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亮剑》中,钱伯钧的一营是楚云飞的精锐,可是连李云龙的骑兵连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来不及说再见


楚云飞的晋绥军358团是一个加强团,有5000人马。358团的一营又是该团的头等主力,兵力有2000多人。营长钱伯钧说,他的一营相当于李云龙的两个团,虽然是营长,但是过的是团长的生活。(挂的是中校军衔)



358团一营是该团的头等主力,说它打不过李云龙的一个骑兵连那是不可能的。当团长楚云飞和钱伯钧发生冲突时,钱伯钧用枪指着炮兵发射迫击炮炸死楚云飞,炮兵却说,那是团长。钱伯钧逃跑时,身边只有一个副官跟随。当楚云飞对这个副官说不予追究时,这位副官很快就回到了358团。从这里可以看出:358团的一营只是营长和营副想反水投敌,但是他俩手底下的士兵一点也不想。


此外,李云龙的骑兵连攻打的只是钱伯钧的营部。钱伯钧的营部是没有多少人的,加之八路军的骑兵连发动的是突然奔袭,钱伯钧毫不知情,独立团的骑兵连才能迅速解决战斗。


历史军魂


首先,在《亮剑》里“独立团弹压汉奸钱伯钧”的精彩剧情里,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秒杀”晋绥军一营营长钱伯钧,可不止靠了一个骑兵连。

当时的情况是,晋绥军358团一营营长钱伯钧,在日伪的香风诱惑下飘飘然,竟横下一条心带着全营当汉奸。早就掌握情报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却早把这帮民族败类当做了盘中菜,不但独立团骑兵连早已待命,两个步兵营也做好战斗准备,几乎是精锐尽出,誓要一口气吃掉。

待到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怒气冲冲跑进钱伯钧部理论,带着卫队与钱伯钧部打成一锅粥时。独立团也火速出击,骑兵连一个突袭,两个步兵营趁势冲锋,就叫这正做着“汉奸大梦”的358团一营,轻松打的稀里哗啦,钱伯钧本人被楚云飞一枪爆头,全营士兵都给“扒精光”,弹药装备统统被八路军缴械,喜滋滋扛回了独立团。

如此“圆满”结果,也叫358团参谋长破口大骂:“李云龙名为帮忙,实为趁火打劫,钱伯钧部下的武器装备,全部落入他的手中,拒不归还,据情报说,他拿这些武器装备招兵买马,足足扩充了一个营的兵力”。说起来,这也是变节不成的358团一营,给正处困境里的八路军独立团,来了次“大补血”。

但饶是如此,这段剧情,也引起过好些质疑。以剧中的情节设定说,钱伯钧的一营“是个加强营,人马小两千人”。李云龙的独立团呢?钱伯钧部反水前,总共才一千多人,还被自大的钱伯钧讥笑了一番。“弹压钱伯钧”的这一仗,前后也不过出动了几百人,竟然就这样轻松碾压,把人数数倍于己的晋绥军给“秒”了?

事实是,放在整个《亮剑》的剧情里,这个“轻松”场面,也是晋绥军358团战斗力的真实写照。以主人公李云龙的话说:“楚云飞(358团团长)是条汉子,可这358团的战斗力,我还真没放在眼里。”

为什么不放在眼里?可以看看剧中,358团在抗日战场上的几次“露脸”。先是对付日军坂田联队。别说是正面硬扛,就连谈起坂田联队,都是脸色大变。照着358团参谋长的话说:“坂田这老鬼子不好惹,上次咱们团在鹿野和他们交手,只一个小时,我们就伤亡了三百人,要不是咱们撤的快,358团就被他们全部吃掉了。”

可就是这个“不好惹”的坂田联队,当时还在带新一团的李云龙,却是正面亮剑,不但硬是把坂田联队的包围圈撕开大口子,更把坂田联队长漂亮击毙。双方的战斗力?高下立判。

甚至,到了《亮剑》里“攻打平安县”的剧情时,那正是358团实力巅峰的时候。更换了先进的美式装备,原先只能挨轰的炮兵水平,这时已经能和日军炮兵对轰。部队的战斗意志更极高,“平安县战役”前,就敢“日山本先人”,跟山本特工队血拼。“平安县战役”里更是三军用命,浴血阻击增援的吉野联队,硬是打的吉野联队前进不得,算是结结实实争了口气。以至于事后358团参谋长都动过念头,想开个新闻发布会好好宣传一通。

