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红楼梦》中作者为何把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合在一起?

萍风竹雨123


这个问题,我记得答过一次相似的。

我个人的理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写这部小说所依托的大背景是明末清初,大约是1643—1743这段一百年的历史。我认为从一个大的意象上看,可以把这一百年看作这样一个过程,即燃烧了二百多年的明朝之火在清朝之水由北向南的漫灌之下逐渐熄灭。

从这个角度出发,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代表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并存且此消彼长的两大势力,二者相互对峙、相互较量,林黛玉所象征的明朝一方由原来的占绝对优势逐渐退却、消失,而薛宝钗所象征的清朝一方则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直到最后统治全国。同样,一个大意象是清朝的大雪“薛”覆盖了全国,所谓“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下面单从艺术构思的角度作一点分析。

曹雪芹在描述和区分这两个方面时借用了明朝高启“咏梅”九首之一中的一联两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我们看这副诗联,上下联对仗极其工整、意象也极其巧妙,第二个字分别是“满”和“明”,刚好点中《红楼梦》小说引为大背景的两个正在更替的朝代名称。而在句意上,“满”字与“雪”字关联,“明”字则与“林”字关联。仔细体会琢磨这两句的意味呢,我们能看出,其中上联所吟的是梅树被大雪覆盖之后的身形,而下联所诵的则是梅花在月下林间的暗香浮动。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虽然曹雪芹没有在《红楼梦》小说中直接引用这副对联,但它的意味,可以说是渗透在薛林二人的形象设计中的。在高启的诗中,“满”、“明”二字分别代表梅树梅花的两大特征和属性;而在曹雪芹的《红楼梦》小说中,“雪”(薛)、“林”二字则刚好被用来作为两位女主角的姓氏。正如“雪满”的身形和“林下”的香气同属于梅树和梅花,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也同属于曹雪芹心目中——也是宝玉眼中——的一体。请注意,前者为外形,丰满、雪白、晶莹,后者为内神,超逸、风流、袅娜。到了《红楼梦》小说中,曹雪芹为这样的一体两面嫁接了新的思路,他在原来的“雪满的身形”和“林下的香气”之上添加了新的属性,各自又多了一个“停机德”和一个“咏絮才”。

由以上分析看,不管是为了使《红楼梦》小说本身的创意独具特色、值得玩味,还是为了确保小说在艺术构思上始终有法度可循,我认为,曹雪芹都会在引入了这个构思后将它一直保持到最后的。说到这里,曹雪芹给薛林二人只写一首判词的原因也就明了了。


TeaC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一个是灵河池畔的绛珠仙子,一个是艳绝牡丹的绝世佳人;一个是世外仙姝寂寞林,一个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一个是孤傲率真的忧郁诗人,一个是温柔体贴的解语良人。看似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在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薄命司的判词上却意外地合在一起



有一种观点说是“钗黛合一”即宝钗和黛玉其实是曹公描写的一个人,先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是曹公本意,我们来仔细看看钗黛二人的性格特征就可见端倪了!

1、黛玉率真,宝钗圆滑

黛玉的喜怒厌痴都写在脸上,表现在一举一动里,所以众人都觉得她爱闹脾气尖酸刻薄,宝钗八面玲珑,贾府上上下下都对她赞不绝口,她能很好地应对复杂环境里不同的人际关系



2、黛玉外冷心热,宝钗外热内冷

黛玉表面拒人千里,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内心却敏感细腻,炽热真诚。她热心地教香菱写诗,与紫鹃等一起养大雁鹦鹉,屋子里摆设地素雅清新,可见对生活和身边的人充满热情;

宝钗表明和善亲切,贴切温柔,内心却冷静自持,玲珑剔透,她住的蘅芜院如雪洞一般空无一物,抄检大观园时,她反应迅速,未向十分依赖自己的湘云和亲密相处的众姐妹辞别就默默离开,撇清关系



