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還是平山

【編者按】平山縣村莊考項目自2017年11月啟動以來進展非常順利,先後有1000多名志願者加入。他們翻山越嶺,走村入戶,辨跡尋蹤,提供了大量寶貴的、鮮活的新發現。做為“平山村莊考”和《移民記憶》的發起人和總策劃,張志平先生經常和村考辦的同志們深入基層調研,看望志願者,幫助解決有關問題,並即興寫下了十幾萬字的評論、紀實散文和詩歌,在中山國公眾微信號和愛平山網推出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推動了村莊考工作的深入發展。應廣大讀者和志願者的要求,我們編輯了志平先生近期的一些鄉村考詩作品重新發表以饗讀者。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目 錄

一. 正是滿山花椒紅——南桃杏拍攝摘花椒散記

二. 柏坡嶺上生龍蟠——通家口古碑考證記

三. 詩書皆從耕讀來——秘家會老村揭秘

四. 細看仍見字娟娟——尋訪抗日牆報記

五. 票號寄回十萬錢——村考走溝掌小記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正是滿山花椒紅——南桃杏拍攝摘花椒散記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處暑一過稻黍黃,

扶峪溝裡風漸涼。

紅袍滿山染老樹,

小村椒香也芬芳。

橫嶺聞得姑嫂喚,

大顆小顆裝滿筐。

桃杏別後再回首,

灣子蠶寨月滿堂。

——為小覺實拍摘花椒作

【注】

扶峪、橫嶺、桃杏、灣子、蠶寨皆為平山縣小覺鎮的村名。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今日《記憶》攝製組在小覺鎮南桃杏村拍攝摘花椒場景。有人問,為什麼要拍這個場景呢?因為記憶不僅僅是某一事件和相關聯人的講述。而是一條大河佈滿歷史印痕的真實記錄。這裡麵包含著厚重歷史,古代遺存,名人故里、富饒物產,風俗民情及民歌、武術、老樹、小吃、戲曲、方言等諸多元素和表現。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平山縣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包括她的山川溝壑,一顰一笑,枝枝蔓蔓裡都隱藏著故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有信史的記錄最短,迄今4000年。也正是《平山縣誌》記載本地開端至今的時間,她的表現最為豐富。我們祖先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長江、黃河等大江河的優勢,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華夏文明。試以滹沱河為例,它流程全長六百公里,平山縣獨佔中段的110公里。一度是滹沱河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核心地帶,其間孕育了燦爛的平山文明。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上下五十里,西柏坡和中山國遙遙相望。沿途三十六灘,灘灘是家園。山川秀美,名勝綴滿,抗戰堡壘,傳奇無限。每當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就會有新的人文精神出現。我們對河流也會有了新的認識或改造或發展,河山易色,滄海桑田。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聖地”。幾千年前的故國,又燃起了火一樣的熱戀。考古+研究,旅遊+時尚,成了中山國新的形象和名片。千年流淌的滹沱河,把平山打扮的多姿多彩,分外妖嬈。連哪分佈在坡坡嶺嶺、溝溝岔岔裡,一棵棵、一簇簇的大紅袍花椒也把風情說盡,萬山染遍....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村落介紹

南桃杏村位於小覺鎮南溝,距鎮區十華里,現有人口226人,81戶,土地234畝。地處深山區,山場面積廣闊。山青水秀,風景秀美。該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全部都是李姓,系從蠶寨村北岸遷來。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柏坡嶺上生龍蟠~通家口古碑考證記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迢迢滹沱山西來,

