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教育輿情的“雙輪驅動”

教育輿情的“雙輪驅動”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的社會活動。由於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涉及公眾根本利益,所以一直是輿論場高燒不退的熱點話題,始終處於公眾的視野之中。近年來,隨著公眾對教育的關注度提高、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公眾逐漸形成了教育系統並非清水衙門、教育管理和學校管理漏洞百出、師德師風淪喪下滑、育人機制僵化亟需改變等負面刻板印象。

教育輿情是民生輿情的分支,其構成要素主要有主體、客體、中介性教育事項和空間。在教育綜合改革過程中,教育輿情往往“功夫在詩外”,被安全與公正兩大核心關切“雙輪驅動”,從而形成情緒表達、主題偏激、焦點遊移、攻擊體制等傳播特點。教育話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隨著問題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尖銳,教育輿情出現娛樂化傾向,非理性、情緒化因素化作輿論場惡搞的段子。

在新的傳播格局和輿論背景下,對教育輿情進行細分研究和妥處,不僅可以增加社會公眾對教育的信心和期待,重塑教育系統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還有助於推動教育輿情研究的科學化進程,對於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左輪驅動”之校園安全

1、人身安全——學生在校傷害事故

風險無處不在,在校中小學生是社會弱勢群體,面臨的人身風險與輿論風險成正比例,也即年齡越小,人身風險越大,相對應的輿論風險成比例增加。這裡的人身安全,特指中小學校學生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遭受的身體傷害、精神傷害以及死亡事故。比如: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北京延慶初中生被逼吃糞、海南萬寧幼女開房事件、昆明小學“9.26”踩踏事件、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姦殺女生案等。

高校學生的人身安全與中小學生的人身安全側重點不同,主要包括學習中的安全和生活中的安全,特指生命權、健康權和行動自由權方面的威脅和風險。在高校校園所發生的大學生人身安全事故中,行動自由權是重點,由生命權和健康權引發的輿情,絕大多數是可以通過教育、防範和加強安全管理等措施避免的。比如:武漢理工大學陶崇園跳樓事件、安徽工業大學某男生持刀劫持女研究生等。

2、食品安全——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學校是人群高密度集中的重要區域,食品安全知識傳播的快慢,食品衛生環境整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師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發展,對校園秩序和社會穩定影響巨大。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頒佈以後,政府監管部門有針對性地關注一些特殊群體的飲食安全,校園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因此被列為重中之重。從愛護學生健康、保護學生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各級職能部門、教育機構以安全促教育,把學生食品安全管理監督工作納入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確保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與校園安全的網絡輿情合流後,具有更強的時效性、針對性和互動性特點。在輿論場呈現兩種態勢:一是輿情升級傷害政府公信。學校食品安全工作出現過失後引發家長及社會廣泛關注,但職能部門及相關單位迴避矛盾、處置不當,輿情升級後不僅對公眾心理造成巨大沖擊,還會傷害地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比如:廣西柳州幼兒園“問題”牛奶事件;二是虛假信息引發社會恐慌。學生群體的弱勢屬性,以及部分媒體欠缺食品專業知識,導致某些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不穩定,個別事件甚至被炒作放大。比如:每年春季爆發的諾如病毒,其症狀與食物中毒非常相似,不明真相的家長經常以訛傳訛引發社會恐慌。

3、環境安全——硬件設施和社會環境

校園環境安全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硬性的符合安全標準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比如,在常州“毒地”建校、江蘇南京塑膠跑道苯超標、武漢江夏藏龍二小疑似甲醛超標等輿情中,學校雖然不是直接的汙染物排放者,但是在校舍的地址選擇、設施設備的採買上負有安全責任的義務,應對學生的安全負責;二是軟性的校園及周邊社會環境的治理,比如,社會閒散青年在校邊遊蕩、聚集,網吧等娛樂場所常存,危及學生身心健康的經營場屢禁不絕,不法車輛、超員超載車輛、家長接學生車輛雲集等。只有軟硬件環境的有機結合,才能為廣大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保障學生健康成長。

安定、安全的校園環境是發展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各方積極協調配合,校園安全的防範體系才能得到不斷鞏固加強。在實際工作中,教育部門及學校領導看重教學質量、升學率、競賽成績、比賽名次等顯性指標,但對學生管理、門衛值班、防火防災、運動場地建設及周邊環境整治等隱性內容缺乏緊迫感,其原因是兩方面:一是教育部門、學校整合資源能力有限,對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心有餘而力不足,缺乏推動校園良好環境的行政協調和人力保障;二是相關領導安全意識和安全防範能力有待增強,缺乏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種安全工作應急預案,最終在打造校園環境安全方面變成“跛腳鴨”。