但358团的团长楚云飞,却更看得清楚。在血拼吉野联队前,他就亲眼目睹了八路军独立团一个连队,以全连殉国的代价,阻击吉野联队的壮烈场面。以他的叹息说:“把我们358团任何一个连队拉上去,能否像他们(八路军独立团)一样?”对八路军独立团的战斗力评估,即使是率领“最佳状态358团”的楚云飞,依然是自叹不如。

所以,综合说来,“弹压钱伯钧”一幕里,独立团轻松秒杀的表现,丝毫不夸张——这就是双方的真实差距。而这个“真实差距”,也正是抗战的浴血历史上,国民党敌后部队状况的生动写照。

惨烈的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不但在正面战场付出巨大代价,也在敌后战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1937年至1940年间,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开辟也是捷报频传,到1940年时,从华北华中到浙西皖北甚至华南海南,大片的国民党“敌后根据地”也纷纷建立,国民党的敌后部队数量,一度壮大到一百万人。抗战相持阶段的浴血坚持,确有他们的功劳。

但是,从1941年到1943年,曾强大一时的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却是大面积的瓦解,苏鲁冀察太行山中条山等“游击战区”全数沦陷。各路国民党军“降兵如潮,降官如毛”,敌后的伪军人数暴涨到八十万人,其中相当多的“兵源”,都来自昔日的国民党敌后抗日部队。

《亮剑》里楚云飞的358团,其实就身处国民党敌后抗战的“孤岛”地区:山西敌后根据地。那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党在北方敌后仅剩的根据地。那些浴血坚持的军人,确实值得敬重。

但也正是“钱伯钧反水”这一段里,揭开了国民党“敌后抗战”的败因:钱伯钧理直气壮的告诉楚云飞,我们晋绥军这类地方部队,长期受到中央军的欺压,伤亡惨重却得不到补充,凭什么还要卖命抗日?这番激得楚云飞暴走的言论,却也揭开了国民党抗战期间的各种毛病:军队信仰缺失,派系倾轧严重,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深思。

但对比条件更加困难,却浴血坚持到最后的八路军,这些“国军”的变节理由,也没有一条站得住脚。那些在抗战最艰苦阶段,面对空前残暴的敌人扫荡,依然血战到底的八路军战士,才见证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我们爱历史


《亮剑》中钱伯钧一营是楚云飞358团的主力营,358团共计5000余人,而仅仅是钱伯钧的一营就占2000多人,是李云龙独立团2倍之多。

而在《亮剑》第十集中,钱伯钧带兵准备反水投靠日本人,混个旅长、师长当当,而楚云飞得知钱伯钧的一营有异常情况的时候,带领自己的警卫队到钱伯钧的营部查看,却不想钱伯钧是真的想当汉奸,双方顿时交起了火,楚云飞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暂时阻挡住了钱伯钧的进攻。


而另一边早已得知消息的李云龙立即集合部队支援楚云飞,李云龙的骑兵连率先抵达,等到后续部队达到的时候,战事已经结束,准备打扫战场。

要知道钱伯钧一营有2000之众,比李云龙整个团还要多,而李云龙的骑兵连也就100多号人,为何能轻松解决战斗?

从剧情分析有3点因素:

①营部的人并不多

部队不是所有人都驻扎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驻扎,就像八路军根据地,孔捷团、李云龙团、丁伟团是分散在周围保护总部机关的安全,要想偷袭总部机关必须经过他们三个人的团,而驻守在总部机关的也就只有警卫连,所以钱伯钧一营也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部队都在一个地方,驻守钱伯钧营部的差不多有数百人。

②无心恋战

钱伯钧是想投靠日本人,但是其手下士兵并不是真心想投靠日本人,就像钱伯钧询问炮兵为何不开炮炸死楚云飞,炮兵回答:那是团长。所以从这一点看,钱伯钧手下并不是真心想叛变,所以当李云龙骑兵连到的时候,纷纷举手投降,无心恋战。


③骑兵的威慑

虽然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但是骑兵对于步兵的伤害依旧很高,而当时日本骑兵对于中国军队的伤害非常的巨大,所以对于骑兵很多人有畏惧的心里。

