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的旗人是什么?

逐迹天下


清朝的旗人?

人们往往认为,以为旗人都是满族人,旗袍女都是满族女,其实,是错误的!


旗人除满族人外,还包括蒙古族人,一部分汉族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为,以旗帜颜色划分黄、蓝、红、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


八旗,为军政合一组织体系,战时为兵,平时生产的单位。


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因而称为满八旗。


但是,满清欲进军关内,入主中原帝国,仅靠几百万满族人,对抗几亿汉族人,显然力量不足。

怎么办,首先,将盟友——蒙古族,编为蒙古八旗,增加军事力量。

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力量还是不足,于是,又将收降的汉人军队,编为汉军八旗,扩充军事力量。

实践证明,清军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主要是汉军冲锋陷阵为主力的。


所以说,旗人,除满族人外,尚包括蒙古族人,以及一部分汉族人,也包括满、蒙、汉八旗军人的眷属。


z山海


清朝的旗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因为旗人的社会政治组织经历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首先我们从旗人的分布来了解“清朝旗人是什么?”这个问题。

清代旗人的分布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他们中最主要的部分居住于北京而不是东北;

第二,他们中绝大多数集中居住,职业当兵并靠国家供给的粮饱维生。

京师的八旗被称为驻京八旗,俗称京旗,也称为京营。1644年,清军入关,八旗官兵连同他们的眷属与奴仆悉数进京,是八旗中最精锐的部分。年,顺治皇帝颁令:北京内城汉民迁往外城南城,内城由八旗居住。在内城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每一旗内,满、蒙、汉八旗又各有防地。


(广州旗人士兵 背后为六榕寺花塔)

其次我们从旗人的姓名来了解“清朝旗人是什么?”这个问题。

入关前,旗人名字人名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使用有关狩猎、动物、山川树林的词。

第二、按家中子女的长幼顺序来命名。

第三、名字中寓意孩子健康成长。第四、用数词取名。

入关后,旗人命名在传统基础上显示出借鉴汉文化的迹象,甚至在取名时直接选取汉语的“福、全’’等寓意吉祥的文字。数字人名除使用满语数词以外,还开始使用汉语数词。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满汉两种语言合成的人名,其特点是由两个汉字构成,第一汉字记录汉语,第二汉字记录满语。

为了规范旗人姓名体系,朝廷对旗人成员的命名做出了明确规定:“旗人命名,以清文意义书写,其书写汉字,惟取清语之对音者,不得择用纤丽字面,以及首一字用汉姓字样,或数代通以一字为首。其有以汉字命名者,书写清字亦以对音字连贯书写,不得分写单字。”


纵观清朝历史,旗人始终是中央政府倚重的中坚力量,并且构成了整个权力金字塔的底座。当然清朝后期,汉人军政力量的兴起,造成部分汉人受封爵位,但是没有撼动统治秩序。旗人是清朝的统治基础,是统治合法性的来源。


听龍说历史


提到旗人就必然会联想到清朝的满族人,但旗人发展到后期并不都是满族人,也会有一部分蒙古族和汉族人。旗人是满洲八旗族人对自己的简称,是在明朝后期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建州诸部后建立的制度,叫做八旗制度。我们都知道满族原来是叫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按照不同旗帜的颜色对其进行改编,分为:黄、蓝、红、白,后又加了镶黄、镶蓝、镶红和镶白,总共八旗。他们平时没事都在从事社会生产劳作,一旦打起仗来就是驰骋沙场的将士,既是民也是兵。

后来满族人入住中原,成为了统治阶层。在中原是以汉人为多,面对几亿的汉人群体,只有区区几百万的满人自然是难以管理。后来满清朝廷便将蒙古族也整编成蒙古八旗,以此增加军队力量。后来发现人数还是太少,又开始将主意打到汉人身上,也成立了汉军八旗。所以后面我们会在影视作品中听到汉八旗的称呼,还有什么包衣出生就是身份低贱的奴才之类的话。其实这类的旗人地位是最低的,通常被满族高贵的八旗子弟欺辱。

综上所述,清朝的旗人不只是满洲八旗子弟,还包括部分蒙古和汉族人在内的收编之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清朝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但是满洲八旗依然是满清统治阶层的中坚力量,地位最高还手握大权。


