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怎么看待诸葛亮北伐?

英中持支


诸葛亮北伐我认为他是尊王道,兴义师,伐汉贼之举,可惜出师未捷,星落五丈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一、尊王道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乃遵汉朝为正朔,汉献帝被逼退位,刘备登基当皇帝,延续大汉国祚。以求日后挥师北伐,兴复汉室。可惜刘备中道崩殂,白帝城托孤与诸葛亮。

刘备托孤不仅仅要诸葛亮辅佐刘禅,更希望他能带领蜀国完成他未实现的政治抱负。所以诸葛亮明知蜀国国力最弱,依然兵出岐山北伐中原,乃是遵王命,行王道。

二、兴义师

诸葛亮出师北伐,打的军旗乃是汉家军旗,旗号也是克复中原,兴复汉室。所以遵汉朝为正朔的蜀军乃是王朝之师,正义之师。

三、伐汉贼

魏蜀吴三国的奠基者都曾经是大汉的臣子,除了刘备一心想复兴大汉之外,曹操和孙权无时无刻不想裂土分疆,取代汉朝而另立乾坤。所以在当时孙权和曹操名为汉臣,实际为汉贼。后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成立魏国,实乃篡汉自立,所以诸葛亮出师北伐,乃是以王道伐无道,以正义之师伐叛乱贼子,奉大汉之正朔而讨逆贼!

诸葛亮伐魏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他穷兵黩武。蜀国国力情况诸葛亮最清楚,出师表已经明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见诸葛亮知道益州最为疲弱。

那为什么要北伐呢?出师表也以明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可以看得出诸葛亮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感叹四百年大汉毁于汉贼之手。诸葛亮治蜀十年已颇有成效,兵甲已足岂能偏安一隅,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铲除乱臣贼子,恢复我巍巍大汉!


木头视点


刘备夷陵之战的失利,导致蜀汉元气大伤。

经过诸葛亮五年的苦心经营,蜀汉避免了灭亡的命运,国力得到了恢复,但最多也就是达到了夷陵之战之前的实力。特别是兵力不可能有太大规模的补充。

在别的问题中,我做过分析,刘备以举国之兵发动了夷陵之战。

当时,刘备能够动用的也就是三到四万兵力,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收拢残部也就在一万人左右。其余人马或投降曹魏、孙吴,或战死、烧死。

由此而知,诸葛亮五年后的228年第一次北伐,最多也就是五万兵力,不可能太多。

其他方面不说,就兵力而言,诸葛亮是无法跟曹魏六十万兵力相抗衡的。

尽管天下局势,出现了三足鼎立的预期结果,但蜀汉无论如何是不能与曹魏、孙吴相提并论的。

蜀汉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时时有被灭国的危险。

尽管诸葛亮已经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形成表面的联盟。

但孙权仅仅是不想与蜀汉、曹魏同时为敌,并不可能放弃觊觎西蜀的欲望。

联盟都是暂时的,只有把西蜀吃掉,才更有资本与曹魏抗衡。

因而,在东吴方面,诸葛亮也不敢不留一兵一卒,完全把后背交给孙权。

除去北伐这个方向,诸葛亮至少要留下一半的兵力,防御曹魏、孙吴及边防的蛮族部落。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绝非浪得虚名。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个状况不可能不清楚。

在兵力与曹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并没有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奇谋,反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六出祁山,对曹魏北伐。

这就大有深意,不是简单地所看到的,或者是诸葛亮所宣扬的出兵北伐的目的。

我更赞同诸葛亮北伐是一种军事策略的说法。

正如题主所言,守是守不住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隆中对》所期望的静待天下有变,一统中原的希望已经没有了。

匡扶汉室也成为了幻想,唯一的悬念就是蜀汉能维持多久。

诸葛亮最大的担心来自于东吴,就怕东吴顶不住曹魏的压力而投降,那样,蜀汉就将随之灭亡。

为了减轻东吴的压力,让东吴有信心对抗曹魏,诸葛亮必须在西北方向给曹魏时时足够的威胁和压力,以便曹魏不敢全力对付东吴。

这仅仅是诸葛亮为了蜀汉的生存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其根本目的,压根就没有打算或者说奢望北伐能够成功,把曹魏灭掉,统一天下。