3、黛玉抗争命运,宝钗随分守时

黛玉命运坎坷,却一直未放弃抗争,她宁愿最后落得个玉碎惨死的下场,也不愿妥协接受命运的安排,如果她能不那么决绝,放宽心,或许病也没有那么重

而宝钗,她是古代封建女性的完美模板,命运赐予她什么,她就接受什么,家人安排她去选秀,她便欣然接受,选秀失败,母亲和姨母一心想凑成她与宝玉的金玉良缘,她就算一开始没有多心动,也是默默应允,她曾劝诫黛玉女子本不应读书认字,既读了书,也只该挑拣些正经的来读,针线活才是正经要做的事情



看了她们性格的特征以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宝钗和黛玉,像极了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年少的我们,也曾踌躇满志,一面热情追逐梦想,一面用满身的刺保护自己,什么也没有但什么也不怕,慢慢的,现实的风浪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开始温柔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对一切事情冷眼旁观,开始妥协,迎合和放弃

宝钗和黛玉不就是这样吗?宝钗经历了黛玉的天真烂漫,黛玉也在一步步走向宝钗

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林黛玉,却也在努力地活成薛宝钗


莜浅儿


宝钗、黛玉是一个葫芦切成两半,外观看似截然不同,内里却是一样的。

宝钗、黛玉合体作为正册之首,秦可卿居尾,香菱占据副册之首。

香菱像可卿,可卿像黛玉、宝钗合体,这样的安排,不是随随便便写的。

秦可卿、香菱都是“钗黛合一”的实体。

宝钗和黛玉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但宝钗更多展露秦可卿的大众形象——家里上上下下主子、仆人都称颂,黛玉更多展露秦可卿背后的一面——敏感多心,忧思太过。

写作手法上却一虚一实,一明一暗:

————————————

论病症,两个人病症一模一样,咳嗽。

论敏感,写黛玉明写,写宝钗暗写——只王夫人一句话点出来宝钗敏感多心。

论才华,宝钗、黛玉不分伯仲。

论治家,宝钗、黛玉不分伯仲。只是宝钗、黛玉作为贾府的客人都不想惹事。宝钗的借口是自己能力不行,“自云守拙”,黛玉的借口是身体不好。后期,黛玉曾对宝玉说,私下也会替贾府算算账,入不敷出。黛玉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更不像宝玉那样幼稚。

论处世,黛玉前面经常发脾气,小性,也多是跟宝玉吃醋有关;后期,黛玉一样会打赏仆妇,一样有眼色,看见赵姨娘也笑脸相迎。

最妙的是,两个人身上都有香味。宝钗是冷香丸之香。黛玉是莫名其妙的香。

————————————

宝钗的举止,符合“女主/绛珠仙草”面对大众的人设。

黛玉的举止,符合“女主/绛珠仙草”面对男主的人设。

宝玉给黛玉讲耗子精的故事:

“分身法”就是作者的创作手法。

作者把和女主原型的故事,拆分到好几个人物形象(可卿、香菱、宝钗、黛玉……)身上,就把故事一个个搬运尽了。

这也是为啥,香菱眉心一颗从娘胎里带的胭脂痣——胭脂,红色;红色的痣点明绛珠身份。这胭脂痣,不长黛玉身上,偏偏长香菱眉心。

这也是为啥,香菱在开头占那样重要的地位,家世来历说得清楚明白。

这也是为啥,宝钗、黛玉共用判词。


伟哥剪好剧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为什么放在一起?这是因为钗黛合一啊!这是作者的理想,更是残酷的对比。

为什么说钗黛合一,宝钗本来是尊贵的首饰,是贵族女子戴在头上的。



黛玉,黛是颜色也就是黑色,是墨玉的意思,在诗词中也经常说眉如翠黛,发如黛色。所以黛钗是相互依附的。

而我们在宝玉入警幻仙宫的时候,警幻仙子把她的妹妹许给宝玉,名可亲,字兼美,丰腴似宝钗,容貌似黛玉。这里也是钗黛合一的描写。



而木石前盟是天定的,金玉良缘是人定的。这三个人注定了拆分不开,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现实。可是到了文章的结尾,无论是理想还是现实,都是悲剧。

