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門外靈谷寺東北側,紫金山東峰下,有座佔地300餘畝的民國墓,墓的主人名叫譚延闓。譚延闓墓離中山陵不遠,隨著歲月流逝,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都問這傢伙何德何能,如何會有這麼高的規格,都快趕上帝王陵。曾有過一種傳聞,說譚墓前的各種石器,“祭臺、石獸、經幢、華表等皆北平古物”,具體出處有些模糊,民間傳聞是來自清代大臣肅順的墓道,也就是那位死於慈禧之手的肅親王。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中山陵

譚延闓[kǎi]何許人也?譚延闓(1880~1930),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是民國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墓

除了這些冷冰冰的職務簡歷外,譚延闓留世的還有兩樣寶貴遺產:一是書法,二是美食。

提起民國時期的書法家,學界公認的有四大家,他們分別為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草書)。此四人,都是民國時期的超級牛人,在事業與學問上均有非同尋常的建樹。

這四個人中,最不為現代人所熟悉的,當數排名第一的譚延闓,因為他早於1930年就去世了。譚延闓的字亦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他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譚延闓善詩聯,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世人對譚延闓的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民國完一人”,說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稱他為“藥中甘草”,也有人說他是八面玲瓏“水晶球”……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黃埔軍校大門橫匾“陸軍軍官學校”為譚延闓所書

這位仁兄無論是以當時的標準還是以現代的眼光,他絕對是個成功人士,但是,他為人卻率性而為,妻子去世後,曾拒宋美齡之愛,在漂泊中獨守一生,最後還是他玉成了蔣宋的婚姻。面對蔣的獨裁,身為行政院長的他抱定“三不”主義:一不負責;二不諫言;三不得罪人。就是這樣一個以“混”為業的政壇玩偶,連老蔣也得讓他三分。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

1/老譚是個官二代

譚延闓的爺爺譚之恆是國子監生,在湘潭一帶教私塾,他這個人喜歡結交朋友,有幾個錢都散了。他的老爹譚鍾麟30幾歲考上進士,一開始是在翰林院。40多歲才到外面做官。他官運好,基本上是平步青雲。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他是陝甘總督,給左宗棠搞後勤,供應糧草。收復新疆,他也有份功勞。新疆收復後,設立巡撫,譚鍾麟每年把甘肅糧餉的三分之二給了新疆。陝甘總督後,譚鍾麟又當了吏部尚書,閩浙總督,兩廣總督。從兩廣總督這個位置退下來後,他們一家住在長沙,譚鍾麟早就在長沙買了房。譚延闓是譚鍾麟的第三個兒子。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的出身並不簡單啊,由於有了這樣的家庭背景,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譚延闓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他老爹規定他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1歲時,就能撰寫治國理政的大塊文章。這樣一個神童,名聲肯定遠播他方,就連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都稱讚他為“奇才”。翁同龢見而愛之,嘗語譚父曰:“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後果如翁老師所料。譚延闓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府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三十年中進士,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慈禧太后晚年,曾親自主持改革,即所謂“丁未新政”,延闓積極呼應,屬湖南立憲派首領,任省“諮議局”議長。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畫像

2/識時務者為俊傑

後來,譚延闓又順應形勢,積極投身革命,成為元老級人物。1911年武昌起義後,任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長,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支部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並公開發表《討袁檄文》,被袁世凱撤去都督之職。去職後,先後避居青島、上海。袁死後,任湖南省長兼督軍、省長,1920年11月被趙恆惕驅逐而赴上海。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1922年陳炯明叛變後,孫先生被迫離開廣州,去上海。譚延闓親自到碼頭去接孫。那段時間,他們來往很多。譚延闓越來越瞭解孫先生,逢人就講,革命領袖非孫公莫屬。把前一年變賣田地的錢拿出5萬光洋給孫作軍餉。從此譚延闓一直跟隨孫,孫也重用譚延闓,從此走上一條上坡路。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任命書