这就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奇谋,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却屡屡北伐的真正原因。

但这个策略和战略意图是无法表达的,特别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北伐。

诸葛亮到底是高手,曹魏是否明白不清楚,孙权是否明白不清楚;但至少蜀汉许多人不清楚,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不清楚。

这好比是空城计,如果都清楚了,这戏就没法唱了。

真是“宝宝心里苦,宝宝没法说”啊。

诸葛亮把姜维作为自己的衣钵传承人,恐怕是告诉了姜维北伐的这个秘诀,持续北伐的战略目的就是维系蜀汉存在的唯一希望。一旦停止了北伐,蜀汉离灭亡也就不远啦。

史实也正如此。

姜维受到宦官黄皓的陷害,不能再进行北伐。加之后主刘禅开始了享乐的人生,蜀汉很快就灭亡啦。

如果姜维主持军事的后期,依然能够坚持诸葛亮的策略。那么,邓艾就不可能出奇兵围困成都。即便邓艾能够抵达成都城下,蜀汉也不至于不战而降。

就邓艾那点兵力,还是不足以能攻占成都。

蜀汉后期,给人的感觉就是刘禅时时在等待曹魏来收编,已经没有心思继续玩。

至于说诸葛亮北伐还有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也是一个原因。

但根本而言,北伐就是为延续蜀汉生存而采取的策略。

《出师表》就是为了北伐,理直气壮的借口。

如果真以为诸葛亮傻乎乎的劳民伤财,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真的太幼稚,也严重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

诸葛亮也就不是诸葛亮,更不会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豹眼看历史


答:后世多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以卵击石,穷兵黩武,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说这话的人是基于两点:1、北伐失败了,这正是那句话叫“事后诸葛亮”。2、不了解当时环境,自以为聪明,难道诸葛大神比你笨吗?显然不会。那只有一种解释,诸葛亮北伐,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也更是他自身个性世界观的体现。

1、北伐的时机很对头。诸葛亮北伐是228年至234年,前后六出祁山。攻击对象是魏国。而此时,曹操,曹丕均已死,魏明帝曹睿于226年继位。在诸葛亮眼中,曹睿就一个黄口小儿,打心眼里瞧不起,根本不把他当一碟菜。司马懿此时也为崭露头角,曹真等和诸葛亮不在一个量级。

2、魏国国力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蜀汉和魏差距不是太大。魏国名将凋零,谋臣老死。曹姓宗族衰败,士族崛起,内部矛盾突出。而蜀汉经诸葛亮治理,南平蛮夷,内修水利,加上天府之土,国力渐强。后人过分的强调蜀汉国土面积小于魏这个因素了。

3、汉室不偏安,这是诸葛亮一生的政治观。这种从骨子里带来的个性,决定了诸葛大神不会苟且,他有执念和远方。

4、以若胜强,古已有之。像肥水之战的谢玄,官渡之战的曹操,还有自己亲身经历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不惧弱小。

所以,诸葛亮北伐,胜利的希望还是很大的。绝不是什么以攻为守的狗屁战略,更不是以卵击石,都是后人瞎掰的。

诸葛亮北伐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懿的横空出世,这个劲敌是伏笔,没想到。而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是太强,他强于行政,弱于军务是公认的。






文史品读


《三国演义》里安排了一段王朗与诸葛亮在阵前的对话,王朗自称正统,说降诸葛亮:“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王朗阵前说降)

当时天下大乱,汉德已衰成为共识。因此王朗说的这段话,本质上并无大错。曹操在北方奖励农耕,在恢复生产和经济方面,功劳很大。不管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是东吴鲁肃的《江东对》,都没有把许昌的汉天子作为可以扶保的对象。诸葛亮的“霸业可成”,说的是刘备的霸业;鲁肃的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说的是孙权称帝登基。他们两人都认为北方曹操势大,不可卒除。诸葛亮的设想是跨有荆、益两州之地后,两路军兵同时北伐;鲁肃的设想是鼎足江东,竟长江之极,然后观中原之衅,择机北进图谋天下。