历史的闲聊


旗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血缘的界定概念,是对努尔哈赤建立以旗帜的名色作为区别的兵民一体的军事、社会生产、行政管理组织单位——“旗”所属部众的统称。

旗最初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牛录的首领或者指挥者称为额真(蒙语,主人的意思)。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也采取了以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牛录合作围猎图


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和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对牛录制进行改革,《清太祖朝满文老档》中是这样记载的:“将五牛录编为一队,行则一处行,止则依次下马,攻占时一齐进攻。” 将五牛录(实际大多不止五个)组成一个队(皇太极时称为甲喇),再由五个队组成一个固山,汉语称“旗”。

从1591年至1615年,努尔哈赤共编建了八个旗,分别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并以八种不同形式的旗帜作为标志,是为女真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行军战斗、生产劳动、行政管理均为一个固定单位,形成八旗制度。旗人平时皆民,战时皆兵。

在后来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清又先后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族八旗。


佩奇的猪爸爸


清朝的旗人,广义上指的是拥有八旗户籍的人。

很多人都听说过八旗制度,但是八旗制度具体是什么,可能很多人说不准确。八旗制度相当复杂,既有经济的一面,也有军事的一面,还有文化的一面,同时他还有户籍的一面,也就是说,八旗制度本身也属于户籍制度的一种。

在清代,人们也有“身份证”,那就是户籍制度。清代户籍可以分成很多个种类,有“商籍”、“灶籍”、“卫籍”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两种,一种是“民籍”,一种是“旗籍”。其中“旗籍”的,我们就称之为旗人。

另一方面,旗人都有什么人呢?在现代民族定义上,有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也包括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被编入八旗的,他们便都属于“旗人”这个大范围,并且属于“旗籍”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八旗的“户下人”,在法律上也属于“泛旗人”。什么叫“户下人”呢?“户下人”,即是依附在主人户口下,没有独立户口的人。清代称他们为“家人”,实际上是“家下人”的简称,也就是家奴。家奴本身没有自己的独立户口,在谁家当奴仆,就附庸在主人的户口之下,所以旗人的户下人,也都附庸在主人的八旗户口之内,所以也算“泛旗人”。

我们今日的满族,就是以“旗人”这个群体演变而来的,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很多“泛旗人”。但是如果不从家谱上仔细研究的话,这些“泛旗人”的后代跟普通旗人的后代看上去也别无二致了。


橘玄雅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名词叫做“旗人”,我们也能联想到这个称谓可能与满清八旗有些关联。那么,“满人”和“旗人”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旗人”又有怎样的历史?“旗人”群体是怎样形成的?下文我们就聊一聊“旗人”的历史,为大家解决以上疑惑。

八旗戎装

明代中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民族势力崛起。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着手整顿编制,对自己治下的百姓管理进行制度建设: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族四处攻略,其统治的领土越发广阔,原本的四旗已经不再敷用,于是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自此,女真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军民管理合一,八旗之下控制的壮丁战时为兵,平时为民,适应了当时女真民族的发展状况。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对于满洲(女真)民族的塑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旗战斗场面

随着大量蒙古族和汉族人民被纳入满洲(女真)的统治。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其包容性和组织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吸食鸦片的八旗子弟

由此可见,旗人不等于满族,是由满族、汉族、蒙古族、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等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八旗兵以满洲八旗为基干,采取世袭兵制,在年十六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补旗兵。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在清代前期的大小战役中,八旗及旗人都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击对外侵略等诸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旗人本身无需经营即可坐领清廷饷银米粮,又有豁免税赋与劳役的特权。这个阶层逐渐变质腐朽,“八旗子弟”也成了一个贬义词汇,成了寄生分子的代名词。随着清代中期以后八旗兵屡战屡败不堪大用,这一群体也逐渐败落下去。

赵尔巽等:《清史稿》

孟森:《明清史讲义》

周远廉:《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

张佳生、王明霞:《八旗制度对满族的文化整合》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身边有一些朋友,介绍自己时会说:“我祖上是旗人,镶黄旗的”,旁边的人就会附和:“呦,贵族阿”。为什么一提起旗人,就感觉祖上身份很不一般呢?旗人到底是什么人?

八旗是怎么来的?

