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萬裡,朝發夕至一日還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萬裡,朝發夕至一日還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萬裡,朝發夕至一日還

從“用雙腳丈量”到乘坐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從“黃金向海裡扔”到港口智能化,從坐飛機想都不敢想到務工者春運乘機回家過年……

改革開放40年來,居民出行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交通運輸業發展成績斐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模式”。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社會發展的強力保障,在我國的對外關係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不僅可以體會到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與變化,更能感受到時代的進步和變遷。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

只要身體健康

沒有去不了的地方

40年前,對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甘肅甘南人來說,走出村口,就意味著要“出一趟遠門”。

甘肅省合作市的75歲退休老人

牛永平:

那個時候,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基本靠雙腳。放假休息基本不回家,不是不想家,是回一趟太難了。偶爾回家一次,回單位的時候天沒亮就要揹著大包乾糧出發。那個年代的我們,回趟家要20多個小時。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柏油馬路直接修到村口,回趟老家也就1個小時左右。

“‘只要身體健康,沒有去不了的地方’,這是現代人們出行的真實寫照。”原交通部副部長、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原總經理胡希捷介紹,中國的陸路交通在全世界已經排名前列,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軌道運營里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鐵路交通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2017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統計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內地已開通並運營城軌線路共計165條,運營線路長度達5033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軌道交通運營里程732公里,世界排名第一;北京軌道交通運營里程685公里,世界排名第二,日均客運量1035萬人次,全年累計客運量37.8億人次,位居全國首位。

“自1969年北京開通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以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用不到5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發達國家150年的發展歷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介紹,城市軌道交通已成為大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

除了城市內部,城市與城市間的出行如今也十分便利。高鐵的飛速發展,將百姓生活帶入了“坐地日行千萬裡,朝發夕至一日還”的“穿越”時代。胡希捷說,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高鐵營業里程達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的三分之二,覆蓋了65%以上的百萬人口城市。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

全球吞吐量前十港口

中國佔七席

偌大的碼頭裝卸現場,吊車和自動導引運輸車忙碌不停,一個個集裝箱被準確無誤地吊起和安放,操作控制中心裡只有寥寥數人在用電腦指揮控制著這一切。

這是原交通部部長黃鎮東日前參加部離退休部長黨支部活動時,在全球單體最大、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碼頭——上海港洋山港區四期碼頭看到的場景。

洋山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嶄新的里程碑,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象徵,是我國擴大開放的重要窗口。據統計,上海港已連續8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它的發展是我國港口改革開放的縮影。

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國港口占有7席。其中,上海港以4030萬標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深圳港、寧波舟山港、香港港分列第三、四、五位,廣州港和青島港分列第七、八位。

然而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港口普遍受“壓船壓港”困擾。

原交通部部長

黃鎮東:

改革開放前,港口壓船壓貨司空見慣,船舶在港停留少則幾天、十幾天,多則幾個月,當時我在我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秦皇島港工作。港口經常要組織疏港運輸的‘會戰’。外輪船長嘲笑我們的港口是黃金向海裡扔。

為破除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1985年國務院針對港口建設實施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包括對下放地方領導為主的港口實行以收抵支的“以港養港”政策、鼓勵港口利用外資、引進先進工程管理模式和先進的港口裝卸設備以提高港口裝卸效率等。這些政策和措施,調動了多層次、多方面的積極性,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設速度。

如今,中國港口已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600多個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繫,成為經濟往來的重要紐帶,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
40年·交通|坐地日行千万里,朝发夕至一日还

乘坐飛機成了

“家常便飯”

改革開放40年徵文參與者

高照人:

以前,坐飛機還真不是簡單的事。1977年的夏天,我在部隊當兵,看到搞通信車天線裝備實驗,有空軍派來的直升機配合,軟磨硬泡之下終於坐上了直升機,過了一把10分鐘上天的飛機癮,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第二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領導派我到重慶執行任務,這才算是第一回坐上了民航客機,還是一架蘇式安24螺旋槳飛機,儘管噪音很大,依舊好興奮。雖然後來我又乘過三叉戟、麥道、空客、波音等許多型號客機,但都是公出。如果是個人掏腰包坐飛機,還是坐不起,是一個圓不了的夢。

而如今,坐飛機已經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機票的價格也是普通百姓所能接受的。乘飛機出行已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交通方式,尤其對於經常出差的人來說,更成了“家常便飯”。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民用航空逐漸從一個軍事化的行業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

胡希捷說,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機隊規模已經達到3261架,定期航班航線里程近700萬公里,民航服務覆蓋了全國88.5%的地級市和76.5%的縣,並與國際上167個城市保持通航。2017年,首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9579萬人次,位列世界第二,航空運輸作為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組成部分,已由從屬補充地位,發展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

在作為一般交通工具的同時,航空運輸在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中東歐間航空旅客量超過85萬人次,同比增長31.1%,航空運輸市場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中國民航正在與中東歐國家攜手搭建區域民心相通的空中之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