我是汤里放药,专注于《亮剑》及电视剧分析,欢迎关注。


汤里放药


李家镇兵变让李云龙和楚云飞这两位相爱相杀的老伙计有了真正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楚云飞这个黄埔五期的高材生真正领教了泥腿子出身的咱老李的行事风格,那就是:一不小心,就会给你来个意想不到。


李家镇兵变,李云龙可谓是人生的大赢家,他不光稳稳的赚了一个2000人加强营装备,包括:枪支弹药,轻重武器,机关枪,迫击炮,这些可以够老李再装备一个团的;更重要的是间接的打击了日军消耗我国防力量的阴险企图;另外,老李出兵,不是单单为楚云飞解围这么简单,而且还救了他一命,要知道当时楚云飞身边就一个警卫班,真要打个你死我活的,楚云飞是撑不了多久的。这样一来,楚云飞还欠了老李一个大大的人情。

那么,为何钱伯钧的一个加强营打不过李云龙的骑兵连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李云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李家镇兵变时,李云龙部队已经在赵家裕修整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战斗力已经恢复,并且很久也没有作战任务了,方正闲着也是闲着,这时候出兵李家镇可谓是手拿把赚。地理优势上,赵家裕距离李家镇只有十几公里,来回也就几袋烟的功夫,更何况是八路军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骑兵连呢,人心方面,老李和楚云飞之间肯定有默契,只要钱伯钧反水,楚云飞早就料定老李会插上一脚的。

二,李云龙先期做了充分的准备。早在钱伯钧和日方代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李云龙就觉察出情况异常了,所以就安排人时时对钱伯钧部进行监控。而钱伯钧和张富贵却浑然不知,在他们做着去日军收下干旅长的春秋大梦的时候,李云龙早就安排好了解决他们的方案。



三,钱伯钧的部队人心不齐。虽说钱伯钧和张富贵决定反水投敌,想去做汉奸,但并不能说明全营官兵都想去当汉奸,要知道楚云飞的晋绥军358团可是阎老西的嫡系部队,待遇优厚,武器精良。而且对于当兵的来说,在谁手下都是当兵,他们何必去背一个汉奸的骂名去很跟着钱伯钧走上不归路呢?所以,很多士兵对这次战斗是非常消极的。这些士兵既不想伤害他们的长官楚云飞,也不想与李云龙的部队为敌,白白送死。

四,李云龙以及他的部队确实非常勇猛,战斗力强。李云龙在红军时期就应该是师长了,可见其作战能力非常强悍;李云龙消灭山崎大队,干掉坂田联队,全歼日军观摩团,连日本人都闻风丧胆;并且蒋委员长和阎长官多次通报嘉奖老李。现在对付钱伯钧这种有奶便是娘的兵痞和他手里的部队,就如同探囊取物,自然不在话下。

钱伯钧虽拥有2000人之众,但是他面对的是西北战神李云龙的部队,更何况,李云龙背后还有一个加上团的兵力,他钱伯钧又算什么呢,可见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至于后来老李和楚云飞在河源县城聚仙楼把河源县的日伪军官一锅端了,我想也是出于对这次事变的始作俑者平田一郎的一种回敬吧。

如果您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月下清溪浣旧裟


李云龙的骑兵连也就一百来人,钱伯钧的一营有小两千人马!就算是李云龙的部队战斗力再强,也不可能以一敌二十?但是,李云龙确实做到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首先,李云龙的独立团和晋绥军都是“国军”,都是抗日队伍。

虽然,国军中高层都明白,两党之间必有一战。所以,双方偶尔会搞点摩擦。但是,没有上级命令,没有提前谋划好,谁也不敢打第一枪的。

也是因此,钱伯钧部看见李云龙的骑兵营冲过来,肯定不敢打第一枪。尤其是外围警戒部队,肯定不是钱伯钧叛变的核心。他们看见八路军骑兵连冲过来,要先找上级请示才行。而此时钱伯钧的营部已经是乱成一锅粥了。这就给了骑兵连冲进营部救楚云飞的机会。

其次,谁也不愿意当汉奸!

