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文图/丁是丁 公号/丁是丁(dsd555555)

1

我们从小到大的家教、养成的礼仪,很多都来自用餐时间。我想,这大概也是民间“桌前教子”传统的由来吧。

我小时生活在农村。当年生活贫困,每每都是粗茶淡饭,即便家里来了客人,地八仙桌上也鲜会出现十个碟子八个碗,顶多在咸菜疙瘩之外多出一盘花生米或者炒鸡蛋。如果吃水饺,除了一份蒜泥,也极少出现多余的配菜。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人生最早的“用餐礼仪”教育,都来自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姥姥姥爷。

至今,家里每每吃水饺,我都会想起姥爷的教诲。拿咬了一口的水饺去醮蒜泥,被姥爷制止了。久远的年代,恍惚的童年,连姥爷的容颜都已模糊,但他的意思我记到现在:水饺咬了一口再去醮蒜泥,吃相太难看了,让别人也不舒服。正确的吃法是,夹一点蒜泥放到你自己的碗里或水饺上。

还有,不要在盘子里挑挑拣拣,不要把筷子绕到盘子的另一端去夹菜,不要用筷子敲碗,不要咬筷子,不要用盘子喝汤,不要提着勺子在锅里舀汤喝,不要直接把骨头吐在桌面上……还有,要等家人到齐、等大人上了桌小孩才可以吃东西;有客人的时候要等客人先动筷子,先吃完离开饭桌时要跟客人打招呼……还有,“食不言,睡不语”……

这些从小到大的饭桌上的规矩,说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却让现在的我明白——这就是教养的一部分;也让我知道——教养,跟识不识字、有没有文化关系不大。从前,即便是在乡野农村,千百年来的习俗、礼仪也有人在很好地传承。

古人深谙“桌前教子”的重要。那些从小在餐桌上养成的习惯和礼仪,待你走出家门、踏入社会、与人交往之后,能让人感受到你的家(庭)教(养)。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2

前不久,有两位中国女游客在大阪一家烧烤店用餐,遭到店长怒斥,并被赶了出来。如果事情只是如此描述,怀着民族情结,可能会有人以为是歧视中国游客,大概可以上升到唱国歌的高度了。

但通过周围食客拍下并上传到网上的视频,人们看到这两位女游客是因为“吃相太难看”了,被烧烤店嫌弃。视频中,那位30多岁的店长说的是:“那种肮脏的吃法,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不用付钱了,请马上离开。”

人家宁肯不要钱,也不欢迎你去吃饭。当地电视台也报道了此事,且通过网络传遍全球。

这两位女游客的吃相到底有多难看,据说有三大“罪状”:

第一,超时。当事人在烧烤店选的是90分钟烤肉自助餐,时间到了以后,店员多次提醒她们才离开座位。

第二,未经同意拍摄录像。

第三,点了一大堆各色牛肉,只是点,没吃完;各种佐料碟子与牛肉交叉搁置,桌面惨不忍睹;虾壳扔在地上。这才是关于“吃相”的重点。

说实话,这两位女游客的吃法,换在国内一般的餐厅可能都不叫事儿。

比如超时,这里面有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在国内餐厅你点餐后呆多久服务员都不敢撵客,顶多一遍遍倒水使眼色甩脸子催促你离开,但在时间观念特别强的国家和地区,超时者、迟到者都不文明的表现。预订90分钟就在90分钟内用餐结束,不然可能会耽误别的客人用餐。

比如吃饭前拍照,如今流行“手机先吃”。对很多女人来说,“吃饭不拍照,臣妾做不到”。但据说日本对“盗摄”有详细的规定,在禁止拍照拍摄录像的地方拍照并上传到网上,是侵犯肖像权的。店员制止并拒绝时,就应该不要继续拍了。

比如点餐、摆盘、虾壳扔哪里。餐馆营销难道不是客人点得越多、客单价越高越好吗?“光盘行动”只是提倡而已,凡事若停留在“提倡”的层面,就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形同虚设的事;还有摆盘,那不是服务员的事吗?虾壳扔桌上还是地上还是垃圾桶内有什么所谓?餐厅工作人员、保洁是干什么的?到各地的夜间烧烤档、撸串摊看看那一地的狼藉,一派的吃相,就习以为常了。

但是。

出国旅游是去到外乡外国,中国素有“入乡随俗”的教习,如果走出国门,不懂得“随俗”,固执地坚持己见,恪守自己的习惯,甚至是“恶习”,大概就难免被嫌弃,甚至被下逐客令了。在网络时代,那些并不光彩的负面信息,分分秒秒钟就会被传播到全世界,会被更多人耻笑。

我在去日本旅游之前就听先前去过的同事分享过自己的感受。“洁净”是所有去过日本的人能眼见的,已经不需要再提。同事站在管理的层面,看到的是全民的教养。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类似高速公路服务区地方的餐厅,几乎没有服务员,全程自助,点餐、用餐、餐具回收归位全部靠客人自助,但是到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据说在全日航的飞机上,空姐很容易从回收的饭盒上辨别出哪些是日本客人。日本乘客通常都会把用过的餐盒归整好,就像空姐递给他们时一样,而且彬彬有礼。

