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媒體透視」他們在這裡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後五十米”

「媒體透視」他們在這裡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後五十米”

今天

的法制日報第五版刊發了《他們在這裡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後五十米”上海監獄臨釋人員“出監之路”調查》一文,作者以“演練”“忐忑”“迴歸”三個部分詳細講述了上海監獄如何讓臨釋人員從“監獄人”順利過渡到“社會人”,引發社會反響。

「媒体透视」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

一起來看

法制日報記者 餘東明 實習生 李楠楠

俗話說“天上一日,凡間一年”。服刑人員在監獄多年,外面世界早已物是人非。因此大凡即將離開監獄重返社會的他們,一面為即將迎來自由而充滿興奮,另一面又為高牆外陌生的世界感到緊張。

為了讓這些臨釋人員從“監獄人”順利過渡到“社會人”,上海專門設置了以出監教育和“類社會化”管理為主的功能型監獄——上海市五角場監獄。在這裡,來自不同監獄的臨釋人員將度過最後的3個月刑期,這種教育改造模式被稱為“通往自由的最後50米”。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走進這所監獄,調查這些服刑人員如何度過最後這段刑期。

演 練

“我……我來申請補辦戶口,這是我的釋放證明……”走進“派出所”,服刑人員楊宇緊張得舌頭都有些打結。

這是五角場監獄每月一次的模擬社會實訓,楊宇下個月就刑滿釋放了,他正學著出獄後如何辦理戶口。

楊宇坐在辦證窗口前,在民警的指導下,一項一項地走著流程,臉上的緊張神情也隨之消失。

「媒体透视」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

劉德也是參加實訓的臨釋人員之一,他選擇了“人才市場”進行嘗試。前些日子,他通過了專業機構組織的資格考試,獲得了電工執業資格證書。他說:“出獄後打算找一份水電工的工作,所以得先學學怎麼到人才市場找工作。”

在這裡除了“派出所”和“人才市場”,實訓現場還建有設施齊全的“司法所”“工商所”“社保中心”和“銀行”等機構,工作人員均來自相對應的社會機構,他們業務熟練,會根據不同服刑人員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指導。

這種模式在這裡被稱為“類社會化”教育管理。所謂的“類社會化”,就是模擬與真實社會相仿的情景狀態,讓臨釋人員提前感知與適應社會,從而實現迴歸社會的“軟著陸”。

據瞭解,在五角場監獄,同一時期接受出監教育的服刑人員大概有200多人,他們從不同監獄來到這裡,最後又從這裡一起迴歸社會。

忐 忑

3個月前,服刑人員周志東來到五角場監獄接受出監教育。此前,他因犯搶奪罪已服刑10年。

周志東是典型的“三無”服刑人員,入監以來一直處於無親情電話、無通信和無接見的狀況。10年了,每每聽民警講起或是在新聞中看到外面世界,他都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現在臨近釋放,周志東非常焦慮和忐忑,整夜整夜睡不著。

這天他暗下決心,準備找機會犯點錯誤,以延長刑期,然而他這點小心思早被監管民警看在眼裡。

「媒体透视」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

他被找去談話,在監管民警的再三勸誡下,周志東終於坦露了自己的擔憂。他說:“我在外面什麼也沒有,脫離社會這麼長時間了,又坐過牢,誰會收留我呢?”

民警瞭解情況後,對他進行了心理疏導,同時安排了心理諮詢師給他開展心理健康諮詢。

與心理諮詢師多次交流後,周志東學會了很多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悲觀感和焦慮感慢慢減輕。

其實,在即將出獄的服刑人員中,像周志東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要麼無親無故,要麼脫離社會太久而心生退意。

為了讓服刑人員更好地迴歸社會,五角場監獄制定了為期13周的出監教育大綱,囊括了個人談話、學習教育、心理疏導、技能培訓等。五角場監獄還建有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諸如建築物保潔、中式餐飲、水電工等項目一應俱全。監獄之所以選擇這些比較容易掌握、社會勞務需求大的項目,就是為了確保臨釋人員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門謀生技能。

回 歸

上午8點半,民警拉開黑色的鐵門,門後露出一條長長的通道,四周是實景壁紙,分別代表“走出陰霾”“淨化靈魂”“殷切希望”“走向陽光”“邁入社會”五個章節。

這是一條儀式感頗強的“新生之路”,每名出獄的臨釋人員都要經過這裡,在浴室洗個澡,換身衣服,把監獄的一切都留下,然後去迎接全新的人生。這也是現實意義上的“通往自由的最後50米”。

「媒体透视」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

服刑人員吳圩頭髮半白,由於“慣偷”,他在監獄裡幾進幾齣,過了大半輩子。服刑期間,妻子從不來探望,兒子原來還會來看看他,可後來來的次數越來越少,這次出獄他非常希望妻子和兒子能來接他回家。

“你想家人來接你嗎?”

“很想。”

“他們為什麼不願意來接你,你知道嗎?”

“因為我讓他們失望了。”

“如果我們幫你聯繫家人,你打算對他們說什麼?”

“我知道錯了,以後一定不會再犯罪,我會找一份踏踏實實的工作,遵紀守法,請原諒我。”

半個月前,管教民警注意到吳圩的低落情緒,好好找他談了一次話,並答應幫他聯繫家人。

洗完澡,換好衣服,他顫顫地走出了浴室。遠遠望去,他看到妻子和兒子等在“新生之路”的那一頭。他們果然來接他了,一起前來的還有社區幹部,他不禁熱淚盈眶。

原來,管教民警在和他談完話後,就利用獄內外幫教網絡,聯繫了吳圩所在的社區,也打通了他妻子的電話,把吳圩的改造情況和思想變化詳細地告訴了他們,希望能在關鍵的時候伸出援助和關懷之手,這才有了“新生之路”的感人一幕。

據瞭解,在這條“新生之路”背後,是一個監獄和社會內外聯動的工作網絡,是一個由監獄、司法部門、幫教基金會、社區服務站和志願者協會構建的“五位一體”安置幫教合作機制。

當每批臨釋人員調入五角場監獄後,監獄都會在10個工作日內向其戶籍所在地的司法局和社區服務站寄送《幫教要約書》和《臨釋人員基本情況說明》,使社會幫教向前延伸;臨釋人員出監後,監獄又會對他們分別作出《出監綜合評估報告》,提供給安置幫教部門,並及時做好回訪。

走出監獄大門,吳圩深深吸了一口氣,回頭望了望高牆電網,似乎在作最後的道別……

(文中服刑人員皆為化名)

為您推薦(點擊閱讀)

1、全國監獄工作會議要求:統籌推進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的五大改造新格局

2、上海監獄: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 堅決貫徹落實全國監獄工作會議精神

3、【現場直擊】基層黨支部建設應當這麼做

「媒体透视」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

申語軒 出品

「媒体透视」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媒体透视」他们在这里走完“通往自由的最后五十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