信任危机,见证慈善法落地。愁钱、愁人、愁身份,十年间,壹基金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前所未有,却也是中国当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缩影。

还原壹基金走过的十年路程,亦是窥探中国当代公益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生发

有关壹基金诞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2004年李连杰在印尼遭遇的那场海啸。劫后余生,功夫巨星转身投入公益事业。但李连杰却说,慈善的种子生发于1997年起他对生命的思考。

彼时,他34岁,身家过亿,香港金融海啸中目睹身边最富有阶级深陷负资产而终日愁苦。一连串问题在李连杰脑海浮现,为什么这么有钱还痛苦?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他在香港成立基金会,像记者一样四处求问,试图探寻生命本源。他把这一过程摄制成纪录片,送去凤凰卫视播出。但导演告诉他,一个小时的片子最多剪成10分钟,“没人给我播啊”。

愈发愁苦时,他与海啸不期而遇,“死亡冲击撕掉了最后的自尊和面皮”,时间的紧迫感海浪般袭来。“既然我的命再来一次,就重新开始,用公益慈善的方法先做十年。”

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对生命的感悟就像铺管道、拉线、做电闸的过程,直到某个关键点一开,灯亮了。

起初,李连杰想过复制香港模式,成立一个独立的个人公募基金会。但按照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内地的基金会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需找到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组织作为主管单位。而在地方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则要找到对应层级的政府部门或授权组织。

这意味着,基金会要想成立,必须挂靠在某个政府部门或官方组织之下。

壹基金理事、时任壹基金执行主席周惟彦把那段时光戏称为“找婆婆”。试水公益,摸着石头过河的俩人四处“拜码头”:徐永光、庄爱玲、康晓光等中国公益慈善界的大佬都是李连杰请教的对象。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至今记得,那时他见到李连杰时,只见他嘴唇干裂、起泡。自幼习武的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坚毅,李连杰从未公开流露自己的焦虑。

2006年,一番寻觅后,李连杰找到时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郭长江,两人一拍即合。吸引郭的是李作为国际巨星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18日与中国红十字会签约。2007年4月19日,“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红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慈善项目。李连杰说,和红会的这段相遇,他永远感恩,“没有红会就没有壹基金”。

借壳

找到“婆家”后,李连杰仍然珍惜每次机会为壹基金吆喝。2007年,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式,李连杰向台下影迷深鞠一躬,恳请大家给壹基金捐款。这和此前公众印象中内向甚至有些自闭的李连杰反差巨大。早年在香港发展时,有节目组要求他用广东话上台,他二话不说,拒绝了。

周惟彦记得,李连杰每次见人就不停地挥动双手比划,推介壹基金的理念,“我说他是最好的salesguy”。即便如此,加入壹基金的固定月捐人数量仍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

2008年以前,多数中国人对公益的理解停留在富人慈善的概念。一场举世罕见的大地震激发出全民慈善的热潮,无数爱心向汶川汇聚,李连杰率领的13人壹基金团队也在灾后迅速奔赴现场。汶川地震期间,壹基金共筹得善款1.2亿元,很多国人在电视镜头里第一次了解到壹基金。

快速增长的善款数字并未给壹基金带来项目高效的快感。2008年10月,非公募机制的“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作为壹基金的实体机构执行项目。壹基金的官网声称,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执行机构,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严格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向“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进行专项的汇报与结算,并接受年度审计。

从2008年开始,壹基金内部也就项目内容做出调整,即用专业、透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管理,为公益组织搭建平台、培养落地项目,例如:评选全国十大NGO典范工程,并给每家公益组织颁发1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金。“垂直的基金谁都会做,我们做就是搭平台,搭公信力。”李连杰说。

但壹基金想做专业化慈善的想法在当时并不为太多人理解。“我把钱交给你们,你们把钱交给星星雨(壹基金合作的公益组织名称),我为什么不直接交给星星雨?你们为何还要从中抽取管理费?”可李连杰笃信,专业的平台对接垂直的公益组织,才是对捐赠人最大的负责,“慈善需要激情,公益需要理性,靠拼命和一时冲动,是走不远的,需要更长久的承受和耐力”。

独立

更多的争议是奔着壹基金的身份来的:一个非公募基金会怎么能运作公募基金会做的事,且项目内容又覆盖全国?事实上,依据壹基金创立之初立下的每人每月至少捐一元,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理念,其定位本就是公募基金会。

没有独立身份让壹基金面临发展的瓶颈。2009年底,与红十字会的三年合作到期,壹基金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路口。2010年2月到9月,壹基金相关负责人四处寻求可以接纳壹基金注册为公募基金的业务主管部门,但都没有结果。