这一点,钱伯钧手下的副营长张富贵也清楚。他也是以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老安慰自己,忽悠属下。当楚云飞带着一个卫士班来找钱伯钧兴师问罪时,钱伯钧马上示意张富贵调“嫡系”包围营部。

我们再看这些所谓的钱伯钧“投日嫡系”的表现。他们就算是钱伯钧的嫡系,也不敢向楚云飞开炮。可见,当汉奸,杀长官的事,真不是一般人干的。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钱伯钧手下的绝大多数人是不想当汉奸的。所以,八路军骑兵连冲进来的时候,晋绥军的士兵顺势“反水了”。

还有,钱伯钧自己心虚,听说八路军骑兵连来了,就带着一个警卫跑了。

钱伯钧作为“头目”都这么心虚,更别说下面“群龙无首”的小弟们了。肯定也是一窝蜂的四散而逃了。

也是因此,独立团虽然只有一个连,但是,谁都明白骑兵后面就是八路军的大部队!钱伯钧部“叛变投敌”已经从暗处被揭到明面上来,失去了隐蔽投敌的可行性。所以,众人也就基本放弃抵抗了。

最后,李云龙脑袋就是好使,又赚了一个大便宜。

正式伪军的战斗力,就一直很烂。

我们举个例子:1942年,八路军高级领导刘志坚不幸被日军俘虏。我党马上组织部队在押运途中解救刘志坚。当时,负责看护刘志坚的伪军就是被我党“教育”好了。只放空枪,不认真抵抗。所以,八路军轻松救下刘志坚同志!

所以,八路军一直看不上伪军!而晋绥军的战斗力一直不行,这次钱伯钧还是背着众人搞“叛变投敌”。这样的部队,人心更加涣散了。李云龙就是笃定了这一点,所以,才敢把宝贝骑兵连派出去打头阵!

骑兵连冲进钱伯钧营部的时候,钱伯钧部队马上就散了。李云龙紧随其后,让一营包围李家镇,二营进去缴械!从李云龙下的命令,就知道钱伯钧部已经放弃抵抗了。李云龙带着两个营过来,就是为了“缴械”。这些武器装备可是李云龙的“工钱”!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钱伯钧是晋绥军358团一营中校营长,是团长楚云飞的老部下,从军以来一直跟随楚云飞东征西讨,楚云飞当连长时钱伯钧就是他的排长,楚云飞当营长时也随手提拔他当连长,直到当上358团团长时楚云飞更是把这位被自己视为得力干将的老部下提为主力营——一营中校营长。



大家注意,358团的参谋长方立功也不过是个中校,楚云飞让一个副团级的钱伯钧中校去带领一个2000人的加强营,足见楚云飞是非常培养这位老部下的,以楚云飞的远见,自己将来必然能够升至少将师长职,所以让这位老部下“当着营长的官过着团长的日子”,将来也好接358团团长这个重任。



国军内部历来讲究派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下军事主官大多任用“自己人”,常凯申校长视楚云飞这位得力学生为自己人,楚云飞则视这位老部下为自己人。然而这位被楚团长悉心栽培的中校营长钱伯钧却在日军走下坡路的情况下欲投敌变节,背叛长官去做汉奸。



钱伯钧变节的理由是358团受中央军挤压,得不到国民党镇府的重视,即使在对日作战受到重大伤亡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也没有给他们补充过一兵一卒,心寒了……其实钱伯钧所说的情况在当时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性的。常凯申视地方部队为眼中钉,假以日军之手削弱这些杂牌军,壮大自己的嫡系部队,在常凯申眼里晋绥军是就是晋系军阀杂牌,所有有意排斥。



虽为“杂牌军”,但是晋绥军将士同样在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然而得到的却是国府极不公正的对待,所以杂牌军中部分中级军官开始心灰意冷,再加上日军诱之以利,于是立场开始动摇。钱伯钧就是这群军官中的一员,他已经是中校军衔,部队也有2000人,虽说是个营长却已经干着团长的活,在他看来这是国军对他的不公,是楚团长压着他,阻碍了他的前程。钱伯钧没有领会楚云飞对他的栽培,错误的判断了形势,为了一己之私准备变节投敌当汉奸,以此换取高官厚禄。



钱伯钧毕竟是沙场宿将,变节之事进行得非常隐秘,在起事之初才被八路军发觉。而楚云飞则是过于信任这位老部下,即便发现有异常也没有大动干戈,而是决定亲自前去查探。这个时候钱伯钧仍旧认为自己做得滴水不漏,对八路军的防范措施仅仅是放出警戒哨,然而八路军独立团早已获知他欲投敌变节的情报,李云龙部已经做好了针对他一营的作战计划。



就在钱伯钧分发干粮弹药准备起事之际,楚团长带着一个警卫班进入了他的一营营部。李云龙果断下令按计划骑兵连率先突袭,一营、二营从两面包抄,用最快的速度镇压了叛军,解救了被围困的楚云飞一行人,楚云飞则亲手击毙了钱伯钧这个叛徒。



独立团的骑兵连能迅速镇压叛军的原因是作战计划早已制定,钱伯钧的叛军部队被一营、二营牵制,骑兵营得以顺利突袭叛军营部所在地李家镇。而且叛军当中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当汉奸,只是遵从长官指示行事罢了,如今事情败露,而且在八路军突袭下长官又临阵脱逃,这样的部队怎么会有战斗力呢?



