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以捕鸟为生的古国——罗国,与楚国同姓共患难,难免兄弟相残

古罗国出自熊姓,与楚国为同一个先祖,这在《路史·国名纪丙》有所记载:“

罗,熊姓罗也。”可见由远古时期的同一个部落分裂而来。

经考证,罗国国名夏商时期便已存在,早年在今河南罗山一带。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或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才不得以离开故地向南迁徙。

罗国的“罗”字是如何产生的?罗在现代汉语解释中是“罗网“之意,即捕鸟的网。据《尔雅》:“鸟罟,谓之罗”,“罟”(gǔ)就是网。诗经中有“有兔爰爰,雉离于罗(野兔逍遥自在,山鸡落入罗网)”的诗句。

以捕鸟为生的古国——罗国,与楚国同姓共患难,难免兄弟相残

大凡远古部落发展到方国,其国名取名往往是以部落民众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性或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而定,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以食为天,衣食是民众生存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像依江而建的古鄂国,因为江中鳄多,民众就以捕鳄为生,还把鳄视为部落的图腾。很显然,这个部落既然以逐捕飞禽为生,便拿罗(鸟网)来命名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罗国既然拿捕鸟的网(罗)来命名,很显然,这个国家山水清秀,自然条件极为优越,才能吸引大量的鸟类来此栖息。因为鸟类成群,所以罗国子民就地取材,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对罗国人来说,捕鸟取食不但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娱乐游戏。

以捕鸟为生的古国——罗国,与楚国同姓共患难,难免兄弟相残

原本古罗国的子民在他们相依为命的土地上过得无忧无虑,但是好景不长,厄运降临,据说是商武丁时期东征西讨,打破了古罗国的宁静,被迫西迁。

到了商末,由于商王无道,社会开始动荡,各地诸侯蠢蠢欲动,罗国急时看清天下大势,响应当时实力最强的周国,一起抵抗商朝,所以在周武王平定天下后,罗国被册封为子爵国,正式成了周朝的诸侯国。

随着罗国执政者的不断更替,周朝与罗国之间的外交政局也翻天覆地,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周朝开始容不下这个异姓诸侯国,不得已,罗国只得向南迁徙,转辗到达今天湖北宜城县罗川城。《水经注》记载:“……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

以捕鸟为生的古国——罗国,与楚国同姓共患难,难免兄弟相残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春秋初期,那时傍边的楚国已经强盛,楚武王为了打通东进中原的要道,将目光投向汉水以东诸国,罗国首当其冲。虽然楚国和罗国是同姓,兄弟之国,而且曾经先祖们在强大的商王朝的逼迫下,一起颠沛流离,从东向西,自西向南,从来形影不离。但到了春秋争霸时代,哪还顾得了这些。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意思是楚国去攻打绞国,分兵渡过彭水,罗国趁着这个当口想偷袭楚军,派伯嘉去察探楚军的兵力状况,伯嘉去数了三遍。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楚罗两国早已不友好,或许自恃强大的楚国经常欺凌弱小的罗国,罗国才会想到趁楚军渡彭水之际偷袭他们。

以捕鸟为生的古国——罗国,与楚国同姓共患难,难免兄弟相残

那这次罗国设计偷袭楚军有没有成功呢?不得而知,但《左传》记载:公元前700年,“楚屈瑕伐罗……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从这段文字推测,罗国确实偷袭了楚军,才使得楚国在第二年兴师讨伐罗国,到达罗国时,遭到罗军与卢戎(南方小国)军的两头夹击,大败楚军。说明,罗国为了对付楚军,担心自己力量单薄,于是与卢国联手抵抗,终于打败了楚军,可见当时罗国国中是有谋臣良将的,而且实力不容小觑。

楚武王兵败后吸取教训,苦心经营数年终于灭掉罗国,据推算,楚灭罗大约在公元前690年前后。罗亡国后,子孙以国名为姓,被开枝散叶到各个角落。

更多方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