相比于诸葛亮的“汉室可兴”这样的终极目标,鲁肃的“竟长江之极而有之”的目标更易实现。由于蜀汉对东吴的战略意图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占有益州之后,还幻想着与孙权结盟,因此发生了“白衣渡江”的事件,使得孙权初步实现了《江东对》的战略目标。同时,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就已失去了一半的力量,而《隆中对》的终极目标,又是难度级别最高的“兴复汉室”。以残破之国,而行王霸之道,虽有诸葛亮之贤,亦难为之。

(鲁肃《江东对》)

火烧夷陵事件后,让诸葛亮进退维谷,报复东吴已不可能,只能昧着良心与东吴再重新交好。孙权也知道表面的联盟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在曹丕趁东吴大军在蜀中前线进攻荆襄时,主动与刘备示好。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住了孙权抛来的橄榄枝,于是汉吴两家再次和好,共同应对曹魏。

蜀汉军政集团是外来集团,与益州本土势力天然存在冲突。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即使投降了北方的曹魏,蜀中人物一样也能得到往中央效力的机会,那么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持蜀汉的北伐呢?

蜀汉集团像是欧洲的条顿骑士团,是先有了军队后才创建的国家。可是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进行了几百年的德意志化,将那个地区完全与骑士团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个过程一共进行了500多年,直到普鲁士公国的建立才算最终完成。刘备集团来到蜀中,一开始并没有给当地人留下什么好印象,为了尽快打下成都,刘备用了最简单的招数:城破之后,府库中的财物全部用来犒赏军士。攻下城池后,没有钱的刘备为了筹集粮饷,又进行了古代版的量化宽松政策,稀释了当地人的财富。因此随着刘备军的到来,四川人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原想把成都城里的房屋,分给那些一直追随他的士兵们居住被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典故拦住了。这说明,刘备集团的士气需要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这样的远大目标来维系。一旦与当地利益衔接过于紧密,刘备集团怎么还能北伐成功呢?

因此,从以上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面临着一个矛盾问题的两个方面:

其一,蜀汉高层是外来势力,本地人出兵出力支持他们北伐的力度不够。

其二,为了保证外州人的士气,诸葛亮又不能让这些人置下产业,与当地利益联系过密。

400年前刘邦之所以能够从四川出发,最终夺取天下,那是因为刘邦集团在四川待的时间不长,人心思归。如果当初刘邦集团在四川待了个十多年,老一辈的革命家去世后,新一代的革命小将,还能继承多少“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熟悉了当地的生活,娶妻生子,有了牵绊,哪儿还能在阵前拼死搏杀?

(诸葛亮北伐以保持士兵的斗志)

所以,蜀汉最有可能北伐成功的,反而是刘备取得汉中之战胜利后的那一两年。当时刘备麾下,战将千员,可谓是风光无限,连曹操也只能退避三舍。即使折了关羽,如刘备能捐弃前嫌,与东吴携手北伐,凉州、关中地区不可能到了诸葛亮时还在拉锯。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距蜀汉集团进入四川盆地已经有17年,老一代革命家都已经去世了。由于刘备时代的先军政治,对于益州本土势力还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清洗,这可能与刘备一直没有想过会在益州停留很长时间,他的目标是长安和洛阳城里的开基建国。只是中途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得这一目标越来越遥远。

所以,当诸葛亮接手后,清洗本土人势力的工作已经很难开展。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改变益州本土的势力,因为内外皆叛,他不得不借助益州本土势力,却又不能完全依靠,以免外省人寒心。因此诸葛亮在整合内部派系的事物上折腾了一辈子,最终也没有完全弥合蜀汉集团的内部分裂。

(诸葛亮北伐成就司马懿夺权)

诸葛亮希望通过北伐中原,唤起这些远离故土的外来士兵的斗志。仓促之间进行的北伐,在一定程度扰动了曹魏的内部政治动荡,而诸葛亮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颠覆曹魏政权,最终便宜了司马家族。

