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地道南京方言讲述南京人传奇

《南京老杆子》重磅上市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先睹为快 >>>

屁儿汤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个老杆子住在一个病房。每天上午,我和老杆子一阵挂水,一挂就是两三个钟头。没得事就呱呱,也就是韶韶。

老杆子是南京土话,和北京城老炮儿是一个意思。我和老杆子有共同经历,即都当过知青,我是二十九中初二,他是二十八中初三。

当我们各自报了学校名后,他张口就说:“你是破二九的啊,破二九、两层楼,一层兔子一层猴。”

我不吃这个亏,略一思索:“烂二八,臭鱼虾,一网出来喂鸡鸭。”

老杆子笑了:“你在脏污,没得这一说。好十中,坏八中,偷吃扒拿十六中;十中上课不集中,想着对面的四女中,阿是滴?”

一点儿不错,我嘴强牙硬:“我们那半边都这样说……”

“屁儿汤、屁儿汤!”

我和老杆子的交往就从“脏污”和“屁儿汤”开始。

他每天跟我呱一段,我就用手机记下来。脏污嘛,就是不能当真,要是对号入座,搞出事来那就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为什么?还用说,一开始我就告使(诉)你,这都是在脏污!

我和老杆子更咂味之处,都是“二锅儿”的老底子。

和尚不亲帽儿亲,都是“二锅儿”和“老插子”(南京话叫老三届下乡的是老插子)。

老插对老插,挂水就开呱。

——以上内容摘自《南京老杆子》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内容简介 >>>

张四十——典型的南京“老杆子”,一个十足的混不吝。蛮横任性却仗义敢言,头脑灵活但又不谙世事。就是这样一个底层的小人物,操着地道的南京方言,带着浓浓的南京市井气息,用自己的人生哲学,在街巷里摸爬,在时代中浮沉,在凄风苦雨中经历人性的嬗变和升华。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作者王晓华

王晓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著名民国史专家。央视、凤凰卫视、北京卫视、湖北卫视等多个栏目主讲嘉宾。先后发表专著:《远征颂》《决胜神州》《京华名士袁寒云》《抗战海报》《民国军服图志》等。

王晓华是南京人,下过乡,做过工。研究民国史,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民国史专题节日策划人、访谈嘉宾,主讲人。曾在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工作,后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出版有《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国殇3,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国殇7,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国民党军史》等民国史方面的著作六十余部。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彩色港》主编为《南京老杆子》所作序言>>>

央视知名主讲、民国史专家王晓华的副产品《南京老杆子》,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南京话音频版亦同步发行。据内部人士传出的音频小样,这部书听起来也实在是精彩!

“不带我玩,我有人玩,我到玄武湖划小船……”熟悉的南京话飘出来,带着醉人的芳香,把人们带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南京老杆子》写小人物老杆子“走在法律边缘”的起伏人生,故事性强,文笔诙谐幽默,走亲民路线,2016年率先在本港头条号(《今日头条/彩色港》)连载,彼时读者大大点赞,本港点击率噌噌直升。此次正式出版发行,本港主编应邀作序,推介作品,成为自媒体网络文学与正规大出版社强强联手的重要范例。

该书经修订正式出版后更加精彩,本港拟重新连载,并配音频版,敬请期待!

【附《南京老杆子》序言之一:读懂南京,先读懂《南京老杆子》】


读懂南京,先读懂《南京老杆子》

王希凌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金陵风貌

2018年春节过后,王晓华老师告诉我,他的书稿《南京老杆子》,已经交给江苏人民出版社,预计四五月间出版,并嘱我写个序。

王老师是民国史专家,著作等身,且是央视《天涯共此时》《海峡两岸》等多个栏目的知名主讲,他用诙谐幽默的笔调写“老杆子”,我想这应该是他不经意间的一个副产品。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敢为他的书作序,怕影响了书的质量。王老师说“这本书就是写小人物——草根平民的一生,无须大作家来写序!”

为他人作序,这对我来说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然而,我意识到,做好这件事,对我和我的自媒体来说,不啻是一次露脸的绝好机会啊!半推半就,不,恬着老脸、硬着头皮也要接下这活儿!

两年前的夏秋之交,我新开不久的自媒体《今日头条•彩色港》正“等米下锅”,老同学ML说,我帮你推荐一个写手,包你满意。于是,我和王晓华老师便通过新媒体开始了神交。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央视主讲王晓华

当时他正住院调养,恰好与“老杆子”同一病房,而“老杆子”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于是,王老师每天与“老杆子”聊天,然后“歪在病床上,用手机随手记下来,长短不一”地发给我,我稍作编辑,便在自媒体上连载。28个章节的《南京老杆子》,整整发了一个月!这不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让我的自媒体来了个开门红!读者叫好,我的自媒体推荐量、阅读数和粉丝数都噌噌地往上涨啊!一天不发《南京老杆子》,马上就有众多读者留言问:老杆子怎么样了?后来呢?

