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中蜂養殖史漫談:何旭

從漁獵時代到 19 世紀末,是中蜂獨養的歷史時期,這個歷史時期中國只有中蜂存在,馴養和飼養全都是中蜂,所有與蜜蜂相關性的歷史記載和文字資料均是中蜂資料,所以中國的養蜂史,實際上是中蜂的飼養史。中國最早的養蜂記載,有文字可查的恐怕要算春秋末期越國政治家范蠡所著的 《致富奇書》。公元 25 年前 (戰國 - 西漢之末) 《山海經·中次六經》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廬”。這也是比較早的蜜蜂文獻,亦為較早的飼養蜜蜂的記載。

養蜂鼻祖——姜岐:中蜂的馴養和家養歷史悠久,早在公元 25—230 年的東漢時期,已經開始飼養中蜂,方法是移遷蜂窩養蜂,把有中蜂棲息的中空樹段搬回家,掛於屋簷下飼養。晉代皇甫謐在 《高士傳》 中記載了漢代養蜂先驅姜岐的業績,文曰:傳授養蜂,養豬技術,教授天下,營業者 300 多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千家,可見當時的規模之大。皇甫謐贊他,“牧豕調蜂笑傲天涯。”姜岐,字子平,東漢延喜 (公元 158-167),漢陽上圭人,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姜岐在當時很受人們尊重,被列為高士,即名人,“後舉賢良,公府闢為茂才,為蒲坂令,皆不就,以壽終於家。”這是最早的養蜂授徒的記載 ,也是最早規模化養蜂生產的記載。

1 中蜂的生物學認識與進步

公元前 11 世紀到公元前 771 年, 《詩經.周頌小毖》 中記載了“莫予荓蜂,自求辛螫”的詞句,說明當年人們已認識到了蜜蜂具有螫刺的生物學特性。《楚辭·天問》 中提出“蜂蛾微命如何固?”蜂蟻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量呵?這就是團結的力量 ,社會性昆蟲蜜蜂的力量 。穆天熙在 《鴉陳賦》 中寫道:“左而依左,右而依右,密而有條,蟻屯蜂湊,若三軍之結部曲也。”這裡用軍隊的編隊佈陣來形容蜜蜂和螞蟻有組織的生活。楊敬之編寫的 《華山賦》 中寫道:“蜂窩聯聯,起阿房矣。”形容阿房宮聯接不斷的蜂窩,也是很恰當的。 《爾雅翌》 中記載:“蜂以千百數,中有大者為王,翳蜂舁之從其所住”。翳蜂就是黑色的中華蜜蜂,這時已認識到蜂群中有王,而且眾蜂擁護它,並且從其所居。漢代以後,關於養蜂的記載 越來越多,後漢的 《本草經》 上也有關於蜜蜂的記載 ,“蜂採花則以股抱之” (是指蜜蜂用後足上的花粉籃採集花粉)。“蜂王無毒,若失其王則眾散而死”。這些記載,至今對養蜂有指導意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人對中蜂個體生物學和群體生物學進行了觀察,公元 276-324 年郭璞撰寫的 《蜜蜂賦》 中首次記述蜂群中“吮瓊”“營堂”“閽衛”等飼餵、築巢、分蜂之分工,認識到蜜蜂的社會性。唐代養蜂人段成式所著的 《酉陽雜俎》 指出:相蜂 (雄蜂) 生三、四月,“相蜂越冬,蜂族必空”的記載 。指出雄蜂外部的形態是黑色和雄蜂過冬的後果。宋朝陸佃編著的 《埤雅.釋蟲蜂》 中說:“其王之所居,疊積如臺,語曰蜂臺。”這裡所說的“蜂臺”就是王臺,是蜂王發育成長的特殊蜂房,並不是蜂王羽化後所住的地方,說明對蜜蜂有了相當的研究和記載。