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当时他正在统一女真各部,大小战事不断。打仗就需要有兵丁,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不断扩大,归附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养一支固定的军队来专门打仗也不太现实。他希望他的百姓战时扛起武器就能打仗,平时拿起农具就能放牧耕田,军事生产两不误。为了适应当时的国情,努尔哈赤对所统领的百姓进行了编制,于是战时皆兵,平时皆民的八旗制度就诞生了。

八旗的编制是怎样的?

拿现在我们军队的编制示例,不管什么兵种,军队分成分成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多个不同的单位。其中班是最小的一个单位,一般有10人左右。然后若干班组成一个排,若干排组成一个连。连再上去就是营级单位,一个营配有若干连。若干营形成一个团,然后一个师包括若干个团。旅要比师少一个团左右。最后就是军级单位。

八旗编制的最小单位是佐领(满语“牛录”)有三百人。然后由5个佐领(牛录)组成1个参领(满语“甲喇”)。5个参领组成1个旗(满语“固山”),旗是最高组织单位,从军事角度上看,相当与现代的“军”级。从“佐领”到“参领”,再到“旗”就是军事编制体系又是民政管理体系,类似于民兵。

拿什么来区分不同的旗呢?

军队打仗得有军旗,用军旗来区分不同的旗不就挺合适的嘛。据说当时努尔哈赤军队的旗帜颜色只有黄白红蓝四种颜色,一方面可能受限于当时的印染工艺,另一方面这四种颜色在绿葱葱的草原上打仗也很鲜明。所以早期努尔哈赤统领下只有黄旗,白旗,红旗和蓝旗。后面随着人数的日渐增多,主体还是这四种颜色,只是镶了红边以示区分(红色旗镶白边来区分)。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八旗,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和镶红旗。分属于不同旗下的属人就是旗人了。在当时,“旗”籍也算是户籍的一种,一种身份的标识。

旗人为什么身份“尊贵”呢?

因为八旗队伍的逐渐扩充,早先规定的五佐领组成一个参领,五个参领组成一个旗,早就不止于此。逐渐收编进来的旗人来源复杂,里面有满人,也有蒙古人和汉人。既然是民兵组织,战时需要打仗,所以也要像兵士那样领军饷,当时就是饷银和饷米。

后来清军入了关,一统了天下,顺治帝带着八旗精锐进了北京城。皇城内跑马圈地,将汉人赶出内城(当时的市区),迁到外城(当时的郊区)居住,而八旗也就在内城里居住下来。清王朝早起,虽然一统天下,但是江山还不稳固,八旗还是要随时应战。慢慢地战事已经不多,旗人不需要出去打仗,可能是念在他们都是跟随清朝先祖们打下江山的人,都是有功的人,政府不但免去了他们的劳役和赋税,每月还按时发饷。所以编入旗籍的旗人和不在旗的民人在待遇上有很大差别。

这些旗人以及他们的后代除了享有精神上的荣耀以外还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好处。入了京的旗人居住在皇城根下,每月啥都不干还能领饷银,吃饷粮,会吃又会玩,有钱又有闲,比起当时吃不饱饭的大多数穷苦百姓,可是优越太多了。所以提起祖上是旗人,就意味着和皇族离得近(不是指血统,而是心理的距离和居住的距离),还有就是家里生活条件还不错。

当然事分两面看,旗人的身份固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特权,但是长期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生活也养成了大部分八旗子弟游手好闲,颓废懒惰的寄生状态。清朝灭亡后,旗人的特权被废除,断了经济来源,那些既不读书也没什么谋生本领的旗人就典当家什,变卖家产,穷困潦倒,过得也是很悲惨了。而旗人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称谓伴随着清王朝的兴衰成为了如烟往事,常常被后人评说。


潭三游


说道“旗人”,其实是对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所属人员的统称。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汉人、蒙古人也被编入“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因此,清代满族人全是“旗人”,但“旗人”并不全是满族人。

(满族旗人老照片)

产生背景

据考证,八旗制度最早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后由努尔哈赤改制后,正式确定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共八旗。可以说,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重要的生活、军事组织形式,更是清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后世影响

由于看到了明朝的腐败无能,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最终完成了女真人的统一。通过八旗制度,控制了普通旗人对满清贵族的权利依附,八旗制度也是一种军民共建的制度,通过军民共建使社会达到了空前团结。也是满清能击败明朝,入主中原的最主要保障!