洪州一過天地寬。

有水千年奔大海,

通家無尋封家安。

良田稻生籽千顆,

絲絃唱成火一團。

殘碑每憶風雨起,

柏坡嶺上生龍蟠。

——通家口發掘乾隆朝修滹沱橋碑並拓片有感

【注】

(1)天地寬,通家口的南岸是洪子店,也是上下十里內最窄處,搭橋成本低,所以稱“口”。

(2)通家口是通姓人開疆,後傳冒犯朝廷,一夜之間遷走。後由羅家會封姓百餘戶遷來。

(3)良田“籽千顆”,形容此地富裕。

(4)“絲絃唱成火一團”。通家口絲絃遠近百里有名,唱幾十整本連臺大戲。著名藝人“平山紅”名震遐爾,是獲鹿、石家莊絲絃的老宗師。

(5)柏坡嶺上生龍蟠,指毛主席、黨中央在西柏坡。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由攝製組和移民辦組成的“移民尋訪組”已開始了在平山境內的大規模採訪。幾個月來,沿著滹沱河上下冶河兩岸,溝溝岔岔開始探尋。搶雨季洪水,聽洪州記憶,尋水關遺址,作徹夜長談。回首望,表裡山河變遷甚多,歷史真相撲面而來,使我們時而嗟泣。時而感嘆,時而又堅定。歷史竟是這等沉重又震撼。六百年的明朝家譜,濃縮了一個家族的興衰。一通石碑的出土,映證了這個村莊、這條河流的歷史。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幾千年間,滹沱河發大洪水記錄的有33次,洪水過處淹沒村莊,抹平良田,遍野哀鴻。哪時溝通兩岸往來的都是季節性的,臨時打的木樁橋,冬建春拆,循環反覆,年年如此。通家口有古碑記修橋,據老人說,修橋用了石料,還是比較罕見,這個謎需要解開。今天,聽說沉封五十年的修橋碑要出土,通家口的鄉親聞訊來了幾十個人,他們都願見證祖宗碑重見天日的時刻。小院己無人居住,荒草叢生,牆角蛐叫,也很幽靜。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石碑立於乾隆11年,距今己273年。上世紀1958年修崗南水庫時,鄉親們搬家之餘不忘把祖宗碑碣,八抬大槓移到新家。1966年“文革”乍起,又有砸碑風聲。為護碑,封連廣(已過世)半夜裡發動族人,人抬撬滾,又偷偷將碑移至自家老院西牆根深埋地下。混亂時代一片混亂,對這塊碑,大家卻守口如瓶,把這個秘密雪藏了五十年。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時光荏苒,值此做村莊考和拍攝《移民記憶》之際,作者廣求線索,志願者封錦圖等提供情況,移民辦、村莊考辦、西柏坡鎮、通家口村、攝製組,文物專家李彥偉齊齊到場。挖碑清理上紙塗墨捶打。歷史翻開一頁,拓片永志紀念。追溯先輩勝蹟,銘記修橋功勞。此舉當功德無量也!“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通家口碑己成永恆,可入博物館收藏,是研究滹沱河史不少缺少的物證 。

村落介紹

通家口建村於元末,通姓人氏自山西遷至平山一無名溝口,命名為通家口。清初通姓絕戶,封氏三弟兄由羅家會遷來定居。現有300餘戶800餘人,百分之九十五的戶為封姓。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詩書皆從耕讀來——秘家會老村揭秘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天連滹沱起層臺,

地生靈長古村開。

南山無語通龍頂,

大河有聲記興衰。

風流每自武舉憶,

詩書皆從耕讀來。

道德文章今何在,

舊街碎巷也徘徊。

——讀《文明古村秘家會志集》有感而作

“村莊考”開始後,經常有一些雪藏多年的故事被發現。昨晚一朋友打電話來,說他藏有清武舉、山東莒州知府封天驦陪殉的佩刀,併發來照片映證。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封天驦陪殉的佩刀

封天驦是平山縣秘家會村人,是清嘉慶庚午年武舉,也是“殿試第36名進士”。曾任山東萊蕪知縣,後升任莒州知州,官至五品。他為官清廉,為民辦事,離莒時“百姓含淚挽留十幾裡”高呼“封公再來天有眼”。(平山咸豐縣志、山東莒州志都有載。封天驦享年79歲,魂歸故里,頭枕青山、腳向滹沱,一睡就是二百年。“文革”乍起,“平墳”勢勁。一群烏合之眾,也有他的不肖子孫,“推倒雙龍碑,鑿開舉人墓”把裡面的殉葬品洗劫一空,祖宗骨殖踐踏腳下。遭此大劫,先生灰頭土臉,斯文碎了一地。在場者說,銅板被生產隊賣了廢銅,知州夫人的鳳冠、手鐲、珠鏈、簪子等悉數拿走。講述者的姥爺是知書達禮之人,見此情景無比悲忿,悄悄的把扔在一邊鏽跡斑斑的佩刀放在糞筐裡,掩匿好揹回家,一藏就近五十年。臨終囑咐兒孫要保護好先祖的這件信物,“不可丟失”。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清(嘉慶年間)州官封天驦的宅門

聽到這個故事我非常感動,秘家會距縣城一百多里,是個有四五百戶、一千多人的大村,也是平山西部第一村。秘家會還是全縣聞名的“文化村”。滹沱河在村西拐入S形的大峽谷,北是回龍溝,南有秘家會,有奇特的風水之貌。該村文光射鬥,名人迭出,僅清朝就有生員、舉人、進土、秀才、庠生數十位。他們崇尚“耕讀傳家,詩書濟世”的理念,致使秘家會聲名遠播,眾人仰慕。建國後更是人材濟濟,眾星璀璨。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文昌閣