3/人生最深的痛

譚延闓雖然出身官宦之家,表面看似光鮮,但是,他還有一個不能輕易為外人道的人生之苦,那就是,他不是嫡出——他的母親只是老爸的偏房之一。在封建時代,是有許多規矩左右人們生活的。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

譚延闓的生母還不是一般明媒正娶的偏房,而是丫環之身圓的房,在譚家的地位非常低。每當吃飯時他的母親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1916年,譚延闓的生母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此時,他第二次督湘,政局動盪。此時離湘,湘督“寶座”有得而復失的可能,但老譚是個大孝子,聞訊後當即趕往上海寓所奔喪。

第二年,譚延闓扶靈迎葬長沙,暫停柩荷花池。譚宅位於譚姓族祠的後進,靈柩出殯必須經過族祠出門。按照族規,妾死後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那時的家法有時可是要大於王法的,不管你在外做了多大的官,回到家鄉這一畝三分地,就得要聽族人的。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想讓母親的棺材從祠堂的大門進,但是族人卻力勸譚延闓不要壞了族規,從族祠側門抬出,有人甚至還擋在大門口。譚延闓目見此狀,他的混勁又上來了,怒不可遏的老譚一氣之下仰臥母親的棺蓋上,命扛夫起靈。靈柩抬到族祠大門口時,他大喝:“我譚延闓已死,抬我出殯!”族人見狀,頓時面面相覷,鴉雀無聲,只好讓路,讓扛夫抬棺從族祠大門出殯。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母親的遭遇給了他巨大的傷害,也讓他對封建習俗深惡痛絕,並誓不納妾。老譚的妻給他生了一子三女後,很早便去世了,他妻子臨終前囑咐譚延闓,望他不再婚娶,將幾個子女帶好,老譚答應了。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比鄰若天涯

4/ “三不主義”混世

譚延闓在孫先生落難之際全力扶救,使孫大為感激,孫譚關係,也更加密切。此時宋美齡從美國留學歸國,孫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闓,並讓譚延闓認宋的母親為乾媽。譚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討第二個夫人”為由拒絕了。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促成蔣宋聯姻

蔣宋能夠結婚,譚延闓是主要功臣。孫去世後,譚延闓和蔣的關係日漸密切,1927年12月,蔣和結婚,譚延闓為介紹人。蔣第一次下野重新上臺後,蔣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任行政院長。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蔣、譚、馮三人合影

北伐勝利,蔣登上最高權力寶座,譚延闓很知趣,讓出國民政府主席職位,做行政院院長。面對蔣獨裁,譚延闓有一整套對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義:一不負責;二不諫言;三不得罪人。每次開會,他都閉目養神,抱著悶葫蘆不開瓢,只是伴食畫諾,混混而已。他深知在蔣手下辦事不易,情願無所事事,樂得自在,做一個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館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飯店都讓他吃遍了。他吃得異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蔣視為“眼中釘”,成了著名的美食家。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組庵魚翅

美食家的最高境界是,不光會吃,而且還會做。吃遍南京的老譚,又開始親自下廚,開發新品種。讓湖南食客津津樂道的組庵湘菜就是由譚延闓及其家廚所創立,組庵湘菜以“原材料選取精良、刀工處理精細、烹製技藝精湛、味道調和精準”的美食理念贏得了人們的青睞,被稱為“湘菜之源”,譚延闓及其家廚所創立的享有盛名之“組庵湘菜”為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官府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長沙火宮殿

都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可是老譚這樣一“混日子”的老官僚卻能得善終,看來是真的“混”出境界了,難怪有人稱他為“混世魔王”。

5/沒幾手好字是不敢出來胡“混”的

其實,譚延闓能生活得如此順利,光靠“混”是不可能的,認真說來,他是個有真本事的人。就拿他的字來說,當時就無人能及。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的字亦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書功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鋒於紙能藏鋒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