这一点,得益于日本从小对孩子的“食物敬畏教育”,源于他们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我们看日本或韩国的电影电视剧,在用餐场景,经常会听到一句“我开动了”,而且往往还会双手合十……这情景如同信奉基督者用餐前的祈祷。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背的一首诗是《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在教育层面也只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首诗而已。

对食物、对自然、对大地、对万物、对未知的冥冥有敬畏之心,又何尝不是教养的一种啊。

我觉得那种把餐盒、餐盘规整好的“吃相”很好看,值得学习,而且是举手之劳。以后再坐飞机时、吃快餐时,便努力把餐盒、餐盘收纳好,交回给空姐或摆在桌上等服务员来收时,占用空间少、节省他们的时间,且不会把汤汁轻易洒落出来。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3

一个人的吃相,通常就是他的教养。

我有个朋友,当年带前任男友回家,只吃了一顿饭,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那男孩在饭桌上的不拘小节令未来的岳父母反感:明明不能喝酒还硬逞强,出了很大的洋相;据说吃饭时,拿着筷子戳戳点点,一粒花生米翻捡很多次才吃进嘴里……连朋友的弟弟都不喜欢他的吃相。朋友很听当教师的父母的话,就跟他散了。后来偶尔提起,朋友说“幸亏”。

吃相不好的人,大概通常都不会有好运气。因为,通常都会被人看不起。

很多企业家都有“看吃相,论人品”的习惯,甚至是在招聘过程中,刻意安排就餐环节,以挑选人才。

生意圈中、社交场上,有识之士很容易透过周围人的“吃相”,见微知著,判断出一个人的品性、教养和格局,从而达到识人、用人的目的。

多年前,读过万科前总裁王石的一则“轶事”:早年,一位想和王石合作的老板请他吃饭。席间,老板让人牵来一只猴子……老板说猴脑大补。王石被此人的残忍震惊,认为跟没有善心的人合作极其危险,便没有与之合作。后来,那位老板果然在与别人合作时携款私逃。

“虐食”大概是最难看的吃相了。不是单纯的没有教养,而是残忍,食用濒危及野生保护动物,是直接的犯罪。

坊间也流传着SOHU董事长潘石屹“选人”的故事:公司招聘财务人员,有个年轻人入选。一起吃饭,潘石屹发现那小伙看到桌上有名牌香烟,便很主动地给大家分发。由于很多人不吸烟,年轻人自己抽了几支,用餐结束,又把烟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这个“打包”的动作,让潘石屹对他做了放弃。

“打包”在通常情况下是美德,是节约,是会过日子的表现,但在潘石屹看来,大概属于“吃相”不好吧。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财务人员,应该时时刻刻公私分明,这是职业道德,也是本分。

而且,我以前曾恶狠狠地说过一句话:在一个董事长和总经理都不吸烟的公司保持抽烟的恶习,是不懂事的表现。

不懂事,说白了就是没有教养。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4

我至今多年记得在西安回坊吃羊肉泡馍时遇到的一对中年夫妇,看容貌很容易判断他们是欧美人。

那家店生意实在火爆。当时我们一家三口跟他们拼的桌,我们落座时他们已经快吃完了,临走把剩下的半个馍、几瓣甜蒜(赠品)还打了包,不忘跟我们挥手告别,点头示意。我老公特别的感慨,觉得人家不仅表现出对食物的尊重,而且表现出了友好和教养。

同样是打包,换在别的场合可能就是吃相难看的表现。前段时间,重庆有个女子跟相亲男子一起吃饭,饭后立刻被删除好友,原因是打包剩菜。女子很委屈,不明白相亲男当面还夸她“勤俭会过日子”,为何连微信好友都做不成。

“打包剩菜”只是个借口是个挡箭牌吧,是男方根本不喜欢她而已。如果对面坐着的是自己女神,她再多点一份一起打包回家,虽然吃相比较贪,对方可能也巴不得。

话说回来,相亲是俩人第一次见面,如果是男生买单,我觉得女子再勤俭再节约再会过日子,打包似乎也不妥当。与其打包剩菜,不如在点餐时就适可而止,不要点得太多,不要剩下,把“光盘行动”前置。

如果是女子掏钱请客,打包或可能让对方接受,不然真的是显得很小气。“打包”后,是自己拿回家还是让对方拿回家,也取决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立场。如果是对方请客,即便对方打包,让你拿也应该推脱一下才比较合情合理。

中国人把吃饭的场所统称为“饭局”。吃饭事小,饭局事大。在这个“局”里,你可能看透别人,也可能会被别人看透。一个人的出身、教养、品味,很容易通过一粥一饭、通过吃相表现出来。

所谓“民以何食为天”,在这个层面上,还真是大可上升到国民品格、人性修养的天大的事。

(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旅游途中拍摄)

你的吃相,就是你的教养

最新文章

长按下图二维码可关注“丁是丁”

感谢转发,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好的赞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