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抑鬱症並非患者自身不想振作

Ruby Wax說,身體其他部位出了問題,大家會來關心你;但是當大腦出問題的時候,大家就只會說,振作一下!好像是我們自己不想振作似的。真實的情形是,我們的大腦生病了,它需要系統的、專業的關心。

我們還是回去到上個世紀50、60年代。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裡面的神經遞質水平不均,血清素濃度降低。什麼意思呢,我們大腦裡面神經細胞產生化學物質,相互傳遞,以使大腦各個機能運轉。這就需要大腦中有一些神經遞質,比如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的“多巴胺”便是這些神經遞質中的一種。

但是在抑鬱症患者大腦中,用多巴胺打個比方, 抑鬱症的患者遇見令TA高興的事情,腦袋裡面分泌了多巴胺,但大腦卻無法維持它們的水平,或者其水平被抑制。

由於這些生理上的功能受損,人就無法感受到“快樂”的感覺(最新的研究亦有談及血清素濃度可能影響大腦中神經的增長,或是形成新的迴路,修復海馬體的功能。

這就是為什麼說,抑鬱症和感冒發燒一樣,是有生理基礎的,並非“意志力”“積極與否”的問題。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所以科學家們就研製出藥物來,或是刺激大腦中神經遞質的產生,或是抑制大腦對於神經遞質的吸收。

總之,增加大腦中神經遞質的水平,以讓抑鬱症患者能夠重新擁有感受快樂的能力(比如說:百憂解和帕羅西汀這些抗抑鬱藥物是被認為提高血清素水平的,以此來強化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水平——就像在兩者之間加了一個擴音器)。

你看,這跟你摔斷了腿,你會去吃藥、打石膏一樣。抑鬱症也需要生理上的治療。

有趣的是,和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抑鬱症單純只是情緒問題恰好相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認為抑鬱症完全是生理性的疾病,只能靠藥物治療。

而各種研究數據顯示,抗抑鬱藥物大概對於60%左右的人群有作用。而關於抑鬱症的治療,也都專注於對大腦的研究和藥物的開發【1】。

用藥物治療抑鬱症,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1990年左右。然後人們發現,這是一種慢性的、複發率極高的疾病【2】 。就像小時候你打魂鬥羅,打了小妖,還有小妖。

於是,人們開始回頭看,這個影響人們心情的疾病,用心理治療,是否會有幫助,尤其是它是否可以維持治療效果,抵抗抑鬱的復發?

這期間有兩個關鍵的節點。一個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MartinSeligman 偶然發現“習得性無助”(Learnt Helpless),大意為人們在面對自己無法控制的情形面前,會放棄努力,進而人們由此經驗習得到:自己在相似情形下(即便實際可以控制的情形下)必會無能為力【3】。

進而Seligman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套關於抑鬱症的認知理論【4】。但是仍然沒有人知道如何對此進行心理治療。人們當時認為心理治療對焦慮、驚恐障礙等有效,而對於抑鬱症無能為力。

接著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AaronT. Beck在做心理治療的時候,開始會問抑鬱症的來訪者:“你在情緒非常低落的時候,你腦子裡面會想什麼?”結果他發現很多來訪者開始能夠抓到很多消極的、並不客觀的想法:比如,如果我數學沒有做到滿分,那麼我無疑是個失敗的人等等。

Beck發現,抑鬱的來訪者思維中會頻繁出現喪失、失敗、無價值感及拒絕等主題,由此,Beck在心理治療的框架體系下,建立了如今眾所周知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結構化、耗時少的方法,它關注於抑鬱症患者的一些核心信念,以及修正一些使來訪者社會功能受損的內在態度(Disfunctional Attitudes)。後來Zindel Segal, Mark Williams等人在認知行為治療基礎上發展出內觀認知療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對內觀認知療法感興趣的同學可看:牛津大學內觀認知中心:Oxford Mindfulness Centre,在抑鬱症的治療以及預防方面,都有非常積極的推動。

關於什麼是抑鬱症、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內觀認知療法如何針對抑鬱症進行治療,有一系列牛津大學制作的對Mark Williams的訪談在其中提及的“內觀”、“冥想”對於日常我們保持好的心情,預防抑鬱亦有幫助。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我們還回來看抑鬱症治療的發展。這時候有大量的研究,開始探索究竟是藥物治療更有效,還是心理治療更起作用?