4、信息安全——計算機病毒和信息洩露

計算機接入互聯網的目的是為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電子信息和電子數據文件成為校園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校園網主要以局域網和網站的形式存在,具有安全風險日益提高,抗風險能力弱,損失無法彌補等特點。由於校園網硬件設施普遍存在代差,管理人員防控病毒實操技術有限,使用人員繁雜無序風險高企,一旦校園網絡安全出現問題,不僅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很可能使學生個人的學籍檔案、財務數據等重要資料丟失,造成難以想象的嚴重後果。

校園信息安全日趨嚴重,其表現形式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計算機病毒肆虐,對校園網絡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比如勒索病毒導致若干局域網癱瘓,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計算機病毒的蔓延還體現為不良信息的傳播,關於色情、暴力等內容的網站氾濫,衝擊學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二是人為的惡意攻擊導致信息洩露,一些人利用網絡協議,服務器和操作系統的安全漏洞以及管理上的疏忽非法訪問資源、刪改數據、破壞系統,比如鹽步職業技術學院從2010年秋季入學的2640名學生完整信息全部流出,信息洩露為電信詐騙大開方便之門,影響惡劣。再如山東女孩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離世,也曾掀起輿論狂濤。

“右輪驅動”之教育公正

1、行業貪腐——人格期望與現實落差

在任何地方,只要權力不受制約,都可能製造出貪腐的土壤,教育系統同樣也不例外。各地教育系統中,屢有官員因貪腐問題落馬,職務犯罪主要集中在物資採購、校舍建造、職務安排等環節。鑑於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的特殊性,社會對教育從業者寄予較高的道德期望,對相關官員也有較高的人格期望。然而,現實顛覆了網民的這種認識,教育系統的變味、變異、變質,較之其它行業“有過之而無不及”,冠冕堂皇與蠅營狗苟形成鮮明反差。當前教育領域並非一片淨土,教育部門也非清水衙門,教育官員貪腐的危害性,以及由此引發的教育輿情,不僅對教育生態和教育公正形成破壞,而且嚴重敗壞社會風氣。

“教育貪腐”不僅主要涉及校園工程建設,而且涵蓋了食堂發包、校服、圖書和多媒體教學設備採購、教師調動、學生入學、合作辦學等多個方面。同是腐敗,高校與中小學的腐敗特徵有所不同:高校由於大規模擴招、並校,派生出巨大的建設工程,腐敗多發生在基建、後勤部門,例如影響較大的武漢大學腐敗窩案,就是由後勤部門的腐敗案牽出的。而中小學普遍存在的高額擇校費,則為眾多校長們提供了巨大的貪腐空間。大到一棟樓,小到一冊圖書,從工程招投標到校服採購,從教學招生到學校建設,近年來包括廣東深圳、浙江、吉林等多地曝出“回扣門”。在教育貪腐多點竄爆的輿論風暴中,教育公正淪為笑料。

2、學校管理——教師素質和隊伍建設

學校管理工作是關係全面辦學質量的活動,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對人的管理,即調動學校全體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實現學校的辦事目標、教學目標和管理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管理的核心,就是教師素質和隊伍建設。當前,輿論場詬病已久的問題主要在於:教學管理重教學不重科研、 教育理念重升學不重育人,教育方向重智育不重德育, 教育過程重行為管理輕知識交流傳遞,一言以概之,學校管理沒有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教研活動三者有機整合起來。

學校管理的起點和歸宿是人,學校管理的動力和核心是人,學校管理的成敗取決於人。學校管理的“閥門”松一寸,教育輿情的烈度就高一丈。當前,輿論場關於學校管理的“吐槽”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校園的歪風邪氣、八卦醜聞層出不窮,矛頭直指師德師風,比如:廈大博導誘姦女學生事件、黑龍江一教師公開索禮事件、安徽師範大學教授抄襲事件;二是教師素質和隊伍建設,質疑管理僵化、缺乏人性,比如:女教師劉伶俐患癌被開除事件、辭退懷孕女教師事件等。故此,學校管理必須以人為本,“用心”管理學校,才能構建和諧校園。

