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阿汤哥是个人,他从来都不是神

先说一句,《碟中谍6》没有彩蛋。

大脑门看的是8月30日周五早上的零点场,当天的情况是,纵然最后影片的字幕放完,乃至完全黑屏,座位上仍有三分之一的观众不置可否,期待第七个“impossible mission”的零星消息。

不过很可惜,《谍7》并没有被安排上日常。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但很明显的一点是,《谍6》非常成功地挑起了观众对于“特工”电影的再次热情。这是一个22年的老牌系列电影无法被撼动的一个元老地位。

《碟中谍6:全面瓦解》,英文名《Mission:Impossible:Fallout》.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Fallot”,中文被翻译成为了“全面瓦解”,它的原意是讲原子尘,讲辐射。本片故事也重点围绕恐怖分子蓄意将核辐射泄露于地球,IMF解救全民于水火而展开。

导演兼编剧克里斯托弗·麦奎里解释到:“Fallout指的不仅是本片的核辐射危机,还有伊桑的过去对他现在生活和人物造成的巨大辐射和影响。”

所以这一部中,不仅伊桑嫂将重磅回归彻底结束伊桑对上一段感情的依托,还抛出了有关于“碟中谍”系列最尖锐的一个问题:执行任务如同赌博无异。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碟中谍》其实改编自一部60年代的美剧,当时的电视剧情节中传递任务指令的,并不是电影里所呈现的电话、墨镜、相机等东西,而是运用唱片机,指令被记录在唱片谍里,

自然,中文译名中的《碟中谍》也是取自于此:“碟片上的信息告知行动目标的间谍。”

所以,根本没有坊间所传闻的那般,“间谍中的顶级间谍”。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一定意义上,它作为伊桑个人性格成长最明显变化的一部,真正完成了一个高级特工这些年面对诽谤、面对私人感情的一种真实状态。

他是个人,他从不是神。

有人评:《谍6》是系列最佳。

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3分,猫眼评分9.1分,票房破亿用时14时58分,上映一天的实时票房是3.5个亿。

这是怎样一个成绩,让“特工”这种老套路的剧情,还依旧能在2018年的今天继续挑逗着观众们的热情?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真诚”?“敬业”?还是“拼命”?似乎每个词都可以对应,但似乎每个词都太单薄了些。

全网都是在花式称赞,但纵观影评内容,无非逃离不开汤姆克鲁斯本人的卖命演出。

看惯了CG合成、绿幕抠图的影视环境,只有《碟中谍》粉丝从不担心的是,他们在银幕前体验的永远是自己偶像硬刀硬枪的真功夫。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但除了这个,“最佳”这个词,《谍6》是否真的能担得起吗?

大脑门今天毫不夸张地讲,担得起。

22年,从一个60年代的美剧改编作品,到今天经久不衰的谍战经典,不管什么样的高科技都已经被剧组玩遍了,《谍6》的成功恰恰在于回归了传统。

让人从银幕里直观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真诚,真刀真枪的硬抗,身与身的肉搏,以及“特工”电影最缺的“揣测人心”。

“特工”电影走到今天,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公式化的非成功定式。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一个顶级特工,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接受任务,同时深陷被质疑的舆论环境,在被某个幕后boss全程牵着鼻子走的同时,这位顶级特工却在最后扭转局势……

甚至大多数影片连最基本的人设都懒得立,全剧最充斥想象力的部分大概就是在绿幕前对于科技和手势的无限变化。

甚至你都不用细想,影片都已经故弄玄虚地向你传达一种什么时候该高潮,什么时候该反转的信息。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说实话,《谍4》和《谍5》就是照搬这种模式从而跌落神坛的。

但《谍6》精明的一点是,它不仅依旧开辟了独属于伊桑本人的特技亮点,包括这次最新开辟出的直升机追尾的空间打斗场景、巴黎凯旋门前的摩托车飙车以及高开低走的空中跳伞。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并且在剧情人设方面做足了解读和功课。

它讲团队,讲合作,讲“叛变”在各国情报人员之间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个情报人员独有的智商和脑力。

它并不是让那些配角机械地去运动,去执行任务,以往的他们看似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则只是按照导演的构思去一个个填坑。

那才是最坑爹(观众)的。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但是《谍6》中光伊桑和沃克两人之间不断跳反的“间谍”行动,我才终于看到了不再是两个开挂金手指的闲人在耍我们玩了。

这一次,伊桑、班吉以及卢瑟组成的IMF,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阻止恐怖主义“使徒会”利用“钚”这一放射性元素制造灾难和恐慌。

但就在即将与卖家达成协议,拿到“钚”元素时,卢瑟却被赶来的使徒会活捉。为了队员的性命,伊桑不得不放弃“钚”。

这时候,上级借此派来了一位CIA的杀手同志沃克前来应援,美名其曰互帮互助,实则是牵制伊桑所在团队给政府带来的威胁。

为了追查“钚”的下落,新组合又面临了一个新敌人,新敌人要求伊桑用所罗门·莱恩(《谍5》中最大反派)的死来交换“钚”。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但另一方面,伊桑又得在美国政府的监控下,尽量不伤害无辜人的性命下,将所罗门·莱恩救出。

不过事情更加棘手的是,上一部中惊喜亮相的伊尔莎福斯特也受到MI6的指示,要杀掉所罗门。

三重实力,将伊桑团团围住。而他与伊尔莎三番五次的救命之情,也逐渐演变为了另一种情愫……

什么该放下,什么该继续,忠诚度与耐力值的全面考验,全都在试探伊桑的底线。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所以这一部当中,伊桑所要面对的抉择会更多。

其中有一场戏是沃克的真实面目被揭露,他对所罗门·莱恩自白身份,被套路之后马上又反转,反转之后又能马上诉出合理的跳反理由。

包括伊桑所在的团队,再不是被神秘的幕后人牵着鼻子走,而是高手过招之间,有得有败,双方势均力敌。

这正是如今“特工”电影所不常见的一点。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它较量的,从来不是绝对的对与错,正义与邪恶,而是模糊在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那个地带,才是最考验“人性”的真实地带。

一个人有得就有败,有狡猾瞬间就有正直的一面,有反水的一面就有可被同情的一面。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通篇下来,整部影片并没有多烧脑,也没有过多的黑科技加持,但《谍6》就胜利在真实的人性反水上面。

所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碟中谍6》重新对“特工”电影开启了一种新的定义,绝对主角汤姆·克鲁斯也重新对他的极限挑战作出了新的示范。

当50又6的阿汤哥,已经再次活跃于“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戏码里,你觉得其他特工电影的绿幕又怎么还好意思去糊弄观众?

除了阿汤哥的拼命,《碟中谍6》就没得夸了吗?

不好意思,以后低于阿汤哥的极限任务,请不要再通篇宣传“敬业”了好吗?

这是一次极致的体验,是“碟中谍”系列22年来从不间断的极致体验,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勇气和潜力。

这才是一部电影所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 FIN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