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比德军还猛!二战时北欧军队吊打苏军,对苏战损比1:14

苏德两军究竟孰强孰弱,一直以来颇有争执。那场战争的结果是以德军的失败告终,纵观整个欧洲战场,即使美英法的盟军不在诺曼底登陆,德军的惨败也是不可挽回的。

可毕竟苏联人口对比德国加奥利地的人口占据绝对优势,苏联强与苏军强就一定划等号吗?德军最终能够兵临莫斯科城下,尤其是在前期俘虏了数百万苏军,因此多数人公认:二战前期,德军的世界上战术最先进、士兵素质最优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比德军还猛!二战时北欧军队吊打苏军,对苏战损比1:14

其实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进攻由于出其不意,而且在武器装备、局部的总兵力上与苏军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两军真实的差距也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大。而随着苏军站住脚跟,苏德军人的最后阵亡比为2:1。

从这个角度看,苏德军队恐怕要被北欧军人吊打了。

北欧国家芬兰与苏联军队也曾经展开过一场厮杀,最终苏军阵亡4.8万人,失踪27万人,总折损接近32万,而芬兰方面阵亡人数为22830人。1939年冬季那场战争,存活下来的芬兰老兵很多人活到上世纪90年代,回忆这场战争史说道:1名芬兰士兵倒下,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性命。其实这位老兵不仅没有夸口,反而是很谦虚,双方真实人员战损比1:14,苏军更在芬兰丧失了2000多辆坦克

比德军还猛!二战时北欧军队吊打苏军,对苏战损比1:14

------要知道,德军东西打一圈,到灭亡法国时,德国7个装甲师的坦克总数也不过2439辆!

苏芬战争是怎么回事呢?

1939年9月18日,苏德双方瓜分波兰,在波兰境内的步格河畔碰头,双方谁也不再进攻了----这一幕倒是容易让人想起美苏后来在德国境内的易北河会师。

苏联为了获得延缓德军进攻的缓冲地带,先与波兰军队进行了大战,波军对苏军的抵抗甚至要强烈于对德军的抵抗。苏联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自己国内的破坏和平民的伤亡。

为了实现同样的目的,苏联向芬兰政府提出:芬兰向苏芬边境线后退一部分,苏联以两倍国土交换。芬兰政府拒绝了这个条件,1939年11月,苏联进攻芬兰,国际联盟将苏联开除,但苏军不顾一切,要建立缓冲地带。

至于芬兰为什么拒绝了苏联的提议:欧洲国家都是民族国家,苏联想要得到的国土上居住着很多的芬兰人,上面有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而苏联置换的土地上,全是俄罗斯人,或者是很贫瘠。芬兰自然不会同意。

芬兰在边境线上建设了大批防御工事,静待苏军到来,苏军用了78天,才突破防线,此时已经损伤不少。而芬兰空军的4战机编队战术先进,更是被后来的德军所效仿,而苏联空军则甘拜下风。

比德军还猛!二战时北欧军队吊打苏军,对苏战损比1:14

这场苏联历史上的“冬季战争”,有两种武器被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名字命名:苏军空袭芬兰首都,面对芬兰在国际上的指责,莫洛托夫称苏联并未轰炸芬兰,而是给芬兰境内饥饿的工人阶层空投面包,因此在芬兰,炸弹又被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芬兰士兵英勇无畏,带着燃烧瓶与苏军坦克厮杀,由于燃烧瓶中主要是用酒瓶装的石油、白磷、助燃剂等,因此芬兰官兵称“这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

芬兰最终签订了战败协议,赫鲁晓夫回忆录说:我们所有人,包括SDL,都感觉我们的胜利中有一种失败,这种失败很危险,所有北欧国家从此把苏联看成泥足巨人。

德军攻打法国时,苏军又进入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人冷漠的接受了现实。

比德军还猛!二战时北欧军队吊打苏军,对苏战损比1:14

在德军元帅曼施坦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这位失败后依然嘴硬的“闪电伯爵”说:数十万之众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高加索人加入了德军,他们都出于自愿,工作起来忠心耿耿。。。。。。。

虽然曼施坦因所说的内容有着极强的偏见,但不得不说这中现象背后有着它非常现实的原因。

终于,在苏德战争之前,苏联获得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缓冲地带,但苏军却反而被这些缓冲地带拖累,大军囤积边境,使他们在前期被德军迅速击溃,数百万苏军溃败。而芬兰迁走了苏联占领地上的几乎全部的人口,战争爆发后动员了50万军队进攻苏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