不同的研究都發現,有些人群對藥物的反應更好,而有些人對心理治療的反應更好。藥物和心理治療在治療中也起著不同的作用。

而抑鬱症本身是個複發率高的疾病,當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諮詢一起來做的時候,能夠有效地延長抑鬱症復發的間隔時間【5】。這也和一切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大方向一致:你要尋求精神科醫生的診斷和藥物治療,亦要配合心理諮詢師的心理諮詢。

那你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精神科大夫和心理諮詢師的區別:

精神科大夫:有系統的醫學訓練背景。擁有精神科診斷權和藥物處方權。所以當你懷疑自己或身邊的朋友患有抑鬱症,你要去當地的精神科(抑鬱門診)去做診斷、拿醫囑。

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背景,接受過系統的心理諮詢訓練。無診斷權和藥物處方權。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當需要配合心理諮詢時,你要尋找心理諮詢師進行(中長期)諮詢。

所以,當你或者朋友出現“抑鬱症”的風險時,請儘可能幫助自己或朋友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先去精神科接受診斷和藥物建議,再視情況尋找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求助或給予陪伴,並做危機識別。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附贈小貼士:

(一)關於藥物:

【1】要堅持服藥一個月以上。

抑鬱症的藥物往往需要四周以上的時間才能起效。整整四周的時間,藥物不能改變你的情緒,它能使你身體更有力量,更有精神,卻不能使你灰色的世界變的明亮。所以很多來訪者會說,醫生開了藥,我也吃了,吃了兩週呢,沒用,我就不吃了。

這期間一定要注意,由於情緒沒有改變,但身體有力量,會增加自殺風險,因此要遵醫囑,住院或24小時監護。

【2】要定期複診。

前面說了,藥物是為了補充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水平。但是因為我們大腦中的神經遞質不止一種,現在的科學研究並不能識別不同的抑鬱症來訪者,究竟缺少的是哪一種遞質。所以一般精神科大夫都會跟來訪者說,你先回去試試這個藥,過一個月要來複診。

我們總覺得是大夫在敷衍我們,尤其是吃了倆星期,覺得藥沒用,就自行停了藥,再也不回去。但實際上,大夫往往先給患者開常用的藥物(SSRI,它包含大多數人們常見的缺失的遞質)。如果1個月後無效,大夫才知道你缺的不是這個,我們換一種試一試。

而關於抗抑鬱藥物的研究綜述,請看 《Post-Prozac Nation 後百憂解之國》中英對照版。

關於抑鬱症心理治療的研究無窮盡。各個心理治療流派對於抑鬱症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我特別想說明的是,儘管心理治療有各個流派之分,但心理治療的本質相通。 加之當“抑鬱症”被還原成為一個人的時候,其生命的厚度和豐富亦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儘管在文章中強調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抑鬱症治療的有效性,但是好的心理諮詢師往往會根據來訪者實際的狀況,在心理諮詢的框架下,選擇合適來訪者的方式,和來訪者一起工作。

更重要的是,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這裡為你推薦六位擅長處理抑鬱情緒的諮詢師,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和朋友需要專業的幫助,他們也許可以幫到你。

點擊諮詢師頭像,即可查看諮詢師更多信息&預約方式: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TA說

所謂的現實就是沒有永遠的天晴,也沒有永遠的暴雨,但是因為有暴雨才能珍惜與享受天晴的溫暖。

對自己內在下的功夫有多深,就越少有機會掉入黑暗的陷阱。然而,不可能沒有黑暗的時候,因為有黑暗才有光明,人生有低谷才有高峰。

在我心中,心理諮詢的意義是:他沒辦法幫你解決現實問題,他能做的是陪你一起走段夜路,讓你能堅持下去,迎接陽光的照拂,且有勇氣獨自面對黃昏來臨。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TA說