尽管如此,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长留人间。孙权对诸葛亮推崇备至,一生皆以“丞相”来呼孔明。在孙权临终前,他还希望诸葛恪能以他的叔叔为榜样,尽心辅佐孙氏。而历朝历代,诸葛亮都被列入武庙祭祀,不唯军功,也唯精神。

中国自孙武《兵法》修成以来,历来重视战略而轻战术,以诈术为智,不唯斗力斗勇。所以,中国的将领有很多都是战略大师,如远交近攻等,即使是一个破落的书斋里的落魄书生,也能说出一些连横合纵的话来。由于战略名将太多,反而使得战术名将很是缺乏。所以,诸葛亮的作战的细节,很多为历代学者津津乐道,如木牛流马、五出祁山等等,这也是诸葛亮名气很高的另外一个原因。


而知而行的历史


如题主所叙,诸葛亮稳定了局面之后,就开始义无反顾坚定北伐。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出于三个需求而持续用兵直至星落五丈原。

第一个,自然是维护蜀汉政权合法性的需求。先主刘备的志向是恢复汉室。提出“汉贼不两立”。另外刘备取代刘璋合理性在于刘璋占着茅坑不拉屎。刘备要兴复汉室。要灭除曹操。现在,汉贼坐了龙庭。要不要去讨伐?继承刘备的衣钵那就必须出兵讨伐。

第二个,维护政权稳定性的需要。蜀汉地盘太小了。还是一个外来政权。如果偏安自守,那么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本土人就没有了上晋机会。偏安自守,对于东吴来说,你这个盟友没有价值。魏国堵住险隘,然后对东吴用兵。东吴能独担兵灾吗?恐怕孙权又得打降书顺表了。这样就内外俱失。

第三个,防守的需要。以攻代守。蜀汉的进攻也鼓励了东吴的进攻。蜀吴的进攻消耗魏的国力,干扰魏的发展,影响了魏的政局。这个方面论述很多。不多言。

那么,诸葛亮的北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奋其忠贞自恃才力,天命未定,不敢不尽人力。


恬然滋味


【1】

小时候看三国,我是站在蜀汉统治者立场的,那时候,我时常为蜀汉大军不能一鼓作气打下长安。光复洛阳,灭掉曹魏吞并东吴而忧伤。

甚至于姜维时代,蜀汉的多次北伐,我都是干着急,总觉得,蜀汉不能北伐成功,并且蜀汉后来还被曹魏吞并,是历史的不幸。

但随着我年纪的成长,我否定了过去的自己。

【2】

因为我发现,我立场错了。

我自问在任何时代,我都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毕竟论性体,我比较耿直,我也没爹可拼,因此在古代,我即便能侥幸当官,估计不出三天,就得把命赔进去。

而也因为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蜀汉北伐的本质,无疑是为了刘家一己之私,而害了巴蜀百姓。

【3】

诸葛亮的口号是中兴汉室,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汉朝到底有啥值得留恋的?是地主不收租子?还是贪官污吏不压榨我?

东汉末年如果不是社会矛盾激化,能产生黄巾起义么?黄巾起义,其实与其说是几个神棍搞出来的暴乱,不如说是人民忍无可忍的体现。

而诸葛亮北伐,中兴汉室,其实就是中兴暴政,对老百姓来说,是真没啥号召力——甚至于诸葛亮的汉军在曹魏境内,遭遇曹魏军民拼死抵抗,就说明很多问题了。

【4】

蜀汉是一个穷国,从蜀汉频繁作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看,诸葛亮每一次北伐,就意味着许多蜀汉百姓家庭家破人亡、人财两空。

你诸葛亮想报答刘备,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何苦绑架巴蜀百姓呢?

巴蜀百姓遭谁惹谁了?

对巴蜀百姓来说,曹家人当皇帝和刘家人当皇帝,有区别么?