老蔣都服他,人稱書法奇人自詡吃貨的譚延闓

譚延闓書法

1930年9月,譚延闓患腦溢血,病中的他想到了蔣氏夫婦,囑託蔣氏夫婦在青年軍官中為譚祥擇夫,並囑蔣在他死後替他照看第二軍將士。因為蔣譚兩人在工作上和私下裡經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兒譚祥有時便隨譚延闓去蔣家。譚祥還是宋美齡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品貌端莊、聰穎出眾,又輩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蔣介石夫婦喜愛。後來,在老蔣的撮合下,譚祥嫁給了老蔣的得意門生陳誠。

交代完後事不久,老譚就去世了。

譚延闓的一生,在得與失,進與退之間,有為和“混”在政壇的無為之間,生動詮釋了《道德經》五千言中的最高智慧:不爭。

一位中年官員在一眾簇擁下,從綠呢大轎裡出來,來到這家書店門前,併為書店剪了彩,只見門上四個雄健的顏體匾額“文化書店”,這匾的書寫者正是此官員——當時湖南的最高統治者——督軍兼省長譚延闓先生。

經營書店的是誰?竟然能請動譚延闓的大駕為其加持?原來,書店的主要經營人不是別人,正是青年毛澤東。

十年後,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譚延闓,從報紙上看到中共攻打長沙的消息時,不禁向身邊的孫科等人苦笑道:唉,早曉得會這樣,當初我去剪什麼鬼彩喲?派兩個兵去把毛澤東一抓,何至於今日勞師動眾!

不僅是毛澤東,20世紀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大人物,都曾被譚延闓深深折服:孫中山想跟他作連襟,讓自己的小姨子宋美齡嫁給譚延闓,奉行不爭原則的譚延闓卻辭而不受。

而後才有蔣介石為了迎娶宋美齡而研讀聖經的故事,而譚延闓避而不娶轉而把宋美齡認作“乾妹妹”時,蔣介石還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縱觀譚延闓一生,更多的不是進取,而是十分巧妙的後退,是以退為進。譚延闓病逝時,于右任聞之太息:“譚三爺死了,國家少了一個瑰寶。他是大輪船與躉船之間的一個棕球。”意謂譚延闓在政治派系鬥爭中能起緩衝作用。

可見命運總是和譚延闓開著這樣的玩笑,光緒三十年(1904),譚延闓以會元(會試第一名)身份進入殿試。清朝二百年來湖南人中會元者,僅譚延闓一人。換而言之,他極有可能繼續高中狀元,然後像他的父親一樣,享盡天朝榮華。

可他偏偏和譚嗣同一樣觸動了慈禧敏感脆弱的神經,他們都姓譚,又同為湖南人,而後慈禧親點狀元時,想起了她最討厭的湖南“反賊”譚嗣同,時值大旱之年,慈禧轉而欽點劉春霖為狀元,畢竟“春霖”來得更吉利些。

可到了1921年,差點成為前清狀元的譚延闓,已然成為未來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的最高元首,第一任的行政院長。在上海塘山路東頭寓所,韜光養晦的譚延闓正一遍遍的臨寫顏真卿的《麻姑仙壇碑》。他的弟弟書法家譚澤闓曾認真統計過,平生共臨寫顏真卿的《麻姑仙壇碑》二百餘通。譚延闓只不過比魯迅大一歲,此時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還未出版,而歷經世事變幻的譚延闓卻已經在考慮如何退隱江湖了。

經過反覆臨帖和自小的千錘百煉後,譚延闓的字光明正大,鋒藏力透氣格雄健,以字如其人之說來看,譚延闓的“混世魔王”之稱,卻是他為人外圓內方的最好體現。

話說有一年陪汪曾祺去中山陵,回想起他讀中學時,舉行中國童子軍大檢閱儀式,親眼目睹擔任檢閱長,一路正步走,走上中山陵向蔣介石敬禮。於是,汪曾祺不禁動情地指著譚延闓為中山陵題寫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幾個字,激動地向旁邊人不斷強調它們是原大,是直接手寫,像這樣的“擘窠”大字,一般人沒功力根本寫不了。

