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巨细胞贫血也称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是指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的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常见于幼儿期,也见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其他年龄较少见。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我国,因叶酸缺乏所致的巨细胞性贫血在各地常见,尤以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等地较为多见,Vit B12缺乏所致者较少见。而在欧美,Vit B12缺乏或有内因子抗体者多见。偏食或过长时间烹煮食物、患自身免疫病、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等,是该病的高危因素。

巨细胞贫血的主要原因

根据营养物质缺乏的种类,该病病因可分为叶酸缺乏、Vit B12缺乏及叶酸和Vit B12同时缺乏。

叶酸缺乏的原因

(1)摄入量不足:膳食中缺少新鲜蔬菜和肉、蛋类,过度烹煮或腌制均可使叶酸大量破坏;特殊生理时期如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某些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感染、肿瘤等患者,叶酸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补充。

(2)吸收利用障碍:长期腹泻、小肠炎症、肿瘤及某些药物(抗癫痫药物、甲氨蝶呤、氨苯蝶啶等)均可干扰叶酸的吸收和利用;乙醇可干扰叶酸的代谢,酗酒者常会有叶酸缺乏。

(3)丢失增加:血液透析或长期慢性失血可增加叶酸排出。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维生素 B12缺乏的原因

(1)摄入量不足:由于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基本不含维生素B12。长期完全素食者可导致维生素 B12缺乏,常需较长时间才出现,所以临床上由于膳食中维生素B12摄入不足而致的巨细胞性贫血较少见。

(2)吸收利用障碍:由于恶性贫血、胃切除、胃粘膜萎缩等造成内因子缺乏;胃酸、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缺乏;小肠部分切除后而造成的肠黏膜吸收功能障碍;小肠憩室或手术后的盲端襻中常存在大量的细菌和寄生虫,可摄取和截留维生素 B12,影响维生素 B12的吸收;先天性转钴蛋白Ⅱ缺乏及长期接触麻醉剂氧化亚氮均可影响维生素B12的血浆转运和细胞内的转变和利用,进而造成维生素 B12缺乏。

宜用食物富含维生素 B12的食物如动物肉类、肝、肾、奶类、鱼、禽、贝壳类及蛋类、豆类、酵母等,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牛肝、绿叶蔬菜、柑橘、番茄、菜花、西瓜、香蕉等。

忌(少)用食物酒、浓茶、咖啡。

饮食细则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多供给富含蛋白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

叶酸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富含叶酸的食物为动物的肝、肾、鸡蛋、豆类、酵母、绿叶蔬菜、水果及坚果类。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叶酸推荐摄入量为成人400μg,婴儿65μg,儿童1~3岁160μg,4~10岁200~300μg,乳母550μg,孕妇600μg。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主要食物来源为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植物性食物基本不含维生素B12。我国推荐的维生素B12的适宜摄入量为成人2.4μg,儿童1.2μg,孕妇2.9μg。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维生素C可促进叶酸吸收,应多补充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 注意烹调方法

对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选择部分适合生吃的蔬菜如西红柿、萝卜等洗净消毒后生食或凉拌,新鲜蔬菜要现吃现炒,菜肴以急火快炒为宜以减少叶酸的流失,一般烧菜加温达到110~121℃,持续10分钟,能使食物中2/3的叶酸遭到破坏。烹调加工肉类时不要加碱,烹调温度也不宜过高,因碱性和高温均可使维生素B12遭到破坏。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 对伴有舌炎或消化道症状者,饮食制备要细软,宜消化,如病情需要可采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半流食或流食,必要时尚可配以管喂流食,餐次安排以每日5~6餐,少量多餐原则为好。

  • 铜制炊具可加速叶酸破坏,应避免使用。

  • 对于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小儿,要保证奶类充足,根据年龄及时添加辅食(水果、蔬菜、动物肝和肉类等),但不宜过急,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 重视饮食卫生,防止肠道细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 避免抗惊厥药、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等影响叶酸吸收的药物同时使用。

食谱举例(见表2)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营养分会常委

中南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

转载/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不同贫血,饮食有别(二)——巨细胞贫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