把她们放在一起对比,可叹停机德,这是宝钗,她自小帮助理家,并且一直规劝宝玉读书,这绝对是贤妻。堪怜咏絮才,这里可以知道是黛玉,黛玉的诗词才情是放在那里的,绝对是品冠一绝。



到最后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隐着两个人的名字,也是结局。玉带,金簪都是贵族的宝贝之物,却被挂在林中,埋在雪里,景象何等凄凉。宝钗再精明能干,也不过是被寒冷的大雪掩埋,藏住了光芒,或者是被丢弃了。而林中枯木,正是说黛玉死了,宝玉最后弃掉了荣华的玉带(官职或者是说美好的家世),这里也是续书中说到宝玉中举出家的由来。

这也是一幅悲惨至极的画。道尽了两个人的悲剧,以及贾府终究是大厦倾覆,繁华不在。任是她们美丽,聪明,才华无双又能如何呢?


荷唯洛之恋


曹雪芹关于《红楼梦》这本小说的架构,正如贾宝玉在太虚环境牌坊上看到的对联写得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亦真亦幻、亦时亦虚之间,读者对于小说中人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有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根据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来看,宝黛和黛玉出现在了同一个判词里,是学术界支持“钗黛合一”的重要依据。我国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老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这个重要观点。这也正是很多读者认为二者判词放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此观点认为,曹雪芹在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寄予了自己对人生中理想与现实能够完美统一的美好愿景。不同于一味地“褒钗贬黛”抑或”褒黛贬钗”,而是两者兼顾,一个代表世俗层面的安分随时、积极进取;一个代表精神层面的淡泊名利、孤高自许。

这正如在太虚幻境里宝玉遇到的警幻仙子之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宝玉当时见到她的评价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在宝玉看来,美好的人生,应该是世俗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此观点一出,很快改变了人们对于

“非钗即黛”这种绝对二元对立的尖锐观点。用现在的语境,不少人开始支持“双女主”的人物形象设定。与此同时,贾宝玉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丫鬟袭人和晴雯,则也成为“袭为钗影”和“晴为黛影”的重要隐喻。

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宝钗的性格是“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言谈举止颇具大家闺秀的典范,一直在努力迎合世俗世界;而黛玉的性情则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一举一动难掩诗者文人的风流,极力游离于世俗之外。
一心想被抬为姨娘的袭人,努力讨得王夫人欢喜的模样,可不正是积极入世的体现;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晴雯,最后宁愿惨死在流言蜚语之中也不愿像世俗妥协的劲头,不也正是孤高自许的宣言。仿佛一个性格像极了宝钗,一个性情像极了黛玉。

可是,仔细想想,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宝钗并不是绝对地入世,黛玉也不是绝对地出世,首先把二者简单地化为入世与出世的对立,就已经过于偏颇。更不用说,用此划分再来简单地对应袭人与晴雯的区别,或者笼统地来依附二者与钗黛的关系。

宝钗有其恪守封建女德的一面,但本性里更多应该是曹公“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形象设定。她性格里应该是

外圆内方,入乎其内却能出乎其外,对世俗的东西因为环境和家庭的原因会去重视,但同时也能看淡,守住自己的高洁。

而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从天而降,为还泪而来。来到这尘世间,却只能通过为情所困和为爱痴狂的世俗情感羁绊,才能完成报恩的心愿。生活在贾府这种深宅大院,耳闻目染,她也懂得如何与老婆子周旋,如何在周瑞家送宫花的时候合理维护自己的尊严
钗黛性情有诸多不同,绝对不是一个“入世”或者“出世”就能简单概括的;更不用说袭人与晴雯了。

