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紮根鄉村,為新時代“三農”書寫答卷

紮根鄉村,為新時代“三農”書寫答卷

紮根鄉村,為新時代“三農”書寫答卷

劉乾坤在為北勝村致富做規劃方案。

紅網時刻記者 單仕平 通訊員 宋梅 蔡俊 益陽報道

今年48歲的劉乾坤是北洲子鎮北勝村的村黨總支書記,這個年富力強、土生土長的湖區農民書記,也是改革開放後與湖區農村共成長的代表,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湖區農村百變的生活。

1988年,在改革開放的潮打浪拍中,農場開始實行家庭承包制,18歲的劉乾坤成為了生產隊裡唯一的拖拉機學徒,跟著師傅學開拖拉機、維修農機具。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大,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劉乾坤,1990年,在開拖拉機之餘,自己承包了30畝多田土面積,率先打破農場多年來的傳統糧棉油蔗的種植模式,在承包田田內大面積種植市場需求大、價格優的西瓜等經濟作物,他因此成為了該村第一吃螃蟹的人,當年劉家添置了全村第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和天仙牌電風扇。

1998年,中國開始颳起第一波“北上廣深熱”風,不少農村年輕人放棄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搭上了北上南下的務工第一班車。28歲的劉乾坤卻背道而馳,選擇留在生他養他的農村,並做了一個讓家人都反對的決定——到村組擔任電排管理人員,負責全村農田灌溉,這樣的苦差事,對他來說,卻是樂在其中。農田灌溉精準與否,決定了一個村莊一年的收成,電排管理人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掌握好農田灌溉技術,劉乾坤每天都穿梭在田間。時代變遷,湧現的弄潮人皆是主動努力付出的有心人。2001年,大通湖區開始實行水稻機械化耕種,需要一批有機械化操作經驗的工人,擁有拖拉機技能的劉乾坤成功被聘用,並開始熟悉東方紅拖拉機、豐收牌收割機…… 等一系列相關水稻機械化耕種器具。2004年,水稻機械化耕種在大通湖區全面推開,由於技術過硬,擅長學習,劉乾坤成為十里八鄉的農業機械行家。2005年,劉家成為了全村第一批同時擁有彩電、電話、冰箱、空調的人家。

2008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賦予了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經營權。38歲的劉乾坤由於表現突出,被村民推薦為北勝村村支書。上任的第一天,劉乾坤並沒有直接去辦公室,而是來到滿是泥濘的村道,來回穿梭在田野,不停地叩問自己——如何才能改變“全鎮最落後村”的現狀,將自己的致富路鋪至全村......“要想富,先修路”,當時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不論是農作物運輸還是村民出行,都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2008年,8月,劉乾坤經多方籌措湊齊了5萬元,修建了該村第一條水泥路。同時,帶領村委成員多方奔走,採取“走出去、引進來”戰略。2008年11月,臺商陶世禮來到大通湖,物色現代生態農莊建設選址,當時,大通湖區共推薦了四個村支書向陶老闆進行現場介紹,其中就包括北勝村村支書劉乾坤。面對機會,劉乾坤從不會讓其溜走,經過一個月的調查研究,同時結合臺商的需求與本村實際,他和村支兩委成員一起撰寫了一本近十頁的方案。現場介紹會上,陶老闆的現代農莊選址定在了北勝村。

2009年3月7日,劉乾坤代表北勝村在廣州虎門與臺商 陶總簽訂了 總投入超過2億的合同,該村也成為了大通湖區首批引資超億的村。有了企業,有了資金,村域經濟隨即被盤活,2700畝土地流轉,農民在獲得企業高流轉費的同時,還能成為企業員工,生活水平步步攀升,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劉乾坤的帶領下,2015年,北勝村從2008年人均收入每年不到3000元一躍跨至每年17000元,增長了近6倍。北勝村被評為了“湖南省美麗示範村”。

2018年,國家農業部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長導向轉向體質導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48歲的劉乾坤,面對新時代“三農”的“新問卷”,他充滿信心,目前村域內8200畝土地,流轉率達到了85%,最高的流轉費用達到了700元/畝,在流轉土地企業選擇上,劉乾坤嚴格按照“新問卷”提問作答:千畝優質稻基地、生態稻蝦種養、百畝觀賞藥物種植基地,對於新時代這堂考試,他比誰都要認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