我曾多次考察過秘家會的民居,根據建築風格和規制看,大多應是清中晚期和民國初的遺物。所幸的是,由於地處深山,發展緩慢,全村百年以上,保護較好的老宅院還餘有六七十處。但多己老久失修,瀕臨消亡。它們經歷了百年風雨,又蹣跚邁入新時代,已是年老體衰,羸弱不堪,誰來救救這些古遺產呢?今天上午,收藏者又打來電話說,約10年前,在封士祥家門口鎮守了約200年的一對石獅(高約1.8米)在一個月黑風高夜被人盜走。之前曾有文物販子出價20萬,被封家老輩人喝走。如今蹤影全無,封家人大慟,似被挖了根脈,丟了魂魄。綜上所述,村莊考當記。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老照片——被盜的石獅

村落介紹

秘家會村建村遠溯東漢,近為明朝正德。有韓、封兩大姓。韓姓來自回龍溝,封姓來自山西盂縣沙湖灘。該村乃平山縣最有名的文明村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蹟遺存多,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細看仍見字娟娟——尋訪抗日牆報記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驅車穿雲近山顛,

才憶七十八年前。

倭寇三過腥雨落,

綱領一頒勇當先。

怒潮燃起千尺火,

正氣翻成半壁山。

只恐遺蹟無覓處,

細看仍見字娟娟。

——楊家橋九里鋪尋覓抗戰牆報有感

夏季村考中,楊家橋鄉的志願者牽頭人楊彥平反映,在該鄉的九鋪裡村,發現了一處七十八年前的抗日牆報,書寫的是晉察冀邊區施政綱領(又稱”雙十綱領”)。這是一件寶貴的革命歷史文物,自村考進入調查階段後,不論是古代的,還是近現代的文物或重要遺存,經常有新發現。今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3週年紀念日,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裡,我邀請了省著名壁畫專家郝建文,和縣村考辦的霍文國、閆新華、李會軍、焦慶生、盧亞軍、劉麗濤及志願者楊彥平、劉文雪及楊家橋鄉的張建春、邢文奇一起進山勘察抗日牆報遺蹟。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九里鋪村座落在冀晉交界處的楊家橋鄉界石溝的深谷裡,海拔最高1200多米。從滹沱河南岸的猴刎村進入,九里鋪是古代冀晉兩省交界咽口處進行經貿交流的一個通道。此地距石家莊市250華里。牆報遺蹟座落在村子中央的一個百年老房的北面牆壁上,從建築形制上看,房主舊時很殷實。歷經百年風雨,壁報雖斑駁陳舊,依稀仍見當年風采。留存在牆上的字跡也清哳可見。可惜《綱領》二十條,脫落和損壞的只剩下“十條”了。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晉察冀邊區目前施政綱領》。頒佈於1940年8月19日,是晉察冀邊區管總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據查,文件起草用了四年的時間,由鄧拓執筆,彭真逐字句修改,中央北方分局集體討論通過。落實《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是全邊區當時的一填重要工作。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初步分析,像這樣重要的、時效性很強的大方針大綱領,宣傳的高潮期應該在《綱領》頒佈之日的三四個月間。楊家橋鄉當時屬平山縣。縣委政府長住洪子店,遇日軍”掃蕩“就往西撤,住過李家溝口,也住過東漂西漂。此的盂平縣還沒成立,楊家橋一帶應是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十九團、四團的作戰地區,也是我黨堅強的抗日根據地。據此推想,牆報應是當時的地方政府或部隊宣傳隊書寫的,距今己78年了,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革命文物,能保存如此之久,實屬不易。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老照片——群眾觀看《綱領》牆報的照片(今己無存)。沙飛1940年拍攝於唐縣。

村裡上歲數的人證實,牆報是由村裡青抗先的邢正亮書寫的,此人觧放後曾任過忻州市委書記。像紅軍標語一樣,怎樣保護,也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整體揭貼,易地保存,待平山革命紀念館建成永久展出。有的認為應該就地保護,在制訂九里鋪古村落保護方案時一併規劃,成為古村一景。有的主張即時拍照臨摹,做為類似拓片樣的留下印痕。但當下最重要做的是儘快把殘破的牆報遺蹟苫蓋起來。朋友,你的意見呢?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補記:9月4日,志平先生將勘察牆報遺址的情況反映給省文物局張立方局長並提出保護建議。張局長非常重視,當即和有關專家會商,認為當下最好的保護辦法是揭取。爾後將揭取遺物晢存專業博物館,待平山革命紀念館建成後移進展覽展出。省文物局還落實了有關單位負責這項工作。從革命遺物發現到保護,楊家橋鄉志願者楊彥平做了大量工作,謹在此表示感謝!