辰州观海


诸葛亮北伐,在现代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北伐是正确的,也有人认为是错误的,其实有这种看法很正常,既然是两国交战,必有支持与反对两派。

一般武将支持文官反对,在武将眼里战争才能出英雄,立战功,升高官,而在战争中文官也就代替不了不作,所以他们求和,以求自保,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如果历史没有战争,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杰出的军事家,而文官一般只能充当谋士、政治家的作用,所以各自的观点也会不同。诸葛亮的北伐事迹,就是比较争议的,因为诸葛亮是以弱攻强,在当时,的形式中,蜀国百姓是支持的,蜀中大臣多数也是赞成的,至于后人对其看法,不支持是因为他没有成功,如果诸葛亮成功了,就不会有人说他这做法不正确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的五次主动北伐以及一次抵抗战,共六次北伐事迹: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虽因马谡失街亭而败回,但是将千余户迁回汉中,也是有收获的,还得到姜维,相比之下,收获=损失。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第二次虽然没有攻下陈仓,但是斩杀魏国大将王双,总体上收获>损失。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总体上收获>损失

230年七月,曹魏想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张郃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曹军的前锋夏侯霸先大军一步,进至兴势,在曲折的谷中下营。因蜀地艰险,期间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三路大军受诏撤退。同年,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吴壹攻破费瑶(通假字,同费曜),最终取得了防守反击的胜利,曹真回去后心不得志,抑郁而死 。收获大于损失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收获>损失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收获=损失

诸葛亮一共六次北伐,总体上是收获大于损失,虽然国力弱小的蜀国,跟强大的魏国对抗,看似蜀国消耗了不少国力,很多人说诸葛亮北伐是劳命伤财,却不知道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国消耗了多少国力,蜀国每次北伐兵力在五万左右,魏国至少在十五万以上,魏国即使国力强大,他们的前线粮草供应量有多大,连续多年的战争,魏国也被打的损兵又折将,疲惫不堪,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几十年的骚扰魏国,阻碍魏国发展,魏国的国力将远远超过蜀国,蜀国会提前灭亡。

个人的观点诸葛亮北伐在当时是正确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属无奈,诸葛亮是文庙大儒,是以仁爱治天下,不提倡战争,但是却屡屡北伐,这真是不得已而为之,蜀汉家底被刘备败光,人才跟济不上,治国、治军、外交、军事都的自己来当,诸葛亮一个人把汉初三杰的事,都干了,多么的累,我想诸葛亮也不想这样,自己临死前儿子才八岁,一生奉献给国家,都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好好陪伴家人,这也是多么的无奈。


汐水柔情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后便一心一意的跟随刘备出谋划策,出生入死。自白帝城托孤后,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时无刻不为蜀国的未来着想。

面对这样一个忠君事主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质疑他所做的决定?


有人说诸葛亮五次北伐是劳民伤财,是导致蜀国国力衰退,人才缺失的根本原因。

但实际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能算的上大型战役。其余三次都是小型战役对蜀国的财力,物力都构不成威胁,都动摇不了蜀国的根基。而第一次和第五次损失严重的我认为是人才,第一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第五次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人才的不断丧失,在加上阿斗的昏庸无能才是导致蜀国逐渐没落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中原,其原因已经在《出师表》陈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中也说过诸葛亮北伐中原一是为了通过北伐战争转移蜀国内部矛盾,这是欧美帝国主义常用的手段;二是如果你不能把敌人消灭,迟早会被敌人消灭。反过来想诸葛亮哪怕牺牲自己也要北伐,可见西出岐山定都中原对蜀国的意义非同一般。

诸葛亮北伐中原虽有过失,但其根本上还是为了蜀国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诸葛亮北伐应该值得我们肯定。