在諮詢過程中,我會比較關注你的內在感受和你眼裡的世界。人們內心有許多渴望和害怕,但往往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表達出來的,有時是沒有能力說,有時是不敢說。

我會努力去理解坐在我眼前的這個你,雖然有時候我們雙方都會覺得很難,會失望、會犯錯、會誤解,但我依然相信那些執著的渴望會跟我結盟,讓我去貼近你,看到你。

承認自己的渴望是件並不容易的事,被人看到真實的自己也需要勇氣。但自從你走進諮詢室的這一刻起,你便不再是一個人。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TA說

萬物皆有裂痕,那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嬰兒能夠存活於世,全賴在母親子宮中的臍帶供給滋養。同樣,在人類的生存歷史中,唯一使我們從蠻荒黑暗中存活下來的,也正是人與人之間這種強烈的情感心理紐帶,或者叫依戀關係。

每個人都有一條生命的脈絡和基本命題,這便是他創造意義,重新發現“自我”的立足點。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TA說

我們將共同合作,一起探索你所帶來的人生課題。在安全、溫和的諮詢環境中,去關注你的想法、情感、行為及願望,以及這些對你本身的意義。

我會成為你的雙眼,幫助你去拓展更廣的視角,去認識你自己以及關於你內在發生了什麼,探尋這些現象或人際模式對現在的你的影響又是什麼等等,在這樣漸漸深入理解自我的過程,我們會慢慢發現過去自己的慣性模式與自我選擇之間,其實存在一份空間,讓我們可以去思考、去嘗試新的、更合時宜的、健康的方式去回應我們的外界,進而讓自己過上越來越滿意的生活及自信的看待自己,在這樣的歷程我們漸漸懂得那份自由與解脫。

期許你的靈魂能夠釋放他獨有的光芒,你的內心能活得更加自在和滿足。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TA說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它的病因40%是生物遺傳性,還有60%是環境因素所導致的。但抑鬱症不是絕症,它是能夠治療而且能夠治好的一種疾病疾病。及時尋求醫療幫助和心理干預,能夠幫助你比較順利的治癒。但如果沒有重視,或者反覆陷入抑鬱,也許就會變成一種慢性的疾病,也就要長期的療愈。所以,我們要儘量避免抑鬱症變成慢性的,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及早康復。

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在這裡,我可以為你提供心理諮詢的服務。在心理諮詢中,我會比較關注諮詢關係對於你的影響,所以有時候,我會詢問你和諮詢相關的感受想法和問題。

當最黑暗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的資源。

承受著抑鬱,我們不是不想振作……

TA說

“我內心有一個小人說應該這樣做,但是另一個小人做不到。我沒法成為我想要成為的自己。”“我們一起來看為什麼做不到,有沒有辦法可以慢慢做到。”

我的諮詢需要至少每週一到兩次固定時間的頻率和相對長期(30周以上)的工作時間。比較適合處理深層次的一些性格層面的問題,如果是已經困擾你很久的人際關係模式、戀愛情感問題,情感波動、自信自尊問題和職業發展問題會比較適合這樣長期的探索。如果你需要短程的諮詢,這不是我所擅長的,但我的其他同行可以為你提供更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辛德爾.西格爾,馬克.威廉姆斯,約翰.蒂斯代爾;劉興華等譯. 《抑鬱症的內觀認知療法》.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2】Judd LL. The clinical course of unipola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7,54:989-991

【3】Seligman, M.E.P. "Effects of inescapable shock upon subsequent escape and avoidance respondi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1967, 63 (1): 28–33.

【4】Seligman, M.E.P.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1975.

【5】Frank E, Kupfer DJ, Perel JM, et al. Three year outcomes for maintenance therapies in recurrent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0,47:1093-1099.

- 點擊瞭解更多,遇見更多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