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工资4000的话,相当八十年代的多少钱?有何依据?

手机用户60959784858


80年代到现在三十几年间我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人民币一直在贬值。过去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一个月一两百块可以养活一家人,现在我们月薪几千还不够自己一个人生活。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发表了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提到经过三十多年的通货膨胀,80年代的一万元放在今天相当于255万。看看这三十年都经历了什么,我们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住、行、医来分析。

首先是食,八十年代米价0.12元/斤,肉价0.95元/斤,蔬菜0.02元/斤,现在按普通家庭的消费米价5元/斤,肉价15元/斤,蔬菜3元/斤,平均价格是30年前的60倍。

其次是住,先看租房:八十年代一套100平房子每月房租为1.2元,现在每月房款至少2500元。再看买房:八十年代三线城市买一套100平的房子1000元,现在要50万。住房成本是30年前的几百倍,一二线城市甚至还远远不止。

再次是行,八十年代出门大都是走路和骑自行车,没有花费。现在出门要公交、地铁、打车,出门就要花钱。

最后是医,八十年代普通病症看病花费大约是0.98,现在平均为90,看病成本是30年前的91.8倍。

综上,相比八十年代生活成本提高了很多,工资月薪4000元就跟八十年代的25元左右。虽然相比老一辈我们这一辈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但是生活压力更大了。

你觉得有道理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萍行职场


回答这个问题容易暴露年龄。如果要从宏观上去回答的话,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考证到。有关机构和专家在这方面都有专门的论述。我这里只是从我的回忆中搜寻一下某些特定产品的价格,和今天做一个比较,来大致判断一下。

上世纪80年代,我记得一张电影票大约是四、五毛钱。今天的电影票按照折扣价格计算,35块钱上下一张,大约涨了80倍,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的话,现在的4000块钱相当于80年代的50块钱。

再比一比公园门票,那会儿无锡锡惠公园门票5分钱,现在70元,差不多涨了1400倍,照这么算,现在的4000块钱相当于80年代的3块钱 !

以主食大米来计算,那会儿的大米实行计划经济,需要凭粮票购买,我记得每斤是一毛五分左右。现在的普通大米2块5左右一斤,差不多涨了17倍。这样算的话,现在的4000块钱相当于80年代的240元 。

那会儿城市里的公交车的票价按照距离的远近一般是五分、一毛和一毛五。取中间值一毛钱。但那会儿没有空调车。今天城市里的空调公交车,一般是两块钱左右。非空调车已经不多,有的话大约是一块钱左右。按照一块钱对一毛钱来计算,大约涨了十倍。按照这个比例的话,现在的4000块钱相当于80年代的400块钱。显然这个比例,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通货膨胀情况,说明现在的政府对公交补贴的力度还是很大的。

再说食堂饭菜价格,那会儿我记得在学校食堂吃一顿饭,简单的一荤一素,加上三、四两饭,一顿饭才五毛钱左右。现在十块钱根本打不住。差不多涨了20多倍。这样算的话,现在的4000块钱相当于80年代的200元都不到。


悠游四方


八十年代,我已经读初中了,对那个年代的物价记忆犹新。

我八十年代读初中的时候,家远的孩子都是住校。那时,我们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三毛钱,一个月九块钱就够了。虽然吃的差一点,但是能保证吃好。

八十年后期,我去江西读中专。那时,家里基本给四五十块钱就够一个月生活费了。很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里只给二十块钱,甚至不给生活费,凭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就够一个月的生活开支。那时,学校的饭菜很便宜,肉菜才五六毛钱,素菜才一毛钱。学习好的,每个月助学金和奖学金就有三四十块钱,省着点花,吃饭没问题!而现在,一个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最少得1000元!相当于翻了五十倍!

八十年代物价很便宜,那时一个冰棍,最好的才五分钱,便宜的两分钱,现在呢?最便宜的也得五毛吧,相当于翻了20倍!那时的香烟也很便宜,两三毛钱一盒的香烟有很多,现在最便宜的也得五六块钱,相当于翻了20倍!那时的蔬菜也很便宜,基本都是几分钱一斤,现在呢,随便一个菜都是两三块钱,相当于翻了30来倍。

八十年代,一个工人每月工资五六十块块钱,基本能保证全家一个月的吃喝拉撒。而现在呢?每个月三千元的生活费,都感觉捉襟见肘。当然,现在生活水平比过去好了,吃的比过去更营养、更健康了,扣除生活水平提高因素,翻了30-40倍应该绰绰有余。

八十年代,国家实行福利分房,房子是一分钱不花的,而现在呢,一套房子随随便便就百八十万,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八十年代,企事业单位都是免费医疗,父母在农村的职工,父母的医药费可以报销50%。而现在呢,连发烧都不敢,住个院的话,轻轻松松送走一万多,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所以说,现在的4000元相当于八十年代的多少钱,真的不好说,因为,不谈房子和医疗的话,根本没有对比的基础!让我看,最多也就是相当于八十年代的60-100块钱吧!