同日,志平先生電話聯繫了平山文聯主席傅鋒明,獲知九里鋪村己被列入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首批保護資金300萬已到位。

村落介紹——九里鋪村

九里鋪村由山西拓荒者始建於元末明初。初以開荒、打獵、採藥、燒炭為生,後經營店鋪為主。清末,晉冀兩省巡府下棋,晉敗,界石溝九里鋪歸冀。現有130戶,320人,邢、李、梁、崔、劉、曹、韓七姓氏,均為漢族。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補充閱讀

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

晉察冀軍區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察哈爾省邊界地區創建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是八路軍在晉察冀邊區的最高領導機關,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4個軍分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鄧華,第2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趙爾陸,第3軍分區司令員陳漫遠、政治委員王平,第4軍分區司令員周建屏、政治委員劉道生。

“雙十”綱領

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晉察冀邊區政府總結抗戰經驗,根據邊區實際情況,於1940年8月頒佈了《雙十綱領》作為施政指南。在邊區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學習、宣傳、貫徹《綱領》的群眾運動。《綱領》科學地總結了邊區堅持敵後抗戰的經驗,正確地規定了最合適抗戰需要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方針和政策。經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宣傳,《綱領》在邊區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真正成了全邊區黨政軍民的共同行動綱領。極大地推動了晉察冀邊區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為贏得抗戰的全面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革命文物的重要性

革命文物是民族精神的實物反映,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的紅色記憶。它對歷史的實證作用不言而喻。革命文物是有形的實物,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革命群眾聽黨指揮、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的時代語言和精神風貌,而且見證了中華民族和廣大中國人民熱愛祖國、捍衛和平的優良傳統和精神追求。革命文物理應有重任在肩、捨我其誰的擔當與自信。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票號寄回十萬錢——村考走溝掌小記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尋蹤將近白羊關,

陳家溝掌一線連。

回眸小村歲月靜,

伐木助讀也成家。

立夏猶見嶺後雪,

落日燒炭灶生煙。

文章村考應多記,

票號寄回十萬錢。

——村考走溝掌有感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去深山的路,總是伴著滹沱走。逶迤的群山,縱橫的河流,田間有稻菽,耳邊有清風,路邊還有一座座懷舊的鄉村。從九里鋪出來,再次跨過發水的滹沱河,一頭扎進了路北的黃毛溝,瞻仰了千年古柏,感受了山裡的涼爽。臨別之時,莊上的人都出來送行,忽然間眼裡有些溼潤。折返出來,志願者楊彥平又帶我們鑽進了十幾里長的陳家溝。來到了和明長城白羊關一山之隔的溝掌村。這裡的一切都瀰漫著老時光的況味,宛如黑片影片的基調。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據載,此處清乾隆年間建村,至今己270多年16代人繁洐。舊時以燒木炭為生,逐漸形成產業,善於經商的能人把木炭遠銷到忻州、五臺、太原等地。人們掙回了銀兩,隨山就勢,建起了南院、北院、當中院。三層院落,每座三進,古色古香,仿古納今。像一座古民居博物館。白牆、磚碟、立柱、大梁、影壁、柱礎、簷角、窗欞,雕刻也無處不在。門口的忱石上臥著的狗也很安靜。在溝掌,你發現,知足長樂才是境界。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在村中一角,偶遇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大姐。山裡人見人親,她緊緊拉住我的手到她家。通過簡短的交流,才知道她是重慶南坪人,三年困難時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隨丈夫回到了平山。此後五十多年,風風雨雨,艱難備嘗,夫妻倆不離不棄,像溝掌頂上的芨芨草,紮根石巖中,頑強生長。像田間地埂的苦葉菜,味苦卻養人。就這樣生兒育女,無悔無怨地過了五十多年。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如今,她佈滿風霜的臉上早沒有了川妹子的水靈,只是在她略帶南坪的口音裡,依稀還能品到嘉陵江的味道。聽著她的講述,我無法在心裡把重慶—平山,富庶的長江—貧困的大山疊印在一起。當我感嘆人事無常時,她卻爽朗地告訴我,苦日子熬過去了,她現在生活得很幸福。孩子們事業有成,對父母很孝敬,日子過得很愜意,如今回重慶都是坐飛機時,我的心又釋然了。真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告別溝掌的時候,心已經亂了,那種眷戀,彷彿是與親人告別。村考,村村有傳奇。村考,天天有故事。

村落介紹——溝掌

溝掌由楊德義建於乾隆年間,以伐木燒炭起家建村。現有118戶,280人,楊、朱、蘇、崔、張五姓氏,均為漢族。蔥鬱的山林和獨特的清代古民居交映輝映,別有一番風韻。

走遍了四面八方,最美的还是平山

張志平,河北文史館館員,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平山縣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歷史文獻紀錄片《平山記憶》《中山國》《移民記憶》及大型歷史文化地理調查工程《平山村莊考》總策劃、總撰稿。有研究平山、西柏坡的專著十餘部,300萬字。

攝影:閆新華、郝建文、劉麗濤、盧亞軍、李會軍、劉麗濤、王文卿、劉亞軍、王曉東

特別感謝:李會軍、楊彥平、封錦圖、愛平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