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青海大三線:激情與記憶》系列報道之一:大三線浪潮中的工業小鎮

在此後短短的十幾年中,大通的工礦企業不斷增多,人口迅速增長,並很快建立起煤炭、電力、化工、建材、機械製造、鋁加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一躍成為青海的工業重鎮。

神秘的工廠代號

自從第一批工人和機器設備到達後,源源不斷的機器和設備被運送到大通,操著東北口音的人,也逐漸在大通多了起來。但人們很快發現,這些廠礦沒有名字,也看不到生產的產品,廠址還選在偏僻的地方。人們所能知道的,只有這些工廠的信箱代號——704、705、706以及701。

曾參與編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縣誌的縣誌辦老編輯崔適信先生介紹,三線建設中,遷到大通的工礦企業主要有青海黎明化工廠(704)、青海光明化工廠(705)、青海重型機床廠(706)以及化工研究所(701)。

1965年,青海黎明化工廠和青海光明化工廠開建,後來又成立了化工研究所。1967年,青海重型機床廠開始籌建。居住在光明化工廠附近的一位老人說,他小的時候,並不清楚這個廠生產什麼產品,大家都叫705,他也跟著叫。後來才知道705廠的主要產品是重水,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試驗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些短短几年內建起來的廠礦,在人們眼中充滿著神秘色彩。

榮獲國家質量金獎

上世紀60年代之前,大通的工礦企業寥寥無幾,只有青海橋頭髮電廠、青海第二水泥廠等幾家。總體來說,大通是個人口少、工業基礎差的農業縣。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一批三線工廠的建成、投產和帶動,讓這個當時只有幾萬人口的農業縣迅速發展起來。據大通縣誌記載,青海黎明化工廠共有14個車間,職工兩千五百餘人,固定資產原值6901.4萬元,生產鹽酸、燒鹼、甲胺、液氯等產品18種,1985年產值20786萬元。

青海光明化工廠有11個車間,近兩千名職工,固定資產原值93605萬元,1985年產值20096萬元。

黎明化工廠、光明化工廠、重型機床廠等大型三線企業顯著提高了大通乃至青海的工業水平,影響和帶動了青海水泥廠、青海鋁廠等工礦企業的建立。此外,三線企業的進駐也讓大通的教育和科研水平顯著增強。例如,光明化工廠的產品在1981年成功打入國際市場,1984年,還為青海省爭得第一塊國家質量金質獎章。

最初的記憶,不同的命運

五十多年過去了,這些曾在三線建設和青海工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企業,大多在產業調整和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被淘汰。

“現在,大通留存下來的三線企業只有兩家。黎明化工廠和青海重型機床廠經過改組後還存在。光明化工廠和化工研究所已經倒閉了,化工研究所連廠房都拆除完,遷到了河南洛陽。光明化工廠的廠房倒是還存在,但也廢棄了。”崔適信先生說。

這些廠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也曾積極融入力求生存,但困難重重。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對重水工廠進行了限產。光明化工廠從1983年開始投資開發民用產品,雁鳴牌啤酒應運而生。但好景不長,到90年代初逐漸被其他品牌趕超,最後於1996年破產。

在前後30年時間裡,這些三線企業經歷了建廠、生產、限產、轉型、破產等一系列變遷,曾經的輝煌逐漸暗淡,只將那段歷史留在了北川大地上。

記憶:激情燃燒的歲月

4月24日,記者來到位於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下吉哇村的光明化工廠。偌大的廠房坐落在山腳下的田野中,附近看不到幾戶人家。從廠房外面,可以看到高聳的機器設備兀自挺立。廠子大門緊鎖,看門的是個外來的打工者,知曉來意後開門讓記者進去。

往前五十米左右,路的左側有一座花園,旁邊是一幢大氣的建築,據說是員工食堂,從食堂的面積看,當時廠區的職工一定很多。走近細看,食堂的門頭上寫著幾個大字,但已年久脫落,只剩下一顆顯眼的紅星。廠子很大,裡面空無一人,到處是快坍塌的牆、生鏽發紅的機器和廢棄的廠房建築,在熱烈盛開的杏花、梨花的掩映下顯得頹敗和淒涼。但也隨處可見諸如“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工業學大慶”等口號,可以看出,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三線員工們在背井離鄉、生活艱苦的條件下,依然鬥志昂揚,艱苦奮鬥,為青海的工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時光流逝,當年那些在此揮灑過汗水的人們早已離去,但這些破舊的廠房和設備依然挺立在風雨中,成為一個時代的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