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理解布歇油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它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趋向?

鸿鹄迎罡


是一种流行的附庸风雅,

也是一种猎奇。

作为18世纪的宫廷艺术家,

为了讨好皇室和蓬巴杜夫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布歇绘制了多幅中国风的油画——

布歇《梳妆室》,

画中表现了法国贵族女孩们的屋中装饰着中国风的屏风,

这在那个时代象征着高雅的品味。

画中表现的是玛丽皇后和路易十六,

把中国的杂耍团队请到宫廷后花园,

跟着这些中国杂耍人学亮相。

布歇《中国皇帝的朝拜者》

布歇《中国歌舞》

布歇《中国狩猎》

布歇《中国庙会》

布歇《中国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式婚礼》

布歇《中国捕鱼》

布歇《中国皇帝的朝拜者》

当然,

也有很多这种看上去“纯粹”的表现中国乡土内容的画面,

但平心而论我们都能看出来这些画一点都不“地道”,

并不完全是中国的精髓甚至连皮毛都没有,

只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的样子而已。

因为古老东方对西方人来说就是种神秘而遥远的存在,

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西式加工。

中国风在那个时候的盛行,

因为洛可可时代精致和繁复的文化风范与当时的清宫趣味正好吻合。

宫廷的趣味的奢侈无度和奢华繁琐总是格外相似,

奢侈而讲究的生活与文化艺术方式,

便自然而然的寻到了共鸣,

并融合着将这种风格推上了极致。


感谢你的阅读,喜欢请尽情点赞评论吧!


art张小玉


我以为,站在全球文化视野之下,看18世纪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而中国正处于满清康乾盛世这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社会的全盛期。其时,强大的东方,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不光风光旖旎,而且民俗风情,处处充满了让人探索的欲望。因之,对东方许多神秘的传说,便随着航海家与商旅们的所见所闻,化为艺术家笔下的精美图画,描绘出他们心中中国社会的绮丽美好。

布歇《牧神与河神》

因之,如果要追根溯源,就很有必要对元朝时来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与他60余万字的游记做一回顾,更要梳理出在乔凡尼·贝利尼《诸神之宴》中的中国元素青花瓷。而中国的瓷器据说最早于唐代被销往日本、印度、波斯、埃及等地,而在17世纪的欧洲的份额大增。而人们对神秘物像的探索与好奇,是他们无法摆脱的诱惑,而中国的传说,一直在欧洲人心中,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乔凡尼·贝利尼《诸神之宴》

而站在全球化视野下,观照18世纪的东西方社会生态,你就发现,这个世纪注重的是“稳定”与“和谐”,更是人们对自然探索的萌芽期。在政治上,欧洲各国开始与中国、印度和土耳其进行小规模的通商贸易,并持续在东南亚与大洋洲建立殖民据点。此时多数的王权国家(如满清、蒙兀儿帝国、法兰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正处于全盛时期,但民主思潮却逐渐燃起,并以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最深。学术上,在西欧兴起的启蒙运动开始挑战基督教教会的思想体系,使科学的成果感染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欧洲以外的地区也透过传教与贸易的方式接触这思潮,进而产生小规模的学术复兴运动。另外,由于商业上的需要,部分技术孕育而生,成为工业革命之滥觞。而在技术外,生产与管理方式在西欧逐渐发生改变:传统世袭的学徒制逐渐被破坏,分工与工厂生产方式开始抬头。艺术与文化上,追寻希腊与古罗马风格的新古典主义盛行西方世界,并影响印度与中国的宫廷艺术。但同样的,中国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欧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会吹起十分表面的异国风。

布歇《中国皇帝上朝》

于是,布歇在1742年以中国元素创作的“中国组画”,便新鲜出炉了。他的中国组画有《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这四件。画面分别以皇家贵族、渔民生活、中国人的休闲及壮阔的集市风光,表现出中国社会四个不同层面的人文风情。这也许是画家的有意安排,也许是画家认为这四处风物,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审美及时下中国人的生态。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画中的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当时的清朝装束还离得比较远,但中国特色还是很明显。

布歇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更没有看到过故宫,但这几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瓷器上的绘画,再加上布歇的艺术想象。我们不知道其时法国的路易十五是否上朝以及如何上朝,但是,中国皇帝肯定不是像布歇所画的那样上朝的。至于中国花园是怎样的,中国人在花园中是怎样游玩的,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布歇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国花园和中国游人,除了面孔像是中国的,其余的地方,都像法国人,准确地说,更像法国贵族。

因之,站在东方神秘的诱惑大时代背景下,布歇为了迎合法国贵族,便从中国的工艺美术品、瓷器、漆器和纺织品中汲取灵感,将西方人所喜爱的“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观瞻布歇四幅关于中国印象的组画,你就会发现,西方文化记忆基因与中国人的巨大区别。你就发现,根殖在不同种族之间的绘画意识,是难以从生命认知上来表述的。但好在布歇,以自己对中国元素的表述加上对中国人的认知,画出了这几件作品,无疑打破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链接,使东方的元素,在艺术至上,为西方的绘画添加了一份难得的东方符号。同时,东风西渐,使西方人从自己艺术家的审美中,对东方的民俗风情有所新的了解。

布歇《中国歌舞》

布歇《中国狩猎》

布歇《中国集市》

布歇《中国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国捕鱼风光》


用户62081517873


17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刮起的中国风的确非常盛行,其中影响最为深刻就是艺术和生活领域,而蓬巴杜夫人的宠臣,洛可可的代表画家,被当时很多革命家唾骂的宫廷画师——布歇,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画家布歇)

首先,对于这一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趋势,倒不如说是一种猎奇心理,类似于如今中国出现的哈日哈韩。用法国著名汉学家亨利一科迪埃的话来讲,就是:“中国艺术尤其具有了一种特殊性,也就是一时的迷恋,是一种风尚,一种短促的好奇劲儿,而没有留卜真正深刻的印记。”

其次,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新航路的开辟。17世纪到18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新航路,新市场的开辟,极大地拉近了欧洲与中国的联系,即便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时期,但在各个方面仍有所交流。

②与启蒙运动的碰撞。17-18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启蒙运动,以伏尔泰、魁奈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赞赏、倾慕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中国风的盛行。

(伏尔泰)

③教会的正面推广。17-18世纪出于某种目的耶稣会士笔卜描绘了遥远神秘、开明温和、文质彬彬、富有智慧和道德的中国形象。



ART弗里达


对布歇画中的中国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1,中国元素进入其当时上流人物的生活环境,在审美上对这些人物成为一种津津乐道的讨论对象,势必让布歇将中国元素作为其画中的一部分体现出来,就像现在的人追求时髦一样,以示这些人物奢华的生活;2.布歇中国元素画的绘画风格和布局,与当时西方绘画风格是相同的,人物的神态,姿势,人物之间的尊卑,都是西方绘画的风格;只是中国元素而已,没有中国传统的精神;3.画风上有一点与布歇的画风向背的地方,布歇画中肉欲与情色在中国元素画中没有体现,画中的人物基本都有穿着,裸露的很少,倒是中肯的表现了中国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对比当时的西方社会,这一点也许布歇是想说明东方人的意识形态与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不同,亦或许布歇从来没有绘画过东方人的裸体,怕露怯。西方绘画从穿衣到裸体绘画,是有一个过程的,也许布歇认为东方人是处于西方那个穿衣绘画的时代。4.所谓中国元素的审美趋向,只是当时的一种时髦感觉,没有对后来的西方绘画造成根基上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