温馨提示: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

2.每天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讲管理那点事,如果感兴趣,请阅读本头条号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想想,现在4000块的工资,在一线城市也就应届生水平吧,二三线城市也是有点工作经验了才有这么高。大学生真的不值钱了,要是换到八十年代,怎么也能捧个铁饭碗啊。


表面上这个问题看起来,把4000块换成同类物品,然后再看看这个物品在八十年代值多少钱,这样不就好了。但是看下其他人的回答就知道了,这么多年,人民消费是不断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改变的不仅是物价,还有物资。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4000块钱换算成八十年代的衣食住行,家具、家电等等,工资4000在八十年代的价值40-400元不等。很多人都会觉得说,八十年代物价很低,东西不贵很容易满足幸福指数高,但八十年代和2018年的时代特征完全是两种样子。


八十年代正处在过渡时期,买衣服、粮食还要凭票,有钱都买不到,而且为什么那时候铁饭碗值钱,是真的工资高吗,是福利补贴好啊。放任何时候,福利补贴都有固定工资无法企及的优势,比如单位分房,节日物资等等。


但你有没有想过就算物价水平再低,就算福利待遇再好,没法生产出来的东西,有钱你能买得到?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能得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就是一种幸福。对比一下八十年代,2018年的物质生活水平真的好得不只是一点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虽然贫富差距在不断地拉大,但随着生产、物流、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水平却在不断地变得“平等”的。


不仅衣食住行的样式在不断的丰富,就算只有4000块工资,只要不怕饿死(当然现代社会是饿不死人的),名牌内衣裤、运动鞋、LV包包,以前可能是有钱人的特供商品,现在想买还是能买得到的。

而且商品房市场也在不断地变得成熟,公寓、洋房、毛坯、精装、别墅,好吧,工资4000的朋友看看图纸就好。但至少买车首付分期,门槛是越来越低了。很多家庭背景一般的人,努力工作一两年,还是可以买得起的(买不起的是车位,而且就算买得起也养不起啊。)放八十年代这是没法想象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羡慕物资贫乏的八十年代呢?因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处处都是起跑线,处处都是财富良机。而对于2018年只有背影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那时候,只要努力读到高中,早点来到大城市打拼,咬咬牙买个房,少奋斗十年?抱歉,这还是保守估计。如果大胆一点,早点去深圳或者海南,下海经商,没积攒起财富,积攒点人脉也成,怎么也能沾上点改革红利的边。


这么说虽然有点马后炮,但是回首八十年代,谁不是掐断大腿地后悔“要是当初怎么样怎么样就好了!”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不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吗?多少人在电影院畅想,要是我穿越回去,只做三件事:买房,买房,还是买房!

算了算了,洗洗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呢(泪目)……


小白读财经


八十年代猪肉是每斤0.73元,而且没有浮动价格,一年四季一样,鸡蛋是3分钱一只,也是一年四季不变,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去西安读书,一扎啤酒是0.5元,一盘小菜是0.5元,一串羊肉串是0.5元,有的小菜只有0.3元。

现在,一斤猪肉便宜的六、七元,好的十几元,遇到生猪养殖减少,二十多元也有。也就是说,有10倍的、20倍的、30倍的,鸡蛋最高时可能达到50倍、60倍。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当然是房价。八十年代是统一分配住房,虽然面积小点,但租金也十分便宜,只有几元钱。现在,房子是自己的了,房子面积也大了。8成以上家庭每月支付的利息,可能就相当于以前所付房租的1000倍以上。

如此一算,现在的物价应当是八十年代的4、50倍,八十年代的4000元,按照纸面价值和理论上的通货膨胀,应当相当于现在的400元左右。但是,如果从实际购买力来说,可能还没有这么多。更重要的,那时看病、上学、住房都几乎不花钱。

不过,过去由于物质不丰富,纵然有钱,也买不到多好的东西。现在产品丰富、商品琳琅满目,产品质量也远高于过去(食品要考虑安全性,可能就很难说了)。所以,货币的贬值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生活品质的降低。如果要说不足的话,主要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安全感没有以前强,生活压力比较大。尤其是生不起病、不起房、上不起学。这个,可能就需要客观看待了。


谭浩俊


如果比较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力,如今的工资4000元大概相当于80年代的40元;如果比较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可能也就是80年代的4块钱水平。

比较不同时代的货币购买力,要防止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电器、汽车和高科技产品是不能作为购买力比较的。

很多人一说货币购买力和生活质量,喜欢拿电视、汽车来比较,比如80年代电视机死贵,买1台黑白电视要攒好几年工资,现在1个月工资搞定;80年代根本没人买得起汽车,现在1年工资就能买上1辆;有的甚至搬出电脑、手机来说事,80年代压根就没有这些高科技产品,生活很枯燥,用以证明如今货币购买力强,生活水平好。


按照这个逻辑,古代的皇帝生活水平还不如今天的工薪阶层,因为他们虽然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但他们没有电视、汽车、电脑、手机,所以没有购买力。

