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醫學與人文關係的幾點思考(上)

醫學與人文關係的幾點思考(上)

文章來源:中華外科雜誌,2018,56(4)

現在,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談論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到底是什麼?究竟怎麼做才符合人文關懷?大家莫衷一是。其實,人文並非新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其來有自。"人文"一詞最早出自《周易》,其中《賁卦·彖傳》有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後漢書·公孫瓚傳論》:"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雖然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人文"與西方人文主義中的"人文"並不相同,但是其中包含著對人的關注和重視則是不言而喻的。

到了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給"人文"下了更直觀的定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可以說,人文是以人為主,強調並重視人類及個人的心理、思想和道德在行為和社會關係中的作用。

醫學作為直接與人接觸、以人為對象的科學,與人文的關係非常密切。1960年,當代人文醫學發展的里程碑——"現代醫學中良知的重要問題"會議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召開,該院院長特尼(S. M. Tenney)博士在開幕致辭中提出,雖然現代醫學的基礎更加理性,但原應融科學與人文為一體的醫療實踐卻越來越偏離人的價值。因此,需要反思醫學,人本身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盧瑞亞(S.E.Luria)進一步提出,醫學在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學,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

1977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G.L.Engel)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批評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侷限性的基礎上,正式將人的社會化因素納入醫學科學的範疇,從根本上規範了醫學科學的人文屬性。人文以及人文關懷,並不是道德說教,而是醫學實踐必不可分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許多醫務工作者把大量精力都放在了儀器上,忽略了對人的關注。正如林巧稚大夫所說,現代化的醫療儀器可能成為醫生與患者間的障礙。臨床實踐變成了臨電腦實踐,患者的心理需求、思想需求被漠視,由此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甚至醫患糾紛。重新審視人文精神,強調人文關懷,就是要把這缺失的重要一環補回去。

(未完待續【接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