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教您如何識別麻風反應

陝西省商洛療養院 張剛

引言:麻風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病程較長的急性超敏反應。主要由麻風桿菌抗原和機體免疫平衡紊亂相互作用所導致,臨床上分I型、II型及混合型三種類型。麻風反應不僅是麻風致殘的主要原因,也是麻風型別演變的主要因素,亦是麻風病首發或復發的首要症狀和體徵。反應期間不但出現皮膚、周圍神經及眼睛等組織器官損害,而且伴有相應的免疫學、細菌學、組織病理學變化。在日常診療工作中盡最大可能早發現、早診斷、積極控制炎性反應,防止畸殘和功能喪失;查找並祛除誘發反應的危險因素﹙如精神狀態、營養不良、環境、妊娠、分娩、外傷、感染、藥物﹚也至關重要。診治不及時常導致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畸殘,對人類社會與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傷害。

何謂麻風反應: 麻風反應是指在麻風慢性病程中由於機體免疫狀態的改變而突然發生病情加劇或惡化的急性臨床表現,基本特徵為紅、腫、熱、痛及周圍神經功能障礙;如原有皮損紅腫擴大或出現新皮損或周圍神經腫脹疼痛及虹膜睫狀體炎、淋巴結炎、睪丸炎和發熱、頭痛、疲倦、厭食、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

誰會發生麻風反應: 因為每一位麻風患者都有發生麻風反應的危險,所以要及時預測麻風反應的危險性。①對皮損僅有1-2塊且無神經粗大的患者發生反應危險低(1 ﹪ )。②少菌型患者診斷時有神經損害的發生反應危險性較高(16 ﹪)與多細菌型病人診斷時無神經損害的發生反應危險性基本一致。③多菌型患者診斷時有神經損害的發生反應危險性更高(65 ﹪ )。

何時間發生麻風反應:麻風患者幾乎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反應,可出現在診斷時、治療前、治療期間和完成治療後。大多數麻風患者反應通常發生診療後6—12個月,多見於夏秋季節。

如何識別麻風反應:詢問患者皮損是否疼痛,檢查皮損有無炎症腫脹跡象及數量,手、足是否有閉汗及淺感覺消失,眼、手、足肌力情況,瞭解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是否有困難,有無灼熱感、發麻及急性神經痛,觸摸三對重要的周圍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和腓總神經﹚有無腫大觸痛,是否有紅眼、淺表淋巴結及睪丸腫大疼痛和全身症狀。

怎樣診斷麻風反應:對於一個麻風病人,有下列情形1條或2條以上者,可診斷為麻風反應:①皮損炎症顯著,特別在周圍神經分佈區域上的水腫性皮損,②外周神經疼痛或觸痛,③新出現的淺感覺消失,④新出現的肌無力,⑤眼睛疼痛和紅眼,⑥新出現的視力障礙或喪失,⑦新出現的眼瞼閉合無力。

麻風反應有哪些類型: 依據免疫學特點和臨床症狀、體徵的不同分為Ⅰ型、Ⅱ型及兼有兩型特點的混合型反應。

Ⅰ型麻風反應:主要發生於免疫狀態不穩定的界線類,如BT、BB、BL患者,屬機體對麻風菌抗原的細胞免疫應答反應,病程6-12個月或更長。其臨床表現:皮損炎症明顯伴有腫脹、發紅、發熱、肢體或面部腫脹及周圍神經功能喪失;隨著患者免疫力的改變出現升級或降級反應,前者細菌載量減少,皮膚淺層及肉芽腫水腫,淋巴細胞、上皮樣細胞及鉅細胞增多;後者細菌載量增多,肉芽腫原有淋巴細胞、上皮樣細胞和鉅細胞演變為巨噬細胞。

Ⅱ型麻風反應:通常發生在BL、LL患者,系麻風菌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的免疫複合物反應,屬體液免疫反應,病程一般1-2周,也有遷延數月或數年。主要臨床表現為觸痛性結節性紅斑﹙麻風性ENL﹚,除此之外,尚有多形紅斑樣、壞死紅斑(Lucio現象)損害。由於大量麻風菌被殺滅,菌體裂解釋放出死菌蛋白進入血流,引起全身反應,出現發熱、頭痛、疲倦、厭食、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細菌載量較ENL前減少且呈顆粒狀,甚至查不到細菌,組織水腫,血管周圍見中性粒細胞、泡沫細胞浸潤,呈脂膜炎-血管炎改變,不發生麻風型別變化,但眼病發生率高。

混合型麻風反應:主要見於BB患者,臨床上較為少見。同一病人既

可表現為ENL又有急性發生的紅腫、發亮、疼痛的紅斑及斑塊狀皮損,同時有劇烈神經痛或觸痛的急性神經炎症狀,即兼有Ⅰ型和Ⅱ型麻風反應的臨床表現和特點,可先後出現也可同時出現。病程長短不一,往往介於兩型反應之間,反應的性質決定其預後。

如何治療麻風反應:1.麻風反應治療原則:治療前,必須明確是何型反應,是輕度還是重度。去除麻風反應誘發因素。 進行抗反應的同時,應繼續抗麻風治療。積極處理急性神經炎、虹膜睫狀體炎、防止肢體畸殘和失明。發生喉頭黏膜水腫導致的呼吸困難及食道上段麻痺時,應按急診處理。2.如何選擇藥物:Ⅰ型反應首選潑尼松,Ⅱ型反應首選沙利度胺,混合型麻風反應依據病情可聯合上述藥物治療。除藥物治療外,可選擇支持療法及物理治療。

結語:麻風反應一旦發生,除正確診斷及分型外,積極向病人講明有關反應情況,消除病人懼怕反應易致殘的心理應激反應,旨在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早識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處理麻風反應的關鍵,儘量查明誘發或加重反應的相關因素,既能減輕病人痛苦又能防止殘疾發生。積極向病人提供良好氛圍、體貼、安憮病人,改善患者整體機能狀況,提高患者戰勝反應的信心,使反應皮損及神經痛儘快穩定下來,以縮短麻風反應病程。

﹝通訊作者﹞:張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