这也是楚云飞胆敢只带一个卫士班就前去兴师问罪的原因所在。李家镇距离独立团只有三十里的距离,钱伯钧的一举一动都在李云龙部的监视下,只要叛军有所动作,必然会招致独立团的攻击……一切都在楚云飞的精明算计之下,所以才敢学袁崇焕“单骑平叛”。只是可惜了身经百战的钱伯钧,如果能再忍一忍,好好跟着楚长官混下去升官发财也是指日可待的,看看人家方立功参谋长,楚云飞升至中将以后也也跟着升了少将衔,最后还一起上了军舰去台湾享福了。


兵器知识谱


那么在电视剧亮剑里面,钱伯钧的一营和李云龙的骑兵连正面交锋,那是在什么时候呢?他们只有一次交集,就是在钱伯钧叛变的时候。


当楚云飞率领的一个警卫班进入了钱伯钧驻军所在地的时候呢,也是想看下到底为什么钱伯钧的部队联系不上。那等他到了以后呢钱伯钧也就告诉楚云飞,他准备去投降汪精卫。那楚云飞也是大怒,他没想到自己部下会出叛徒,于是和钱伯钧两伙人火拼了起来。


而这个时候呢,由于前期李云龙已经得知钱伯钧准备反水,已经在钱伯钧驻地附近派了警戒哨,那么当他得知楚云飞已进入钱伯钧驻地以后呢,那么李云龙,也就立即调集了骑兵连还有两个营进行迂回包围钱伯钧部。那由于骑兵连呢,它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而钱伯钧驻扎在外围的警戒部队呢,又都是步兵,那在这样空阔的开阔地里面呢,那骑兵肯定是步兵的天敌了,步兵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反抗余地。


所以来说呢,并不是他的一营精锐部队干不过李云龙的骑兵连,而是一个相克的问题。那如果说他们是在山沟里面发生的交战,那可以说李云龙他这个骑兵连那肯定又不是步兵的对手。所以他这个交战那有一定的这个环境在里面。

同时呢,由于钱伯钧是准备叛变投汪精卫,那可以说这个时候应该是士气涣散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愿意去当汉奸。


就像那他命令这个炮兵手向楚云飞开炮的时候,那他的手下呢,就说那个是长官,不能开炮。所以说从这个方面我们可看到钱伯钧投降汪精卫,前期应该是没有和这个大部队进行思想沟通的,只是他个人和参谋长他们两个人的这种个人行为,准备把部队给拉过去。士兵在得知准备投降去当汉奸的时候呢,可以说人心是比较涣散的,他并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所以在当他们遇到八路军的这种冲这个攻击的
时候呢,也就没有进行过多的反抗,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


达叔影视


在这里奇兵要认真补充一下,最为致命的一点!多数人认为是李云龙战术突袭加奔着指挥部去采取的胜利,其实不然,不要漏下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从一个细节完全可以看出来,一支部队的指挥主官战斗风格和意志确实会对这支部队的士气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片中有很让人注意的一幕,钱伯钧在让手下一名迫击炮手轰击楚云飞的时候这名士兵说这是他们的长官,不愿意动手,这个信息量是最大的,这足以说明这些士兵已经知道上司要叛变投敌或与团长为敌,但无奈自己没主见和本事只能根着上司“顺杆子”,这是普通士兵内心想法。说明他们不想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头上顶个汉奸骂名,所以也更不想对着自己崇拜的长官开火。

钱伯钧即便用枪顶着士兵说再不开炮就枪毙,这名士兵仍然没有下去手,足可见他们更忠于自己的团长。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为什么即便在他们营部也拿不下一个警卫班,原因很简单,不想自相残杀。