(女真人)

旗人何在

正如“藩王”、“土司”一样,“旗人”也是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那必然也会随着朝代的衰败而消亡。 简单举个例子,在清朝,旗人犯法和汉人犯法处罚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把阶级性、不平等性暴露无遗。而且各旗人之间也会经常发生战争。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反作用!因此,随着清朝的灭亡,满清的旗人也都融入民间,这也正符合了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趋势。

可以说八旗制度对清朝的统治和发展起到过非凡的意义,虽然满族已经连语言都近乎失传了,但是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满清的后人。

您身边满族的朋友多吗?欢迎参与话题讨论!


linux每日谈


首先要消除一个误区,旗人并不是特指的女真人或者满族,旗人的组成来自多民族,主要是满,汉,蒙三族。

其次呢旗人是八旗制度下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到了后期人们也都习惯这么称呼了,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冑起兵,统一建州女真后,将部众分为黄,白,红,蓝四旗,后来由于发展壮大,人数不断增加,在这四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选定他的兄弟子侄分别任每旗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即旗主,八旗制度由此最终定下来。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的根本制度,伴随着清王朝的始终,八旗军是清王朝的绝对主力部队,他们平时生产,战时作战,与明朝的军户制度相似。清朝入关后,清政府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即将军队按照民族划分,最后分为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共约二十二万人,这些部队统称为八旗并承担了大清王朝大部分的驻防和作战任务,而旗人就是这些人的后代。 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他们无需种地经营即可按时领取政府发给他们的丰厚的饷银。

八旗子弟因为社会地位较高,生活养尊处优,清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长时间不接触战争,再加上军事训练较少,渐渐就丧失了战斗力,因而到了清朝晚期面对清政府对内对外战争八旗军的屡屡战败,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大臣分分放弃八旗军队重新组建军队,这才有了湘军,淮军等地方部队。


不得不说的是,八旗军队在清政权初期确实作战勇猛,威慑天下,但任何的军事制度都要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若停滞不前必会被历史所淘汰。就像晚期的旗人,他们只会遛鸟,斗鸡,吸食鸦片,逛窑子,不说丧失战斗力,连基本的自食其力也没有了,“旗人”在当时成了混混的代名词,旗人像吸血虫一样吸附在摇摇欲坠的大清这个即将腐烂毁灭的躯体上,难怪老舍的《茶馆》里旗人常四爷说:“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这道出了多少旗人的心声啊。


咸鱼闲聊


旗人,是指清朝时期对属于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的人的统称。

兵民的旗内简称

女真人在集体狩猎时代采用牛录制,努尔哈赤后来在统一女真过程中首创八旗制度,采用兵民的行政、军事、生产职能相结合的形式。

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一箭,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

所以每旗既是一个独立的作战组织,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结构,同时旗中有威望的人也可以参与政治建设。旗主负责管理该旗内部事务,外旗不得干涉,俗语”隔旗如隔山”正是这种制度的生动体现。八旗各旗主共同推举的八旗共主,就是努尔哈赤,他拥有八旗并能指挥八旗,拥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利。我们想一想,八旗和游牧部落、渔猎部落有啥区别,一方面八旗制度弱化了部落认同感,表面上大家都是旗人,另一方面加强了八旗共主的权利核心地位,形成很强的民族凝聚力。这个时候的八旗旗人是凝聚人心,组建女真政权的核心力量。


特权阶级的代表

后来随着后金崛起,对明朝的进攻也越来越凶,自身的八旗实力由不足以应付诺大的中国,而后慢慢组建了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个时期看,八旗变成了一种军事组织形式的存在,与早期的八旗相比,早期八旗更像是多部落的联盟组合。清朝建国以后,这些流过血参与军事斗争的旗人,不仅收到封赏封地,还加官进爵一跃成为统治阶级、特权阶级。

同样是旗人,也分地位。

皇族之中分宗室(黄带子)和觉罗(红带子),作为皇亲国戚,他们每个月就可以从宗人府领取赡养银。

八旗包衣,按照身份包括佐领下人和管领下人,按旗划分:三旗包衣和五旗包衣,而三旗包衣,归内务府管理,五旗包衣,归各自王公管理。

特殊旗人,专门帮皇帝养鹰或者捕鱼等,身份固定,通过世代为朝廷服务,换取朝廷的恩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