历史中的小白


如果说南征是为了巩固后方,而北伐更多的是为了扰乱敌人,阻止和破坏敌人的发展。从赤壁之战后曹魏在军事上就采取了防御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内政,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便恢复农业生产和建设根据地,所以在曹丕时起,曹魏的商业资本开始慢慢复活,生产情况、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等方面都胜于蜀、吴。而蜀国的情况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人才培养上、内政建设上、用人及战斗的具体指挥部署上,最重要的是面对魏国壮大的各种步骤、政策没有适当的对策,所以通过战争来阻止曹魏的发展,条件不成熟而轻易出师反而把自己拖的很疲乏,削弱了自己。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离不开联吴抗曹,但吴国孙权只想观成败保江东,而蜀国方面很多人也没有这方面意识所以才会被一再破坏,导致关羽走麦城刘备逃归白帝城,这不只是吴蜀联盟的破坏,最重要的是损失了很多久经战斗的老兵和部将,元气大伤。之后诸葛亮一直在努力修复跟吴国的关系,在多次北伐师劳无功后,一面不断派兵向司马懿挑战,一面约东吴出兵牵制敌人后方,但计划刚开始便在五丈原病死了!

所以表面上看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攘除凶奸,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实就是“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种地的秀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一辈子的的理想,在他与刘备见的第一面开始就提出了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隆中对。在往后的漫长岁月里诸葛武侯呕心沥血的策划由益州出发统一天下的计划,在经历实六次由祁山向关中的军事行动失败后,油尽灯枯的诸葛亮终于在秋风萧瑟的五丈原遗憾的死去。

那么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计划隆中对是否只是纸上谈兵呢?让我在本文中分析一下。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了先取荆州、后取西川的战略总纲,那么这两地有何意义呢?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一言以蔽之战略要地,曹操在占领荆州后江东群臣都劝降孙权,因为一旦获取荆州便可顺长江而下直抵江东,长江天险如同虚设。占领荆州就可以对孙吴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如果北伐中原成功后就可以乘时平定江东。刘备宁愿背上言而无信的骂名也不愿归还荆州,而孙权宁愿背上背信弃义的污点偷袭关羽都是为了这个战略要地。而荆州属下的襄阳更是通往中原的大门,后世蒙古铁骑横扫欧洲却在长江与南宋对峙数十年不能获得寸土,终于在拿下襄阳后南方门户打开,再也不能阻止蒙古帝国的步伐。关羽在斩杀庞德水淹魏军后夺取了襄阳,中原大门被一脚踢开,在前方的曹操大本营许都岌岌可危,感到威胁的曹操几次想要迁都躲避关羽,因此关羽获得了威震华夏的美名。如果不是没有防备孙权被吕蒙抄了后路,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

而夺取益州更是完全之机,成都平原水旱无忧被称为天府之国,作为反攻的大本营是再适合不过了。四川盆地群山环绕,易守难攻依托有利地形可以以一敌百,而紧靠益州的汉中更是刘邦曾经夺取关中进而击败项羽,统一海内的重要地点。

与刘邦不同的是但诸葛亮最终却至死也没有进入关中平原,因为在刘邦之前没有军事力量从汉中进入关中,依赖韩信的计划明修栈道迷惑当时的项羽在关中的盟友章邯,而通过暗度陈仓进入关中平原。这条路被韩信走过后,后世的曹魏就在此驻扎重兵防卫,诸葛亮在陈仓城下数次都无功而返。

但进入关中并非只有陈仓一条路可走,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本是联络东吴发动战略大反攻,由东吴攻击合肥牵制魏军,关羽由荆州拿下樊襄逼迫西北的魏军主力回援许都。此时诸葛亮率军由汉中出发绕过陈仓,由甘肃天水攻取陇西在调头迂回拿下关中,但不幸的是却因孙刘反目关羽战死,荆州失守而告终。而诸葛亮只能以一己之力北伐,就在即将夺取陇西之时却因马谡丢失街亭后路被抄,只能放弃唾手可得的陇西返回益州。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计划可行性非常高,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孙吴之所以与蜀汉结盟,完全是因为自己无独立对抗曹魏,而蜀汉也无法自己面对曹魏。因此一旦关羽北伐成功,三足鼎立的平衡态势就会被打破,而占据长江上游荆州的蜀汉在夺取中原之后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东吴。为了自保的东吴只能在关羽即将夺取中原的时候在他背后猛插一刀,从而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战略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