老杆子是南京话。记得刚来省城读书那会儿,南京的本地同学就不时用“小杆子”相互逗趣,当我和小杆子们混熟了,举一反三,便知道了小杆子是老杆子生的。有时候忍俊不禁:那老杆子便一定是老老杆子生出来的了。

40年后的今天,读了王老师写的《南京老杆子》,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杆子。“老杆子是南京土话,和京城老炮儿是一个意思。”王老师开篇是这样定义老杆子的。看过冯小刚《老炮儿》的都知道怎么回事,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南京老杆子与京城老炮儿多少还是有些不同,尤其在人物性格等方面。

就作品本身而言,民国史专家无疑懂得人物命运,即使是小人物的命运,也一定离不开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历史背景。

老杆子祖祖辈辈住在水西门外,那是南京有名的邪头八角的地方。是一群无产流氓打擂混世的区域。早些年打群架,双方先报名号:“你哪块的?”“老子水西门的!”对方便两股战战,逃之夭夭……

老杆子的父亲是码头工人,安清帮小头目。

我在港口工作生活过10多年,听老码头说过,旧社会,即使生活在最底层,到码头上去扛活做苦力,也是要靠“打码头”才能打出一片天的。

本头条号连载央视嘉宾主持王晓华原创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图文无关

码头怎么打?先是帮派之间械斗。械斗会伤人,有时还会死人,于是改比力气,比凶悍,比残忍。铮铮铁汉,扛上一二百斤的大麻袋,沿45°角的跳板往上爬,把货堆码好,腿脚不可打抖,更不可以跌下来,谁抖谁输,谁先跌下来谁输。玩到极致时,匕首插进大腿,鲜血直流,一步一个血印……如此这般,直到对手放弃这个码头。

老杆子有这样一位父亲,可见他的血液里早就流淌着“邪头八角”又是不一般的人类基因。

知青分到公社下放生产队才三天,就是元旦节。老杆子已经在家,正吃喝的开心 ,大队来人找上门。告诉老杆子,大队派他去机米厂当会计。老杆子还是在水西门玩了两天,才回去报到。一看机米厂,己经有个雪白粉嫩胖乎乎的小丫头在记帐。被人顶了,一肚子气,正要发飚,一看认得,是坐一部卡车过大桥的知青,老杆子不好意思,加上女娃也长得讨喜,于是两人海天胡地刮了起来,很是投机。不料讲到派别,女娃是八二七,造反派;而老杆子父兄属于红总,保皇派,立马翻脸。

——这是写知青生活,写文革,寥寥几笔,便交代了历史背景。

于是,王老师笔下的老杆子,便在一个一个历史画面中定格:

童年时代,光屁股在秦淮河游泳,爬上运西瓜的船,抱起西瓜往水里扔,“伙伴们便搂上河岸,狼吞虎咽,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还是愣头青的时候,差点去当兵,当兵不成当知青……之后回城,在建筑工地拧钢筋、承包鸭子加工厂,倒香烟、贩毒、吸毒,行走在法律边缘,一会儿腰缠万贯;一会儿穷得叮当响,用老杆子的话说:狗日干净,成光葫芦了。不久,他又以惊人的毅力,不仅自己,还帮老婆一起戒掉了毒瘾。

原来,老杆子还是一个行侠仗义、毅力惊人、活得明白、有点“大萝卜”但还有点心机且玩得潇洒的男人。

有句俗话,叫南京大萝卜。意思有点缺心眼,呆了巴唧,稀大流缸。这个词是南京人的嘴边上的常用语,据我考证,应该是系大溜缰。系是勒马嘴的绳子,勒紧马缰绳,马就不能瞎跑。不约束马的缰绳,马就宽松,就可以随意而行。因此南京人把随性随意的人称做系大溜缰的。至于是不是这个意思,见仁见智。大萝卜还有明知吃亏还要做等多种意思。南京人滑稽,不以为辱,反以“大萝卜”为荣,动不动还自负地来一句:多大事啊!

多大事啊,天生的不在乎。这被南京作家叶兆言称之为“南京男人的健康心态,真是许多事都能随它去。”老杆子大萝卜的糗事做了一箩筐,唯独让他过不去的是当知青时在机米厂碰到的那个小丫头。“她后来被队长强奸了,里外里,先后与四个男人发生关系。”言下之意,混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时过境迁,40多年前的事儿了,今天说起来,老杆子眼里噙着泪,摇头叹息:“唉,要不是观点不一致,当时跟我好了,谁敢碰她?”

此时的老杆子,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

南京是外地人的天堂。叶兆言如此评价南京。我本人扎根南京40年,也只能算半个南京人,骨子里还是外地人。最近上网,铺天盖地的优惠政策,南京想挽留更多的外地人一同建设南京。假如你不小心被南京“优惠”了,成了新南京人,想更多地了解南京这座城,想找几本描写南京的书来读读,那么,《南京老杆子》是一条阅读捷径:想要读懂南京,就请先读读《南京老杆子》。

老杆子是南京“土著”,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离不开这座神奇的古城。

其实,书中随处可见的南京老地名,无论是南京土著,还是半个南京人以至于刚来南京的“新南京人”,都会有说不尽的亲切感。用王老师所描绘的一个工业“景点”作结,看看有多少人会产生这种亲切——

石化厂有两个几十米高的大烟筒昼夜不歇火地燃烧着,许多燃气无法回收使用,白白烧掉。尤其夜晚,远远望去就是两根点着的大蜡烛。一说大蜡烛,南京大萝卜都晓滴。

2018年3月2日

写于盐仓桥

序言作者系《今日头条/彩色港》主编;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紫金山新闻客户端首席审读、主任编辑;原金陵晚报社编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