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在永濟普救寺蒲州府衙前,有兩尊鐵人,身高四尺,峨冠博帶,拱手而立。雖歷經千百載的風雨剝蝕,至今明亮不鏽,栩栩如生。提及這對鐵人,還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傳說故事。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話說這九曲黃河,猶如巨龍,在那晉陝峽谷咆哮奔騰,衝出龍門觸華嶽折東而去,在這兒拐了稱屹斗的大彎兒,這個彎彎裡頭,座落著一座鐘靈敏秀的古城。

這座古城叫“蒲州”,故曰“蒲坂”,史傳為堯舜建都的地方。這座城廓方方整整、九門十關、街巷縱橫、商賈雲集。城中央有鍾、鼓二樓,高聳入雲。這裡歷代出過許多名賢雅士、達官貴人,明代就有民謠相傳:“站在鼓樓朝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大大小小州縣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相傳,明代萬曆年間,蒲州城南街鼓樓巷裡有一座燕翅門樓深宅大院,住著一位告老還鄉的官員,此人姓沈名亮字百萬,祖籍湖廣福州人氏,膝下所生二子,長子名叫沈仲仁,次子名叫沈仲義。這兄弟二人,一來出生於書香門第,又為官宦之家;二來聰穎過人,加之勤奮好學,所以三榜奪魁,帽插金花,可以說是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仲仁點了翰林,官拜文淵閣大學士;仲義殿試探花,官封六部侍郎。

有一年,沈亮作古歸西,仲仁、仲義匆匆忙忙從京城趕回家鄉奔喪,料理父親的後事。期間,為爭家產發生了糾紛,不念手足之情,互不相讓,只好訴狀於蒲州府衙。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蒲州太守姓梅名耿字金心,祖籍平陽(今臨汾)。此人四品進士,博學多才,秉公執法,因此三任連坐蒲州。梅太守娶妻姜氏。姜夫人不僅長得玉容佳麗,瑰姿瑋態,而且知書達理,才華出眾。

單說這梅太守接到沈家兄弟的訴狀,看後大為吃驚。心裡暗想:一家是翰林公,一家是侍郎官,我乃四品進士,如何受理此案呢?回到後宅,愁眉哭臉,不思茶飯,夜不能寐。梅太守焦灼的情緒,被聰穎的姜夫人猜出個八九不離十,一定是遇到了什麼難纏之事。姜夫人便問起原因,梅太守將沈家二位大人為家產投訟事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姜夫人聽後微微一笑,說道:此乃區區小事一宗,何須掛齒!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梅太守聽後看了夫人一眼反問道:“我乃堂堂朝廷命官,都為此案犯愁,你一婦道人家,有何能耐,竟敢口出狂言!難道你有什麼錦囊妙計不成?!”

姜夫人慢條斯理地答道:“賤妾不才,雖不通治國之理,但曉作人之本;況沈家兄弟乃國之棟樑,人之楷模,竟見利忘義,為毫釐失手足情,斷兄弟誼,卻投訴下官,非情非理,豈不讓世人貽笑?!”

梅太守聽後起身踱步,沉思片刻說道:“言之有理。如此說來,夫人對本案已成竹在胸。本官願將此案交與夫人辦理,不知意下如何?”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讓妾受理此案不難,但須依我三件大事”

“哪三件大事,快快講來”

姜夫人有板有眼地說道:“這一,妾身為女流之輩,不能登大雅之堂,需借你的官戴,女扮男裝,坐堂問案;這二,你立即向四鄉八鎮發出火籤,三日之後在府衙大堂審理此案,讓民眾前來聽判;這三,審理期間,你只能屏後聽審,不能公開露面,以免露餡。”

這三件事梅太守一一應允,條條照辦。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到了審案之日,蒲州府衙民眾熙熙攘攘,把大堂擠的水洩不通。

約巳時光景,三聲堂鼓響過,三班衙役吼威站立兩廂,只見太守夫人身穿朝服,儀表堂堂,坐在公案之上。她環視了一下圍觀的民眾,拿起驚堂木一拍,說道:“恭請沈家二位大人上堂!”

此時,大堂上鴉雀無聲,眾人朝著大堂門口張望。只見圍觀民眾讓出一條路來,沈家二位大人一前一後邁步來到公堂之上。

太守夫人急著起身,走下公案向沈家兄弟躬行大禮,而後說道:“給二位大人看座。”

沈家兄弟拱手還禮,在公案左右落座。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太守夫人回到公案之上,彬彬有禮地說道:“二位大人的爭訟,下官已經拜讀,容後稟報。現有一事不明,不知當問不當問?”

沈家兄弟齊聲道:“你有何時,但問無妨。”

太守夫人壯膽問道:“古往今來,作人以何為本?”

沈仲仁答道:“我乃食朝廷俸祿,輔佐當今聖上,文能治國,武能安邦,遵循的是聖賢之道,三綱五常,作人之本,本若不張,人將盡矣!”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太守夫人點頭稱是,接著問道:“古之楷模,推崇何人?”