要论起战斗力来有这样的军事主官必定不会差到哪里,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再论战斗力,那么至少要下降一半指数,甚至更多。因此在李云龙突袭李家镇之前,可能下级军官和大部分基层官兵已经知道营部发生了什么,然后会议论和考虑自己该干什么,前途何去何从,将会怎么样,自己应该怎么办?众多问号在眼前打转转,脑子成浆糊,心里乱成一团,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根本无心战斗。甚至大部分士兵极有可能调转枪口帮助他们的团长,这也未尝不可。

楚云飞和李云龙一样,都属于那种对自己部下和士兵极具影响力的人,剧中的日本特战专家山本一木也对其有较高评价。

再来看看李云龙这边,他最先接到的消息是内线传来的说楚云飞部的钱伯钧准备投敌,然后侦查到楚云飞带领一个警卫班去了李家镇。听到这些以后李云龙迅速判断并果断的做出了战斗部署,动用了两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连的编制,对于李云龙来说这算是主力和精英了,本来独立团的作战能力就不低,可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更不一般。尤其是骑兵连,在平原上依靠其速度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

李云龙作战部署很简单,骑兵连突袭李家镇,一营二营左右迂回包抄。

李云龙和赵刚事先研究过钱伯钧这个营的实力,怎奈李云龙本身就带有主角光环,承认楚云飞是条汉子,但是这个营他可不放眼里。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因为我知道我行,你不行”,这也是李云龙的决心和自信,一支部队看到自己的指挥官都如此,所以他们根本更没有必要去害怕。

再来看看钱伯钧部,上文提到本身基层官兵就反对投敌,然后听说八路军来了必定士气全无,作鸟兽散。

所以综合而论,李云龙能顺利拿下钱伯钧部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下层官兵被迫投敌而导致的战斗力低下,其次才是李云龙部的迅速突袭和战术运用。这里再从客观方面定位358团的真正作战实力,抗战胜利后有一小插曲,楚云飞和李云龙一部不小心发生摩擦,均伤亡惨重。

后来在徐蚌战场上他们刀兵相见也仍然体现出各自损失惨重,因此从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而论,他们是相差不多的!

可以这样认为李云龙部的战斗力主要来自于战斗意志,楚云飞部则来自于战斗素养和武器装备,当然这里边都充斥他们个人魅力。从良心讲这种剧就类似老版《三国演义》那种,虽然没有过于宏达的战争场面,但是真实、经典、耐看!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战武奇兵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问题说的并不准确,钱伯钧兵变事件,真正参与兵变的只有钱伯钧的营部数百名官兵,整个步兵营的大部分官兵并没有参与,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长官准备叛变!

既然是晋绥军的主力部队,作为358团的主力步兵营,钱伯钧所在的步兵营所享受的待遇自然也是相当之好,加上作为团长的楚云飞具备着十足的威信,除了营长钱伯钧和副营长张富贵等少数人之外,其他人对叛变完全没有概念和兴趣,更别说日本人开出的高官厚禄只能加到钱伯钧等少数高官的身上,而不可能平摊到基层士兵的手里,所以整个叛乱活动在事前始终处于秘密进行当中,为了绝对保密,也只有钱伯钧等少数人知道,这也造成了叛乱行动东窗事发之后,钱伯钧所展现的战斗力异常低下,毕竟大部分官兵根本不知情也不愿意与他为伍。



所以在日军展开进攻前,当楚云飞发现钱伯钧突然与自己失去联系时,他迅速意识到了严重性,并亲自带人前往,团长的突然造访也打乱了钱伯钧的部署,毕竟按照他与平田一郎的规划,原计划是要在日军发动进攻前,当晋绥军各个部队各自选择收缩防守、无暇顾及周边部队的阶段,钱伯钧迅速带领部队脱离晋绥军的防线,投向日占区,可自己的行动还没开始,甚至大部分官兵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楚云飞就直接到来成为了这里的最高领导,自然也动摇了这个步兵营的军心。



于是乎让钱伯钧无奈的一幕就发生了,当双方在钱伯钧的营部指挥所发生开火冲突后,整个营部数百名官兵竟然迟迟拿不下楚云飞和他的警卫班十几号人,原因就在于绝大部分官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敢向自己的老长官开枪,驻扎在营部外围的钱伯钧其他部队更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除了钱伯钧手下少数亲兵之外,大部分人更处于看热闹的局面,这场原计划轰轰烈烈的叛乱活动,反倒变成了钱伯钧与楚云飞手下两支警卫部队几十号人的对掐,大部分官兵不站在自己这边,人员和火力上的优势显现不出来,钱伯钧的叛变自然变得被动。