殊不知,经济学上衡量货币购买力不能用这些,而是要用生活必需品。

所谓生活必需品,是指人类维持生存必需的、最起码的东西,也就是衣食住行医教,即吃饭穿衣、住房出行、看病教育。除此之外的,都算不上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极小,也就是受价格和供给影响很小,所以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货币购买力。

如果仅仅从衣、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等方面比较,不考虑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大额支出,今天工资4000元的购买力能相当于80年代的40元,因为生活必需品在不断上涨。但80年代1个单职工家庭40元收入足够养活4口之家,今天1个单职工家庭4000元工资养活3口之家比较难。

如果考虑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大额支出,现在就没法活了。房价、医疗和教育“三座大山”中,光是房价就能压迫地你喘不过气来。

80年代的住房、医疗和教育改革还没有铺开,尤其是住房没有市场化,价格不是市场决定,而是计划决定,因此城市居民在这几个方面负担是比较小的。

80年代的城市基本很少有外来流动人口,本地居民挣工资的,都是公有制单位,城市没有开发商,都能享受福利房政策,房子都是成本价,虽说有的交房款也要借钱,但没有太大压力,攒上几年就能还上。即便是80年代后期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商品房政策,房价也没有高到十分离谱的程度。

如今的房价,不光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就连国内的二三线城市,甚至四五线的县城,房价都蹭蹭上涨,成为难以承受之痛。4000元工资省吃省穿,或许能勉强能养活一个3口之家,但你永远拥有不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就算是租房子,也不够交房租。

不要说什么转变观念租房住,你问问那些租房住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他们哪里来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哪里能有家的感觉?更何谈幸福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默默93982梦中的旅行


工资4000千,实际上是400万,应该是工资4000元,相当于80年代的多少钱?

其实我们国家的80年代,是改革开放后,变化非常迅猛的年代。

1985年,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9.3%,此后的四年这一数据分别为6.5%、7.3%、18.8%和18%。

198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71元,平均月工资106元。据统计,1990年全国职工的年均工资为2140元,平均月工资178元。增长了68%。

如果考虑平均工资的话,2016年北京市的平均工资是7706元,青岛市的平均工资是4910元。不过这些工资都是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会比整个平均工资高一些。

而我们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不到2200元每月。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平均工资数据,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2833元。
所以,现在月工资是4000元的话,还赶不上2016年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了。



那个年代,我们的社保公积金还没有建立起来,拿到手的工资都是实的。而现在扣完社保公积金,我们拿到手可能不到3500元。

货币比值相当于1:20左右。

也就是说我们月工资4000元,经济相当于过去90年的平均工资178元左右。

其实这样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购买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更是不断改善。

我的过去确实有一点两点让我们向往的地方,还是我们现今的生活总体好。生在福中要知福,千万不要不知足。


暖心人社


我82年大专毕业的,在上海参加工作,半年后转正,工资是58元。当时还有两个明目的副食品补贴,一个是8元,一个记不清楚了,大概是12元吧,然后还有奖金十几元,车贴2元,加在一起每月收入90几元吧,但肯定不超过100元。但那时的物价也很便宜,记得第一个月领工资,在中山公园对面杏花邨请客吃饭,一桌好几个人,连菜带酒才26元。一个月抽烟才几元钱,跟现在一包最廉价的红双喜价钱差不多。交通费是买月票的,六元一个月,算因公的,单位贴4元,自己出2元,上海的公交车基本上可以随便乘。在单位吃饭,掏10元钱,买10粮票的饭票2.7元,剩下的买菜票,省点可以在单位食堂对付一个月,还是包括早饭和午饭的。皮鞋猪皮荷兰式的7.65元一双,牛皮青年式的13.80元一双,涤纶卡其布的外套也才十几元一件。所以节省一点,一个月下来,总有30~40元的剩余。


七虫七花1199


这个问题单从数字上分析没有什么意义,拿那些过来人讲,他们的切身体会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我拿这个问题问了问家中的长辈,他们认真思考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4000元大概相当于八十年代的50元左右。

当时的生活,物质相对匮乏,消费途径也不多,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并不明显。一个月四、五十块钱却可以满足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尤其看病、上学、结婚、住房的压力并不大。唯一奢侈的东西就是电子产品,但那时候电子产品普遍都贵,而且很多家庭买一台电视机📺都是打算看几十年的。

如果单单比较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水平,似乎并不公平。毕竟社会在发展,有些东西和工资收入水平比较起来是便宜了,但有些东西却是贵了。还有很多东西是新兴的消费,以往并没有的。比如:买车养车费用、手机费、网费、保险、学生的补习费、外出旅游的费用……

客观地讲,以前的生活相对简单,没有乱七八糟的花费项目,当然,那时候供消费的娱乐场所也很少。

就生活幸福感来讲,现在的物质生活确实很丰富,但生活压力也很大。尤其是教育、医疗、房地产、结婚生子、丧葬等等几大方面,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相关费用也水涨船高。

总的来说,社会是在进步的,现在的老人们都承认现在的物质生活要远比以前的丰富,而且平均寿命也高于以前。但真正的幸福不是仅仅靠金钱多寡来衡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