不僅是譚延闓,民國時期政界的書法高手如雲,儘管他們都不曾以書法家自稱,但若以書法家標準衡量,恐怕非今天的書法家能比。在這批仁人志士中有四位知識淵博,德高望重,並以精湛的書法享譽書壇,民國書法界有真草隸篆四大家之謂,譚延闓“真”、于右任“草”、吳稚暉“篆”、胡漢民“隸”。

其中以顏體書法享譽書壇的當推譚延闓,很多公共場所都留下了譚延闓的墨跡,讓人賞心悅目,記憶猶新。

譚延闓的重要題簽,還有黃埔軍校校名“陸軍軍官學校”,南京“總統府”等。此外,譚延闓生前有時還與繪畫名流張大千、徐悲鴻合作書畫。

話說方才經歷了韜光養晦後的譚延闓,繼而擔任民國政府行政院長一職後,本應勤勤懇懇處理政務,卻又懶得跟蔣介石爭權奪利,乾脆當個甩手宰相,整天舞文弄墨。但是,他在重大事件上從不糊塗。從全力支持孫中山創建民國,到積極推動南北統一,都有他的一份功勞。

也因此譚延闓被譽為“藥中甘草”,甘草並不名貴,卻有“百藥之王”之譽,有調和各種藥材的功能,彷彿麻將牌中的百搭。他還有個諢號是“混世魔王”,我們說一個人會玩,其實就是說會混,對此譚也公開承認,人生難得糊塗,混也是一種境界,“混之用大矣哉”。

所以,從譚延闓的生平經歷和歷史貢獻來看,他的書法作品和他對書法高於政治得失的態度尤其值得後人玩味。

譚延闓經書嫻熟,也頗有造詣的詩人。譚延闓的書法主要有兩類內容,一是臨習前人作品或碑帖,但往往在臨習中自出新意。再是自撰詩文或聯語,完全用自己的風格來寫,並無拘束。此外,他與友朋之間大量的往來書札,也都是毛筆書寫,所用的箋紙比較講究,無論三五閒言,還是長篇大論,均一氣呵成,由此構成譚延闓書法成就的整體。

這份對書法超乎功利熱愛,源於譚延闓深厚的家學:譚延闓父親譚鍾麟為進士,曾任陝西巡撫和陝甘、閩浙、兩廣總督等職。譚延闓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定3天要寫一篇文章,5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

後世的書家認為,譚延闓字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不論擘窠榜書,還是蠅頭小楷均極精妙。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

1930年正值壯年的譚延闓突發腦溢血去世,國民政府為他舉辦隆重的國葬,蔣介石率領眾元老官員親自送葬,極盡哀榮。

譚延闓葬在離中山陵不遠處,隨著歲月流逝,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都問這傢伙何德何能,如何會有這麼高的規格,都快趕上帝王陵了。

那麼究竟是何德何能,讓無為的譚延闓死後能享此尊榮呢?

譚延闓究其一生,究竟成就了何等的功業,很難評價,但是無論作為軍閥還是文人,他都代表了最為純良和淡泊的文人氣質,也無怪乎他一生地位顯赫,位極人臣,死後享受非常隆重的國葬。

從玩政治的角度來說,在朝在野,譚延闓都可謂極度成功,他把自己的不重要玩到了極致:在這方面,蔣介石的心胸,汪精衛的氣量,遠不能和譚相比。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道德經》

即使作為譚延闓最為後人稱道的書法上,他完全具有創造自己書體的社會影響力和輿論環境,然而他卻完全不為所動,或許無論他的書法乃至人生,最應該引以為豪和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在天翻地覆的歷史演進中的恬淡,以及那份為而不恃的自然之象!(by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