3、教育管理——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

教育管理問題,說到底還是一個育德育才問題。學校和教師的一切努力,最終要轉化為學生的內心認同和自覺行動,才是教育的成功。站在教育功能的角度來看,教育的價值既有功利性的一面,又有非功利性的一面。然而,我們現階段的教育管理日益呈現出狹隘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比如:女大學生裸貸、武昌理工學院校內酒店賣淫事件、北大學生弒母、武漢大學珞珈山“炮王”、山東高考志願被篡改、河南高考替考事件等。不少人把校風校紀“走火入魔”歸結為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但卻沒有思考過社會風氣為何會影響到學校。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德育工作的滯後是因為教育管理沒有體現其多重功能和價值,教育功能和價值上逐漸物化。

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學生自覺培養良好行為,不僅要求他們有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前,學生心理疾患、心理障礙、心理失衡引發的青少年犯罪、極端思維、自殺等暴力個案較多。比如,浙江省金華某學生錘殺母親、溫州市兩名學生因勒索錢財將一同學砍死等。中、小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大學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投射在輿論場,引發了公眾猶疑、憂懼、失望、憤怒等不滿情緒。學校作為健康教育實施的主要承載者,不能單純強調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淡化甚至忽略教學過程的目的性和教育性。

4、教育改革——體制改革和教育資源分配

教育改革是輿論場炙手可熱的話題。近年來,我國教育的大發展、大改革,使新舊矛盾相對集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一些改革舉措變成簡單和重複的方程式,一些標榜著“分數第一”“提前搶跑”“精英教育”的改革主張,被輿論嘲諷為“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比如,“以考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不能滿足人的發展需要,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遠遠大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教育內部機構不合理人浮於事,教育目標重成才輕成人從根本上制約了人才培養等。滬浙成高考改革試點等新聞刷屏網絡,一度引發各界大討論。

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現狀的變化”為判定標準,以“有意義的轉變”為標誌。但是,一些地方教育新政不是遵循科學的育人規律,從人的全面發展上推進實質性的改革,而是因循守舊地修修補補,從行政角度去維持穩定、追求“教育政績”,這就很難使教育改革真正實現適應社會發展之需、人才成長之需、環境和諧之需。比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以及由此生造出的“學區房”概念,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引發留守兒童大討論等話題,直接與“社會公正”混合交流,在輿論場熄而不滅。故此,充分理解中國教育改革的複雜性、曲折性、長期性,這是制定教育改革的合理具體目標與科學推進策略的基礎。

5、關聯輿情——教育輿情無限泛化

從狹義上來說,教育輿情是指社會公眾對以教育為主題的,所有自己關心的公共事務,所持有的相關情緒、態度、意見和意願相交錯的總和。教育輿情的泛化,主要指輿情議題、輿情指向和輿情表達的泛化傳播,表現出擴散速度快、破壞性強和輿情主體同質性強等特徵。而且,教育輿情的客體偏重於微觀層面或涉及公平正義的話題。比如,高校師生在校內外重發生的大事件、社會熱點難點重點問題上存在的困惑和疑慮,師生因為某些公共事務、政策、措施而產生的訴求及發聲,某些意識形態領域有可能會影響到學校和社會穩定發展的端倪性、傾向性的問題等。

現階段,與教育相關的各類熱點問題,毫無疑問都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尤其是網民對我國教育現狀的總體評價不高。在這個大前提下,師生群體會就自己的經歷而表達各種的思想反映和傾向性想法,公眾對師生群體的觀點、情緒、思想、態度的再次討論,催生了輿情泛化。比如:人大畢業生伍繼紅赤貧狀態、北大“屠夫”陸步軒等,都曾在輿論場引發網民熱議。公眾對教育話題的關注,言在此而意在彼,客觀上是為了反映問題、提出建議,主觀上矛頭指向社會公正等話題。這就要求高校在事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問題上站穩立場,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對意識形態陣地的主導權,鞏固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當前,世情國情民情發生深刻變化,對教育事業的戰略定位、歷史使命和目標任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工作既是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也是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在諸多輿情中,教育輿情與校園安全、公平正義息息相關,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傾其教育之力,促進社會和諧,已經成為輿論場經久彌堅的共識。正確認識教育輿情的演繹特點和傳播規律,把握安全與公正兩大核心關切,才能更好的在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發力,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