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水”月围城,暴雨之下我们该如何防范?

暴雨汹涌来袭,从七月中旬开始,短短几天数个城市遭受水患。就北京以及周边地区,这周均遭受不同程度灾害。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可达到40到60毫米,局部地区将超过100毫米,即大暴雨量级。暴雨的洗礼更是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一时间灾害预警频发。

“水”月围城,暴雨之下我们该如何防范?

也许大家并不能直观理解大暴雨量级所带来的危害,我们不如量化一下。这次北京暴雨期间50小时的降水量相当于35个昆明湖,最大降水量达到380毫米。

“水”月围城,暴雨之下我们该如何防范?

时间回溯到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所造成的损失,还一直警示着人们。7·21北京特大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而这一次的北京暴雨带来的威胁同样令人胆寒,山体滑坡、公路塌方、居民区停止水电供应,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没有造成死伤。

当然,进入夏季本就多雨。今年,不仅北京遭受内涝,上海遭受台风,甘肃兰州公路成河,车辆随波逐流,持续的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众多遭受水患的网友也是够乐观,在如此环境下仍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一场大雨让所有人都变成了段子手,每个人都在分享着自己与暴雨间的故事。一时间“游泳上班”“每站都是积水潭”等段子充斥社交平台。

但是面对暴风雨和洪灾,只靠乐观的态度还远远不够。先进的技术带来更为实时的监测和及时气候预警才是治本之道。其实我们现在所用的天气预报仍旧不够准确,或者说不够及时,在突发状况的即时性上有很大提升空间。

更及时的预测需要给城市一个聪明的大脑

说到天气,也许智能城市可以帮助改变天气预测不准确,缺乏即时性的问题,从而帮助城市居民减少被自然灾害侵袭的现状。

随着人造卫星和气象模型的愈发成熟,每天都有大量关于天气的数据被监测和捕捉。然而,这些数据需要及时分析加工并最终变成天气预警。海量数据可满足AI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基于大数据挖掘与机械学习,能让AI获得不输于人类的天气分析能力。

“水”月围城,暴雨之下我们该如何防范?

中国气象网

城市拥有大脑后,对于天气的监测有了哪些改观呢?利用机器学习所开发的新预测模式比传统预测相比,在准确率上提升了30%,并且随着机械学习的加深,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从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人工智能天气预测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从天气信息的采集到智能预报和气象信息发布,可以完全交由AI进行,自动程序大大减少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智能城市也需要智慧的眼睛

随时随地给你提醒

同一个城市同一场降雨,无论你身在城市的哪一个角落,你得到的天气预报将会是你所处的5公里甚至更小网格范围内的天气预报。以北京为例,假如你在国贸区域的“网格”里,那你和西二旗、中关村甚至不太远的天安门城楼附近“网格”里收到的天气预报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你只需要在你所在地下雨前做好准备即可。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自身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在自然灾害预测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英特尔智能城市解决方案,通过在城市中设置多种设备——比如一个灯柱,一方面让数据收集愈加细化,也提供更为详尽和丰厚的时时提醒功能。帮助城市全面检测环境并提醒居民环境变化。我们可以体验到精确到分钟,精确到街道的预报,从时间到空间,给出更准确合理的建议。

不仅是天气预测

拥有智能的城市还有更多可能性

智能城市的概念当然不会只局限于天气预报这么简单,英特尔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利用街头的智能路灯对相邻道路环境进行数据收集,这些街道会通过蜂窝数据或者WiFi网络将这些数据发送到中枢平台。同时这些智能路灯也能帮助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比如提供免费的5G网络。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利用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获取街道车辆拥堵状况,让车辆的驾驶者选择效率最高的路线,规避堵车风险,相比传统监控在即时性上有了质的飞跃。

防范天灾之外,智慧城市在未来还有机会进行人祸预防。利用智能路灯上的传感器可以进行大量功能上的拓展,开发出可以使用智能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如空气质量检测,枪声监控等,利用AI立刻定位犯罪地点,甚至是进行一定程度的行为预测。让街道上的行人提前知道有危险驾驶的车辆在靠近或是其他危险的暴力事件正在身边发生。

“水”月围城,暴雨之下我们该如何防范?

提高出行效率,为城市节省成本,减少交通堵塞,减少犯罪行为,这都是不远的将来利用AI协助的智慧城市会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当然人们也会关心自己的隐私是否受到了侵犯,这或许会成为智慧城市在发展中最需要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已不遥远

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在不远的将来,它会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而我们也不再独立于城市,而是和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知分析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民生、环保、公共安全、灾害预测等多个方面帮助市民。全时全程带给我们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在保障着我们的安全,阻止悲剧发生。

尽管智慧城市的模式不能一蹴而就,但美好的愿景已经浮现,我们值得期待越发成熟的智慧城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是大于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