隨著養蜂業的發展,對蜜蜂的認識也不斷深化,中國最早的釋義之著 《爾雅.釋蟲蜂》,把蜜蜂分成兩大類,一曰:土蜂,在地中作房; 二曰:木蜂,在樹上作房。顯然這種分法是不科學的,但是說明秦漢時期對蜜蜂有了觀察,這種分類對以後有很大的影響。後漢的 《本草經》 記載 :“尋常養蜂有石做者,土中做者。北方地燥多在土中,南方地溼多在木中,”這也符合野生蜜蜂和家養蜜蜂的實際情況。明代宋應星編著的 《天工開物》 還延續了這種說法,他說:“土穴所釀多出北方,南方卑溼,有崖蜜而無穴蜜。”《本草經》 和 《天工開物》 雖然延續了“土蜂”與“木蜂”之說,但已經不是作為分蜂的依據了。明清蒲松齡在 《農桑經》 中記載了“門戶清淨”,“來往不繁,經營不勤”,這一蜂群鬧分蜂熱的怠懶跡象。現在分析,仍然十分確切。1760 年張宗法編著的《三農記》 中記載了“分蜂時新蜂王要居另一所,不得母子對面並肩”。指出了蜂王是雌性,而且一般一群只容一隻,解決了長期以來對蜂王性別的爭議。明代徐光啟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豐歉的關係,總結了利用物候學預測當年產蜜趨勢的方法,為日後蜜源植物的預測預報開創了先河。

2 野生中蜂的收捕

在我國古代由於自然環境好,森林茂密,植物豐富,很少有人為的干擾和破壞,因而野生中蜂資源十分豐富,所以收捕野生中蜂是蜂種來源的重要方式。晉代張華編著的 《博物志》 對養蜂的記述更為詳細,他著重敘述了養蜂和分蜂的方法,寫道“遠方諸山出蜜蠟處,其處人家有養蜂者。其法以木為器,或十斛五斛開小孔,令才容蜂出入。以蜜蠟塗器於內,令遍安著簷下或庭下。春月此蜂將作窠生育,來過之人家園垣者,捕得三兩頭,便內著器中,數宿出,蜂飛去尋伴來還,或多或少,經數日漸益,不可複數遂停,往往來器中,滋長甚眾,”這是誘引收捕野生蜜蜂最早的記載。張華論述土法飼養中蜂的方法,採蜜多少聽其自然,豐年多收,歉年少收。並採用“以木為器”的方式飼養,把野生的蜜蜂馴化成家養的蜜蜂,也是一種偉大的創舉。公元 420--474 年鄭輯之編著的 《永嘉地誌》 還有“以蜜塗桶”,“舉群悉至”的記載 ,說明在 1 400 年前,用木質蜂桶誘引中蜂。其技術甚為高超,竟達到“舉群悉至”的程度,舉群悉至是指全群蜜蜂一起飛奔到塗有蜂蜜的木桶之中。

3 養蜂專輯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農書都講到了養蜂,只是繁簡不同而已,最早的養蜂農書要算元代的司農司編著的《農桑輯要》,成書於元 10 年 (公元 1 273 年)。書中記載中蜂清理蜂巢和早春供水的重要性,並指出分蜂應據王臺數量和蜂群的強弱而決定王臺的去留,這在飼養管理和分蜂的技術上前進了一大步。接下來是40 多年後元代的魯明善撰寫的 《農桑撮要》。以後明清的農書,如明代的徐光啟撰寫的 《農政全書》,明清之際的書商編製成的 《致富奇書》,清代鄂爾泰撰寫的 《授時通考》,清代張宗法編著的 《三農書》 等都記載了養蜂的好處,而且把養蜂列為農業生產的組成部分,這種思想一直到今天,現在養蜂仍舊歸類農業範疇。