“个人、集体、政府,体制内、体制外,每个人都觉得这是好事,但还是没办法解决。”李连杰说。面对媒体,他首次道出壹基金面临的困境,并称其有“中断”的可能。

电视节目播出后,时任深圳市民政局局长、现任深圳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润华找到时任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询问壹基金登记有无法律障碍,马宏回答没有。

原来,早在2004年,深圳的行业协会、商会便开始与政府职能部门脱钩,由新成立的行业协会服务署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能;2006年,行业协会服务署并入市民政局,成立民间组织管理局,行业协会、商会取消业务主管单位;2008年,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也可直接在民政部门登记了。2009年7月,民政部和深圳市政府签署了一个推进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的合作协议,协议里明确授权深圳市民政局可以直接登记基金会,而原来只有民政部和省级民政部门才有这个权力。

“法律上并不是说民间不可以发起成立公募基金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与企业的关系就好比是工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民政局应该只承担社会组织登记的责任。至于登记之后,企业或社会组织是否会干违法的事,那属于监管的问题。这是两码事。”当时,刘润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2010年11月25日,刘润华通过王振耀向壹基金伸出了落户深圳的橄榄枝。彼时,王振耀刚辞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职务,赴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担任院长。该学院成立于2010年6月21日,是国内第一所开展公益慈善方向高等学位教育的研究院。

2010年12月3日,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批准公募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注册申请,壹基金从此拥有了独立从事公募活动的法律资格。让时任壹基金秘书长杨鹏意想不到的是,整个注册手续只花了7天时间。马宏对壹基金寄予厚望,“它是一颗示范的种子,希望此后民间公益慈善的力量会蓬勃地发展”。

改革

“去李连杰化”是壹基金独立后的头等大事。

新成立的深圳壹基金的理事会成员由11人组成,主要为知名企业家和媒体高层。为什么是企业家?回溯2010年,当时全国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总共不到两万,慈善组织大都处于生长期。李连杰觉得,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企业家们在管理方面的可信度更高,且商业和公益本就存在互通性,即资金效益最大化。

现任壹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是被李连杰“忽悠”来的第一批企业家之一。2013年5月上任前,马蔚华特地做了功课,去考察了台湾慈济和欧美的部分基金会,他发现欧美已经开始尝试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公益事业结合,“银行就是现代企业,这是我的长处”。上任后,马蔚华把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壹基金:每年定期召开四次会议,还聘请了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为它做账目审计,力保账目透明。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壹基金面临独立两年多后的第一次大考。地震发生二十多分钟后,壹基金启动了救援行动,“壹基金救援联盟”四川山地救援队在上午10点05分到达灾害现场。截至当天晚上10点,壹基金的四支救援队共64人全部抵达灾区一线,负责搜救工作,还有另一支十多人组成的救援队伍负责紧急物资的运送,以及受灾群众生活安置的工作。

整个雅安地震期间,壹基金共收到善款3.8亿元,位列善款排行榜首,企业化管理的成效初显。

但李连杰却表现出忧思:中国的慈善不仅该有面对灾难时同情心的迸发,更应着重做日常公益,每个人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地长期捐助。也是2013年,新一届全国人大将制定慈善法列入了立法规划。

未来

2016年9月,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在马蔚华看来,这意味着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进入了法制化发展轨道。而慈善法对于公募权有序放开的规定,也使得壹基金不再享有公募优势——只要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按规定满足条件后均可申请公募资格。

现任壹基金秘书长李劲坦言,在慈善法颁布以前,壹基金用了一年时间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秉承为每一个人打造参与公益的平台的初衷,壹基金的全新定位是聚合公益力量的创行者,力图打造一个公益价值聚合和转换的平台。平台的入口,是广泛的持续的公益力量的汇集,包含个人捐赠、志愿者的时间、服务机构的能力和企业捐赠。人力和资金进入到壹基金,经过壹基金的增值服务,变成高效的长效的公益项目输出。输出方式是联合公益,输出的内容通过公益机构的联合治理、联合行动、联合筹资和联合倡导,为公益机构和公益伙伴网络高效和长期地输出公益项目。

在徐永光看来,公益和商业的混沌地带恰恰是未来社会创新最具潜力的所在。公益要讲效率,讲投入产出。最后公益要通过商业手段做公益,变成社会企业。商业要讲社会责任,要讲战略公益,慢慢的商业机构也要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在社会企业合流。“公益向右,商业向左,左右逢源,最后到一个创新的模糊地带。这个地带公益、商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对不是泾渭分明,更不是水火不相容。”

这也正是李连杰所期待的社会企业。“什么时候我们共同努力把社会企业法弄出来。一边赚点钱,分少点,但是把公益慈善做得更广,不能老是按公益组织这一条路,还有没有第二条,分15%同时帮助社会。这是下一步肯定要面对的事。未来十年我是希望探讨这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