曹公把钗黛放在同一判词里,私以为无褒贬,无取舍,也无统一。只是因为在次序上无法区分,任凭读者个人来做分析与评判。

红楼一梦,本就是曹公的痴人说梦。有神话的架构,有历史的呈现,有人物的复杂,其中滋味只能自己经历了才能深刻体会。是沦陷其中的“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抑或遁入空门后的“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净“,由读者个人来选择与完成。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钗黛都不过是梦中我们自己的认知与理解的投射罢了,切莫迷了本性。


此笺


《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页的图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图画中的字意暗含林黛玉、薛宝钗的姓名。这首判词就是写她两个人的。


作者为什么要把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合在一起写呢?

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中,把林黛玉、薛宝钗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写,反映了薛宝钗的符合封建礼教的“德″。

林黛玉的为封建阶级所不宠的"才″,并且向读者预示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和薛宝钗为封建礼教殉葬的结局。

可叹停机德,指薛宝钗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一种妇德。

堪怜咏絮才,指林黛玉敏捷的才思。

玉带林中挂,前三个字倒念谐音“林黛玉”三字,同时又暗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金簪雪里埋,金簪,比喻宝钗,雪谐音“薛″。这句意思暗寓薛宝钗的结局之冷落与凄苦。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一片红与红楼梦


首先,让我们老看一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

【正册判词之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第一句是写薛宝钗的。停机德:传说是东汉的乐羊子远出求学,半途而废,他的妻子立即停下织布机,用刀子割断了所有的经线,就是你中断学业,就像我割断经线一样的可惜,劝老公回去继续求学。尽管是停机德这么好的德行,还只是落了个可叹。



金簪雪里埋: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第二句才写林黛玉。咏絮才是说东晋有个女诗人谢道韫的故事。天下大雪,谢安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更有即视感,更具美感。后来“咏絮才”就成为后来人称赞有文才的女性的词语。林妹妹的才华可比谢道韫,但也只落了个“堪怜”。



玉带林中挂: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为什么钗黛判词一样?因为在曹雪芹心中,《红楼梦》里从来都是钗黛合一!

有一条证据是,在太虚幻境里,警幻仙姑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贾宝玉,这个妹妹“乳名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 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按照这里的意思就是,我让你又拥有宝钗,又拥有黛玉,这下你要满足了。



而曹雪芹的知己“脂砚斋”则有这样的批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钗黛二人最终的命运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也就是作者强调的那种“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运,所以二人的判词是一样的。

以上只是本人的简单意见,如果需要更明确的回答,建议自己多看几遍红楼梦吧!


青春大叔396


这个问题当初接触《红楼梦》的时候,我也有这个疑惑。其余十支金钗每个人都有四句话,怎么到了主要角色身上就变成了两句话?这也太不合理了。曹公也不是个吝惜笔墨之人,这样的安排一定是有深意的,从读者的角度,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薛林二人无疑是大观园女儿之中的佼佼者。



连贵妃娘娘都夸赞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姐妹可同列者”,这句赞扬可是非常高的,足以说明薛林二人之大才。大观园组诗社的时候,榜首基本上不是黛玉就是宝钗。无论是样貌、才情,抑或是人品,薛林二人都将其他姐妹远远地甩出了好几条街。

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一个歌的是宝钗的德,一个颂的是黛玉的才。一个稳重,一个任性;一个端庄,一个活泼;一个温婉,一个灵动;一个随波逐流,一个洁身自好。

二人羁绊太深

说起宝玉和黛玉,大家会说宝黛;说起宝钗和黛玉,大家会说钗黛;那么说起宝玉和宝钗,我曾想过用宝钗,可是不通嘛!反正三个人不仅名字像,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无比,三个人纠葛太多,羁绊太深。黛钗二人,往小了说是情敌,往大了说是政敌,也就是对荣国府掌事大权的争夺,只是黛玉重情,宝钗重利。判词把两个人放在一起,就已经注定此二女要牵绊一生。



