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昭通評論:造就“職業農民”生力軍!

昭通評論:造就“職業農民”生力軍!

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農民富則國家富,農村穩則天下安。時代在呼喚造就“職業農民”生力軍。

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職業農民”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有利於勞動力資源在更大範圍內的優化配置,有利於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這是一種時代變化,更加體現尊重人的個性和選擇,更能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17年“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是習總書記“農民觀”的新表述,與先前相關表述是一脈相承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職業農民從事的不再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生產都有適度的規模,產量和質量有技術做保證,產品的營銷加工等與市場需求緊密聯繫。“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

職業農民是農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對政策和市場有著更加敏銳的洞察力,有了這支隊伍,才可能把科技和產業更好地融合起來,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帶動一方群眾快速脫貧致富。造就這支生力軍,至少做到“六強化”:一是強化農民文化素質。從新生勞動力的素質教育抓起,徹底解決農民素質不高的問題。特別是,要引導農民改變觀念,力走“市場化”道路,不斷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實現鄉村振興。二是強化農民科技素質。通過各種技術培訓,讓一批又一批農民在“學以致用”中成長起來,向“市場”要效益,增收致富。三是強化農民思想道德素質。以優秀的文化作引導,讓農民在錢包“鼓”起來的同時,精神也“富”起來,彰顯新農村的新風尚。四是強化農民法律素質。特別是,用身邊“典型”教育身邊人,讓社會主義的榮辱觀植根農村,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圍。五是強化人才引進工作。積極創造條件,讓有志於農業農村工作的“城裡人”常駐鄉村,起好示範帶頭作用。

六是強化農民身體素質。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讓廣大農民以強健的體魄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也不掉隊,邁進小康社會。

昭通评论:造就“职业农民”生力军!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 李雲飛

編審/李仁安 校對/馬 杏 編輯/李曉溪

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