“古之賢人,首崇伯夷、叔齊。”沈仲義搶先回答。

“大人所言極是,”太守夫人離位走下公案說道。

此時,太守夫人慷慨陳詞:“眾所周知,首陽山(在今永濟市首陽鎮界內)二賢祠至今猶在,歷代名賢士人多來此瞻仰。古之賢人乃殷商孤竹國君的兩位太子,長子伯夷,次子叔齊。夷齊雖同父異母,卻兄恭弟讓,和睦相處。國君傳位於叔齊,叔齊不受,讓位於伯夷,伯夷言“王命難違”。爾後,兄弟二人攜手奔於西歧。想那伯叔二人,念其兄弟情誼,遵循作人之本,江山社稷不爭;仁義兩位大人,乃當今聖上之左膀右臂,本應胸襟坦蕩,不知何故,竟為家細而爭訟呢?!”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突兀起來的反問,使得沈家二位大人堂目結舌,無言對答。圍觀人群譁然,議論紛紛:“小官把大官問住了”、“這麼大的官,還為家產爭訟,成何體統!”

接著,太守夫人說道:“鵓鴿呼雛,烏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聚其眾,義也;羊羔跪乳,馬不欺母,禮也;蜘蛛結網以為食,螞蟻閉穴而知雨,智也;燕非舍不至,雞非曉不鳴,此為信也。飛禽走獸且懂《五常》,況且人為萬物之靈,豈無一德!二位大人,以祖宗所遺之小節,而傷手足之大義。兄通萬卷,全無教弟之才;弟掌六科,豈有傷兄之理!看將起來,沈仲仁,仁在哪裡?沈仲義,義在何方!不仁不義,七尺男兒,憑何德站立人間?!下官已將審理之詞書於訴狀之上,望二位大人好自為之。”

說到這裡,太守夫人脫去冠戴,露出婦人之相,拂袖回到後堂去了。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此時,公堂之上的沈家兄弟,見狀呆若木雞。圍觀民眾騷動起來,紛紛喊道:“一個婦道人家,竟把兩個大官奚落(方言?意即諷刺、言語挖苦)了一番!”

此時此刻,沈家兄弟大徹大悟,為家產爭訟,有失大禮,深感羞愧難當。在這大廳廣眾面前,竟被一女子劈頭蓋腦地指責了一通,二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爾後,仲仁打開自己的訴狀,見上面留詩一首:

兄弟同胞一母生,

祖先遺業何須爭。

一朝相見一朝老,

能有幾日作弟兄。

仲義訴狀上同樣留有詩句:

兄弟相住忍為安,

莫因毫釐起禍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

留給後輩作樣看。

二人看罷,深感身為朝廷重臣,竟不如一個婦道人家心胸坦蕩,真乃無地自容,便相撞而死!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沈家二位大人 撞死公堂,這突兀意外之事,使得梅太守驚惶失措,束手無策,直埋怨夫人逞能,闖下大禍,無法向上差交待!

姜夫人有板有眼地說:“公堂之上,妾一沒有刑訊,而沒有逼供,只陳述了作人的道理,二位大人之死,與我何干?!”

梅太守道:“人命關天,何況乃朝廷命官!”

姜夫人回答說:“依妾之見,可請個關官的官來裁決。”

梅太守迫不及待地說:“沈家兄弟位居一人之下,百官臣僚之上,除當今聖上不能奈何於他。”

姜夫人接著道:“此事不難,只將沈家二位大人因何爭訟,本府如何受理,他二人如何短見一一寫個奏摺,呈請皇帝聖裁,當為上策。”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事不宜遲,當即寫好奏摺,裝入奏匣密封。蒲州府乃兩京之通衢大道,距京城48個驛站,差官晝夜兼程,直奔紫禁城而來。

話說萬曆皇帝正在養心殿閱覽經史,忽報蒲州府有密摺陳上。覽奏只見翰林仲仁、侍郎仲義二公為傢俬爭訟身亡事奏請我皇聖裁......。萬曆皇帝感到莫明其妙,心裡暗想:“朕的二卿返鄉奔喪,為何又爭訟身亡?”便細細過目。當看到太守夫人為調停兩位重臣的爭訟,不僅女扮男裝,大坐公堂,而且言談字字入情,句句入理,竟把韓林公、侍郎官問得啞口無言,羞愧身亡時,便自言自語說:“天下竟有這樣奇才女子,難得難得!”當即硃筆一揮:“沈家二公之死,屬見小利而失大節自為,與蒲州府衙無干,為昭示後人,鑄兩個金人,立於府衙門前。”並嘉封太守夫人為“女中之賢”。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前後七八天,飛馬來報聖旨到,梅太守接旨一看,心頭的石頭才落了地。果然不出姜夫人所料。之後,遵照聖上旨意,鑄了兩個鐵人立於府衙門前。說來有些蹊蹺,自那兩個鐵人豎立之後,蒲州地面訟爭案件趣減,打官司告狀的人幾乎沒有了。鐵人的故事流傳至今,後人又寫了一副對聯:

伯夷叔齊,讓國而逃,

諫伐而死,千古名賢楊天下;

仲仁仲義,為財爭訟,

自愧身亡,失足遺恨成笑柄。

普救寺蒲州府衙前為什麼放兩尊鐵人而不是石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