二人命运相系

黛玉与宝钗虽然是对立的两个面,但两个人又是那么的相似,所以才会惺惺相惜吧!十二钗是薄命司的名单,二人位于榜首有什么好事,自然交错的命运都一样凄苦,一个木石前盟,一个金玉良缘,一个枉自嗟呀,一个意难平;一个死,一个伤,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过。

PS:我赞同双女主的说法,如果宝钗是大恶之人,也没必要把她安排在榜首,大美大丑一见高下,反而让人反感,认为玷污了品行高洁的林妹妹,这是不能容忍的一件事!


一抒己见



曹翁颁奖,颁布了首个“双黄蛋奖”钗黛合一。

为什么?

宝钗艳冠群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仁不让数第一呀!可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翩翩风采太美妙,初恋记忆抹不掉。

咋办?只有弄个“双黄蛋”。

“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实在是宝钗黛玉对于第一男主角宝玉的命运发展影响和最终归宿结局都太重要了,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呀!

没有黛玉就没有爱情,没有宝钗就没有家庭。

没有宝钗黛玉就没有宝玉最终“悬崖撒手”的起因和结局。

如果宝黛成姻缘,宝玉只有当乞丐饿死也不能对曾经山盟海誓的林妹妹撒手不管呀!

还好有宝姐姐为妻,宝玉可以说出“终于是意难平”。因而就有了充足的理由,留着宝姐姐一人在俗世代替宝玉自己上敬孝父母长辈、下抚育子女后代、并且孤独终老。唯有宝钗能挑起尊老爱幼的全部生活重担,宝玉才能放下一切俗务离群出世、自在走天涯。

宝玉欠黛玉一个“木石前盟”的承诺不能实现,宝玉欠宝钗一个“金玉良缘”的美满人生不能给予。

宝钗黛玉是最美、最有才华、最出色能干的两个纯洁女儿,宝玉的一生把钗黛全都辜负了。

直接责任人曹雪芹颁给钗黛“双黄蛋”奖,以弥补其内心巨大的遗憾和最深的愧疚。


阿丹151014015


因为宝钗,因为金玉良缘,宝玉对黛玉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的诺言不能兑现。

而正因为黛玉,宝玉对宝钗,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原文里,“宝玉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便引出了“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判词。

我们先来说说停机德和咏絮才的典故吧。

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乐羊子娶了一个识大体明事理,贤良淑德的优秀妻子,他的妻子总是教导他多读书,不光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做一个有学问,有眼见,志向不凡的人,乐羊子被妻子感化,于是辞别妻子,出远门了。

可是过了一年,乐羊子就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后汉书·列女传》共著录17人,都是东汉时期妇女中的著名人物,作传的目的是歌颂“女德”,其妻能入此书,可见其品德在当时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

谢道韫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适逢下雪,叔父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侄儿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赞。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三字经》里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可叹停机德,在曹公心里,宝钗大度明理,贤良淑德,是完美的贤妻良母,可赞!可叹!

堪怜咏絮才,黛玉的才情书里很多描写,诗社夺魁、教香菱学诗,品评李、杜、王、孟等人的作品真是一针见血,尤以她的葬花吟真是字字血泪。如此才情,如此红颜知己,堪值曹公爱惜,怜惜。

玉带林中挂。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为什么是枯木呢?我想是因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金簪雪里埋。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宝钗因为娘胎里带的热病要服用的冷香丸在《本草纲目》里的作用是清热,凉血。可见,从血液中,从骨子里,宝钗就是雪。她是冷的,是冰的。尽管她如金簪般闪耀夺目,终究还是温暖不了宝玉的心,注定埋没雪中。



黛玉和宝钗,她们同是大观园里最出色的女孩儿,同是寄人篱下的亲戚。命运结局也是一样的充满遗憾,黛玉和宝钗,就像是身体和影子。分之,空结愁。融之,消情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