宋、明代以來,對養蜂的記載越來越多,而且越加翔實,宋代王元之寫了一篇 《蜂記》 可謂專著,他說:“蜂王無毒,窠之始營,必造成一臺,大如桃李,王居臺上,生子於中,王之子盡復為王,歲分其族而去,其分也,或鋪如扇,擁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若失王,則眾潰而死。其釀蜜如脾,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則蜂飢而不繁;又不可少,少則蜂惰而不作。鳴呼!王之無毒似君德也,營巢如臺,似建國也,子復為王,似分定也。擁王而行,似衛主也,王所不螫,似遵法也。王失則潰,守義節也。取惟得中,似什一而稅也。山人貪其利,恐其分而刺其主,不仁甚矣”。這篇 《蜂記》 較前人有了較大進步,一是對蜂王的認識大大加深了一步,並且具體化了;二是提出了正確的取蜜原則。當然,也有些謬誤之處。

南宋周密所編著的 《齊東野語》 裡,講到了當時人們如何獵取野生蜂蜜的情形,“蜂窟於土或木石,人蹤跡得其處,則夜持烈炬臨之,蜂群赴焰盡殆,然後連房刳取。”在夜裡把蜜蜂全部燒死,再取蜜。此法殺雞取卵也,這種方式至今在我國的山區獵取野生蜂蜜普遍存在。

到了明代以後,有了養蜂的專業記載 ,而且很是豐富,劉基撰寫的 《郁離子》、李時珍編著的 《本草綱目》、宋應星編寫的 《天工開物》、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 等是記載養蜂的代表之作。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蜂業也不例外,也為養蜂人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因而引起人們的重視和研究,認識到蜜蜂需要飼養管理,不能像前人那樣任其自然發展,而且在管理方法上也趨於完善和科學。

元末明初劉基撰寫的 《郁離子》 一書卷上 《靈丘丈人》,該文件描述了兩父子兩代人經營一個專業蜂場由盛而衰的演變過程,總結出選址、蜂群排列、箱具要求、四季管理、蜂群增殖、合併補助、集中群勢、敵害防治、以及取蜜原則等一系列的經驗,特別是“寡則之裒之”一句,即蜂群合併和集中群勢的意思,這在飼養管理工作上屬於新的突破,可見,早在700 年前,專業性蜂場在中國已相當普遍。該文自“昔丈人養蜂也”至“於是故者安”,計 138 字,扼要、全面、系統地概括了蜂群管理的總原則,時至今日仍是完全正確適用,世界著名的齊從養蜂學理(Dzierzon thory) 13 條,時間上尚在其後近 500 年。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編寫的 《天工開物》 一書中第6 卷第 5 節專門講述了蜜蜂,主要有四點,一是提供了當時蜜蜂的狀況,是野生中蜂佔 8/10,家養中蜂佔2/10;二是正確地解釋了蜂蜜的顏色,是隨著 “方土、花性而變”;三是收鋪分蜂,“鄉人有撒酒糟香而招之”;四是揭示了西北飼養中蜂較盛,因而西北不產蔗糖以蜜代之。

明代末年,徐光啟編著的農業鉅著 《農政全書》,在卷之 41 《收養.六畜》 裡專門講述了蜜蜂。他主要輯錄前人關於蜜蜂研究成果,從蜂巢製作、防治蟲害、分蜂、收蜂、防螫、飲水、飼餵到割蜜、熬製蜂蜜和蜂蠟,以及養蜂效益等均論述到了,是一篇比較全面的具科學性文章,是前人養蜂的總結。

到了清代,養蜂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關於養蜂的記載 也不是短篇簡論,而是有了長篇大論,著名的有清代學者郝懿行編著的 《蜂衙小記》、胡啟俊編著的 《蜂房春秋》 等,內容十分豐富翔實。 《蜂衙小記》 文字簡略,記述蜜蜂的生活習性及養蜂事項共15 則。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養蜂知識,今天可以豪不誇張地說,中國是一個養蜂古國,中國蜜蜂的飼養史,悠悠千載。

中蜂養殖史漫談:何旭

文獻僅供參考學習!如有不正確請糾正與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