连楚云飞一个小小的警卫班都压制不住,当李云龙率着两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连杀到钱伯钧的面前时,钱伯钧又能产生什么抵抗力?其实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隐线,在交火冲突发生之后,原本远离晋绥军防区的独立团竟然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杀进钱伯钧的营地之内,并且上来就是两个步兵营外加一个骑兵连,要知道从收到消息到传达部队需要很长的时间,做好准备到到达战场更需要更长的时间,而李云龙竟然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切准备并直接选择进攻,那很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可能,那就是李云龙早就收到了钱伯钧叛变的消息,更或者。。。正如当初丁伟临走时所说,为了未来的某一天做好准备,李云龙早就布置了必要情况下对晋绥军发起突然袭击的预案,只是这次叛乱让自己的预案成为了现实!

自己企图拉着2000人造反,结果准备不足到了最后时候只有几百人知道,可偏偏这几百人,绝大部分又不愿意跟自己站到一个阵线,最后只剩下几十人,钱伯钧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带着这几十人去对抗武装到牙齿的八路军,更别说对方一次性就压上了半个团的力量,甚至超过整个营部的兵力,所以面对独立团的突然袭击,钱伯钧的手下顿做鸟兽散,钱伯钧只能成为孤家寡人独自逃亡!


辽宁资深球迷


八路的骑兵,是八路军精锐中的精锐。关键时刻一个顶十个!反扫荡时为了突破鬼子的包围圈,就让骑兵突击。骑兵利用强大的冲击力和如同狂风的速度,别说楚云飞的晋绥军挡不住,鬼子都不行啊! 再说,钱伯均这是去叛逃当伪军,大部分士兵都蒙在鼓里,现在团长都来了,除了钱营长贴身卫队,其他人谁还拼命?不知死活?

第一,从战术上讲,骑兵连是奇袭,叛军没有多少防备,且叛军正在和楚团长交战。第二,从政治上讲,叛军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当汉奸,大部分都是爱国将士,当汉奸会被挖祖坟,遗臭万年。即使晋绥军战斗力再差,作为楚云飞的部下也不至于两千人面对百十号骑兵没还手之力,我的理解是李云龙早就对358团一营有意向,最起码是时时监视动态,钱伯钧想反水必然不敢大肆声张,也就是说一营大多数人被蒙在鼓里,钱伯钧突然围攻楚云飞卫士班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突然内乱让李云龙抓住了机会,骑兵迅速出击穿插了一营个措手不及,步兵随后包抄,一营在内乱不止又与人指挥组织防御的状态下就是群绵羊,只能说李云龙眼光太准,行动太迅速了

骑兵打步兵,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单方面的屠杀,到近代由于武器的变更,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内战期间,双方使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单发步枪,射击密度距离有限,加上突袭,这种结果并不奇怪!李云龙下命令的时候是:传我的命令,一营为左翼,二营为右翼,骑兵连突击,迂回包操李家镇,以最快的时间解决战斗,后来李云龙叫把叛军武器运回去,赵刚也说了句不好吧,李云龙也说了。为这点事老子动用了两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连,他楚云飞不要给点跑腿钱啊?

不是一个骑兵连直接对干一个营,是两个营+一个骑兵连对干一个人心不稳的主力团,要注意李云龙的命令,一营为左翼,二营为右翼,然后才是骑兵连突击。358团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李云龙很清楚这一点,所以用两个营加一个骑兵连还要突击,确保绝对的优势。 要知道,一营也是独立团的主力!

当时李云龙已经发现钱伯钧部有异动!异动的表现是分发弹药干粮了!李云龙就做好了准备!突袭!注意是突袭了钱伯钧部!钱伯钧部已经进入了一级战备!之所以被突袭应该是楚云飞到了以后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钱伯钧没有想到李云龙会突袭,楚云飞得到来让他心虚!部队对楚云飞的敬畏!使得李云龙得手!

有一个问题,一个团每个营的人数是否就是均等。剧中钱伯均也说他这个主力营,358团5000人四个营,他这个小2000人就占了人数一半。谁说独立团一营二营不是主力营呢?说不定7000人的独立团,一营二营这俩主力营有4000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